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能源化学工程的就业前景

能源化学工程的就业前景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能源化学工程的就业前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能源化学工程的就业前景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001-02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坐落于中国南方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广东省茂名市,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院校。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的石油化工行业,就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综合工程素质的人才。毕业生能在石油炼制、石油化工、能源、环保、材料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化学工艺学作为该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基础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原理等课程的综合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化工生产的基本原理、主要化工产品的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在化学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 结合石油化工特色,创建课程群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石油化工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工程素质,以适应石油炼制或石油化工等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毕业生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还要具有某一岗位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并能在现场进行技术操作和改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因此,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石油化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基层性、实用性和技术性,这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教育的一大特色。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可将石油炼制工程、石油化工产品分析技术、石油产品应用技术与开发、石油储运基础等课程创建一个课程群,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各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精选优化,调整化学工艺学的教学内容。可从这些主干课程中选择一些典型的石化产品,作为化学工艺学的教学案例,分析这些石化产品的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工艺参数、条件影响等。这种处理方式对课程群里面其他的课程教学可起到辅助和巩固的作用。

二 优化和更新化学工艺学的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把各章节内容按照了解、掌握、应用、设计等不同要求作详细的定位。例如,对于工业生产中已经不采用的生产方法,只要求学生了解某种工业过程可能有多种生产方法即可;对需掌握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对各种生产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其适用范围、效果、操作条件、能耗等,从技术经济的角度选择生产方法。学生不仅要掌握教材介绍的几种基本化工产品的生产,而且其生产--方法要会应用,能够举一反三,要能设计出一些简单的生产工艺。例如,在讲授合成氨时,可以先引入哈伯法合成氨工艺的历史及哈伯本人的一些简介,既可以提起学生对合成氨工艺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了解一些名人的事迹。当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可以从不同的原料角度,引入不同的生产工艺,如以煤为原料,以天然气为原料,以重油为原料的合成氨工艺,其各自的工段均有所不同,可以在讲授完后让学生总结各不同原料合成氨工艺的异同,这样学生学完之后印象深刻,可以吃透这部分内容。

另外,在组织化学工艺学教学内容时,应着重突出石油化工特色。在第一次化学工艺学讲授过程中,让大家认识到本门课程的针对性、重要性及实用性。在第一章“绪论”部分组织讲授材料的时候,可以结合茂名炼油产业链,围绕几个关键词如石油化工、石油炼制、乙烯工业、茂名乙烯、石化工业区等展开内容学习。例如,乙烯工业是指以石油馏分为原料裂解生产乙烯为主,同时生产丙烯、丁烯、芳烃等产品的生产过程。乙烯是石油化工的基本有机原料,目前约有75%的石油化工产品由乙烯生产。乙烯主要用来生产聚乙烯、聚氯乙烯、苯乙烯等多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乙烯产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再如,对乙烯产品结构的介绍(塑料类、合成橡胶类、液体化工类);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集群及沿长江产业带分布的介绍等,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未来的就业方向、就业区域和就业前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充分认识到化学工艺学这门课程的针对性和重要性,在后面的时间里自然会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因为这些内容的学习与他们未来的就业息息相关。

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化学工艺学这门课应该调整教学内容,注重重点内容的凝练。其重点内容应围绕乙烯工业展开。

如以茂名石化乙烯为例,学习乙烯生产原理、工艺技术、产品应用等基本知识;以茂名石化工业区为例,学习乙烯下游产业链、产品应用等基本知识。

乙烯生产原理主要包括乙烯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规律、反应机理、热力学及动力学分析,乙烯生产的工艺参数和操作指标(如原料性质及评价、裂解温度、烃分压、停留时间、裂解深度等)及乙烯生产的工艺过程等。

篇2

吴国芳是国内第一届人力资源本科毕业生,从江汉石油学院(现在的长江大学)毕业后,在中国海油相关单位人力资源部先后从事人事招聘、薪酬绩效管理,已有10余年时间。十余年间,她去过国内大多数的石油石化院校和理工类院校,对石油石化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后的工作情况可谓了如指掌。从她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石油院校毕业生前景光明,再次印证了“选高校,不如选行业”。

