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特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校艺术;传承;发扬
我国五千年来文明的一脉相承,留下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对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日渐萎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就更显得迫在眉睫,例如那些优秀的传统工艺制作技艺就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况,作为高校理应有责任、有义务、有担当的承担起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把华夏文明弘扬光大。
我国很多高校之间的艺术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等方面十分雷同,毫无特色可言,这就造成了很多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无特色,就业难的现象。面对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如何古为今用,从中汲取营养,对那些“口口相传”“手手相传”的地方传统文化加以深入学习就迫在眉睫,然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应仅是从理论的研究出发流于文字形式,而是要实实在在的把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引入到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学中来,让学生在系统的教学中实际的操作中切实了解、学习、掌握其制作工艺流程最终达到独立操作的目的并运用到今后的设计创作中,开发产学合作项目走出高校独有的艺术特色。
一、理论教学方面
认识梳理广博的传统文化资源,理论教学是基础,只有认识了才能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深入。分析传统文化资源发展、变迁现状,探讨制约传统文化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包括传统观念约束、生产创作方式约束、生存环境约束、后继无人的传承约束等。对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不同类别、风格流派的分类进行收集整理学习,包括剪纸、风筝、织绣、刺绣、面人、泥塑、木版画、面塑、皮影、陶瓷等。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着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对这些文明瑰宝的理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二、实践教学方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传承的最佳手段,如果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书本理论的层面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实践经验表明,在艺术类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的理论与操作的实践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没有严格的界限,例如素描、色彩等课程,老师只是在教师里讲授理论是没有用的,只有让学生亲自操作,提高动手能力,技艺才能有所提升。[1]同理,传统艺术文化的学习也要进行亲身的实践才能很好地掌握其中的技艺和奥秘。可是高校针对传统文化艺术实践教学方面的资料和场地等都相对欠缺和匮乏,面对这些困扰因素我认为传统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举办展览,广泛开展民间交流,将民间艺人请进高校讲堂,言传身教;木版年画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作为中国独有的一朵艺术奇葩,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精华。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价值。2006年5月20日,朱仙镇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加强广大师生对木板年画的认识学习我校专门邀请了河南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在我校进行展览,观看展出的学生络绎不绝,大家在感慨如此精美的年画的同时对木版年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2、把专职教师送进传统文化发源地、制作第一现场进行学习获得第一手资料,把最原汁原味的传统艺术灌输给学生,使埋没在民间的传统文化技艺生动起来。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景德镇拥有着瓷都的称号,景德镇陶瓷“始于汉世”,五代时的景德镇以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对于宋代青白瓷制作以及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景德镇陶瓷以白瓷为著称,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产品誉满全球。2013年的假期我系专门选派专职教师赶赴景德镇学习,在景德镇八方工艺瓷画院跟随国家级的工艺师学习陶瓷的传统制作工艺和现代工艺的制作方法,学习期间记录了大量资料图片,包括了拉坯、造型、施釉、烧窑、彩绘的整个过程。除此之外,我系的教师们还会经常性的前往神垕探访钧瓷的故乡,在那里领略钧瓷之美。产于河南禹州神垕的钧瓷,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被誉为“中华之魂,国之瑰宝”,它位于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始于唐,盛于宋,钧瓷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盛誉。钧瓷最为神奇的就是它的窑变艺术,其它瓷器上的釉色及花纹、图案全是人工着色描绘的,而钧瓷釉色则靠自然窑变而来,所以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说。在神垕卢家世代钧窑里老师们学习了钧瓷的传统工艺和现代造型以及现代陶艺制作。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艺术文化,目前我系的陶瓷工作室正在全面筹建过程中。
