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孩子品德教育

孩子品德教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5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孩子品德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一天,我正在整理孩子们的成长册,看到孩子们在一次次班级实践活动中留下的美丽瞬间,回想着他们每次有了收获后的喜悦,我不禁想起那些被丢掉的文具。让孩子们亲自去感受文具的制作过程,也许对他们会有启发。

几天后,我带着孩子们来到了铅笔厂。孩子们兴奋极了,他们跟随着流水线走,边看边记。原来铅笔要经过铅笔板加工、铅芯加工、铅笔杆加工、成品装饰等多道工艺过程。尤其是铅芯的制作,还需经加热干燥和高温焙烧,才能使其具有一定强度和硬度。待成品装饰后,工作人员快速、熟练地进行着包装,班级的几个小女孩站在一位包装工阿姨身旁,看了一会问道:“阿姨,你每盒铅笔都要这样摸一遍,不麻烦吗?”“不麻烦,这样做也是在最后检查铅笔是否还存在问题,我们一定要保证铅笔的质量,这样才能把最好的铅笔交到你们的手中,你们用着才放心啊!”听着工作人员的话,看着他们从未停下的双手,几个孩子又看了看那些已经包装好的铅笔,不禁低下了头。

回到学校后,我便组织孩子们谈谈这次实践活动的感受。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一支普通的铅笔要那么复杂的工序,真是没想到;有的说不要小看那几毛钱的铅笔,它都是用工人的汗水换来的;有的说自已原来认为铅笔没什么了不起,所以丢了不可惜,可看到工作人员是那么认真地对待每一支铅笔,觉得自己原来做得很不对;还有的建议大家应该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要爱惜每一支铅笔……听到这,我走到窗台旁,拿起了那个每天专门用来收集孩子们丢失文具的盒子,对他们说:“我想从今天开始,班级的这个大笔筒就可以光荣下岗了,你们说行吗?”“行……”

篇2

俗话说,要成才,先成人。要使孩子成才,首先要引导小孩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德育纲要 》指出,“实施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密切配合”。因此,在学生品德养成教育中,在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的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先入为主的特点,他们对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如何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品德养成教育呢?

一、联系生活,适时教育――体现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大力提倡加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生活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所受到的最早的教育,其教育内容恰恰主要是道德品质方面。但一些家长往往错误地认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就是口头的说教。其实不然,教育机会在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在。适时抓住这些机会并进行教育,往往能取得比我们刻意进行的教育更好的效果。

例如,孩子放学回家应主动跟大人打招呼。刚开始,孩子不懂这一点,回家后见到长辈一声不吭。发现这种情况,家长应立即向他(她)指出:“小孩子应该尊敬长辈,放学回家后应主动向家里的长辈打招呼呀。”而且要求他(她)立即改正。经过几次反复,孩子就能逐步形成这种意识了。

由此可见,家长应当高度重视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挖掘生活常规中的教育因素,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榜样示范,潜移默化――体现示范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还不如给孩子树立榜样”。榜样示范是进行家庭品德教育的一种生动而有效的方法。常见的示范性教育有以下几种。

一是家长自身示范。就是由家长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直接为幼儿提供一个活生生的行为榜样,使幼儿在模仿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价值观念。例如,如果要引导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那么家长自己就必须每天在家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读书看报。对孩子来说,第一次看到父母看书,也许感觉不到什么;第二次看到,也许还不会感觉到什么;但第三次、第四次……孩子看到父母一有时间便习惯性地拿出书来读,便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照此去做。刚开始也许是好奇心,但当他(她)或通过父母的讲解、或通过自己的理解逐步读懂书中的内容,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之后,就会变得手不释卷了。

二是引导他们以伟人及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认知水平发展情况,通过引导他们看图书、讲故事、观看一些富有趣味和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来帮助其认识和感受榜样人物,使他们明白伟人的成功来自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顽强不屈的抗争。

三是教育他们学习同伴中的优秀典型。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的模仿性很强,常常以周围生活中的同伴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所以,家长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引导孩子学习自己身边优秀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道德品质。这样的教育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因而教育效果更好。

三、即时教育,防微杜渐――体现即时性

孩子年龄小,身心发展不是很健全,往往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孩子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改正缺点。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缺点,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要立即指出来,并引导他们改正。

