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2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哪怕再苦再累也要节衣缩食满足孩子的愿望,再加之爷爷奶奶甚至外公外婆的宠爱,他们衣食无忧,成了家中的“小皇帝”,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一旦“愁”上心头,个别学生无所适从:无助、情绪低落、发脾气、离家出走,甚至丧失理智,经不起生活中的磕磕绊绊,有的则养成专横跋扈、唯我独尊的性格,这些都是家庭、学校、社会难以接受的现实,因此在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实施心理教育,要让学生经历一定的磨难教育,以增强其意志品质,培养其战胜挫折困难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生活的不易和社会的“阴暗面”
正如吴玉章所说“特别要舍得让他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在风雨中成长”教师要安排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参加体育锻炼,让他们在劳动和锻炼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成绩的来之不易,甚至可以人为设置障碍,让他们品尝失败的苦果,以激发其上进心。
二、实施心理教育,要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学习心理,教师要及时疏导学生的不健康心理
教师在情感上要淡化优等生与学困生的界限,热爱学困生、相信学困生、尊重学困生、爱护学困生,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予以鼓励、表扬,做到提问优先、板演优先,批改优先、辅导优先、力争让沙漠变成绿洲,让春风荡漾在每学生的心房。教师要做到:爱学困生是教师最高德性,教育学困生是教师最大的职责,教育好学困生是教师工作最理想的境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学习心理。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童心理;教育行为
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儿童一生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儿童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也成为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儿童健康教育的主题。关注和研究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父母培养孩子的必备素养,也是儿童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儿童心理教育的研究,有助于为儿童从小树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对其健康成长,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的教育行为重要的影响着儿童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发展,对儿童的教育也更加全面,既要培养孩子学习知识能力,又要培育其情感、能力、态度以及技能等多方面的,必须从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多个角度、全方位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而在这些方面当中,儿童的健康教育应该放在第一位。必须高度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教育,保护儿童的生命,同时要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儿童教师,则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教育水平,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能力和素养,从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入手,作为培养好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同时强调不断学习,知识更新,用新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武装自己,达到教学相长。
1、教师应该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学习环境是陶冶情操和培养性格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儿童时期的学习环境对儿童的性格塑造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玛利亚蒙台俊丽在对儿童的长期观察和研究后,也认为: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这也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关键时期。在儿童的成长当中,与周围人群的接触和交流产生的感受,形成了他们对社会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感触。而这一时期,是培养儿童最佳的时期,如果能够积极的鼓励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逻辑思维等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儿童追求正确方向、形成意义的能力的勇气。
相反,如果对孩子形成了不好的教育,不但会使儿童形成信心缺乏、内疚等不良心理,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这在儿童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如果处置不当,没有修正的话,将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决定性作用,使儿童期的不良状态,容易延续到青少年的发展,甚至影响着一生的发展。从小的角度来说影响儿童个人的一生,从群体性角度来看,影响着国家发展后备力量。
2、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于生活中
我们应该把儿童各项教育融入其生活当中,期待儿童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成长,特别是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同其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生活中有教育,教育贯穿于生活之中,可以在生活中,通过儿童兴趣爱好、特长技能的培养当中,塑造儿童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在性格塑造的同时,完善儿童的心理健康。
而在儿童的知识、技能教育当中,应该更加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他的教育以及生活当中,通过与其他儿童或者同伴的相处,形成自我意识的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以及社会化、个性化的协调发展,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必然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儿童的合群意思对儿童团队协作能力、接触社会的愉悦性等均产生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活动中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既不需要挤占其他教育的时间,而是将心理教育有机的融入其他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通过各环节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并通过教师的实时动态跟踪和观察,有意识的去培养儿童的心理,形成心理教育与其他教育的配合。
二、加强教师对儿童关爱、滋养儿童健康心理
1、教师的关爱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因为关爱,才让生活更加美好,对于儿童的教育更加不能缺少关爱。儿童正处于性格塑造期,老师的关爱会让儿童更愿意与老师、与周围的群体接触,形成外向、乐观的性格。老师的关爱,有利于老师对儿童的了解,同样有利于儿童对老师的兴趣和加强其与老师沟通的偏好,形成老师与儿童之间的友谊桥梁。
教师的关爱会给儿童带来安全、自信、信任感,同时也能够形成儿童对教师的信赖和好感,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对儿童全心全意的关爱,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教师对儿童的了解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
沟通了解是教师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前提,只有真正了解了儿童心理的需求或者欠缺,才能及时的对其更在。但是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却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往往儿童有不良情绪时,他们一般不太愿意正面向他人表露,但大多数孩子会以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大部分儿童是喜欢和老师分享心情,但也有一部分儿童不愿意这样做,当然他们很愿意和同伴分享,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悄悄话”等活动形式,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心情去和同伴、老师、家长去分享。通过多种形式,可以通过语言交流、画画卡片等形式表示出来,也可以写信、打电话,多种渠道让孩子们把所想的表达的出来,使其苦闷情绪得到宣泄,这其间对儿童的形成自我认识,情感的表达,与人的交往有很好的发展实现。总之,教师发挥自己的优势,去了解儿童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儿童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在儿童成长过程当中,接触时间最长的就是家长、老师以及玩伴,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出生之后接触最多的人群,与儿童之间已经形成了亲密的关系,对孩子有了较深的了解,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先天的优势。作为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群体,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作用。
而儿童教师必须利用好家长对你孩子了解的优势,多与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加深对儿童生活经历、性格习惯的了解,同时加强与家长互动配合,形成合力,在儿童后期发展过程当中,能够及时的掌握儿童的信息,从多角度对孩子的状况进行分析,与家长一起完成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也能充分的得到儿童家长的认可和肯定。
四、总结
儿童心理教育对儿童的健康发展和儿童的培养都发挥着较大的影响,其研究也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首先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了教师在儿童心理教育中的作用,最后提出教师应该通过全心的爱、充分沟通交流以及和家长默契的配合等方式提高对儿童心理教育的培养水平。(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参考文献
[1]龚立峰 苏霍姆林斯基儿童心理教育思想及其启示[D] 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李妮,李曼 沙盘游戏与儿童心理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我们常把幼儿称为祖国的花朵,因为他们是那么漂亮,那么可爱,同时,也那么娇嫩,需要我们细心地呵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果不能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心理,那就无法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不能正确地引导他们,自然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甚至会影响他们一辈子。所以,我们的幼儿教育非常重要。而幼儿师范专业,为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做准备的专业,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实际能力,尤其是提高他们的幼儿心理教育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那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幼儿心理教育能力呢?
