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1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物科学前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微课;发展背景;应用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已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探讨的焦点。“微课”又被人们称为“微课程”。从2012年开始,随着颠倒课堂(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课作为颠倒课堂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教师管理者的重视。所谓微课,“微”即小,碎片化,是以微视频(50M左右大小,时长不超过5~8分钟)为核心组成教学内容来完成特定教学小任务、小目标的教学材料,问题聚焦,主题突出,相对完整,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教学小单元、小环境。
一、微课的发展背景
微课最早出现在美国可汗学院。2006年,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为给远在他乡的表妹补习功课,利用简单视频录制工具,制作了一些十分精短的视频,供她选择学习。后来他发现这一做法很有效,并以此创立了一家微课教育网站,提供在线学习、进度跟踪等服务。现在该网站点击量每月超200多万次,成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微课学习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成为人们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短小、快捷的内容,以学习者自主选择的途径,以网络视频的形式构成的微课悄然兴起,正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更成为广大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
二、微课的特点
传统课堂与微课相比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两者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相应的教学目标,都是教学活动的表现形式;但也有显著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1.内容之“微”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的教学内容更加集中,主题更加突出,往往是针对传统课堂中的某个教学的重点、难点而展开的教学,内容不在多而在精。
2.时间之“短”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教学视频,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视频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3.过程之“全”
一节优秀的微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样,是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与目标,精心设计导入、新授、小结等教学的全过程,还要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或教具。
三、微课的应用前景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依笔者浅见,微课的应用前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搭建思维的桥梁,突破重难点知识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中编入很多前沿的生物研究成果,例如: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有很多是分子领域的研究,具体的变化是微观的,比较抽象,像很多生命现象、生化反应等教师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学生也无法深刻感知,而微视频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于一体,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视、听等感官的需求,搭起思维递进的桥梁,降低了认知难度,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
2.建构知识网络体系,理清结构化脉络
生物学科实际上是由众多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及其相互联系而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体系。高中生物课与初中生物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将生命系统作为认知对象,而后者以具体的生物为认知对象。因此,应当以系统论的思想观念来统领各模块的教学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揭示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有序性和动态性。
3.演示教学实验,填补实验空缺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高中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真实的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教学课时、实验设备、时空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有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省略掉实验操作这个环节,不做实验,而单纯的语言讲解又会使某些实验内容显得抽象和枯燥,没有说服力,学生也难以理解,课堂教学效果也就不怎么理想。
如果教师能够借助微课程视频,用动态的画面演示实验具体的操作过程和现象结果,就会填补实验的空缺,达到殊途同归的教学目的。
四、反思与展望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将微课有效地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学生可借助微课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新知的学习或者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补漏,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将微课应用于教学中时,也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可以通过拆分成许多微小的教学片段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二是微课的制作与学习都需要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具有通过网络进行微课程学习的硬件设施等;三是目前国内微课程主要用于学生课后的个性化学习,微课学习并不能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3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很多理念也逐渐深入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深处,其中,注重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理念之一。为此,在很多教学领域内,各任课教师开始了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方式的探讨,而这些探讨的前提,应该是建立在与所授科目的学习特点相契合的教学方式。从这一角度讲,在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提倡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就是一种契合初中生物教学规律的授课方式,具体来讲,教师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良好的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巩固和实现。
一、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转换
初中生物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在于这门学科所包含的大多数的教学内容都与生活有着或浅或深的联系。具体来讲,初中生物的学习内容中,诸如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等方面知识的学习,都是与学生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知识。但是,在长期的教科书发展过程中,初中生物的教学和学习,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授课以及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层面上,而对其中蕴含的生活化的气息,以及其中蕴含的生活化的趣味,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忽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处理上,要更加突出其生活化的特点。