一、主干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石油院校开设的专业90%是与石油化工、地质勘探有关的专业,这些主干专业的毕业生绝大多数从事石油相关行业的工作;少部分的综合专业,比如经济管理、英语等,就业面相对宽泛。即便如此,这些综合性专业的课程也或多或少和石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很多老师会利用暑期去石油石化企业做课题,他们自然会把企业的信息分享给自己的学生。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石油院校主干专业的毕业生却从不愁嫁。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大多数员工来自石油石化院校。从国家高速发展的大背景来看,石油主干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明朗。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能源事业的发展。而目前最根本的能源就是石油。不管是进口还是出口,目前,整个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前景相当不错。这个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与日俱增,石油石化院校毕业生基本不愁嫁。尤其是最近这些年,国内上了很多大型石化项目,石油石化院校主干专业的毕业生完全成了香饽饽,某些院校的石油主干专业学生大三的时候就被石油石化企业抢订一空。

当然,不同的石油石化企业对毕业生生源会有一定的偏好,有些单位的领导喜欢东北石油大学的毕业生,有些喜欢西南石油大学的。总体来说,不同的石油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在整体素质上会有所不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出来的学生朴实、勤奋、学习能力强;西南石油大学出来的学生沟通能力很强;西安石油大学出来的朴实、能吃苦……

石油石化企业绝大多数是国企,各种保险、福利齐全,晋升空间很大。在中国海油,有一套严格的人才培养体系“WTM”序列。不同学历、专业人员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会有所不同。一股来说专科生的晋升途径通过“W”序列完成,从初级操作员一直往上升到高级技师;本科生、研究生的升职途径通过“T”序列完成,从操作员培养成技术员、工程师。但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要从基层踏踏实实地做起。只要敬业,爱学习,不少本科生工作五六年后,就能从普通的操作工上升到企业生产运营的年轻骨干。

二、要做好吃苦准备

不管哪家石油石化企业,都会要求毕业生去基层锻炼,不管你是什么学历,都要从普通员工做起。因而,大多数石油石化企业在用人时,会把专业技能和能吃苦摆在首要位置,要求毕业生能吃苦耐劳,能耐得住寂寞。

很多石油石化企业的基层工作地,比如地质勘探,都是偏远之处的野外作业,通常是反复测量、数据分析,对勘探者来说,如此重复的工作是非常艰苦和枯燥的。再比如操作人员,通常是12个小时一班,轮流倒班,反复地进行各种设备的巡检等工作。而且,石油石化行业一股处于高危、高温、高压的环境,一旦操作不规范,技能不过关,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这也对操作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乏责任心,不按操作规程操作,是操作员的大忌。

中国海油上游产业(传统生产链)的基层员工要出海,一出海就是漫长的28天,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一开始会觉得很新鲜,但时间长了,就觉得百无聊赖,心生对出海的恐惧。中海油下游产业(炼化和成品终端销售)的基层一般要倒班,生物钟完全打乱;从这一点上来说,不建议女生报考石油院校的主干专业,女生可以考虑其他综合性专业。

三、英语要过关

大多数的石油石化企业都在跟国际接轨,不少设备和装置都是国外进口的,要求操作员懂英语,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当然,不同的岗位,对英语的要求也不同,有些岗位只要具备基本的英语基础就行,有些需要很强的会话能力。

不同的石油石化企业,每年的招聘需求略有不同。同一家企业有些年需要设备的人多,有些年需要仪表的多;不同业务范围的石油石化企业,需要的人才也是不同的:有些企业以研究为主,需要勘探、地质等专业的毕业生;有些企业需要生产运营的,就更需要化学工程与工艺、石油工程的毕业生等。

目前,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的一期项目属于正常的生产运营期,二期项目属于筹备阶段,主要从事石油炼制、石化产品生产业务,需要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控制与装备、炼油技术、机械及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油气储运专业的毕业生比较多。

