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4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经济发展潜力,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引言
显而易见,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河北省的经济水平也有所提升,但是存在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问题。河北省各市区有着不同的特色,比如唐山市的工业发展较好,承德、秦皇岛二市是旅游城市,而邯郸和保定二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它们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可能存在差异。研究河北省各市经济发展潜力可了解各市近期经济发展的潜力的差异,将经济发展的潜力激发释放为经济发展的实力。李刚[1]从经济、民生、消费、投资、人口资源六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两种方法研究江苏省经济发展潜力现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但是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数据的缺失,剔除了人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余昭朋[2]从消费能力、城市实力、政府作用、相关产业、商业现状、不可控因素六方面研究分析无锡市夜经济发展潜力,但是并没有根据发展中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董辉[3]重点关注了资源、劳动和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研究表明提升经济发展潜力的关键是提高技术效率,但其研究时间较早,不能准确代表河北省目前的发展状况。本文针对上述文献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为例,用2020年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两种方法,探究河北省各市经济发展的潜力,并针对研究结果,为河北省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经济发展潜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理解经济发展潜力概念的基础上,整理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河北省各地级市的发展特点,从经济、社会、教育与科技、资源与环境四个方面全面考虑影响因子,建立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于2020年河北省各市统计公报、中国城市科技发展报告以及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
三、河北省各市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实证分析
(一)河北省各市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因子分析
1.研究思路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从上文所述的四个方面确定的21个指标中适当提取若干公因子,通过加权得到综合因子得分,以综合因子得分来反映各城市经济发展潜力的大小。本文用来提取公因子的方法为主成分分析,进行因子旋转的方法为最大方差法。2.研究过程(1)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通过相关性检验,发现:X1与X3、X7,X6与X7、X8,X10与X16、X18,X11与X14的相关系数在0.8以上,相关性较强。这说明21个指标反映的信息部分重合,所以适用因子分析。(2)确定公因子数目提取的这若干个公因子对21个指标的解释能力随累积方差贡献率的增大而增大。由表2可知,这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5.6%,大于一般情况下有效提取的临界值85%,解释能力较强,因此提取4个因子是合理的。(3)旋转成分矩阵为了解每个因子所代表的具体意义,进行因子旋转。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利用外资、进出口总值、平均受教育年限、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这些变量有较高的载荷在第一因子上,主要反映经济、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因此称第一因子为“经济与科教因子”;常住人口、老龄人口比重、旅游收入、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在第二因子的载荷较高,主要反映社会资源方面的信息,因此称第二因子为“资源因子”;土地面积、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指数、公路路网密度这些变量有较高的载荷在第三因子上,因此称第三因子命名为“环境因子”,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二者有较高的载荷在第四因子上,因此称第四因子为“产业结构因子”。(4)各市区经济发展潜力因子得分按照第一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44.5%,第二因子(F2)的方差贡献率17.1%,第三因子(F3)的方差贡献率12.7%,第四因子(F4)的方差贡献率11.4%,综合因子(F)得分由这四个因子加权求和得到,系数是贡献率占累积贡献率的比重。表3为2020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经济科教、资源、环境和产业结构四个因子的综合得分和排名。3.结论经济实力、教育科技因素对于经济发展潜力的影响最大,在这些方面实力较强的城市,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潜力。总体来看,在2020年,唐山市的经济发展潜力最大,居于河北省市级城市的首位,唐山、石家庄和邯郸三市位列前三;承德、衡水、张家口三市的经济发展潜力较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经济与教育科技方面,石家庄市、唐山市发展最好,衡水市、邢台市发展较差;在资源方面,保定市、邯郸市发展最好,这两个城市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较多的人力资源、教育资源、旅游资源和医疗资源,而张家口和秦皇岛二市这些方面的资源较少;在环境方面,衡水市、廊坊市的环境较好,有较好的空气、水以及交通环境和较多的生活空间,张家口市、承德市应在多方面提升自身的生活环境质量;在产业结构方面,唐山市、邯郸市的因子得分最高,原因是这两个城市的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小,这对于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综合排名第二,它的经济、科教,资源发展较好,在河北省都处于领先的位置,但是环境质量还有待提升;承德、秦皇岛二市是旅游城市,其中承德市各方面的发展都处于河北省落后的水平,秦皇岛市的经济科教发展较好,但资源、环境发展并不领先;唐山市是重工业城市,经济科教方面发展较好,但要使经济发展潜力得到提升,应注重资源、环境方面的发展。
(二)河北省各市区经济发展潜力的聚类分析