一、让学生明白学好幼儿心理学的重要性
幼儿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学起来感觉较为枯燥,加上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自己并不清楚学好了这门功课对将来的工作有什么好处,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利用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一些表现进行教学,并加以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如讲到幼儿心理学的意义时,我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针对有些学生觉得学习了这些理论没有什么用处的说法,我首先肯定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为什么?一是他们现在自己还没有孩子,二是他们现在还没有踏上工作岗位,没有幼儿让他们去了解。他们一听就笑了。但随后我就给他们分析了学习幼儿心理的重要性。因为他们未来无论会不会走上“幼师”这个岗位,但都会有自己的孩子,都需要了解幼儿。学习了幼儿心理学之后,有助于他们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能让自己更好地融入孩子中去;与幼儿在一起时,了解他们的心理,才能科学有效地指导幼儿活动;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现幼儿更多的可爱之处,可以改变我们看待他们的眼光,融洽我们与幼儿的关系;学习幼儿心理学,可以为我们以后的幼儿教育提供理论依据,进行有效地指导,还有助于我们因材施教;学习幼儿心理学,还可以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为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助力。相信给孩子一个和谐快乐的成长环境,不仅是做老师的期望,更是我们未来的每一位父母的期望。这一席话不仅让学生们笑了,还带给了他们思考。我从他们后面的学习中看到,许多学生都变得更积极了。
二、利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
新异的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定向探究反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变化,可以不断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激起奋进的情趣。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教学应使学生感到“有趣、有味、有奇、有惑”。所谓有趣,就是指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兴致勃勃地去学。所谓有味,是指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内容精深,值品味,甚至回味无穷。所谓有奇,是指教师的教学新颖有创见,每每使学生感到新奇,觉得出乎意外,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所谓有惑,就是教师讲解既有启迪又留有余地,使学生听讲之后,自己提出问题,从而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教学中我从以上四个方面出发,增强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1、运用案例教学
尽管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他们仍然不喜欢只有枯燥理论的教学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将一些蕴含所学理论知识的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去分析、思考。这样一来,除了生动形象外,还让学生及时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学习这门功课的自信心,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东东是幼儿园中班的学生,再幼儿园里,他很听话,可以自己穿衣、吃饭。但是在家里的时候,他总是要父母或奶奶帮助他来做。我就请学生来分析一下东东的行为。为什么他在幼儿园是一个样子,在家里又是另一个样子呢?有的学生说是孩子的性格有问题。有的学生则分析,因为他在幼儿园里表现得好,可以获得老师和小伙伴的赞扬,满足了他受人关注的内心需求;而在家里则不可能,所以他就认为没有必要表现好了。这说明了他的家长平时对他的关注不够。我认为第二种分析较为准确,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我们知道他们非常想得到别人的关注。如果我们对他们所做的事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他们就会认真去做;如果我们漠不关心,他们也就懒得去表现了。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我让学生明白了幼儿的心理,同时也懂得了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多关注幼儿的行为,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对于孩子独立做的一些事情,哪怕是做得并不是很好,只要自己动手做了,也要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夸奖,不要以成人做事的标准来衡量孩子。不要觉得孩子所做的事太正常太普通了而不去鼓励他。这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孩子的鼓励越及时越好,能当场鼓励效果最佳。
2、引入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可以把一些抽象的内容利用形象的形式给我们展示出来。我们在平时的心理学教学中,可以引入多媒体,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更有趣。比如,我们再讲“审慎处理幼儿‘多动’现象” 时,我就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几个孩子的情况,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幼儿心理学知识来判断,哪些是具有“多动”特点的孩子,哪些不是,只是有点活泼。这样,边学边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再进行指导巩固,学生都掌握得较好,而且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