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命质量概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密度教学一直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点、难点,之前笔者通过《“密度”教学的逻辑解析和突破策略》(见《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年第4期,下称《解析》)一文阐述了相关思考和实践,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在此基础上,从知识论的视角对密度的概念及其教学再作探讨,以期深化对密度的认识,提升密度教学的品质,不当之处,望方家赐教。
一、基于知识结构看“密度"概念教学
教育场域中完整的知识,应该是“符号表征、逻辑形式(也可以称为思维方法)与价值意义的三位一体”。所谓符号表征,指以理论化的符号呈现的人们关于世界的认识成果。所谓逻辑形式,指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知识构成的规则或法则。所谓价值意义,指知识内具的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和能力发展的力量,是知识与人的发展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符号表征回答知识“是什么”,逻辑形式回答知识“如何做”,价值意义回答知识“为什么”。符号表征处于知识的表层,逻辑形式处于知识中层,价值意义处于知识的核心层,如果把知识看作一座冰山,符号表征处在知识冰山的水平面之上,是显性部分,逻辑形式和价值意义处在知识冰山的水平面之下,是缄默部分,镶嵌在知识表层的符号表征之中。对于学习者而言,知识的符号表征是一种客观存在,逻辑形式也是非人为的,要得到特定的符号表征,必须遵循相应的逻辑形式,否则会造成学习知识时的思维断层,甚至是未经过任何思考的、仅仅是对知识符号表征的死记硬背,知识就成了无用的死的行囊。而镶嵌在知识中的价值意义,应该是一种假定性的意义,有待教学活动的激活与转化,使其由预设性转为生成性,由假定性转为现实性。
对于“密度”,其符号表征是书本上的黑体字――“某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及计算公式和单位。其逻辑形式是比值定义法,解决为什么出现质量和体积之比和怎么将学生引到“质量与体积之比”的问题,学生不理解“质量与体积之比”就不可能真正建构起“密度”概念。其基本的价值意义是定量认识物质的一种性质,通过这种性质我们可以区分、辨别不同的物质。并可以通过质量、密度、体积的相关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初中物理而言,还可以为接下来的液体压强和浮力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这是认知方面的意义。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还需超越这样的“工具理性”,将知识与人的发展和幸福联系起来,知识不是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东西,而是师生通过课堂交往、思维碰撞、共同实践而形成的经验改造和新的意义生成。所以在密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看到世界,而且看到自身,感受到自身作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知识既有这样一般的、抽象的意义,还有特殊的、个性的意义,对于每一位具体的学生来说,因为先天秉性、后天经验、价值取向的不同,知识的现实意义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是难以捉摸、无限绵延的,笔者认为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二、基于知识形成看“密度"概念教学
知识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并钻进人的脑海中,任何知识的获得皆是人直面问题而尝试解答的结果,即知识是由问题创生出来的(我们把这样的问题称为知识的本源性问题,问题同时也是思维的开始)。“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从来就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每一种知识都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故事,每一个知识的故事都非常精彩。”人们想要探求自然界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揭示其背后蕴含的规律,所以有了物理学。牛顿为了解答“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而不落向天空”发现了万有引力;法拉第为了解答“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能不能生电呢”而发现了电磁感应;从辨别皇冠中是否掺有杂质的问题开始,阿基米德对浮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科学史上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可见,知识都是有“根”有“据”有“魂”生长出来的,有其独特的生命力,问题就是知识的根,逻辑形式就是知识的据,价值意义就是知识的魂。一旦问题、逻辑形式、价值意义任一方面受到新事物的质疑或否定,则相应的知识就受到质疑或否定。丧失生命力的知识必定会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消弭。