1.研究思路为探究河北省各城市间经济发展的潜力的异同之处,了解河北省各城市经济发展的潜力,根据本文上一部分因子分析的结果,通过系统聚类的方法,对11个市区进行聚类。类间距选择最短距离、用欧式距离计算样本间距。2.聚类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将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潜力分为三类,见表4。3.结论第一类城市唐山市和石家庄市综合得分最高,是河北省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两个城市。在经济科教因子上位列前两名,说明这两个城市的经济科教水平在河北省处于领先水平,但是在资源、环境两个因子上的排名并不靠前,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对于资源、环境产生了负向的影响,唐山市是一个工业发展不错的城市,这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优势。第二类城市秦皇岛、廊坊、沧州、保定和邯郸五个城市的综合得分较高,经济发展潜力较强。其中,秦皇岛市、廊坊市在经济科教方面发展较好,在河北省各市中也处于较为靠前的位置,秦皇岛市的旅游业、廊坊市的地理位置对于两地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邯郸市、保定市的资源丰富,土地面积大、人口数量多,也有较多的旅游资源。第三类城市邢台、衡水、承德和张家口四市的综合得分较低,经济发展潜力小。其中,衡水市在交通、空气和水的质量方面较好,但是这些对于经济发展潜力的直接影响较小,邢台、承德、张家口不存在特别明显的某些方面的优势,因此这些城市发展较差。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潜力,发现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潜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现状、教育科技对于经济发展潜力的影响程度最大,河北省11个地级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异且有着不同的发展特色。面对这些情况,首先,各地级市应当重视经济水平的提升,重视教育、科技的发展,调整教学制度,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全面发展,爱动脑、爱思考的优秀学生,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为科研创造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并利用好科技成果,使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其次,城市经济发展应当充分利用城市特色,比如承德市、秦皇岛市旅游资源丰富,两市可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建设旅游品牌和旅游基地,建设避暑山庄等重点景区,使之发展成为河北省乃至整个中国的旅游强区,廊坊市和北京邻近,唐山、石家庄两市的经济实力最强,可充分发挥经济强市对于其他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使其他地区的经济得到更好地发展,邯郸市、保定市可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第三,各城市应把握机会,交流经验,合作共赢,尤其是经济发展潜力较小,没有明显发展优势的城市,应当充分把握国家的相关政策,借鉴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紧跟时展潮流,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刚,张诗雨,孔靖婧.江苏省经济发展潜力影响因素及预测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7):74-81.
[2]余昭朋.无锡夜经济发展潜力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6):89-91+102.
[3]董辉.河北省经济发展潜力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6.
数字经济强调的是在一个经济系统中,数字技术被广泛使用并由此带来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根本变化。数字经济也是一个信息和商务活动都数字化的全新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系统。
越南工商会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每天大约有40%的人口正在使用互联网。自2010年至今,越南互联网用户占据人口总数30%,连续多年跻身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前20个国家名单。预计到2020年,越南互联网用户可能提升到占人口总数的45-50%。
一、引言
自“大渤海地区”的概念提出以来,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发展由最初学者的理论研究逐步提升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30年来,环渤海经济圈始终没有形成有区域发展特点的发展模式,一体化进程依然步履沉重(周海燕,柏杨,2013)。许多学者认为,区域产业结构雷同、分工合作淡化是阻碍环渤海地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徐健,2008;江曼琦,席强敏,2011),而正是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差异等因素决定着一个地区未来的发展潜力(胡乃武等,2010)。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期(陈昌盛,2013),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阶段已经过去,通过大规模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未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充分发挥资源效率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就环渤海经济圈而言,识别和分析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潜力情况,研究如何抓住机遇挖掘并释放地区优势产业潜力迫在眉睫。
二、经济发展潜力研究综述
在西方发达经济体,学术界很早就针对经济发展潜力开展了相关研究,自上世纪30年代末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这一领域更是受到学界乃至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Stewart(1947)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最早地研究了经济发展潜力,并提出了经济潜力指数,一些学者运用这一指数分析了人口及产业分布等问题(例如Rich,1978)。而经济潜力指数由于缺乏明确的理论基础,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批判,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被纳入主流经济分析。Abizadeh等(1990)运用因子分析法,从不同方面研究了52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并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这一研究较早地运用了综合性指标,是经济潜力研究从单指标向多维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Roberts等(1998)则将经济潜力与投入产出法相结合,以美国为例对区域产业核心优势进行了全面分析。