3、置入课程教学,使传统艺术在后期的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贯串其中,为以后学生的艺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学以致用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装饰基础材料与表现技法》课程中,我会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密度板雕刻版画、年画等,利用毛线绳索进行编制或者刺绣,利用废弃的瓷片或布头重新拼贴组织画面等等;在《字体设计》课程中我会以传统节日例如:谷雨、七夕、清明、仲秋、重阳等等为题让学生进行文字创作,要求字体的设计要从图案形式、色彩、内涵等方面来阐释传统的节日艺术;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启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传统工艺品进行包装设计,例如对“河南剪纸”、“朱仙镇年画”、“汴京灯笼张”等等的包装,恰当的包装总是能够很好地展现出产品的气息品质,增强产品的附加值,要求既要美观实用又要突出地方特点等等。在《标志设计》、《型录设计》以及其他设计类课程中老师都会有意识的针对传统文化艺术开展作业实践项目,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教学置入,使得原本遥远、陌生、逐渐被人淡忘的传统艺术重新回到学生的视野里,扎根在学生的心田里。
三、产学结合方面
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不应只是简单的复制再现过程,以直观的形式封存对历史文化形态的记忆,这样,它将成为死去的“遗产”。如何让传统工艺以鲜活的形态为当代手工生产提供借鉴和参照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方式。[2]加强产学结合,加强传统文化、艺术设计、市场开发三界的合作努力开拓发扬新的“传统产品”才是传统艺术与现代高校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面对许多优秀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高校应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充分发挥高校的师资优势和生源优势在于市场企业间的合作中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例如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陶吧、创意手工坊的开设和建立等。
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日渐萎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的状况,尽快构建传统文化资源与高校艺术特色办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无疑对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以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的产学结合形式对高校的艺术特色办学提供了新思路,为今后高校学生毕业就业提供了新选择,为传统文化的发展继承提供了新鲜血液。但是,我们也深知,在继承复兴源远流长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上,我们也还是刚刚起步任重道远,还会有很多的因素制约,尤其是经济和人力上的困难,但是我们会排出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勇于探索,不断提升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吟诵是中国式的传统读书法,是古代教育系统中唯一的诵读方式,同时也是创作诗词文赋的方式之一。吟诵可以让学生接触中国传统音乐精神,聆听纯净、美好的声音,感受母语文化的魅力,荡涤乖戾之气,养成君子之风。我们深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此进一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希望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吟诵”的抢救、传承和推广之路上走得更远。
1. 吟诵经典进课堂,传承文明提素养
香洲六小吟诵社团(教师吟诵社团、学生吟诵社团、亲子吟诵社团)成立于2012年。教师吟诵社团由珠海市著名吟诵专家、本校的何丹妮老师带领,社团中包括了本校十余位文化功底深厚的语文教师。在吟诵社团的推广下,尝试在校内开展构建吟诵教学模式,优化古诗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逐渐探索一条以“读-思-诵-吟-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思路,有利于提高我校语文教师的古诗文教学素养。另外,吟诵社团曾多次在珠海市吟诵学会研讨、学习交流活动中推广,并在香洲区小语教研会上分享经验,对兄弟学校的古诗文教学也很有启发、借鉴意义。在重视实践推广的同时,我们也注重理论层面的升华,本校教研室组织全体语文骨干教师成立吟诵教材编写小组编辑了校本教材《香洲六小经典吟诵芬芳篇》,并承担了区级课题《吟诵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历经了两年的实践研究也即将结题。
