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科医生必备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2014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加拿大渥 太华大学医学院成立了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 (简称“联合医学院”。联合医学院的教学设置参考 渥太华医学院,其儿科学教学内容和方式与目前我 国的儿科学教育存在诸多不同。此文,我们就‘‘课程 内容设置的差异”进行讨论。
1.对儿科医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树立
我国5年制医学生本科学习阶段《儿科学》大 课和见习课堂教学的课时总数约在80个学时(每个 学时40 mm)。一般会在第一堂课介绍“儿科学”(多 称为“儿科学绪论”,主要对儿科学的学科内容给予概括介绍,1 ~2个课时),之后便进入专业内容(主要 是基于各种疾病)学习。大课教学和见习教学有相 当部分内容重复讲解,例如“腹泻病之液体疗法”,无 论是大课还是见习都会重点讲解。
渥太华医学院的儿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时间约 80 h (没有专门列出“见习小讲课”,但因为教学方法 多样,实际涵盖了见习目标)。在课程内容上,更注 重对于儿科医师眼界( vision)、使命感(mission)的培 养。 无论是儿科学总论,还是各个分论的教学内容, 处处渗透着“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成为 未来儿童问题专家和领导者”的塑造意识[4。儿科 医师的责任被定义为并不仅仅拘泥于对某种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而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躯体、心理和 社会)为儿童健康服务。这一教育理念与现代医学 ‘‘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是相一致的。我们 在这里举2个例子:①在“儿科学总论”部分,除了传 统意义上对儿科学的专业内容进行介绍以及阐述儿 童生长发育特点等问题之外,有1 h的课程内容是 “全球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原因及如何预防”(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mortality in the under five age group worldwide),另外1 h的内容是“从社会文化背 景认识儿童的健康权”(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ld rights in community health policies, practices and advocacy work)。目的非常明确,前者帮助儿科医师以更广阔 的视野来看待自己未来所承担的责任,后者帮助学 生理解现有文化背景下儿童健康政策的现状和儿科 医师在提高儿童健康权利过程中的引领作用。②在 “新生儿疾病”这个部分,除了讲解一些新生儿常见 的疾病之外,有1个小时的课程内容用于讲解“全球 及本地围产期新生儿死亡原因探讨” Explore issues related to perinatal mortality in the global (local) con¬text] 。目的是希望儿科医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疾 病、疾病谱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及产生这种差异的 深刻背景,并从社会的角度来认识自己的工作。这 样有助于儿科医师在实施医疗行为同时,不断提升 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2.以崇尚“精英”文化的多元化现代社会为背景,培养合格的儿科医师
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医学教育改革是 适应当时西方社会发展的产物。当时的西方社会, 医生也常因“态度傲慢,医疗行为不顾及患者利益” 而备受指责。正因为此,在医学改革后,西方医学教 育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教学内容0。在渥太华医学 院教学课程中,这部分内容被称之为‘‘社会、个人和医学(society, individual and medicine content, SIM) ”。 举例而言,在儿科学总论中,有个环节讲述“儿童及 其家庭对现有医疗保障体系的理解”(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ld and families’ perspectives of being cared for within our health care system),所教授的内容是帮助医学生理解,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个 体对于同一医疗保障体系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并 不相同,继而对于医生医疗行为的认同度也有很大 差异;而且,会让医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医生的医疗行 为和决定是在社会限定的医疗保障体系内进行的, 医生个人并不能够随心所欲,不恰当的医学决定会 使原本单纯的医疗行为变成一个社会公共事件。这 样的课堂教学内容,是适应在多元化社会中,医生与 不同背景社会群体间建立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关系 的需求。
在某些方面,我们正经历着二三十年前西方医 学界相同的困难。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我国 儿科学教育的特点(也是我国整个医学院教育的特 点)。究其实质,是将医生作为技术人员来培养。在 评价医生时,工作量(如门诊量、手术量或文章发表 数量等)和技能水平(如手术难度、文章发表杂志的 级别)是最主要的指标。但是,事实上,随着社会的 发展,医生不再是仅仅治疗“躯体疾病”,现代社会 中,社会群体对于“心理”和“社会”的关注度,远远超 过以往任何一个社会阶段。所以,即使所患疾病相 同,不同个体所能接受的医疗决定存在很大差异。 对医生的培养,从关注‘‘疾病”向关注‘‘患疾病的人” 转变,是中国社会逐渐向多元化现代社会转变的 要求。
社会多元化的同时,对‘‘精英”文化的崇尚是我 们这个社会的另一个特点。所谓“精英”是指出类拔 萃的人。除了出色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外,得体的衣 着装扮、诚恳具有亲和力的言行、丰富的精神世界, 以及对于不同观点的宽容态度都是一个“精英”应该 具备的职业(professionalism)素质。在渥太华医学院 的儿科学教学内容中,儿科医生的着装、与患者(家 长)谈话的姿势和语调、与医院同事的沟通方式以及 如何应对患者或同事的不同见解都被列入教学内容 (称之为“医师能力培养(physician skill development, PSD) ” 0。经过这样有目的性、有计划培训出来的 儿科医师,进入社会后才能被主流社会群体所接受、所尊重。但这些内容,在我们传统的儿科学教育中, 完全是个空白。
3.在不完美的现实社会中,履行儿科医师的职责