2008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的持续性影响,经济发展潜力的相关研究重新受到了学界的重视。在这一背景下,Barber(2010)重建了欧洲经济增长潜力指标,以使这一指标能够拟合当今国际趋势,并指导相关政策制定。相似地,Donaldson等(2012)通过设置相应指标对南非各地区的发展潜力进行了研究。Kl?]r(2013)则在核算地区潜在增长率的前提下,对金融危机后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例如谢三明等(2008)通过构造生产函数的方法来测算我国产出的潜在均衡增长趋势,一些学者还对我国整体或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进行了研究(余晓霞、米文宝,2008;柯善咨、韩峰,2013;高孝伟等,2014)。张芳、陈家作(2013)则对浙江省嘉兴市16个产业的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并确定了四大支柱产业,为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
在经济增长潜力研究中,AHP法(例如高孝伟等,2014)以及因子分析法(例如金延杰,2007)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对上述方法的延续,吕萍、李忠富(2010)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引入TOPSIS(逼近理想解排序法)价值函数模型,将多维指标降为一维指标,从而便于分析评价。当然,许多研究也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纳入到经济发展潜力评价体系中来(Halmai,2012;张延群、娄峰,2009),但这些方法更注重于预测,难以对相关政策提供借鉴。
值得指出的是,现有研究大多基于静态研究,吕萍、李忠富(2010)也仅涉及比较静态研究,缺乏动态特征的体现。同时尽管加权主成分TOPSIS模型方法克服了层次分析法在权重确定上的主观性问题和因子分析法所得主因子存在正负之分的问题,但缺乏产业结构信息的体现,最终得出的经济潜力指数也缺乏明确的经济意义。本文正是对上述问题的一个补充,可能的贡献有三个方面。第一,将现有产业结构信息体现在发展潜力之中;第二,引入相对发展潜力指标以同时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第三,在得出产业发展潜力和技术效率的基础上,建立PVAR模型分析三产发展潜力和效率和经济产出的动态相关关系,从而试图探寻发展潜力指标的经济意义。
三、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发展潜力核算
1、经济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定义,本文提出建立综合经济潜力和产业发展潜力两个一级指标,分别用于度量经济整体发展潜力以及由行业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决定的行业发展潜力,进而建立产业视角下经济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1)综合经济潜力。综合经济潜力主要衡量区域内整个社会经济上行空间、发展趋势以及发展动力等,从整体上体现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依据国内外文献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实际状况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指标选取如下。
第一,生产要素能力。生产要素包含人力与资产两个方面,其中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不仅人口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人口质量的高低也对经济发展速度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选取指标:人口密度、城镇就业率、青壮年人口占比、高等教育人数占比以及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第二,资源总量。资源是生产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一个地区资源分布的多寡极大地决定了地区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然而限于我国地区矿物储量数据库尚在建立之中,此处部分能源以生产能力代替。选取指标: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煤碳储量、电力生产能力以及人均水资源量。
第三,资源利用水平。除资源总量外,资源的利用水平同样制约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质量,本文主要考量电能与天然气的利用水平。选取指标:单位生产总值电耗和城镇人均天然气用量。
第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标志着地区经济发展承载能力的高低,本文考虑了交通承载能力、科教设施建设、环境承载水平以及通讯交流情况等相关指标,以客观反映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选取指标:人均道路面积、货物运输总量、市高等学校数、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移动电话数以及宽带普及率。
第五,政府支持力度。本文主要通过地区政策倾向以及政府投资和吸引外资情况来考量地区政府支持力度。选取指标: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教育支出、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以及外资投资金额。
(2)产业发展潜力。产业发展潜力指标用于衡量在经济基本情况确定的基础上,由于地区资源禀赋、历史发展情况、技术水平高低等因素的不同所体现出的同一地区在不同产业中发展潜力的差异。根据不同产业的不同特征,分别选取耕地面积占比、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三次产业各自的就业人员比例、固定资产投资和总产值占比等指标。
本文选取环渤海地区除数据缺失较为严重的锡林郭勒盟和河南安阳外41个地级成员市2003―2012年共10年的各项指标数据,并对各项数据指标进行同向标准化处理,以去除量纲以及符号对于实证结果的影响。数据来源于各市《统计年鉴2004―2013》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2013》。
2、因子分析
为评价各市发展潜力情况,本文选用因子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首次降维处理。因子分析是用较少的几个因子来描述众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运用这一分析方法,就能够在影响经济增长潜力的众多指标之中提取出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信息。
本文分别对三次产业的三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按照累计方差贡献率在80%左右的原则,提取主成分并确定各主成分权重,同时通过主成分中各因子贡献率确定公因子所代表的经济含义。