我为祖国献石油

说起来到石油大学的初衷,除了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依山傍海、无比优美的自然风光外。最重要的是石大“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和“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在来这里之前,我做了详细的了解,也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将来很有可能奔波在条件艰苦的石油前线。

学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每天早上还没到上课时间,校园就活动着同学们的身影:或在花园的座椅上放声朗诵英语文史,或奔跑在操场上,与展曦相伴,与霞光并肩,或手捧几本书匆匆赶往教室,把即将学习的科目预习。

学校的生活仿佛处处都有着石油的影子。当你饭后悠闲地散步在石油大学最西边的小径上,不经意地一瞥,一台真真正正的抽油机就会映入眼帘。绿毯似的草坪,零星点缀着的红花,叶黄色的抽油机机身,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石大独有的画面。听以前在东营老校区上过学的学长讲,在东营校区的校园里,大概有二十多台这样的抽油机,而且就是在校园里采油。很多同学都会来这台抽油机前拍照留念,作为在石油大学生涯最浓重的一笔记录。当你在散步结束后决定去上自习的时候,走进教学楼,会在大厅看到各种和石油有关的展板、宣传册。就连学校老师办公楼的走廊里也有一些海上石油作业平台的模型、油气储运的路线图等等。这些东西经常引起同学们的驻足观看,也确实让大家学习到很多有关石油工作的相关知识。

我学习的是石油大学主干专业――石油工程专业,所以平时和石油打交道的机会更多。我们不仅会学习很多和石油相关的科目,而且暑期,也要到石油单位参观学习。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有些同学甚至申请到到石油一线实习的机会,近距离去了解这“黑色的黄金”。

闲来无事,不妨去图书馆坐一坐。学校的图书馆不仅外观“高端大气”,而且还“内藏乾坤”,三楼基本上都是和专业学习有关的书籍资料。我曾经大致浏览过,涉及石油勘测、开采、后期处理等相关过程的书就有好几十架,令人叹为观止。浩如烟海的文字世界,石油已经深深地占有一席之地了。

在石油行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另外,奥普拉托我送给大家一句话:“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学校,就是我们实现梦想,成就美好人生的摇篮,相信你们会在自己心仪的学校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报考石油院校三大注意事项

一、要认清自己

1.首先不是对报考石油院校的高中生,是对所有的高中生,根据目前国内就业情况看,建议大家报考院校时选择行业院校,就业有相对的优势;

2.对报考石油院校的高中生来说,成绩好的报好一些的石油院校,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石油大学等;成绩一般的孩子可以报考大专石油院校,大专石油院校主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不输于一线石油院校;

3.一定要对石油石化行业有一定的了解,不能让自己落差太大。

二、理科生报考要认准石油院校主干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石油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油气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安全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这些专业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说是石油院校的主干专业,但是不同院校的专业名称会有所不同。这些专业只收理科生。另外,这些专业仍然属于比较辛苦的专业,每年暑假都要去野外实习,体质较弱的考生要慎重报考。其中,采矿工程专业明确规定:只招男生。其他专业虽没明文规定,但仍偏向招男生。

发扬铁人精神

报考西安石油大学请注意

自2012年起,西安石油大学文史、理工类全部本科专业在陕西省进入本科一批次招生;另外,石油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油气储运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部分特色、名牌、主干专业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天津、海南、山西、河北、宁夏、等地区进入本科一批次招生。

西安石油大学是西北唯一一所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多科性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所设院系――石油工程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都是专为油田单位培养人才的特色院系。与一股综合性大学不同的是,我们学校所设的诸如化学化工学院、计算机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的培养方向也主要是石油。可以说,几乎所有院系专业学习的课程都离不开石油石化,这也是西安石油大学培养人才最鲜明的特色。

