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班主任“转型”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领导者,他的思想道德面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对教育的信念与追求,他对学生的期望,他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认同与取舍等,无不渗透在他对班级管理之中。班级管理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
1.班主任角色由权威型转换为对话型。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中央集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学生需对班主任绝对服从。“暴君式”管理体制下的“子民”亦是亦步亦趋、循规蹈矩,缺乏创新和主动性。新课程改革要求彻底打破创痛教育体制僵化教条的桎梏,呼吁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师生要共同努力,争取最大程度的合作。首先,班主任要放弃绝对权威的角色定位,转而以“怀柔政策”扮演“对话者”、“引导者”的角色,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学生要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努力完成与班主任的契合,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新型师生关系的重塑。2.班主任角色由封闭性嫁接成开放型。传统意义上的班主任倾向于把自己的班级看做是一个孤立的单元,将其局限于自身从而与外界完全隔绝。“狭隘的集体本位主义”主要体现于:管理班级自己包干,范围局限于学生的在校时间。而新课程改革要求班主任行使完全不同的职能:首先,班主任是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和组织者,是联结任课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家庭的一个重要纽带,他应主动联合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商讨班级管理的教育对策,以便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发展教育系统的整体功效。同时,班主任应基于“教育社会化”的新理念对待班主任工作,强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将其推上全社会的高度,争取最广泛的教育力量的支持。
二、班主任班级管理经验总结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近几年来,传统文化如星星之火燎原,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很多人在学习和实践中受益,满满喜悦幸福的收获。很多学校也纷纷号召老师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本校在校长的带领下也学习传统文化,师生一起学习《弟子规》,落实《弟子规》,受益匪浅。我记得于2013年3月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讲话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这对于中职生管理同样适用,以传统文化为引,教导学生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树立远大志向,打下实现美满幸福人生的基础。
二、传统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1、传统文化--《弟子规》的介绍
班级管理中,传统文化的运用,首先提《弟子规》这部经典。百度是这么解释《弟子规》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指后学。"规"就是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就是规律。很明显,中职生也是非常适宜学习《弟子规》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如何运用。
2、《弟子规》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首先要想在班级管理中弘扬《弟子规》,作为本班班主任,必须学习落实《弟子规》,老师是行为示范,以身作则,以德服人,假如作为班主任都没有落实好,没有受益,学生如何服班主任,怎么可能愿意学习落实呢?三年前开始,我慢慢在生活、工作中学习并落实《弟子规》,有很多的经历、体验和感受,收获颇多,是一名实在的受益者,所以在带领学生学习的时候感到很有自信和说服力。
其次,以《弟子规》为班规,学习并一条条落实。回想这些年来的学生管理经验,本人认为有问题的学生家里都有比较严重的家庭问题,成绩好懂感恩、尊敬师长有礼貌的学生大都家庭教育比较好,和家人相处得也比较好。那么通过《弟子规》学习,让学生懂得如何行孝,在落实孝道中慢慢培养自己的感恩心、爱心和包容心等。一个学生连自己父母家人都没有感恩心没有爱心包容心,试问他还有对同学对老师对学校对社会的感恩心吗?没有,或者说这样一颗心已经被污染蒙蔽了。《弟子规》正是能唤醒这一颗心,唤起学生的孝心爱心感恩之心。《弟子规》上说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对待父母能恭敬有礼,习惯养成后自然对谁都是礼貌有加了,对师长更不用说。因此,班主任在家行孝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家人长辈,这个恭敬心谦虚的心慢慢就生发起来。然后把握教育时机帮助学生处好跟其家人的关系。本人班级有一名男生,很调皮,平时也难管理,从小到大没有做过一次饭菜给他的父母亲,我从中帮助这名学生搞好与父母亲的关系,有一次到他家家访,我提前分别跟他们父母亲沟通好,让这名学生做一次饭菜给他父母亲吃。这名孩子在我的劝说协助下,第一次认真在她母亲指导下完成了三个菜。一家人很开心,他的父母亲乐开了花。后来这位学生慢慢重新回归到学习的轨道上。我打从心里感到欣慰。这就是行孝的力量,"百善孝为先",行孝是做人的根基,也是其他美德的基石。还有,《弟子规》里边说道:"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这句话教导学生在家对待兄弟姐妹的态度,需要恭敬和睦相处。这样对父母亲就是孝顺。在学校也是一样,同学们之间要像兄弟姐妹和睦相处,这样对老师们就是孝顺。在家在校一样的道理。我们班学生经过一年多相处,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暖和和的。