对于密度,都知道它是通过比值定义法得来的一个概念,比值定义法是怎么回事呢?人们普遍认为“在研究物理问题时,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某两个(或几个)量在一定条件下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常量,这个常量正好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利用这个比值可以定义出描写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类概念。”苏科版教材引出密度概念的处理方法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从知识形成的角度看,其缺陷在于没有从一个确定的问题出发形成知识,但苏科版教材的迷惑性在于:其看起来也是从问题出发,遵循一定的逻辑形式,得出了密度概念,并且密度形成过程中也出现比值。但细思量之后会发现,它是将应用密度解决的问题当做引出密度的问题。即辨别物质的问题情景是强加的,要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并不需要辨别物质的问题情境来驱动,人教版教材就没有从辨别物质出发去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按照苏科版教材的编排进行教学会导致学生的认识活动是迂回的,这种迂回也能构成思维路线,但整个思路呈逆行态势,不能很好地切合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和认知习惯,给学生学习造成较大的困难。
实际上,比值定义法作为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和方式,支配着知识的建构和获取的过程。从知识论的角度看,比值定义法对应的是从问题到知识的整个创生过程,即知识的逻辑形式,通过比值定义法得到的知识是以比值定义式出现的符号表征。只有跳出对比值定义法的认识误区,准确把握建构密度概念的逻辑形式,重新设定密度的教学路径,才能让学生感受密度概念的来龙去脉,把握概念的物理意义和存在价值。正如笔者在《解析》一文中指出的,能够创生出“密度”的本源性问题应该是“为什么相同体积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是一定的,相同体积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是不同的”,其答案是“这是由物质的本领决定的,我们将物质的这种本领称为聚集质量的能力,同种物质聚集质量的能力一定,不同物质聚集质量的能力不同”,也许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聚集质量的能力”,但只要稍作说明,学生很容易接受,比如:(常温常压下)1 m3的铁块聚集的质量是7.9×10kg、1m3的铜块聚集的质量是8.9×10kg,如果是1m3的水聚集的质量是1.0×10kg,显示出不同物质聚集质量的能力不同。接着新问题出现了:如何比较不同物质聚集质量能力的强弱?有之前建构速度概念的经验,学生很容易想到在质量相同时比体积,体积小的物质聚集质量的能力强,和在体积相同时比质量,质量大的物质聚集质量的能力强这两种方法,也不难想到在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都不相等时,采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什么不用体积与质量的比值略)来比较,“比值就是“相除”,“相除”有等分除(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和包含除(把一个数按每几个一份来分,可以分称几份)两种含义,这里采用等分除的含义。”这样做的意义是通过数学方法使相比较的物体体积相等,然后比较质量最终比较出哪种物质聚集质量的能力强。既然同种物质聚集质量的能力一定,不同物质聚集质量的能力不同,我们就可以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定量描述物质聚集质量的能力,并可以以此辨别、区分不同的物质,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很有用,为了表述和研究的方便(比如,有了密度这个概念才便于我们研究浮力),物理学专门引入概念“密度”表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这样就清楚我们是基于一种怎样的需要才用到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怎样引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我们为什么需要有密度这个概念,彰显了密度的价值意义和逻辑形式,最终得出密度的符号表征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12-0022-05
“药师佛”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亦称“药师如来”“大医王佛”“医列王善逝”等。其得名原因,在于该佛能祛除各种疾病乃至死亡之苦,故以“药师”为名;又其能照三有之暗,优入圣域之境,故称“琉璃光”。作为“东方三圣”的主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由此位列广大信众普遍崇拜的主要佛教形象之一。与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弥勒佛的将来下生不同,药师佛是一位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大众佛”, 将佛教了生脱死、超脱三界的终极追求和当下的生活质量紧密相连,其浓厚的救世济生色彩,充满了对个体生命基本层面的关怀,满足了寻常百姓最普通的延年益寿、健康平安的基本人生需求。本文拟以“药师信仰与生命质量”为主题,从传统“药师法门”的信仰特质、现代人对生命质量的重视和追求,初步探讨佛教在这一领域的现代价值转换,力图在药师信仰如何与现代化社会接轨方面做些许探索。