就我所在的学院一石油工程学院来说,它是我校的主干院系。本科专业分为石油工程专业和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大一的时候除了公共基础课外,主修的专业课很多是一样的,所以两个专业的学生经常一起上课。对于刚接触石油专业的我们来说,那些难记的专业术语以及复杂的石油设备都让人抓狂――“Pig”在英语里明明是“猪”的意思,可是在石油专业英语里却是“清管器”。不禁觉得要学的东西还有太多。专业课的每位老师上课都很严谨,每次的提问都让人紧张得手心冒汗。燃气管道设计与管理课的老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每次上课都要进行提问,还要检查我们课后的复习情况,稍有懈怠就会被她批评得“狗血淋头”。她每次上课都会准备好多卡片,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当堂课要讲的内容。

在校园里,石油气息充斥着我们的双眼,铁人广场王进喜威严的雕像时刻提醒我们要学习铁人精神,发扬铁人精神;道路旁吱呀作响的“磕头机”让我们不由得产生肩负祖国未来石油事业的使命感。自从新校区落成,除建设了许多只有在油田一线才能看到的现场设备外,连校园的道路都被冠上了油田名号,如“大庆路”“延长路”等,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石油企业。有时候石油企业会组织他们的员工到我们学校来深造,这时在学校的角角落落都会看到穿着石油工人特有的红色制服。

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课余时间我们还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其中石油科技学社是专门为那些对石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同学提供的。在该社团里,我们不仅可以第一时间接触石油工业最新科技创新领域消息,而且有机会参加学校的赴美石油院校或企业进行交流学习,这无疑为我们接触世界石油先进技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除此之外,每年暑假学校都会组织大三的学生到油田一线生产实习。油气储运的学生比较幸福,一般都会到联合站、计量站这类单位实习,这些单位工作环境相对好一些,所以更多的女生选择油气储运专业。而石油工程的学生就必须深入采油一线,与一线工人同吃同工。看守井场的时候还要与不法的偷油分子作斗争,甚至大半夜的穿梭在各个山头驱赶“外侵者”,回来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满身泥泞,遇到下雨,一腿下去半个膝盖都埋进泥里。真是着着实实地体验了一线石油工人的艰辛。

篇3

[作者简介]潘勇(1976- ),男,安徽安庆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含能材料的结构与性能、高职教育;许宁(1961- ),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工产品开发、高职教育。(江苏 南京 21004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产业结构升级下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SJB88001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10-02

2009年,江苏省出台了《优先发展产业――重点产业链认定目录》,强调优化产业布局,优先发展重点产业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此次产业调整对象中涉及化工类的有石化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纺织工业等,随着一些化工类重点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项目的投产,区域经济对化工类高职人才的需求在类型、数量和能力层次方面有较大调整。为此,我们对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构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大专业、多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一、“大专业、多方向、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通过对区域经济中化工类高职人才的需求类型和能力层次调查以及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后,化工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高级技工相当缺乏,尤其是高级技师和技师更是严重缺乏。当前化工类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化工生产一线操作的高技能人才,对应的职业资格等级是化工操作中级工,已经不能满足化工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后,大中型化工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增多,许多企业是同时生产无机类、有机类和精细类产品,即使生产同一种产品也会涉及多种专业方向,这使得化工企业的一线操作工需具备跨岗位甚至跨职业的工作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更适合企业需求。因此,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现代化工企业生产操作一线,专业基础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具有良好跨岗位工作能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2.“大专业、多方向、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构建。“大专业”是指对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中“专业”进行重新定位,以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2004版)中所设的“专业类”为专业,将原有能力要求和课程设置相近的专业合并,构成一个宽基础、专业涵盖面广、就业适应性强的大专业。“多方向”指在大专业基础的共同学习之上,根据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重点产业链的发展状况,在化工技术专业下开设多个职业方向,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在入学的第四学期,根据行业的发展动态及各类职业人才当前行业经济的需求信息,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职业方向进行学习,“分层次”是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等级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或岗位要求选择不同的等级申请考核,培养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化工技术类人才。

二、“大专业、多方向、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整合专业资源,构建大专业。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现有的专业设置中,属于化工技术类专业的有应用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和高聚物生产技术四个专业。这四个专业同属于传统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范畴,其能力要求和课程体系基本相同,不仅有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而且实践环节非常接近。因此,可以把这四个专业合并起来统称化工技术专业,按照此大专业进行招生、培养和管理,打造大专业平台。并根据大专业的要求,对原来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有关课程进行整合,构建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核心课模块。

