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5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地理学基本原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72-01
地理课作为中学教学改革的一门重要课程,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不可否认,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学校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地搞一些表面的花样,使教学形式与内容脱节、教改目的与素质教育的大方向脱节,尽管表面冠之于改革之名,实质上却背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使教学沿着健康正确的道路前行,地理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一、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改革中我们要深入贯彻这一原则,除了学好基础知识之外,还要进行思想品德、能力、兴趣、身心健康等全方位的培养。
1.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水平是一个人素质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地理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如宇宙的演化、地壳的运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等,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张衡、郦道元、徐霞客等许多地理学家的事迹,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坚持勤于观察、不畏艰难、献身于科学的敬业精神;我国古代的地震预报、太阳黑子的记录等,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明确学习目的,刻苦学习文化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培养的革命事业接班人,除了具备知识素质,还应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那些死读书、读死书的高分低能的学生绝不是祖国建设所需要的。因此,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开发他们的智力,能够应用知识。例如,在讲地图知识时,要求学生自制自己所在地区的地图;在讲能源时,去要求学生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讨论需要开发的能源;在讲气候时,让学生根据实际写出趋利避害的建议。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变成了活的东西,使知识的学习促进能力的提高,能力的提高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二者齐头并进。
3.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学习过程中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非智力因素是开发智力因素的工具,智力因素为非智力因素提供可靠保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到同样的位置,绝不能只重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如在讲能源开发时,我列举了我们地区尚未开发的煤炭、石油资源,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开发的前景,学生兴趣盎然;在讲水土流失一节时,我以黄土高原每年土地减少的数量作为导入,提示学生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倍增。非智力因素发掘要靠我们的用心和积累,只要我们重视起来就不难发现。
4. 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衡量学生身体状况的标准,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只强调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东西往往触动学生的心理,造成压力,如果处理不善就会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愉快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兴趣教学法等进行教学;要进行艰苦奋斗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团结友爱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提高他们抗挫折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承认学生智力等方面的差异,但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应对差异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例如,在讲“地中海式气候”时,我把教学内容的掌握分成了三个层次,使学习好的同学会运用,一般的同学会分析,水平低的同学能掌握基础知识。这种“多层次教学法”,使每个同学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启发了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让全体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原则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城市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习特好,但一到了中学成绩却急剧下降;一些农村的孩子在小学成绩只是一般,甚至低于一般,但到了中学却奇迹般地上升。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城市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家长进行了知识的辅导,到了中学阶段家长因无法驾驭教材突然放手,孩子自己又没有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受挫;而那些农村的孩子,从小因条件的限制就没有家长辅导,他们学会了一套自己学习的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学习方法日趋完善,成绩就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
四、结束语
以上三个方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离开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偏离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毫不犹豫地抛弃形式主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认认真真地教学,踏踏实实地改革,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陆明德.教海探航[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改革中我们要深入贯彻这一原则,除了学好基础知识之外,还要进行思想品德、能力、兴趣、身心健康等全方位的培养。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水平是一个人素质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地理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如宇宙的演化、地壳的运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等,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张衡、郦道元、徐霞客等许多地理学家的事迹,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坚持勤于观察、不畏艰难、献身于科学的敬业精神;我国古代的地震预报、太阳黑子的记录等,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明确学习目的,刻苦学习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培养的革命事业接班人,除了具备知识素质,还应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那些死读书、读死书的高分低能的学生绝不是祖国建设所需要的。因此,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开发他们的智力,能够应用知识。例如,在讲地图知识时,要求学生自制自己所在地区的地图;在讲能源时,去要求学生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讨论需要开发的能源;在讲气候时,让学生根据实际写出趋利避害的建议。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变成了活的东西,使知识的学习促进能力的提高,能力的提高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二者齐头并进。