一、药师佛信仰的核心
药师信仰是以药师琉璃光如来为信仰对象,以《药师经》为根本经典,以消灾、延寿、治病、去怖、往生东方琉璃光净土为主要目标,通过礼拜、造像、抄经、诵经、持咒、忏悔、法会等方式而流布的信仰形态。随着药师经的传译,佛门内外通过对《药师经》进行注疏并阐发思想,完善药师信仰的仪轨,药师信仰逐渐深入人心,流传开来。相对应形成的“药师法门”,不仅在佛教内部影响深远,在中国佛教信仰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国佛教文化中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思想效应,发挥着重要影响,流传至今。
在汉文大藏经中,可以找到的药师佛的经典有:隋代达摩笈多翻译的《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唐代玄奘翻译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唐代义净翻译的《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和东晋的帛尸梨蜜多罗所翻译的《佛说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等几部。药师佛经文的核心在于药师佛未成佛之前修行菩萨道时所发的十二大愿,这十二个因位本愿要“令诸有情所求皆得”,在此与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几个大愿有:第三大愿、第六大愿、第七大愿、第十大愿、第十一大愿、第十二大愿等。
第三大愿是保证有情众生的物质供给丰盛富足;第六大愿是保证有情众生不受身心残缺、各种先天疾病之苦,满足大众普求健康和相貌端正的心态;第七大愿令有情享有身心安乐丰衣足食的生活,免受各种疾病之苦;第十大愿保证有情大众远离牢狱等人为祸难,解除忧心之苦;温饱是生存的第一需求,食不果腹的艰辛往往是极端事件的起源,且佛教提倡正命、正业,即以正当、不积攒恶业的方式来生存,避免进入恶业辗转增上的行业或者行为,故第十一大愿保证信众的衣食无忧,继而满足更高的精神追求,“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饥寒窘迫和衣不蔽体是孪生兄弟,无论是佛经还是古籍文献都出现过唯有一件褴褛衣物的主人翁的记载,第十二大愿回归到近似“仓廪足而知礼节”的保证,温饱具足之后各种庄严具亦不得缺,生活的品质突破温饱具足,达到“华蔓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的状态。无疑,这些非常现实而又朴实的愿望非常贴近普通民众的需求。
围绕十二大愿,药师佛有关的几本经典也提供了详细的修行方法并说明了信奉者所能获得的利益。在上述经典中用不同语言都有提及(原文不在此赘述)。
台湾玄奘大学的傅楠梓在其硕士论文《中古时期的药师信仰》(2000年)对药师信仰的功德利益核对各个译本,进行归纳总结,文字精审,共计16项,在此不一一赘述。
药师信仰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除去形式上渐渐出现仪轨,也被加入了中国特色的内容。典型如,陈文帝设立规模宏大的药师斋忏,大力宣扬药师佛致福消灾的功德,在他执笔写作的《药师斋忏文》曰:
窃以,诸行无常,悉为累法,万有颠倒,皆成苦本。热炎镜像,知变易之不停;漂草爨矛,见生灭之奔迅。随业风而入苦海,报障而趣幽途。去来三界,未见可安之所;轮回五道,终无暂息之期。药师如来,有大誓愿,接引万物,救护众生。导诸有之百川,归法流之一味,亦能施与花林,随从世俗,使得安乐,令无怖晨。至如八难九横,五浊三灾,水火盗贼,疾疫饥馑,怨家债主,王法县官,凭陵之势万端,虔杀之法千变,悉能转祸为福,改危成安。复有求富贵,须禄位,延寿命,多子息,生民之大欲,世间之切要,莫不随心应念,自然满足。故知诸佛方便,事绝思量。弟子司牧寡方,庶绩未又,方凭药师本愿,成就众生。今谨依经教,于某处建如干日药师斋忏,现前大众,至心敬礼本师释迦如来,礼药师如来!慈悲广覆,不乖本愿,不弃世间,兴四等云,降六度雨,灭生死火,除烦恼箭。十方世界,若轮灯而明朗;七百鬼神,寻结缕而应赴。障逐香然,灾无复有;命随幡续,渐登常住。游甚深之法性,入无等之正觉,行愿圆满,如药师如来。《大正藏》第52卷,《广弘明集》卷2。
从以上忏文可以得出,药师信仰对于世间种种灾祸,悉能转祸为福,改危成安,对于众生的祈求,药师如来凭本愿皆能令众生心愿达成。除过十二大愿中提及的免除灾难、延生益寿等诸多内容之外,这里也添加进了中国人对现世功名利禄及子孙满堂等的追求,“复有求富贵,须禄位,延寿命,多子息,生民之大欲,世间之切要,莫不随心应念,自然满足”。 药师佛信仰注重现实应用的特点得到极大凸显。
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药师佛信仰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十二大愿中除一切众生病痛,身心安乐,解除横难,资生丰足,环境优美等事关民众现世诉求的宏愿契合了现实人生的现世需求。正因为如此,它与现代佛教提倡的人间性相契合,其积极入世的精神构成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的重要依据。近代以来,太虚大师、弘一法师先后提倡并推动药师信仰,原因概莫如此。药师信仰背后的慈悲利他精神和人间净土的理想与人间佛教的理念相合拍,从而令其在当下社会有其积极意义。
二、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中国当代社会发展迅速,社会大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空前高涨,注重生活品质、提升生命质量是全民的共同追求。生命质量是生命品质的保证,那么,何谓生命质量?