3、落实《弟子规》的总结与反思
除了本班落实《弟子规》来管理外,其他任课德育课也结合《弟子规》教学,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比如从没有跟老师打招呼的同学也变得主动打招呼,以前懒得打扫的同学也变得积极主动打扫课室还有擦黑板。学和落实使得学生们受益匪浅,本人也成长了不少。《弟子规》的落实需要长时间熏修,在落实过程中如果再增加多些讨论分享更好了。
三、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理念的结合
除了《弟子规》作为班级班规,本班在管理当中也运用了一些传统文化的观念。比如扫地这件事。学生从小有个概念,就是扫地是惩罚做错事的学生的。本人运用了传统文化中"福报"这个词引导学生。我说,扫地是有福报的人做的,有福报的人就是有能力的人,能为大家服务的人。这也是增添福报的一种方式。我们知道,一个人可以增添福报,也可以损福报,福报只享受而不增添,用完就会没有,古人都有说"厚德载物",没有大福报,如何承载那么多可供享受的物质财富呢?当我用这个观念教育引导学生的时候,学生们慢慢地对扫地产生了另外的看法,以前值日有不积极扫地的,现在也会主动扫起地来。还有一个事是饭堂吃饭的事。最近几个月,学校开展了"文明用餐"活动,号召同学们在就餐时做好文明礼仪,吃饱后主动收拾碗筷,还有收拾桌子。在这个活动中,教育学生,惜福也是增添福报,浪费粮食损福报。古人说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学生们在就餐中学会文明排队,珍惜粮食,效果显著。另外,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如果顶撞师长,对师长无礼也是损自己的福报的。这样学生慢慢明理,同时深入脑海并落实,渐渐形成习惯。将来出去社会工作就会尊敬自己的上司,没有顶撞,态度良好,仕途也会顺利。还有穿衣这个事。一些学生因为追求"时尚",会把裤子简短,或是把上衣简短,像有些女孩子平时也有喜欢穿露肩露大腿的衣物裤子。这时可以教育学生,穿着暴露也损自己的福报。因为女人像大地,大地生发,比如种子植物等都是需要藏起来的,所以女人得把自己"藏"起来,衣服不能穿着过于暴露,这样把福报都漏了。而且穿着过于暴露,也会给男人带去邪思邪念,哪好呢。学生们认识到这点就不会老想着让自己穿得"性感"了。传统文化教育起学生来可说是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又能落于实践,太有帮助了。
四、总结与展望
传统文化在班级管理中可谓是如鱼得水,能起到很明朗的效果。特别是《弟子规》的运用,学生在接人待物、生活规矩方面更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期待将来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使得班级管理更上一层楼。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对于一个国家非常重要。如今,教育水平已经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重要依据。西方国家为什么发达?因为他们的教育水平高。正是因为有良好教育的国民,他们才能在城市、人文、法制、经济等各个方面领先世界。为此,近些年我国对教育制度不断进行优化,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这是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也是国家为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使中国在未来更加强盛而做出的努力。
德智体美劳,德居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提到“德”字,我的脑海里出现的词汇是德行、品德、德才兼备、“八德”。德即做人的准则,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人倡导的八德和《守则》、《规范》相比较,我认为前者见效慢却是根本,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八德”是传统,一位资深人士讲,解决21世纪的问题,唯有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什么东西是我们应该坚持固守的,什么东西是形式主义花哨,这应该是我们常想的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中学生处于从个体生理成熟到心理成熟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生理和心理上正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智力水平、情感体验和知识经验等都在这一时期有了飞速地发展。同时,身心变化快速、社会经验缺乏与适应能力不足。就目前我校的学生状况来看,学生来自农村,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胜心强、敢于探索,是潮流文化的追随者和崇拜者,相对城市孩子而言,在传统文化的学习方面更具优势,也正因为如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的情况下,本课题的研究更具有实践意义。
教育就是要教人做人、教人求知、教人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我认为这是德育的首要任务,而这些任务的完成又要依托于各学科文化知识,故而我理解要逐步渗透,渗透尊师重教,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原则,做有思想、有感情、有才能的人,真心实意地对人对事,我认为这些比较重要。渗透是方式,手段,没有方式手段,德育教育的目的便很难实现。
二、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关系,实质上是德育与文化的关系。从总体上来看,文化与德育之间是一种相互蕴含、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文化是德育的母体,德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无一能离开对文化的继承、借鉴和创新,德育的目标实质上是把一个人塑造成属于特定文化群体和文化环境的“文化人”。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道德修养内容,其中的许多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与现代德育理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现代德育的宝贵资源。
