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简述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念、生活习俗、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人生理想等,都处于支配地位。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传统的思想文化已经牢牢占据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起到主导作用。当然,如何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资源,教导大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一出现就从思想上和道德上教导人们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道德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我国十分丰富的宝贵遗产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对道德教育理论有过丰富、生动的论述,见解深刻,其中所蕴涵的一些内容,正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因此深人学习和挖掘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i传统思想文化的思想教育价值
传统思想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道德修养等内容,还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i.i以国家为主体,强调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的献身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成为人们所推崇的道德品质。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凝聚力,是中国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了中国人爱国、忧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一优秀传统要进行认真研究,在大学生的教育中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报效祖国的理想,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1.2以仁、义为本,强调“仁爱”和“忠义”
“孔曰成仁,孟日取义”。孔子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仁”和“义”是儒家文化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如果“仁”是爱人的话,那么“义”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爱的话,那么“义’‘就是广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话,那么“义”就是豪举。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统文化的这种人木主义原则,体现了人与人相爱互尊、团结和谐的人道精神。这一传统美德对于我们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矛盾,仍然产生着积极作用。
1.3提倡“孝道”和‘憾恩”,强调个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重视孝道教育,重视家规和家训的国度。“百善孝为先”,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孝道”教育。孝敬父母、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格守的传统美德之一。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孝道文化便是社会最重要的猫合剂”。为此,当今弘扬孝道文化要从落实家庭孝道上着手,建立和谐家庭,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尊重老人、尊重父母的社会风气。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孝道教育和感恩教育应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孝敬父母是做人最基本原则。从一个人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就可以判断他对别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 1.4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身体力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传统文化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强调在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实践。加强个人自身的修养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强调要“善养浩然正气”,‘旧三省吾身”。孔子提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孟子讲“养身”、“养性”,明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都特别强调道德实践,认为这是知善、行善并达到成贤成圣的关键。加强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就要从这里着手进行,从这些传统思想中寻找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方法和途径。
2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2.1是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和道德水平的需要
多年来由于人文主义的不被重视,加之西方一些外来思想的不断涌人,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们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冲击,良芳不齐、泥沙俱下,使他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一些学生缺乏应有的修养和情操,思想空虚、颓废,对社会缺乏社会责任感,功利色彩浓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因素,如爱国、礼貌、孝敬、刻苦、自强、天下为公等精髓,唤醒他们心中的热情及其积极的部分。
2.2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人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剧,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这个机会对我们的思想进行西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学生的精神境界、精神生活和道德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一定要掌握住思想阵地,利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引导全学生、教化学生,激起他们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培养他们分辨良荞的能力。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定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2.3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需要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通过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的积淀而保存下来的历史精华,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炎黄子孙的心底,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遗传基因”,如果缺乏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就很难有一种广阔的境界和胸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要发展就必须将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互补,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3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措施
3.1开设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教学课程
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让学生们进行学习。了解与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精华,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其中的辩证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他们的思辨水平。
3.2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学校内开展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对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的学习、实践列为重点并贯穿在一切活动之中,以一种潜在的作用影响着学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大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人学生生活的每个场景、每个细节,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必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有利于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人和内化。
1. 两部作品的简述
1.1 《饮食男女》简述
故事的主人公朱先生是台北最了不起的名厨,但妻子去世后他便要肩负起抚养三个女儿的责任。女儿们的逐渐成熟,想法时常会与朱先生起冲突。每周日的晚饭也就成为全家团聚沟通的唯一时刻。但每次聚餐时,都充满了意外。第一次是家倩宣布她买了房子想要搬出去住,第二次是家倩的买房投资失败,第三次是家宁宣布她怀孕了,要搬出去和男友一起住,第四次是家珍宣布和刚交往的男友结婚,最后一次是朱先生宣布和女儿的同学结婚。几乎每次家宴都象征着一位家庭成员要脱离这个大家庭。
1.2 Back When We Were Grownups简述
此篇小说是关于53岁的主人公Rebecca突然觉得对现有生活不满想要做改变而努力的故事。Rebecca20岁时嫁给大她十三岁半的Joe。结婚6年后,Joe在一场交通事故里丧生。二十多年来,Rebecca肩负起家庭的重担,独自抚养三个继女以和自己的女儿, Rebecca为这个家庭几乎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然而她认为子女们根本不珍惜她做出的牺牲。所以她时常思考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首先她想在感情上拾回过去的美好。其次,她想继续写完在大学里未完成的论文。经过两方面的尝试,她发现自己真正的生活就是在自己的家庭里。