3.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学习过程中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非智力因素是开发智力因素的工具,智力因素为非智力因素提供可靠保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到同样的位置,绝不能只重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如在讲能源开发时,我列举了我们地区尚未开发的煤炭、石油资源,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开发的前景,学生兴趣盎然;在讲水土流失一节时,我以黄土高原每年土地减少的数量作为导入,提示学生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倍增。非智力因素发掘要靠我们的用心和积累,只要我们重视起来就不难发现。
4.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衡量学生身体状况的标准,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只强调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东西往往触动学生的心理,造成压力,如果处理不善就会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愉快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兴趣教学法等进行教学;要进行艰苦奋斗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团结友爱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提高他们抗挫折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承认学生智力等方面的差异,但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应对差异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例如,在讲“地中海式气候”时,我把教学内容的掌握分成了三个层次,使学习好的同学会运用,一般的同学会分析,水平低的同学能掌握基础知识。这种“多层次教学法”,使每个同学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启发了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让全体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原则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城市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习特好,但一到了中学成绩却急剧下降;一些农村的孩子在小学成绩只是一般,甚至低于一般,但到了中学却奇迹般地上升。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城市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家长进行了知识的辅导,到了中学阶段家长因无法驾驭教材突然放手,孩子自己又没有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受挫;而那些农村的孩子,从小因条件的限制就没有家长辅导,他们学会了一套自己学习的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学习方法日趋完善,成绩就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
[作者简介]刘必荣(1973- ),男,江苏阜宁人,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及机械设计与制造研究。(江苏 盐城 22405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33-02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从大众化教育向普及化教育过渡,高校办学规模得到有效扩大,目的在于加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效应,让更多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其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拨款,管理权隶属于地方,类似于美国的州立大学或州立学院。这类院校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其发展需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慢慢成为地方科学文化和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模式上逐步采用校院组合、二级学院为主的学院制体系,将上下领导与水平联系、高度集中与民主自治有序结合起来的管理实体,是许多高校采纳的校内管理模式。二级学院管理职能作用如何得到有效发挥,直接影响到学校各个方面的整体工作,因此,在继承学校传统管理方式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思考构建具有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特色的管理模式。
一、 二级学院管理体系改革发展历史过程
第一,欧美发达国家校院管理模式发展历史过程。二级学院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管理制度,起始于中世纪欧洲大学,随着大学发展而完善。14世纪以后,大学逐步成为由教师和学生组合的团体,依据所探讨问题方向来划分;15世纪后期,英国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寄宿,形成师生同住的组织形式;16世纪以学院为主的管理体制处于初始状态;19世纪美国颁布莫奈尔法案后,出现了州立大学下设学院管理体系,改变了大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具体表现在能紧密联系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以直接为社会各领域服务为目标来组织学科教学活动,学院划分上也充分体现了实用主义思想,形成了主要按学科分类又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学院制度。
第二,我国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发展历史过程。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在我国发展也是一波三折,经历了参考、撤销、二次发展的历程。在我国建立学院制可追本溯源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基本参考了西方学院制模式。195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暂行规程》,规定大学可设学院,采取校―院管理体制。1952年院系调整,学院制悄然退出历史舞台,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由“校―院―系”转变为“校―系”两级管理建制。该模式不利于学科交融发展及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产生,不利于教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所以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不再游离于社会经济发展之外,高校与社会经济之间交流活动逐渐增多,外部环境对高校影响不断增强,校系管理体制缺陷也日益突显。新形势下,地方一般本科高校采用类似于美国州立大学及州立学院的学院制管理模式,校、院管理体系被越来越多高校所接纳,不但可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科研资源利用率,还能促进学科发展及提高办学活力。①
二、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体系创新建设的基础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体系建设的环境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内下设的二级学院管理机构,借鉴国内外高校二级管理成功经验,按学校整体目标开展学科、专业建设,管理院内专业系、课程组、实验中心、研究所等,在实施学校既定目标下,对学科发展、师资力量培养、教育教学资源配备、创新校园文化及民主管理等拥有一定自,具有相对独立性。其次,二级学院设立主要是为了整合校内相关学科,提升学科优势,使学校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科建设提供优越的培育基础,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再次,通过整合资源,扩大专业口径和内涵,增强学科、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实施按学科大类培养人才,有利于实施培养理论基础实、创新精神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有利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因为二级学院机构设置小,只需设置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分团委等职能部门,在专业系、研究所等机构可聘用部分兼职工作人员,专、兼职管理人员配置能减轻专业系主任等机构负责人的非学术性日常行政负担,以便集中力量开展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有利于理顺行政管理关系,创新民主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办学效益。
三、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创新与完善
(一)正确认识与定位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