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1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高中政治主观题越来越生活化,越来越灵活。在政治高考试卷中,主观题占的分值很高,而现实情况是很多考生主观题得分率偏低。下面我针对考生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谈谈应试技巧与策略,以期提高考生应答主观题的准确率。
一、考生在政治主观题答题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1.离题、偏题、答非所问。
比如说,题目要求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一些考生却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解答;题目要求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回答,一些考生却用唯物辩证法或辩证法和唯物论的知识来解答。例如:(2009宁夏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8题)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政府的责任和具体职能。相当多的考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都从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等方面来组织答案。很明显他们没有分清政府的责任、职能是关于政治生活的知识,而不是关于经济生活的知识。
2.仅仅是教材观点或者题目材料的简单罗列和堆砌,不能做到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现仅举一例说明:(2011届山东模拟)齐鲁音像出版社深入挖掘山东文化资源,相继出版了《中华泰山》《孔子与曲阜》等大型历史文化片和介绍青岛、蓬莱等各地的“山东风光”系列旅游片。这些措施不但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为拯救民族传统文化、振兴山东戏曲,让更多的传统剧种以现代的传媒方式延续和流传,为齐鲁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齐鲁音像出版社的做法的依据。很多考生答题时只是罗列了教材观点: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文融,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创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还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直接抄材料中“这些措施不但取得了可现的经济效益,而且为拯救民族传统文化、振兴山东戏曲,让更多的传统剧种以现代的传媒方式延续和流传,为齐鲁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内容。
3.使用口语、生活化语言答题,缺乏政治术语。
4.少答、漏答、层次不清,颠三倒四,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有失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还有部分考生答题不分要点,存在一段到头等问题。
为帮助考生尽可能地减少主观题答题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下面我重点谈谈高中政治主观题的应试技巧和策略。
二、应对高中政治主观题的应试技巧和策略
1.审题时首先审好设问,通过审设问弄清命题的限定性。
(1)知识范围限定,明确是要求从经济生活知识,还是从政治生活知识、文化生活知识、生活与哲学知识角度答题。
(2)方向限定,辨明该题属于何种题型:为什么型、怎么办型、认识型、显示型、体现型、意义型、启示型等。明确要求回答“是什么”,还是回答“为什么”、“怎么样”、“怎样做”。
(3)是从党的角度回答,还是从国家、政府、企业、个公民人角度回答。
2.结合设问细读材料,找出核心思想。抓住题中的关键字、词、句等提取有效信息。
审读材料通用的办法是采取划分层次法,按自然段分层、按句号分层、按分号分层,先分层理解,再综合归纳,从而明确材料的中心意思。同时,在读材料的过程中,对于其中的关键字句可做标注,以备后用。注意如果是表格材料,就要全面解读表题、表头、数据、尾注,不可遗漏。
3.把书本知识与材料(图表)有机联系,把当前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最新精神与材料(图表)相联系。通过科学判断,确定我们应该运用的理论。要做到有效联系,切中要点,避免出现错联、漏联现象。
一、采用“讨论式对话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讨论式对话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或者教材衍生的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归纳总结,教师再因势利导。例如,在学习“货币”这节时,笔者让学生讨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利弊,比较分析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孰好孰坏,有的学生觉得通货膨胀好,有的觉得通货紧缩好,笔者就让学生开展了一个小小的辩论赛,让学生各抒己见,在学生激烈的辩论中,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各种利弊慢慢浮出水面,然后点评学生辩论中观点的正确性,最后得出结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各有利弊。
二、联系实际生活,活化教学过程
高中政治教材中谈到,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真理,故政治教学中更应贯穿这个过程。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理论来源于实践的道理,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活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拉近学生实际生活和理论之间的距离。比如说,在讲授“价值规律”的时候,可以举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比如菜场早中晚的菜价可能不一样,中秋节前后的月饼价也可能不一样,还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回顾我国最近十年来物价的变动,这些都是价值规律的体现,这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高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教学与时俱进