和生命质量息息相关的概念是“健康”。经过再三讨论之后,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对健康重新作出界定,突破了传统健康只针对身体没有疾病状况的认知,而认为健康应该是一种躯体、精神与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此后1959年,美国学者Dunn对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再次做出突破,提出了整体健康的概念。Dunn认为健康应该包括躯体健康、社会健康、心理健康和情绪健康及精神健康五个方面。这进一步完善丰富了“健康”概念。当代,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水涨船高,对于健康的观念也在转变。最为显著的标志是“追求长寿”,亦即生存时间的长短与否,不再是对生命的主要关注点,而是越来越多地转向生活质量的高与低。 那么,什么又是“生活质量”呢?据文献记载,美国经济学家J. K. Calbraith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生命质量”的概念,也被称为生活质量或者生存质量。生命质量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标准来衡量和评价的人的个体生命的自然素质的质量状态。这个概念是对个体生命的自然素质的社会性综合衡量和评价,亦即,此概念所衡量的是生命存在的生理功能状态,衡量和评价的标准是生命存在的生理功能状态能够去过一种有意义的、愉悦而健康的生活。“生命质量”主要取决于人的身体状况、智力状态、人际交往以及在社会和伦理上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生命质量”最初是社会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后来被引入到健康领域,引发人类对生命的态度由最初的“繁衍和维系生存”这个相比较而言较低的认知和行为层次向“提高生命质量”这一带有创造性含义的较高的层次提升。这样一种转换为人们在认识和处理生命问题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最显著的应用是在生死之际,特殊情况下可以作为是结束生命还是藉由科技手段延长维持的根据。
“生命质量”是一个大概念,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子概念衍生出来。“死亡质量”是为其一。随着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纷繁复杂的新事物和新现象,也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在生命领域的表现之一为:国人不仅仅重视现实生活的品质、重视“优生“和”优育”,也开始重视“死亡质量”。死亡,这个生命的自然属性越来越直接地呈现在公众面前,由一个传统社会十分禁忌的话题进入街头巷尾的闲谈。这些都包括在生命质量评判范围之内,尤其又以死亡质量为关注和讨论的重点。现代医疗科技的突飞猛进,不仅攻克了许多之前无法救治的疾病,而且令生和死的边界日益模糊,比如十月怀胎才能成熟一个生命,现在从六个月早产儿存活率大幅度提高,到近期报道四个月大的早产儿亦存活的案例,更甚于,人工胚胎的研究也在进展之中……再比如人之离世,心肺死亡的标准一再受到挑战,乃至于脑死亡标准诞生,各种仪器设备的投入令原本的自然生命结束被机械化掌控,我们可以通过呼吸机等各种仪器长时间地延长生命。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这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越来越挑战着人类的神经,也在刺激着普通民众的心理。
求医问药是寻常百姓生活的常态,贪生怕死也是普通人的正常心理反应。面对这种心理,药师信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依赖和情绪宣泄的平台。因为,如前所述,药师信仰可以帮助人消除所有病苦,满足所有意愿,而且能令人无病延年,命终之后直接投生药师净土,不再轮回受苦。《大正藏》第14册,第414页下。延年又益寿且能够善生,正是生命质量所衡量的最重要的标准。同时,经中说,药师琉璃光净土为东方净土,和中国地理两相吻合,容易得到中国人的心理认同。此外,药师佛“因位修行”之“十二大愿”的人格实践,体现着佛菩萨的大悲愿行,具体到社会生活中是济世利民的理念,有助于推动人们参与社会奉献的实践,对于生命质量的社会效应衡量标准亦是一大贡献。药师佛信仰的“现世性”与“现实性”藉由生命质量的提升可以有助于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助于增进人民的幸福指数。
三、药师信仰与生命质量的提升
生命质量关注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健康状况,而活得健康是和每一个生命个体时时刻刻紧密相连的,因此,解除身心病患首先是一个重要探讨方面。其次,“善终”,是国人不变的追求,“横死”,是所有人避之不及的结果,“善终”的首要保障就是免于“横死”。最后,死去何从?这个从人类诞生便拷问人类智慧的命题伴随个体生命始终,对于未知的恐怖是“死亡恐惧”的核心,来世信仰是各大宗教提供的解决途径,也是各大宗教终极关怀的落脚点。其中佛教的净土信仰提供了一个瑰丽宏伟的上生信仰,描绘详实,对信众有极大吸引力。因此,药师信仰对生命质量的提升大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除罪祛病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印度的各种医学观念也随之传来,对中国传统医学影响非常巨大。