2. 中美家庭观念不同的根源
2.1 历史制度
中国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我国占有统治地位。中国历代王朝都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中国封建王朝长期延续的“保甲制度”致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民族心态。于是中国家庭大多是成员众多的扩展型家庭。然而,美国最初作为一个被殖民的国家,清教徒给美国带去了重商主义,实利主义。在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之前,垦荒,放牧和家庭手工业仍然是主要的生产活动。如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长途跋涉使他们远离家庭,久而久之,由父母和孩子构成的核心家庭逐渐成为美国的家庭模式。
2.2 文化
中国深受孔子儒家文化的影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关系可靠与否在很大程度上由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中国社会人人都要接受规范的约束,必须遵守各自在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里的角色身份,不可以有任何逾越。美国则主张个人主义,重视独立平等思想和重商主义文化。于是他们追求自我实现、个人奋斗。个人主义已经在美国人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美国主张的则是酒神文化,看重及时享受。
3. 中美家庭观念不同的表现
3.1 对婚姻的看法
中国过去对婚姻的看法十分保守。现代中国的年轻男女们拥有了婚姻自由,由于受到美国以及欧洲外向婚姻观的影响,如今中国人面对婚姻十分自主,会主动追求婚姻的幸福。但封建婚姻观仍潜在地影响人们的观念。例如在《饮食男女》中,30岁的家珍仍未嫁人,梁伯母说她会在家陪朱先生一辈子。并对小女儿家宁说,20岁了该找对象了,别像她姐姐那样耽误了。然而未婚女性在美国是断不会受到这般言语待遇的。美国人将婚姻自由贯彻的十分彻底,他们认为婚姻自由不仅仅是自由选择伴侣的权利,还有是否结婚的权利。在Back When We Were Grownups中,Nono35岁才进入婚姻殿堂,书中却完全没有出现过她家人催促她嫁人的只言片语。
3.2 对孝道的看法
在中国,人们把“孝”视为人伦之首,中国的宗法制度赋予家长对子女的绝对权威。中国人有“养儿防老”的说话,即孝不仅包括顺从长辈,还包括赡养父母。例如在《饮食男女》中,当家倩问姐姐家珍,她是否想永远困在家中,家珍却答,这里是家,是爸的全部。然而在美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建立在自由平等独立的基础上。如在Back When We Were Grownups 里Rebecca并非是受到子女的照顾,反而是帮助女儿在家的餐饮事业。
3.3 对教育的看法
中国家庭教育大多是强制式教育。如在《饮食男女》里,朱先生觉得为厨师这一职业不能成为女儿的未来。美国家庭教育却更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如在Back When We Were Grownups里,Rebecca的大女儿Biddy从事的工作就是家倩梦寐以求的厨师职业。由此可见中美教育观念的巨大差别。
4. 总结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06-02
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教”可以善“民心”。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的目的体现在以审美为核心,以美育为目标。只有在塑造真善美统一、知情意统一的理想人格中,音乐教育才能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因此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点以及教育的规律,及音乐教育应有的育人功能。
一、音乐教育有效促进人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总共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了音乐促进人智能的发展。古往今来,有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卢梭、列宁、爱因斯坦等,都十分热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在他们的事业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学校中,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客观地认识世界,扩大他们的视野。同时,音乐对人类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如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其中所发挥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音乐教育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比如演奏、欣赏等,促进受教育者非智力因素的完善。在音乐演唱的时候,人们会产生记忆、想象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在演奏器乐的时候,人们的手、脑、眼、耳并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音乐欣赏的时候,可以丰富人们的情趣。如进行曲给人振奋、摇篮曲给人温馨、催眠曲给人宁静等。音乐虽然不是雨露,但是却可以沐浴人的心灵。
二、音乐教育是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途经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音乐的功能是调节人的内在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音乐教育功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不少音乐家、文人对音乐教育的德育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如果音乐教育的方式适当,它就会浸润心灵,侵入心灵的深处。可见音乐教育是一种道德力量,可以影响人们的道德情感、善恶观念。而道德教育是一个繁难复杂的课题。单纯的说教是苍白无力的。因此,陶冶人的道德情感是十分有必要的。在音乐教育中对人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深刻而有力的。一首音乐的思想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作为文化宫的工作者,应该充分挖掘音乐中的内在思想情感因素。采用“输液灌滴”的方法,把其中的思想情感充分展示给青少年以及群众等。让这些受教育者在道德上受到影响,情操上受到陶冶,心灵受到熏陶甚至意志上受到感染。总之,音乐教育是一种无形的教育,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音乐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
从本质上来看,音乐教育是情感的艺术,也是一项审美教育。它以自身独特的节奏美、旋律美、音响美等,陶冶人的情操、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音乐美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尤其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美的感受、鉴赏与创造。因此,培养人们的审美修养是音乐教育重要的育人功能。其一,不断帮助人们发现美;其二,引领人们正确的审美方向;其三,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它的魅力不在给人们传授音乐技能,而在于启迪、感染、熏陶人们的心灵,从而形成审美情操。因此,要抓住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特征,让群众充分感受一切美的音乐。比如欣赏名曲《二泉映月》能够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诸如愉快、兴奋、挣扎于悲伤等。体会阿炳在那种黑暗的社会中,追求光明、积极向上的可贵精神。聆听名曲《春江花月夜》可以使人们联想到皎洁的明月、平静的江水等鲜明的形象。欣赏名曲《组歌》,人们脑海中容易出现雪山草地、战火硝烟的画面,更能突出展示的乐观、机智与勇敢,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长期下来,这种音乐在人们脑中化作动力,锻炼其品格和意志,得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四、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对人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教育、如何激发人的潜能成为关注的话题。在社会需要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的同时,教育面临着最前沿的挑战。因而,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从音乐教育的创造性因素来看,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十分有利。西方音乐重和声复调,中国音乐重旋律线条,蕴含着人类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这些复杂的情感主要是通过音乐的节奏、曲调、音色、和声等表现出来。同时,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还要注意力度、曲式、复调等内在的特点。“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音乐作品,不同的人,由于知识、阅历、兴趣等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同。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要注意引导人们把握音乐形象。同时在这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对作品进行二度、三度的再创作。这对于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品质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此外,音乐教育还可以提高人们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感。音乐和音乐教育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比如每一次合唱、每一次练习、每一场集体舞都可以促进人们在共享的情感氛围中进行交流。此时,音乐不只是音乐,而是一个情感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也得以体现出来。在一次次的合作过程中,人们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更好地相处,如何帮助他人。这些都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要求。
总之,音乐教育不仅是音乐技术的传授,更是人类心灵的启迪。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音乐教育的每个方面、每个环节,无不体现着育人的价值。当然,音乐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经过音乐的长期熏陶,人们的性情、精神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音乐教育应该以育人教育为核心,努力做到以乐促智、辅德、怡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炳照,郭齐家,刘德华等.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