2.依据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打造多个职业方向。按照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原则和区域经济对化工类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现有的专业资源,对原来开设的四个化工类专业进行资源整合,重点打造四个职业方向:精细化学品生产方向、有机化工生产方向、石油化工生产方向和新材料化工生产方向。每个职业方向分别面向相关重点产业链进行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见111页表)。

3.产学结合,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由大专业平台和职业平台组成,其中大专业平台由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核心模块组成,大专业平台后接多个职业平台,每个职业平台由职业技术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这些课程集合了化工技术类相关职业所必需的通用知识、理论和技能,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公共基础模块包含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基本素质为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和“思想政治理论”等。专业基础模块包含从事化工技术类专业相关工作而必备的基础课程,如“基础化学”“化工设备技术”“化工自动化和仪表”“化工基本生产技术”等,该模块重在培养从事化工企业一线生产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专业核心模块由“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和“反应器操作技术”组成,这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基于职业群的共同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包含化工技术专业必需的核心知识和专业理论,该模块重在培养从事化工生产岗位所必需的专项能力。

职业技术模块关注产业结构升级后相关产业链的技术内容,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将技术发展的相关内容及时引入专业教学中,并结合不同的职业标准,将职业资格取证与常规教学有机对接,开发各个职业所对应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源于岗位而高于岗位,该模块重在培养从事化工生产中某职业方向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每个职业方向一般包含3~4门职业技术课程,例如精细化学品生产方向的职业技术课程包括“精细有机合成技术”“催化剂与助剂生产技术”“日用品生产技术”。拓展模块关注产业链关键技术的应用,提升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供学生根据知识能力需求和个人兴趣选修,也体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例如精细化学品生产方向的拓展模块由“原子经济反应工艺技术”“新型单元反应技术”“高效精馏技术”组成,主要关注精细化学品产业链中所重点推广的关键技术。

4.兼顾就业导向和个性化发展,建立分流机制。经过第一阶段的大专业平台学习之后,学生开始分流,进入各个职业方向学习。我校通过校企合作、行业交流、重点企业走访、劳动市场调研等渠道及时了解重点企业的年度用人需求,研究区域经济中各产业的人才需求趋势和就业信息,前瞻性地判断和预测各个职业方向的人才需求类型和数量。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就业意向选择职业方向,对于就业前景好和薪酬较高的热门职业方向,学校根据学生的前三学期的整体表现,如课程成绩、操行分、课外表现等进行量化排序,综合表现较好的同学优先选择。

三、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

1.专业设置得以动态调整。由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周期一般为3年,存在一个滞后期,因此学校对专业结构的调整总是比产业结构调整“慢一拍”。而按照“大专业、多方向、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从第4学期开始才真正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与企业的招聘时间相差只有半年,学校可以根据行业的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和数量及时调整所开设的专业方向及相应规模,使得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协调发展。同时,新培养模式能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培养过程与产业紧密结合,为开发产学结合课程、开展“订单式”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2.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专业基础的拓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具有适应多方面就业、工作变动和进一步深造的能力,能更好地适应技术更新加快、行业调整加快的经济形势,也为个人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大专业设置兼具稳定性和灵活性。大专业有利于学校专业建设的相对稳定,即可以不变动专业,只需根据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变化灵活调整或开设职业方向,避免过多地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大专业的设置,可促进师资配备、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的优化重整,提高人才培养的资源利用效率。

4.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学质量。分流机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学生在选择职业方向时,必然会比较各个职业方向的专业水平和师资水平,这对专业建设和教师的素质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5.关注了人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学生可以主动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专业方向或职业类型,可以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课程,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保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查吉德.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

[2]程立生,吴小玲,王冰冰,万力维.海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

[3]戴涵莘,高小惠.经济转型背景下高技能创新人才开发机制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23).

[4]潘勇,许宁,徐建良.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