这中间除过直接可以实践应用的医方与药物等之外,病理病源分析出现以往全然不曾有过的视角,这就是以四大不调和佛教果报之说解释疾病的来源、形成和发展。受限于中古时期的医疗水平与医疗条件,当无药可治无医可救时,佛教的异于常态的疗法不失为最后的选择。而药师信仰提供的便是其中最为直观的一个依靠,所说的方法亦不难操作。药师佛类的经典中都提及有人身患重病而濒死时,如果其眷属能够昼夜不间断地供养并礼拜药师佛,通过经文中描述的实践方式,病人即可得到痊愈。具体包括要为病人七天七夜受持八关斋戒,还要尽力置办饮食各种资具供养出家僧众;诚心读诵该经七七四十九遍;点燃四十九盏长明灯;造七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像,每座像前分别放置七盏长明灯,灯越大越好,且保证灯四十九天内不灭;还要造具足五种颜色的彩幡;最好再坚持四十九天放生各种动物……如此种种,终可以帮助病患度过生死险关,不会落入诸种横死,更不会被恶鬼所摄持。[唐]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正藏》第14册,第407页下。
今人面对的一个现实是怪病迭出,却又面临看病难,昂贵的治疗费令很多寻常百姓望而却步。面对疾病的痛苦,当人事已经无路可走无有依靠之时,把生死交予佛、菩萨不失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当然也不乏“死马当活马医”的无奈,但至少在心理层面可以给予病患和家属以不同程度的安慰。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研究成果无法不令人惊讶:普通疾病以及慢性疾病的治愈不是主要源自药物的效用,而是有八成的疗效来自身体自愈机能和精神作用!这样的研究结果和古老的信仰治疗有异曲同工之处。
日常无病无恼是好事,若能无灾无恙尽享天年更是最佳,而药师信仰的一个特点鲜明的功能还在于其消灾延寿的效用,对信众具有不可抵挡的亲和力。《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等经文中同样有详细记述对濒死者的逆天改命之法。命终临死而能起死回生,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经由“实语者”佛的口中宣说,无论是否可信,却已经指出了一种可能性。药师信仰迎合了中国人对“福和寿”的一贯追求,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佛教衍生出特有的信仰方式,这便是至今畅行不衰的在寺庙供奉病人消灾延寿牌位的习俗。“药师佛”“药师琉璃光如来”也经由这个理念和实践方式成为中国广大百姓心目中“消灾延寿”的代名词。
2.远离“横死”
死亡,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各种文化体系都有好坏之分。在中国,古有寿终正寝之说,这是善终追求的一个表现。与“善死”相对应的是“凶死”。死于溺水、火烧、打架斗殴、战争等等非正常死亡都可以归为“凶死”,凶死之中最令人忌讳的莫过于“天打五雷轰”。佛教传入后在持续不断的中国化过程中,佛教浩瀚庞杂的经教内容中所呈现的死亡种类更是千差万别。佛教在不同经文中,对死亡的分级和分类各不相同,侧重内容也千差万别。佛教讲生命有生老病死四大烦恼,在信仰层面,信众将药师佛定位于相关的生、老、病三种之苦,将“善终”留给了阿弥陀佛和对应的西方极乐世界。实际上,宗教提供的终极关怀在药师信仰中都有包含,一个信仰既然能够对“生”带来希望,则必然会涉及到对“死”之困惑的解决。同样定位于“善终”,药师佛信仰和阿弥陀佛信仰又区分明显:阿弥陀佛信仰强调西方三圣接引为最大程度的“善终”,药师佛信仰则偏重于如何避免诸种“凶死”。
佛教对死亡的分类有很多,比较宏观的有《瑜伽师地论》,该论对死亡的划分有好几个分类,第一种是按照个体生命平生业力的积累为标准来划分死亡,第二种是按照死亡原因为标准,总结经论中的内容分为三种:寿尽死、指活至天年而老死。福尽死、指生理上的寿限虽未到,却因福报已享尽,如贫穷困厄冻饿而死等。非时死,指寿数未到,福亦未尽,而是因意外原因导致的早死,如遭车祸等。“非时死”又称“横死”,为寻常百姓“死亡恐惧”心理根本所在。如何避免“横死”由此成为佛教伦理教化的一个重点阐述内容,直接指向了生脱死、超越轮回的佛教宗旨。药师类经典在其余经典的基础上把死亡种类划分得更加细致,成为九种:第一种为包括“实不应死的横死”和各种业力所致的横死;经云:“若诸有情,得病虽轻,然无医药及看病者,设复遇医,授以非药,实不应死而便横死。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便生恐动,心不自正,卜问觅祸,杀种种众生,解奏神明,呼诸魍魉,请乞福佑,欲冀延年,终不能得;愚痴迷惑,信邪倒见,遂令横死,入于地狱,无有出期”。参见[唐]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正藏》第14册,第408页上。第二种是“横被王法之所诛戮” (和传统“凶死”种类相同);第三种是“畋猎嬉戏,耽嗜酒,放逸无度,横为非人夺其精气”;第四种是“横为火焚”(和传统“凶死”种类相同);第五种是“横为水溺” (和传统“凶死”种类相同);第六种是为野兽吞食;第七种是堕崖;第八种是“横为毒药、厌祷、咒诅、起尸鬼等之所中害”;第九种是饥渴而死。以上九种“横死”只是药师经中的简单地划分,是为“略说”,“ 其余复有无量诸横,难可具说。”[唐]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正藏》第14册,第408页上。
佛教讲轮回,生生死死都在六道之中流转,“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大正藏》3册,第302页中。生命是如此脆弱,充满各种意外和灾难,药师信仰提供了简便易行的避免诸多横死的路径。