由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其一,无论就何种产业而言,政府支持力度都对其发展潜力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这是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政府依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政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发展方向。其二,第三产业对政策的依赖程度更为突出,这就表示在发展这一产业时,政府也应具有更大的能动作用。
3、加权主成分TOPSIS法排序
为了便于分析和评价相关的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本文采用加权主成分TOPSIS法,在因子分析基础上,将所得指标进一步降维为一维可排序指标。TOPSIS法的基本思想是最优方案应接近正理想方案,而远离负理想方案。将这一方法与因子分析相结合,就能够对因子分析所得指标进行进一步降维成为一维指标,从而可以对个体进行评价和排序。具体步骤如下。
经济发展潜力是大多文献在评价地区发展潜力时所采用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单纯采用这一指标将出现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由于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区间长期存在着显著地经济差距,使得不发达地区各产业经济发展潜力处于劣势,而京津等发达地区各产业增长潜力排名均在前列,这就为这些地区的政策制定带来了极大不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落后地区同样具有比较优势较强的产业。为便于纵向比较并确定各成员市何种产业发展潜力更为突出,本文引入产业相对发展潜力指标Cij,其中i表示市,j表示产业,该指标由下式计算得出:
产业相对发展潜力数值越大说明该产业越具有比较优势,而当这一数值为零时则说明该产业在这一地区发展潜力薄弱,应适当减弱对这一产业的投入并转向更具发展潜力优势的产业。引入相对发展潜力指标使得地区内各产业间能够进行比较,对于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表1显示,邯郸市表现出最高的第一产业相对发展潜力,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邯郸市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重视将最新科技成果与现代农业相结合。2014年该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750亿元,居全省第一,其农业优势不仅能够增加第一产业产值,同时有助于食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作为第二产业相对发展潜力最高的城市,阜新市拥有丰富的矿物资源,但由于煤炭资源逐渐减少,阜新市开始了经济转型。以建成工业强市为发展目标,阜新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以绿色增长为发展方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规模,成了阜新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
4、结果分析
结合发展潜力以及相对发展潜力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基本结论。
(1)当前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蕴含最大发展潜力,农业转型升级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内蒙、河北和山西大部分城市都具有这一特点,应当逐步发展集约型农业,更多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业效率,并进一步带动相关二、三产业发展。
(2)津京两市最具潜力的是第三产业,这一产业的溢出效应也最为明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不仅有助于两市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带动周边较为落后地区经济增长,为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注入活力。
(3)山东省各市具有最高的综合发展潜力,其发展模式值得其他地区借鉴。第三产业是这一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效率是这一地区经济取得进一步增长的关键所在。
四、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贡献度分析
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以经济发展潜力的静态评价居多,但经济发展潜力与经济增长却是密切相关的,两者间呈现出复杂的动态相关关系,而对于这一变化规律的研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环渤海地区自2003―2012年连续十年的三次产业经济发展潜力进行了测度,并建立了发展潜力(三次产业发展潜力分别表示为yc、ec和sc)与GDP之间的面板数据VAR模型,为消除自相关性,本文对GDP序列进行对数处理,所建3阶滞后模型如式6所示,其中yit={lnGDP,yc,ec,sc}T,为因变量向量。表2则汇报了该模型的GMM估计结果。
yit=?琢i+?茁t+Ayit-1+Byit-2+Cyit-3+?着it i=1,2,…,41;t=1,2,…,10 (6)
总体而言,无论从参数估计结果抑或是从脉冲响应分析来看,经济发展潜力都与经济增长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具体而言,通过分析上述结果能够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是从GDP各滞后项对自身的影响系数来看,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增长存在明显惯性,当期的经济增长1%能够引致下一期经济增长0.5%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其增长潜力十分巨大。
二是短期内,第一产业的发展潜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这也与前文结论相一致。但在经济发展后期,第三产业将有极为突出的表现,值得期待。
三是观察GDP各滞后项对三次产业发展潜力的影响系数不难发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潜力正处于逐步释放的过程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产业中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因而系数为负。有趣的是只有第三产业系数总体表现为正,且第三产业增长潜力的提升对经济增长也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这就表示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得以持续的源泉极有可能来自于第三产业发展潜力的不断提升,因而第三产业仍然应该作为环渤海地区后期的重要发展方向。
五、结论及对策
1、结论