例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害怕家长批评,往往会撒谎说是小猫惹的祸。家长发现后,既不要不闻不问,也不要大发雷霆,而是要采取委婉的甚至是幽默的方法来处理。比如,家长可以故意说:“这小猫真可恶!干脆明天把它送人吧!”这时,平时爱和小猫逗着玩的孩子往往就会红着脸承认错误。即使不怎么喜欢小猫的孩子,他(她)这时也会表现出极不自在的表情,家长发现后,可立即追问:“到底是小猫干的还是你干的呀?小孩子可不能撒谎呀!”话说到这种份儿上,孩子再不承认错误也不行了。这时,家长不能发怒,而是要以温和的口吻因势利导:“本来嘛,打碎一只花瓶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撒谎就不对了。你能承认错误,这很好。爸爸(妈妈)相信你下次再也不会撒谎了。”这样即时性的教育,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年幼的时候,小小的不足危害性不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细微的缺点就会发展成危害性极大的恶习,不仅危害自己,而且会危害他人,危害社会。而良好的习惯却能使人受用终生。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多跟孩子接触,跟他(她)交朋友,观察他(她)的行为表现,了解他(她)的思想动态,以便更好地、及时地发现他(她)身上存在的缺点,并适时引导其改正缺点,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体现渐进性

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也是如此。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我们不要苛求其一下子改正,更不能希望其一夜之间就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改正缺点、错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她)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改正缺点、错误。照此坚持下去,他们便能逐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了。

例如,不少家长都遇到过孩子因睡懒觉而上学迟到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家长一般都会采用简单的批评教育的方法来解决,但这样做往往收效甚微。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帮助他(她)逐步减少迟到的次数,以前经常迟到,挨老师批评了,孩子初步产生了要按时上学的意识;现在一周只迟到两三次了,有进步了,家长应及时予以表扬,使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强化按时上学的意识;到下一周,他(她)只迟到了一次,又有了进步,家长应再次及时予以表扬,使其按时上学即守时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照此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孩子就能自觉地按时上学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守时的习惯。

五、和谐协调,全面发展――体现多样性

孩子的道德品质包含的内容很广,包括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热爱读书、勤奋学习、诚信守时、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等。在家庭品德教育中,家长应根据道德品质的这一多样性特点,准确把握上述内容,制订较全面的教育计划,力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使孩子的道德品质得到系统而全面的发展。很显然,上述教育内容全都渗透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我们应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进行教育。

篇3

品德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是从“一”开始的。如果孩子的第一次错误行为得到默许,甚至受到赞扬,那么,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这种不良的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恶习。在“一”字关前,做父母的不能心软、姑息迁就,要坚持原则。在孩子的生活中,一般多是一些细微琐事,但却小中寓大,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因此,家长不能怕麻烦、不耐心,或者强调工作忙而不予理睬,或今天管,明天不管,一曝十寒,给孩子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那样孩子就要形成许多坏习惯。

二、培养孩子守信的习惯

家长对孩子的许诺必须慎重,让孩子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促使其更好地完成任务。只有履行自己的诺言,家长的威信才能树立起来。作为家长,我们在对孩子许诺前应先慎重考虑能不能兑现,这种许诺对孩子来说到底好不好等等,要不然就失去了许诺的真正意义。在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我们要求孩子要做到:说话诚实,讲信用。我们要求孩子对人诚实,重信守诺,既是对孩子进行品格培养,也是为孩子进入社会做准备。

三、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作为家长,要相信孩子是好样的,不要总是在孩子的身上找缺点,我们应经常鼓励孩子,让他们学会自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尽量避免孩子因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而有责怪的语气。所有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但又难免会出现缺点与错误,因此家长要把握好尺度。可能有些父母总是喜欢在别人面前说自家孩子不好,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就会想,我做得那么好,父母说做得不好,反正好也是不好,不好也就这么不好,干脆就不做好。因此,教育孩子采用最好的方法就是经常夸他们。用适当的夸奖语言去引导孩子向可喜的变化方向去发展。

四、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

孩子也像大人一样,除了学习,还有许多内心需求,如:游戏、交友、看课外书、看喜欢的电视节目等。如果孩子需要一点零用钱买电脑游戏点卡,或游戏小卡片、小玩具等,这都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家长要鼓励并引导孩子自信地正确表达,不能因为担心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而一味阻止,导致孩子不诚实编理由骗钱甚至拿钱。孩子在家庭温馨的氛围里也会更愿意主动地展示自己,更努力地去完成父母精心帮助计划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孩子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五、让孩子学会感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