目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十分广泛,把多媒体灵活运用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更好地贯穿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声音、色彩、形状等特性向学生形象生动地展示事物的多样性,以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例如,在学习“货币”这节时,教师则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古今中外的货币样式,让学生进行鉴赏,并向学生解释货币之所以能够购买货物,是因为它在中间起到了“等价交换”的作用,相当于一种“介质”,所以才会产生各种不同版本的货币。再比如说,教师在讲授“多民族国家”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少数民族的相关视频,以了解其他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最后联系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介绍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宗教制度,这样能够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制度,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中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较多,理论性较强,给学生的感觉较为抽象,难以理解。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情况,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进行举例或类比,把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比如,高中思想政治哲学的主要知识为唯物论、辩证法、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等。唯物论与唯心论主要是围绕谁第一、谁第二的问题展开争论,老师只要告诉学生,一本书不管自己看不看得到或想不想得到,它就在那里,而不是自己想有就有,也不是自己想书在哪里书就在哪里,这样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并接受唯物论。而辩证法中的转化关系也容易让学生混淆,不知道为什么可以转化,也不知道何时可以转化,教师就可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学生最渴的时候需要喝水,在最饿的时候则需要吃饭补充能量,而在吃饱喝足以后需要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所以很多东西在不同情形下,其重要性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一定要辩证地看待问题,避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发生。内因与外因则可以告诉学生,如果没有学校,只靠学生的努力很难优秀地完成各方面的学习,但是如果只有学校,而学生不努力学习、不认真听讲,那也起不到有效的效果,所以,一个优秀的学生是自身的认真努力加上学校教师的悉心教导而共同促成的,说明内因与外因都很重要,从而引出事物都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便于学生记忆。而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则是“积少成多”的关系,如果学生一天学习一点知识,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成为才学出众的人,再者说,一种食物存放的时间一天天增加了,等到了一定时间就从好的食物变成坏的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抽象难记的思想政治理论简化为学生学习中、生活中常见的关系,就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并且能够轻松地刻画在脑海里,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效率。
成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和工作中受用一生,故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理应“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认识并接受各种理论,做到学以致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让学生对话题进行讨论,多联系实际生活,灵活使用现代化教学,把思想政治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并鼓励支持学生把所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实际生活中。
参考文献:
[1]俞霞蓉.也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7).
全国高考政治主观题试题分值比重相对高些,题目所给材料具有时政性、信息量大、综合性强的特点,因此主观题选拔功能突出,既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更突出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现实问题的分析、论证和解决的能力,既尊重个性,又体现开放性,要在政治科目中取得高分,提高政治主观题的解题技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高中政治教学及复习备考训练中,对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审题审设问,找出考点
政治主观题的特点是:围绕一定的背景材料,设计若干问题。高中政治主观题设问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针对性题型。从微观的角度,考点限制性强,指向性明确。在设问中已经明确提出考查的知识模块及该范畴中的某个知识点。这类题目难度值比较低,针对大部分考生,类似送分题,让绝大多数考生可以拿到基本分值。只要掌握基础知识,那么原理分数就可以轻松拿到手,再扣上材料点对点分析,拿高分并不困难。如2016新课标二卷39题第1问(1)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2分)题目直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考生可以快速切题答题。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实现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然后扣上材料分析。
二是综合性题型,这是宏观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大综合和小综合。小综合题型,难度值有一定的提高,需要学生具备对模块知识的整合能力。在设问当中提出了某一模块的考点中的某一单元或者某一主体,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一卷政治试题38题第一问(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12分)像此类题型,学生在平时的复习当中一定要构建对整本书的提纲,从而在解题时快速获取信息。
大综合的要求则更高,选拔功能更强,这类题目开放性强的设问,需要学生对材料信息有较强的提取能力和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发现考点,并回归课文中的原理。题目的问题当中只告诉了学生某一模块,却没有指出该模块中具体的哪一考点。如2015年福建高考文综试题第39题第(2)问,联系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简要分析福建自贸区建设应如何依法推进。题目中没有具体涉及哪个主体应该怎么推进福建自贸区的建设,这就需要学生回归材料,根据材料中出现的“党、人大、国务院、社会各界”等关键词,提取必修二中每个主体对应的知识点展开组织答案。