本文从产业视角重新构建了区域产业发展潜力指标体系,并对其环渤海经济圈各成员市产业发展潜力进行了测度和评价。通过运用TOPSIS法并建立PVAR模型对我国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动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一是我国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能够自我持续,其中蕴含最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并非现阶段所屡屡强调的第三产业,而是我们较为忽视的第一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够促使第一产业优化升级,同时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二是环渤海地区在第二产业尽管具有良好的基础,但潜力并不明显。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其大部分城市综合发展潜力均排名靠后,同时第二产业依然体现出相对发展潜力优势,如果这一情况不能得到改变,极有可能阻碍这些城市的后续发展。相反,第三产业不仅在后期能够带来经济的巨大增长,同时其潜力也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步积累,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但无论是经济发展潜力的提升还是释放,这一过程都较为缓慢,因而第三产业更适合作为环渤海地区较为长期的发展目标。
2、启示
上述结论对于逐步形成并挖掘我国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潜力的相关产业政策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对于河北、内蒙和山西大多城市而言,第一产业应该作为其最大的潜力挖掘点,无论是发展特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还是将科学技术逐步与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都将带来十分巨大的发展机遇,应在优化产业内部结构的同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二是北京和山东是环渤海地区技术较为发达的地区,第三产业是这一区域的首选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后劲。
三是第二产业在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潜力不足,导致辽宁大部分城市发展后续乏力,因而需要逐步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制定偏向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从而改变现有较为不利的发展局面。
(注: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交互效应的空间面板数据结构VAR模型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71301002);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环渤海经济圈的基础经济结构和结构变迁研究》(15036)。)
【参考文献】
[1] 周海燕、柏杨:环渤海经济圈域经济趋同测度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23).
[2] 徐健: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同构的现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4).
[3] 江曼琦、席强敏:对阻碍环渤海地区发展障碍的重新认识[J].经济地理,2011(8).
[4] 胡乃武、周帅、衣丰: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分析[J].经济纵横,2010(10).
[5] 陈昌盛:我国经济已进入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期[J].经济纵横,2013(9).
[6] Stewart,J1Q1,Empirical mathematical rules concern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equilibrium of population[J].Geogr1Rev137,1947.
[7] Rich,D1C1,Population potential,potential transportationcost and industrial location[J].Area10,1978.
[8] Abizadeh F,Abizadeh S,Basilevsky A.Potential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A quantitative approach[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0,22(1).
[9] Roberts B,Stimson R J. Multi-Sectoral Qualitative Analysis:A Tool for Assess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s and Formulating Strategi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J].Annals of Re-
gional Science,1998,32(4).
[10] Barber T. Rebuilding Europe’s economic potential[J].European View,2010,9(1).
[11] Donaldson R,Niekerk A V,Plessis D D,et al. Non-metro
politan Growth Potential of Western Cape Municipalities[J].Urban Forum,2012,23(3).
[12] Kl01r E. Potential economic variables and actual economic policies in Europe[J].Intereconomics,2013,48(1).
[13]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解三明:我国“十二五”时期至2030年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增长前景分析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8(3).
[14] 余晓霞、米文宝: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潜力综合评价――以宁夏为例[J].经济地理,2008(4).
[15] 柯善咨、韩峰: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潜力的综合测度和统计估计[J].统计研究,2013(3).
[16] 高孝伟、孔锐、周晓玲: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潜力综合评价[J].资源与产业,2014(6).
[17] 张芳、陈家作:区域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3(14).
[18] 金延杰:中国城市经济活力评价[J].地理科学,2007(1).
[19] 吕萍、李忠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时空差异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1).
[20] Halmai P,Vásáry V. Convergence crisis:economic crisis and converge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J].International Eco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