当今,新的教学背景逐渐产生,在教育教学中,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逐渐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应当产生相应的变化,这种理念的变化也应当从一定的程度上,实现在教师教学行动中的转化。教师的教学行动可以包括教学之前的备课阶段,课堂教学的过程,以及课后阶段,其中,在教师的备课阶段,教师应该做到相应的备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来促进自己的教学更接近于生活化的教学。
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将教材中出现的那些文字型的、抽象的初中生物知识,进行进一步的转换和加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学习。比如在对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对某些植物进行呼吸相关的实验,然后让学生对实验后的现象进行分析。这样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接受初中生物知识,能够减少知识与学生学习之间的陌生化的程度,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生活化教学情景的设置
在初中生物的知识设置中,除了这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具有明显的生活化特征的知识,还存在一些具有生活化的特征,但是很难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式的学习,进行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一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有些远的初中生物知识,产生与学生的学习更近的距离。
具体来讲,一方面教师对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活化情景的创设,可以通过类举的方式实现。所谓类举的方式就是指,教师在相似的知识的前提下,对某一个相关的案例的讲解中,可以通过这一案例与其他事例之间的相似性的知识特点,进行合理的转移。比如说,教师在遇到与“生物变异”相关的知识讲解时,我们知道,这一原理来自于生物知识中的与遗传相关的知识,因此可以将其转换为我们所熟悉的遗传知识,如我们平常所说的“龙生龙,凤生凤”等俗语知识,以及生物遗传中常被提及的身高遗传、双眼皮遗传等相关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过自己对熟悉案例的分析和理解,不仅可以增加对相似案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还能够在一种趣味化的学习氛围中,增强自身对初中生物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从另一方面来讲,教师这种生活的创设,也是一种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有效方式,在这种轻松环境下,学生容易放松自己的学习紧张的状态,从而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激发自身的情感学习的体验。同时,在这种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下,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创造性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自我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课下作业更具生活实践性
在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在课上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学习,能够获得生活化的体验以外,还可以通过一些与知识相关的练习或者是课下作业,对学生初中生物这门学科进行进一步的生活化的体验式学习。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在神经兴奋的产生这一知识点上的考查有不断加深和拓展的趋势,有些内容甚至直接来源于大学教材,但是高中教材中对此内容介绍甚是简单,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感觉吃力,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这一块内容上进行适当的拓展。
一、高中生物教材中关于此内容的相关表述
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这时由于细胞膜内外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内负外正,这称为静息电位。
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邻近部位产生电位差。
二、近几年相关的高考试题
例一:(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第5题)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答案:D。
例二:(2012安徽高考理综卷第2题)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答案:A。
从上面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如果考生仅仅依靠课本中的知识来解决这些试题,就会感到非常吃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知识点进行拓展和归纳总结。
三、相关知识的拓展和归纳总结
1.静息电位
①概念:指细胞在静息状态时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其大小是在细胞安静时把灵敏电流计的一极置于膜外侧,另外一极置于膜内侧测得的电位差。不同细胞的静息电位不同,若规定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为负值(-20mv~-200mv)。
②产生原理: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细胞内有机负离子多为大分子,一般不能透过膜,K+的有效直径小,浓度梯度很大,很容易顺浓度梯度流向膜外。钠离子浓度膜外高于膜内,但是它不及K+那样容易透过膜,因此在静息状态下,膜的通透性表现为K+的外流,总的效应是膜外聚集较多的正离子,膜内侧聚集较多的负离子,造成膜外正膜内负的状态。这种电位差能阻止K+的进一步外流。当电位差形成的力与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形成的力相等时,离子移动达到平衡,此刻K+的净通量为零,即K+的平衡电位。简言之,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
①概念:指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膜两侧电位发生的快速、可逆的反转和复原的过程。包括一个上升相和一个下降相。如下图所示:
②产生原理:动作电位的上升相是由于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Na+通道开放,膜外的Na+大量内流,膜内的电位迅速增高,使原来的负电位消失并高出膜外电位,在膜两侧形成一个内正外负的电位差。此电位差的存在,使Na+的内流受到膜内正电荷的排斥,当膜两侧的Na+浓度差与阻止Na+的电位差所形成的力相等时,Na+的净内流量等于零。此刻膜电位也就是Na+的平衡电位。简言之,动作电位的峰值即是Na+的内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达到峰值后进入下降相,Na+的通道关闭,K+的通道大量开放,K+顺浓度梯度和顺电位差迅速大量外流,从而恢复到外正内负的静息状态。简而言之,动作电位的下降是由于K+的外流形成的。
3.细胞外液Na+和K+浓度变化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影响
4.兴奋消耗能量的问题
在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中,先是Na+大量内流,紧接着K+外流,这些都是顺浓度梯度的,因此不消耗能量,但是每次动作电位完成后,必然有少量K+外流和Na+的内流,使膜内外两种离子的浓度减少,但不会相等,更不会发生逆转。所以每次动作电位后的静息期,Na+-K+泵(消耗ATP向胞内运K+,向胞外泵Na+)持续工作,以恢复原来的静息状态。这也是兴奋需要消耗能量的主要原因。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均以膜两侧离子的不均匀分布为基础,这种离子分布的不均匀主要由Na+-K+泵的作用形成和维持。
综上所述,弄清楚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是正确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我们教学时有必要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相应处理,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高考题的方向和命题特点,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