二、构建模块思维导图,提取知识
政治主观题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不到位,混淆考点,导致审题不清,答错答题的范围,盲目提取知识答题。在一轮特别是二轮的复习中,构建模块知识思维导图尤为重要。特别是采用全国卷中,政治科目考试范围不再考查选修知识,重点突出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本必修模块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既要有对单元的实施框架又要有对四本教材的梳理。
《经济生活》主要有四个单元,概括起来是:一是货币、价格、消费;二是生产、劳动和经营,包括三个主体,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是收入与分配,讲述国家的财政收入、支出及财政的巨大作用,分析个人的收入分配制度级分配的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四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介绍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市场和计划,以及当前的小康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及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等知识。在本书基础上,还应重视对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主体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政治生活》包括公民、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即国家制度,党的相关内容、当代国际社会及国际关系部分。像38题第1问,当代国际社会,看到题目马上想到当代国际社会包括国际关系、国家利益、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中国的外交政策,从而分点对应材料扣题分析。
《文化生活》主要描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发展及创新,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第三单元主要围绕中华文化,讲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及包容性的特点,分析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最后一个单元主要是介绍当代文化的建设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当前文化市场中出现的落后和腐朽文化现象,如何应对的问题。
《生活与哲学》简单说主要在讲马哲,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作为本书的开篇,介绍了哲学的关系问题,包括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世界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他们的共性,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和时代的关系,哲学来源于时代,既是时代的总结和升华,又是时代变革的先导。第二单元开始围绕马哲展开,马哲可以分为两个角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又分为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展开。唯物论必然离不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的讨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认识论主要讲人的认识的来源,即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又讨论了其中正确的认识、真理的相关内容;辩证法提出了四个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角度,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又要有创新精神。其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分析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的区分。第四单元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及人的人生价值观的创造与实现。
从以上知识体系分析会发现,有些主体是有交叉的,如同样是政府,可以是经济生活中的国家财政角度,也可以是政治生活中的政府职能角度。同样是个人,在经济中有个人的消费、就业问题,在政治生活中是公民的政治参与,还可以是文化生活中个人对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所以,一旦混淆了考点,就容易导致整题失分,在平时的训练与复习当中,不仅要巩固基础考点,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只有知识扎实灵活,思路清晰明确,才能事半功倍。
三、分清试题题型,注重语言表述
第一,原因类,包括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样做的依据、合理性等。如2016I卷38题第(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12分)2016II卷39题(2)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10分)解答时可在原理前面加上“有利于”,从而转化角度,特别是意义类的,有利于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有利于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有利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以从理论的角度也可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措施类,包括启示类。这是政治学科中最常见的试题类型。通常此类题目会限定主体,如国家、企业或者个人,或者唯物论、认识论的角度等,此类设问,如39(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0分)思考的角度要多元化。解答此类题目,最先要抓住与此考点的相关知识,迅速而简洁得罗列纲要,钩玄提要,并在理论前加上“要……”“坚持……”等,强调做法。
第三,评析类,包括谈谈对某种现象、观点的看法,或者“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等,较好区分,而有的试题中的观点有时候迷惑性较强,正误夹杂在一起,合理性与不合理因素并存。解答评析题切忌着急下笔,而应当先理清题目的思路,确认命题中的对错,这是解题的前提,然后回归课文原理。接着指出命题中的正确部分是什么,并说明理由,同时辨析题中的错误部分在哪里,说出理由。最后,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四、规范答题,原理加扣题分析
首先,确定要点,要有逻辑性,分点表述,每一点中的关键词、关键意思是什么,反对不分段落整体罗列,把要点序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