佛教对于死亡议题的态度是勇于直面,认为“死”是审视“生”的最为坚实的视角,是提升生命质量、实现自我超越的契入点。根据佛教理论,如果人类或者个体缺乏对自身存在的理性审视,不去寻求对自身的超越,无异于是“与畜生同死,自投黑暗”。[姚秦]鸠摩罗什译:《禅法要解》,《大正藏》15册,第286页下。出于这个出发点,佛教直言死亡不可避免,毫不忌讳对死亡的全方面讨论。药师经中对于“横死”的划分和讨论,不仅仅是对个体生命的警示,也兼具对社会的伦理教化功能。在死亡问题上,趋“优”避“横”为人之本能,在轮回内的生死,都是被动的流转,以不能自主为特征,而在此,药师信仰把被动性的死亡交还到了个体生命自身。指出人对“死亡”可以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的选择,个体生命完全可以自我规划自己的死亡,掌握自我的死亡品质。
3.对药师净土的追求
善终,并非最终的结局和追求。死后生命,关系到每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是每一个个体在生存期间都会触及的思考。对于这个问题,现代科学采取回避态度。相较于此,基本上世界范围内各种宗教普遍肯定死后世界的存在,承认死后生命的延续。世界上占主流信仰的一元神宗教所描绘的死后去处无外乎或升入天堂享受永乐,或永世堕入地狱无出头之日,或与某种宇宙最高神合一,这样的认知都比较简单,易于民众接受。在中国,最初的死后世界观念比较简朴,人死为鬼生存于一个地下世界。佛教传入中国,丰富形象、庞大瑰丽的来世学说几乎无有文化体系可以媲美,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死后世界和对死后生命的认知,生命不再是一截线段,而是可以无休止地轮回,而且有不断上升的空间与可能性,甚至可以跳出轮回往生净土或者成佛作祖。“成佛”,意味着不生不死,满足了中国人的长生追求,这是多么振聋发聩。清净庄严极尽美好的药师琉璃光净土,是其中的一种选择。对此《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等典籍中都有详细描述。
根据经文,对于随平生业力不得不到三恶道受苦的个体,只因听闻过“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都能很快积攒足够的福德而走上清净透明且无瑕疵的药师佛琉璃光净土的街头,这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其诱惑力不言而喻。药师佛的愿力既然对个体生命具有如此无法思量的功效,那么在医疗水平不发达的古代,信仰药师净土无疑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良性的精神寄托。
1.前言
20世纪70年代,国外医学界将社会学生活质量概念引入医学领域,提出了与健康相关的生命质量概念。生命质量亦称生活质量或生存质量,是相对生命数量而言的一个概念,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生命质量是对由个人或群体所感受到躯体、心理、社会各方面良好适应状态的一个多维度综合测量,它包括健康的客观状态和主观满意程度两个方面。
在倡导“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关注每一个人的生活状况,是政府的责任。体育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员,他们承担着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责任,但由于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体育教师成为学校中的“另类”,在整个教育体系里地位“超低”。本文对泉州地区体育教师的生命质量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究出影响体育教师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生命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泉州地区30所中学的350名体育教师。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根据体育教师的实际,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 OQOL―BREF)L3,自制针对体育教师健康的生命质量问卷。问卷包括心理、独立性、社会、环境领域等方面。问卷要求回答在从事体育教学近三年以来的生活质量情况。问卷中的正式测试题的分值分为5个等级,按照对健康有利的程度或满意程度,由低到高分别计1―5分,并填写自我评估百分制得分,整个问卷共40小题。正式调查前,对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后,符合统计学要求。
2.2.2数理统计法
将问卷结果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3.1总体分析
影响体育教师生命质量总分的因子较多(见表一),有待遇、职业的社会地位、学科的地位、领导的重视程度、伤病、对职业的信心、工作量、业余生活,生活态度等,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有待遇、职业的社会地位、学科的地位、领导的重视程度、伤病等。因此,应针对以上方面进行控制和干预,及时做出有效举措。
3.2待遇成为影响体育教师生命质量最主要的因素
在对一些体育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学校体育教师不担任班主任工作,不参加晚自习看班,所以他们的待遇在教师群体中就显得很低了。待遇差不仅给体育教师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也给体育教师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压力,成为影响体育教师生命质量的最主要的因素。
