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8 10:03: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孩子厌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现在人们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视的,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又常常忽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心理健康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课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身的需要,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学阶段,是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与确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他们良好德育基础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来,大量的独生子女进入中学时代,他们因各种复杂的原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个别严重者甚至出现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如依赖性、偏执、凡事依自我为中心、生活能力极差等。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常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到处补课;学校为了升学率,学生作业负担太重。因此社会上有识之士为学生鸣不平,说当今社会上最累的是学生。所以有学生感到学习很乏味甚至很痛苦,因而厌学,有的离家出走,有的早恋,有的考试弄虚作假。以上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或者说有效的教育,后果将难以设想,因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集中表现
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之一是厌学。孩子在刚上学时,都对学习怀有浓厚的兴趣,可学来学去发现所学的东西不是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加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及家庭和学校的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如家长的责问、班级分数排榜等,造成了一部分学生把学习看成是苦恼的事,逐步由厌学、逃学发展到弃学。
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之二是离家出走。家本是最温暖的地方,有的学生要离开它是因为厌学弃学之后,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非常之大,是不得已而为之。
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之三是早恋。早恋是教师和家长最忧虑的问题,往往谈恋变色。过早陷入“爱情”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之四是考试弄虚作假。由于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以分数的高低来作为标准的,学习差的学生还有学习不错的学生为了取得高分数,考试时就会作弊。
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各个中小学都应该开设心理课,应由专业心理课教师任教
在心理课上,首先应教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从正确评价自己开始,逐步完成智能训练和能力创新、学习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等等。学生上完心理课后,会心情愉快,上进心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努力上进,克服自卑心理。
2、开展心理咨询
现在学校的德育处和团委都成立了心理咨询室,有威望的教师在这里耐心倾听咨询者的倾诉,然后帮助分析指导,作他们可信任的大朋友。
3、建设心理健康的隐性课程
建设心理健康的隐性课程,包括美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如运动会、艺术节、合唱团、舞蹈队等。在众多的活动中,每个人总能找到自己发挥优势的场所,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很有帮助的。
4、建立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
学生的心理压力,一般首先来自家庭。家长投入重金培养学生,不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学习较差的学生,都会有巨大的压力在身。学校可利用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心理知识,对孩子坚持正面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对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努力,只有家庭、学校、社会成为一体,目标一致,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的人才,是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认识,努力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健康心理、高尚情操的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小学重新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
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
2.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开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文体活动。3.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和谐的教育环境
和谐的教育环境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辅助方法。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点。
1.心理辅导室
有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心理信箱
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然后有心理辅导老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生书面提出心理健康问题应允许他们不记名,以便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3.心理健康专题广播
通过学校广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还可通过广播公开解答一些学生提出的各类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影响大,效率高,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式。
4.橱窗宣传
运用橱窗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不失为一种简单实用和富有成效的好办法。由于橱窗宣传具有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强的特点,因此最适宜于各班级运用,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具备心理辅导老师的素质,这样才能发挥好橱窗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校的紧密配合
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
初中学生娇生惯养,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良倾向,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维护初中学生的健康心理,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真正落实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辅导系统,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
学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还要一一落实课程的成效。除此之外,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系统,包括组织机构,从教人员的配备,实施的手段和方法等,当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后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不至于产生苦闷和压抑的不良后果,而形成心理障碍。由于当代初中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倍受呵护,基本上形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庭中缺少儿童伙伴,在家庭中又处于特殊的地位。家长为了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了教育孩子的心理偏差,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实行了双休日制度后,学生在家里度过的时间相对增加了,生活内容丰富也复杂了,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就更多了。这样,对初中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就尤为重要和迫切了。它不但能使学生在学校能够愉快的生活,能够较好地处理和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要视其为重大事情,对从教人员的素质要有明确的规定。学校应选择具备一定心理学理论的从教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如外出进修、校本培训、专家讲学、远程教育等,提高从教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并将心理辅导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大力做好从事心理健康教师的职前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尽快做好在职教师的受训工作,使其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持证上岗,逐步扭转目前杂拼人员的现象,从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状况。
三、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进行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培养和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师首先要认清常见的心理障碍种类和形式,如自卑、好高、逆反、封闭、虚荣、妒忌、冷漠、厌学、趋向、求刺激、性差异、早恋等心理,以便对症下药,及时疏导,其次寻求心理障碍防治的措施与途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第一,合理的家庭教育是必要条件。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校,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根本的。家长不但要在生活中关心爱护孩子,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家长要做到不溺爱和娇宠孩子,应尊重和理解孩子,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的孩子,有时还可以创设条件,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第二,正确的学校教育是重要因素。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学生知识的掌握,健康心理的形成,绝大多数是在这时得到完成的。因此学校不能划分班级等差,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平等、尊重、信任、理解,提倡疏导,忌用堵塞,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同时,要把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