三、如何更好将传统文化与德育完美融合
之前多年的教育工作没有想到怎样进行德育教育,但其实有意无意地也在进行着德育教育。无论是学科教学、班级管理还是政教辅导,现在想来都是以德育为核心来开展工作的。学科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从作文指导中进行德育渗透;班级管理中注重班团会、早晚学生例会、课前5分钟演讲等时间段对学生进行认识自己、他人,认识社会、自然、人生的教育,尊师、感恩、责任、荣辱、诚信等等的教育;政教辅导注重领悟上级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和我校德育工作的整体部署,据此开展工作。根据以往工作经验,总结出3方面重点内容能够更好将两者相融合。
1、学科教学突出一个“法”字
“法”即方法、模式,我努力着,想着“有法可依”,教学上要有自己的绝招,走自己有特色的教学之路,要探索,要摸着石头过河,要紧跟时代教育发展的形式,要密切配合我校教学模式改革,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积极主动的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生活化作文教学之路。“有法必依”,把握事物本质,坚持原则不动摇,生活化作文就是我的教学原则,因为作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要坚持。讲章法又不能拘泥,内容就是这么个内容,是固定的,是死的,形式却是活的,教学有法亦无法,那种方法最好当然是成效说了算,以高效课堂为出发点,如果能够无法胜有法,随心所欲不逾矩,那就是一种境界。我的作文教学之路完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用学生自己的习作讲作文,品生活,渗德育比较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引起同伴们的兴趣和注意,激发他们赶超的竞争意识。在习作讲评中,只要发现好的思想、好的情感、好的句子,哪怕一两句,我就大家鼓励,突破成见,走出自我的小圈子,开创一个生机盎然的作文课堂。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又无声无息地教会了学生做人做事、合群、善良、积极向上的心态等等。而这些却正是作文的中心、主题,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所以要引导学生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出作文的真谛,认识到作文即做人,如何吃饭、如何睡觉、如何学习工作、如何休息、如何接人待物、如何对待自身他人、自然社会人生、如何活得更有价值等等一系列问题,在习作中只要有一点涉及,就领着学生讨论挖掘。实践证明,每一个学生对真理都有一种热情、冲动,他们很喜欢,喜欢就是硬道理。观察了解学生喜欢什么、了解什么,抓住契机,这就是突破口,深入进去加以引导,自然会有成效,而且应该说施的是长效肥。
2、班级管理突出一个“爱”字
我想一个“爱”字可以揭示教育方式方法的实质,爱有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师生之爱、真理之爱,爱的列车还可直达博爱之彼岸。爱最重要,我们都有认识,但是关键是要学会爱,自己先学会爱,然后教会学生如何爱。如何理解“爱”,我先把他解读为褒义词。爱是世间最美的语言、最美的情感,人人渴望、人人追求,无可厚非。再把它看成贬义词,他可能成为伪善的代名词,可能是谋取私利的工具,道貌岸然地说着爱,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却是要达到自己的私欲,这是可耻的爱。最后我把他看成是中性词,爱是自然界在自然不过的事,与生俱来,“人之初,性本善”是自然规律,教育就是要保持、发展这一本性。以一颗平静、淡泊的心去对待“爱”,爱不会伤到你,流行歌曲中因爱而伤的故事传唱不衰。爱到顺应自然,爱到悄无声息,爱到自己和他人都意识不到有什么不应该,正所谓平平淡淡总是真,真最可爱、情最动人,真是爱,假是恨,爱恨交织就是人生。爱恨的辩证统一就是对人生的感悟,想通了就快乐,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如醍醐灌顶,生之意义与价值便了然于胸、超然物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爱的实验——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试验”,爱的故事——《一位母亲与家长会》很值得品味。理解了爱,在班级管理中就能落实好“爱”,做到爱要平等,爱要唤醒,爱要坚持。
对于爱,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态度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其它问题都不是大问题,水到渠成是自然的事。比如你真心爱学生,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真爱会让你夜不成寐、夜以继日、披星戴月、马不停蹄,百思而不得其法,灵光一现,借助家长外援的力量,沟通交流,坚持住。事因难能所以可贵,什么事如果几次努力就见效的话,那怎么能体现出一个人教育艺术和爱的水平。多年教学实践,我和学生及家长沟通交流的作文、信件,积累到现在已有一大箱稿纸,闲暇读来是一种享受。让家长看到我们的真诚,赢得家长的信任是班主任工作成败的关键。爱是动力火车,长期艰辛努力的驾驶,一定会抵达学生和家长的心灵的深处。作为一个老师,在节日到来之时,你收到过多少来自学生乃至家长真心的祝福短信、电话,那时我们会真正体会到教育工作真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为人处世乃至德育教育,千言万语一句话:“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学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是我们头顶的上帝,我们要真诚地尊敬他们、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在爱的天空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