3.3职业的社会地位是影响体育教师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
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新课程体育与健康改革还未在学校得到全面的重视,在很多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还是以“一个哨两个球”的“放羊式”教学为主,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当体育教师根本不需要什么资历,是一个“技术含量”最低的职位,体育教师则被看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中考高考制度扼杀了学生锻炼和娱乐的时间,从而也就降低了体育课的重要性,体育教师的作用在学生、家长的眼里变得可有可无。
3.4学科间不平等的地位是影响体育教师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
2006年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体育已成为学分最高的学科之一,2007年教育部更是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这些都足以证明体育所得到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文化内涵认识的缺乏,导致“重文轻武”的思想根深蒂固,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的升学率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因此,许多教育改革、政策进入操作层面后立刻烟消云散。改革已成为“行为艺术”,体育与健康课还是传统的体育课,还是无法和任何一个高考学科相比拟。
3.5伤病是影响体育教师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
伤病是困扰体育教师最大的敌人,也是影响体育教师生命质量的重要的因素。伤病不仅影响体育教师的生理健康,对他们的身体、教学、生活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对体育教师的调查中发现,有99.5%的体育教师曾经受伤,35.3%的体育教师因为伤病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伤病已经给很多体育教师的教学带来影响,让很多人无法或不敢示范动作,同时也让他们作为体育教师而很少参加体育锻炼。
3.6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是影响体育教师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观念下学校领导认为体育学科是“小科”、“副科”,这在很大程度挫伤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也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很多体育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都不重视了,自己重视也没用,从心理上看轻自己的工作,认为体育教学没有文章可做,不值得去做,自然也就不会主动做什么,做的时候也就不会用心。这便又使有些领导更坚信他们的眼光是正确的――“体育老师素质差”。尤为重要的是由学科的原因影射到他们的价值观:体育学科在学校是无关紧要的,体育教师自然也是无关紧要的。长期下来体育教师真成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人”。这便严重
地影响了体育教师的生命质量。
4.小结
关注人就要关注人的生命质量,在当今高唱“和谐”的社会里,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人自身的和谐,人的生命质量是最为重要的。本文探析出影响体育教师生命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待遇、职业社会地位、学科地位、伤病、学校领导的重视程等。生命质量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但功在当日,应该多渠道、多思路地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应该帮助体育老师解决实际问题,改善体育教师的待遇;其次,应该改变世俗偏见,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再次,各级领导应该进一步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理解体育教师工作的艰辛,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从业务、思想上关心他们,不断对体育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强化他们的事业心,增强其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林茂强,中国女排生命质量影响因素探析,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01.
[2]张宝荣,李广宇.体育专业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0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