2. 吟诵社团孩子棒,明德舞台我闪亮
吟诵是学生习得学习古诗文有效方法和途径,对提高母语文化的兴趣有着重要意义。它是一种渗透性的教育,是解决单纯的知识灌输教育弊端的一个有效方法。
学生吟诵社团曾参加两场香洲区文明办组织的“明德大舞台”,参加香洲区诵读比赛,并应邀珠海电视台拍摄《我们的节日――清明》、吟诵《清明》等。另外,在传统文化的追溯中我们还不忘结合地方特色,将地方粤语特色融合吟诵,唱出童谣《胱》和《六幺令・天中节》,让观众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3. 君子之风我传唱,修身明礼齐推广
“吟诵就是读书,读书就是修身。”――在这日积月累耳濡目染的经典浸润之中,六小校园的书香味更浓了,学生们身上的书卷气更重了。学生也更知礼、懂礼了。经过几年的点滴积累,六小的吟诵活动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成为特色。
2013年7月,我校何丹妮老师在香洲区教育局组织的推广经典诵读活动中作为唯一代表作经验介绍。近两年,何老师曾先后带着我校吟诵社团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到斗门、金湾,香洲区各街道社区,各兄弟学校演出和讲课达十余次,均受到高度的认可和赞誉。
2014年4月7日的珠海电视台《点评》栏目播放了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以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
二、快板艺术――你编词来我表演,灵动校园特色显
快板是我国宝贵的传统艺术。快板艺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节奏鲜明,文字押韵,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从编、演,到传唱,比什么形式都迅速。而且快板体积小,成本比较低,且携带方便。快板的这些表现形式与特点,非常适合爱唱爱动的小学生学习。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将快板运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中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快板曲艺进课堂,协同发展得益彰
快板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今后形成良好的口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快板流派大都源于北方,对于广东的小学生来说,快板的学习有助于其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快板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大脑综合协调发展,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非常适合此年龄段的少年儿童。
快板进课堂能增添课堂教学的情趣。小小一副快板,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和成功的体验。语文课堂上,孩子们边打快板边背儿歌、唱古诗,有情有趣,学习变得其乐融融;一些偏向学生自我展示汇报的环节,加入了快板后,学生们更想表达自己,有了快板的课堂,记忆更加牢固。我校邱燕珊老师主持的课题《快板在小学语文高年段综合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实践应用》初步尝试将快板与文字两种传统文化融会贯通,相得益彰。现在,小快板已经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好伙伴。
2. 专家示范掀热潮,齐心协力氛围造
在推广快板艺术融入校园的过程中,学校首先邀请到了珠海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理事吴伶老师为我们师生与家长带来一堂精彩的曲艺文化大讲堂,大大激发了到场师生与家长的参与热情,为推广这一特色项目,学校领导带头学习快板表演并用快板书形式作期末工作总结,在校园中掀起了一阵学练快板的热潮。
我校申报了以《传统快板艺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创造性应用》为主课题的学校发展项目,集全校教师之力,坚持创建特色,提升办学品位。外树形象,提升学校影响;内强素质,提高教师实践水平。期待在2015年结题时能够完善教材,通过精心设计和改编,设计出一套快板校本教材,让快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条理性,在全校营造一个富于特色的文化氛围。
3. 阳光体育快板操,创编表演入门道
我们创编了一套以快板操为主打环节的《最炫六小风》课间操,并被香洲区推荐在2013年12月香洲区第14届田径运动会上参与闭幕式表演,赢得了在场运动员和观众评委的阵阵欢呼。2013、2014连续两年在香洲区阳光体育大课间评比活动中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学校还组建了校级快板社团,聘请专业教练到校教学,通过定期、专业的训练和培养,组成独具香洲六小特色的快板艺术表演团队。进一步感染、促进和提高其他学生学习快板的热情。快板社团逐渐成为学校独特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014年4月我校快板一队、二队共同参加香洲区艺术节、读书节和文化节开幕式表演,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快板一队表演的节目《看升国旗》2014年10月在珠海市首届市民文化节上以总分第一名获得金奖并在珠海电视台演播大厅向全市人民作了汇报演出。
三、毽球运动――青春脚步踢起来,活力校园更精彩
