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生语文教学

初中生语文教学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2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生语文教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只有爱上某项实物,才能专注的头图其中。而学生只有爱上阅读,才会生出浓厚的求知欲。

1、 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

要尽量丰富我们的教学工具,现在中小学课堂还多停留于采用黑板形式授课,使学生感到乏味。但是如果使用音响设备或视频教学,便可以生动的采用声像结合的技术,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可以进行一系列的阅读游戏,采用比赛评分奖惩制进行阅读训练。还可以采用简单的学习道具主人公画像或经典传记片段导入对新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职欲。

2、 采用角色扮演,予学于乐

对故事性的课文,让学生采用分角色朗读扮演人物。发挥学生的奇思妙想,以小剧本制让他们以课文情节和人物对华为基础进行编排朗读,这样不仅减少了朗读的枯燥,更调动了同学们的思维,让他们尝试自我去揣摩人物感情和思想,进而更好地进行文章的学习。

3、 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互动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针对文章的点睛之处巧设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寓于文章之中的,需要同学从整体进行思考、把握、提炼。为了更好的开发同学们的大脑,拓展其思维模式,可以实行分组辩论模式,有效的形成竞争氛围和互动讨论,调动同学们的自我学习和思考的意识。

二、要让学生形成稳定和积极的阅读习惯

1、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教学中老师应指导学生合理安排阅读时间,现代的中小学教育都会有晨读时间,而这仅仅是半个多小时的宝贵时间该怎么用充分利用起来呢?学生应把早读的时间大多用于学过的课文朗读,俗话说温故才能知新,在朗读中应回忆课文的重点段句和概念,带着对文章主旨和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有目的的朗读。并不是所有学生的掌握能力都一样,所以学生自己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空档和环境做好自我的阅读时间,这样就有选择的挑选自己的有兴趣读物来进行涉猎。

2、做好预习和复习

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计划高效顺利的进行。因此,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还应给予必要的指导,防止学生盲目的读书。指导学生根据单元教学计划和目标以及指导大纲来分清阅读重点,确定阅读目标。然后可以对其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以便让学生快速有效的捕捉文章信息。最后,要善于提问,标注出自己不懂得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又有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一般来说,课堂上学生逐步形成的新的知识结构是零散的,这对于阅读能力的形成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此,教师在主课堂之外,要给学生一定量的课后阅读训练,进而逐步让其有意识的形成课后复习和巩固的好习惯。才能把本次学习的概念、技巧运用到以后的课文的学习里。

3、课内和课外阅读相结合

实践证明长期的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能力甚至是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是有着很大作用的,学生应在完成课内阅读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课外阅读量。阅读是让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关键信息的最直接最快的方法,当然阅读量的大与小也不可忽视。一个人只有用博览群书再能开拓视野进而提高个人的眼界和思维,看事情的角度自然要高于常人之上。读很多书不要求篇篇都懂,斟字酌句。一个词文章出现多了,见得多了自然就熟悉了,熟悉了它的语言情境,也就活学活用了。显而易见,多进行课外阅读是有效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之举。

三、要指导学生形成高效的阅读技巧

1、有声朗读

可以通过语文课件或磁带播放专业的课文朗读,通过其逼真的语音、语调、语气来引发同学们的模仿兴趣,同学们通过模仿将人物感彩转化成自己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其在脑海中勾勒出完整画面,更好地领悟文章中的场景和任务的性格特点。

2、手脑参与

读书的时候让学生充分的运用首脑结合的方法,边读书边思考边质疑边标记。读到自己觉得是重点的部分或需要进行拆解和关联分析的地方做下记录,以便进行二次阅读时理清这些疑难杂点。我们还可以写些素数笔记和读后感之类的,这些都是帮助分析和理解文章框架和细节的必要之举。

4、 对比阅读

当学生的阅读量有了一定积累后,可以通过课堂练习给学生两篇类似的文章,指导学生尝试分析出两篇文章的主旨,和其中运用的类似的文学技巧和表达方式等,在我学习中学会灵活的运动概念知识阅读。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在阅读到一片新的文章时就会关联到类似的文章,运用已有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分析,理解消化新的文章,进而提升阅读能力。

篇2

“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为文学作品,情感无处不在。而学生的或欢乐、或悲伤、或崇敬、或憎恶的情感都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教学时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文中的意境,学生就会赏心悦目,受到感染。如讲小说《故乡》时,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再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地朗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学生脑海中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涌现出一个小英雄形象。然后可以让学生去猜测这个小英雄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都德《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向学生告别的场景,教师可出示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后的照片,要求学生对照图片,仔细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望,描述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从而激起学生心里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同时很好的将这种情移到学生身上,使学生心中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篇3

初中语文学习并不容易,这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以及运用交际环境。从语文的学到语文的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相当多的时间长期日积月累才能够逐渐做到。语文学习内容和学习特点与学生所处年龄阶段有直接关系。不同的年龄阶段针对的学生的特点不尽相同,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和侧重点及采取的教学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应变地促进学生语言素质的提高。要想搞好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必须对初中生的特点了如指掌。经过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我发现中学生的这一年龄阶段具有以下特点:初中生的自我约束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学生的这一特点告诉我们:教师要利用语言环境,不能够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只进行简单的机械讲解,把学生单纯地当做知识的容纳器,而不注意营造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语言的运用环境,导致学生眼中的语文教学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把利用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研究。只有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让他们乐于学习,积极主动地掌握语言知识并在语言场景中主动应用。那么,如何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特点搞好初中语文教学呢?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对这方面的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要想搞好初中语文教学,我想首先就应该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学生信赖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学习,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教学中师生不平等的思想,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爱护学生,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同时,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对于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程度的学习目标,对于后进生要多尊重和包容,多给他们鼓励。

二、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关注点主要是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教师在课堂上灌输,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学,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自然不好。要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必须改变这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因为课堂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对学习采取的态度。课堂氛围的营造责任在于教师。教师采取怎样的教学理念组织教学,采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学生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学习态度。教师要想改善课堂氛围首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组织教学,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情趣性

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单一、缺乏趣味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高低。即使再优秀的教学方法,长期使用也会变得乏味,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学习新鲜感,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变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新鲜的学习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另外,在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注意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尽量不选择哪些没有趣味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在教学方法多变的同时以趣味的课堂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实践证明,多变的教学方法既可以摆脱教学枯燥性,又可以活化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具有重要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