毽球是我国传统的一项特色体育健身项目,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踢毽子是一项灵巧、简便和有趣的健身活动,具有健身性、观赏性、趣味性和广泛适应性等特点。经常参加这项运动,不仅可使下肢肌肉、韧带富有弹性,关节灵活,而且可使心、肺系统得到全面锻炼,起到增进身体健康的良好作用。将踢毽子融入到我校大课间等体育常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促进我校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毽球运动是香洲六小开展的一校一品推广项目,属于我校的特色体育项目。
1. 毽球运动进课堂,课前热身精神爽
为了更好地开展毽球运动,2014年3月,学校给全校师生每人送一只毽球,在体育课堂中,加入了毽球热身环节,课前五分钟,老师示范,学生练习,手把手教,耐心指导,不会,再示范,踢不好,没关系,慢慢来。小小的鼓励更增添了孩子们的自信,小小的毽球舞起来,短短的一个月,毽球在孩子们眼中,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喜爱;踢毽球的动作,从笨拙到熟练,从熟练到自如。毽球就成了孩子们亲密的玩伴,组织训练校毽球队,开展毽球校本特色教学课堂也顺理成章成为香洲六小的又一张名片。
2. 小小毽球脚上舞,强身健体我做主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29-01
上世纪二十年代动画作为舶来形式在我国得到了发展,并对我国的动画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到了六十年代的时候,我国的动画制作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地位。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我国动画发展一直处在低迷的阶段。要想动画产业得到良好发展,就要充分重视动画自身的质量,在剧本的创作阶段就要开始注重把控质量。
一、动画剧本的主要构成及民族特色传统文化融入的作用
(一)动画剧本的主要构成分析。动画剧本是通过多个要素组成的,其中故事主题就是比较重要的构成部分,动画剧本在影片当中被观众看到的就是故事,故事题材是否有着吸引力,是打动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1]。另外,动画剧本构成当中,角色的个性化塑造也比较关键。个性化的角色才能让人有深刻的印象。在个性化的塑造方面就包含着比较多的内容,其中有角色的外观形象和思维方式、动作等等。最后,动画剧本构成中的又一要素就是矛盾冲突,这也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动画平淡无奇,就必然不能吸引观众,戏剧冲突的科学化设计,能够带动观众的思维进入到剧情当中,和观众拉近距离。
(二)动画剧本创作民族特色传统文化融入的作用。动画剧本的创作过程中,将民族特色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就能对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我国要想在动画产业上辉煌发展,就要充分重视传统文化的融入,将中国特色的动画特征得以鲜明呈现[2]。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长时期中沉淀形成的精髓,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动画剧本的创作中,有助于推动我国的动画事业发展。
动画剧本的创作中,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融入是对我国文化进行传播的重要方式,也ξ夜的动画在全球化发展中加强抵抗能力有着积极意义。从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商业动画在我国的电视网络中已经备受推崇,有的中国观众对国外的动画品牌已经形成了依赖性。国外的动画创作过程中,对本国的文化传输比较重视,并将传统元素在生活以及服饰等多方面得到了应用,形成了比较庞大的动画文化侵入体。我国的动画创作要想得以良好发展,就必须要将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与作品相融合,形成有着独特性的民族风格,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国产动画的良好发展[3]。另外,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动画剧本创作中的应用,对提振民族软实力也有着积极作用。
二、动画剧本创作中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应用方法
动画剧本的创作中,要充分重视在思想观念上及时转变。在对动画剧本的创作过程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只有转变思想观念,才能改变传统的动画剧本创作的不足现状。在传统文化的选择应用中,要注意和动画剧本创作的主题紧密契合,在剧本创作的深度上要进一步加强,只有转变思想观念,注重传统文化的科学化运用,取其精粹,去其糟粕,才能真正有助于动画剧本创作质量的提高。
动画剧本的创作中,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运用中,要注重取其精粹,去其糟粕,要做到古为今用。要想促进我国的动画产业良好发展,就要以走出国门为目标,创作出的动画不能只是满足国人的审美需要,还要充分重视国际市场的需求。要注重通过现代化的语言对传统文化进行展示,突出中国的特色,并有着时代气息。这样才能有助于我国的动画产业发展,动画剧本的创作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动画剧本的创作中,还要注重从本土生活方面充分考虑,对传统题材要进行深度挖掘。我国的动画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处在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发展状态。要想进一步发展,就要注重动画剧本的创作和本土生活的紧密结合,深入到风土人情以及民间传说的素材挖掘中,为动画剧本的创作提供支持。例如《草原英雄小姐妹》讲述的就是蒙古民族的真实故事,动画作品的导演和年轻动画原画师到大草原,和当地的牧民同吃住,并随时进行记录,从而对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内容在动画剧本的创作当中加以应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