‘‘著名美国小提琴家乔舒亚贝尔扮成街头艺 人在华盛顿特区的某个车站里演奏。45 min里,贝 尔演奏了多支巴赫的名曲,当时有1 097人经过,但 只有7人停下来聆听。”这段在网络上曾经引起热议 的视频也是渥太华医学院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对这 段视频,每个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将它作 为医学生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希望医学生未来能够 以更加坦然和释怀的心态面对自己的职业。即使站 在医生的角度完美无缺,但也会因为身处不完美的 现实生活,而被忽视,甚至被践踏。
在医疗环境不尽如人意的中国,医学教育从不 涉及这部分内容。相反,在我们看来医疗环境和人 文素养非常优越的加拿大,这样的教育却始终被认 为对医学生必不可少。当年轻的儿科医师,感受或 经历来自社会、病患或者同事、领导的“不公正”反馈 时,容易选择退出“医学人生”。这种事件中,最受关 注、承受最多痛苦的是事件主人公个人,但如论及受 害者,整个儿科医师群体乃至儿科学都应在列。因 为负面讯息的传播会远快于正面效应,而且在传播 中负面效应会不断扩大。在不完美的现实中,如何 妥协,又如何坚守儿科医师的职业理想和道德,是远 比治疗疾病更困难的医学命题。让医生从‘‘医学人 生”开始的那一刻,就面对和思考这个命题,可以帮 助他们在未来工作遭遇“不公正”时,仍以积极的态 度应对。只有这样的积极应对越来越多,我们的儿 科医师队伍才能走上持续增长的通路。
4疾病知识的传授方法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相适应
母庸置疑,在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医学 本身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归纳而言,这 种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医学知识、技术本 身的更新速度,其次是获得/传授医学知识的途径的 改变。结合本文的内容,我们仅讨论前者。
教科书(各种版本的《儿科学》)是中国所有医学 院儿科学教育的必备。即使教科书的讲述内容已经 不符合目前循证医学的结论,但仍是老师讲课的基 准、学生考试的标准答案。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的 学习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循证医学的思 维模式,更造成了医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国际上主流 临床诊治方法的脱节。
在渥太华医学院的儿科学教学中,不采用任何 教科书&],老师只向学生提供文献(教科书的内容也 只是文献的一种形式)。学生根据这些文献的阅读, 融会贯通疾病相关的各种知识。疾病相关知识的教 授从教科书扩展到文献,学生不仅需要知道结果,更 需要知道获得结果的过程。更为关键的是,学生需 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获得这些结果与过程。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 养,医学教学也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而且,在教育层面,推动了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循 证医学”理念的转变,这无疑是培养高质量儿科医师 的重要环节®。
5 儿科学不等同于儿内科学
准确地说,我国大部分的OL科学》课堂教学和 见习教学仅是儿内科学的课程,所以医学生的教育 主要集中在儿内科(有些医学院会给儿外科1 ~2个 学时的课程)。这种培养模式,不利于医学生全面了 解儿科学内容,也不利于培养“儿科全科医生”(国外 称之为“general pediatrician ”)。从某种程度说,我国 基层医院合格的儿科全科医生®的匮乏远甚于三级 甲等医院儿科各亚专科医生。没有胜任的儿科全科 医生,我国分级诊疗体系的推进就会成为空谈。如 果没有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必定会影响整个儿科 学专业的健康发展。
1.1资料来源2000-2006年秭归县12个乡、镇上报县防保中心的儿童死亡报告卡,对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1.2方法通过全县12个乡、镇、县直各医疗卫生单位保健网收集报表及个案死亡报告卡汇总,与县计生局、统计局及公安局有关资料核对,每季度进行1次补漏调查及质量控制,以确保其准确性。
2结果
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55例儿童死亡中,男213例,女142例,男女之比为1.5∶1,见表1。
2.25岁以下儿童死亡年龄构成新生儿死亡212例,死亡率11.45‰,占59.72%,婴儿死亡314例,死亡率16.96‰,占88.45%,1-4岁儿童死亡41例,死亡率2.21‰,占11.55%,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67.52%。
2.3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出生窒息66例,占18.59%,肺炎65例,占18.31%,先天异常(含先心病)55例,占15.49%,早产和低出生体重51例,占14.37%,其他意外和意外窒息各37例,各占10.42%。
2.45岁以下儿童死亡地点构成死亡地点在医院的154例,占43.38%,在家中的184例,占51.83%,在转诊途中的17例,占4.79%。
3讨论
统计结果表明,我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明显下降,与我县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健全,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逐步规范有关。5岁以下儿童死亡以婴儿尤其是新生儿死亡为主,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降低新生儿死亡。
面对医生,许多问题想问却张不开口。因为:84.24%的人担心问多了,医生不耐烦;26.86%的人觉得看病的人太多,担心后面的家长有意见。
带孩子看病过程中,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82.98%的人走出医院的大门之后,才想起来应该问医生的问题还没--有问;
60.40%的人在家已经想好的问题,一面对医生,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62.30%的人孩子生一次病,最多的时候去过2~3家医院或看过2~3个医生;
48.68%的人从医院开了一大堆药,回家后发现许多药家里就有;
39.09%的人以为孩子的病不轻,但医生却说没事,结果没有经过特殊处理,孩子自然就好了;
21.69%的人在医生告诉他回家后怎么给孩子吃药,怎样护理时,当时好像全都记住了。可回到家里却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鸣谢/新浪网亲子中心)
带孩子看病,儿科医生导航
孩子明明烧了两三天,医生为什么还说不要紧?要不要换家医院去看看?是不是挂个专家号?输液会不会让孩子好得快一些……太多的问题,你都希望能找到正确答案。
带着家长的这些困惑,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儿童医院保健科原主任刘纪平大夫,看看她是如何解答的。
刘纪平
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原主任、主任医师,特级专家,《父母必读》杂志儿童健康医学顾问。1968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医疗系,有着16年的儿科临床和21年的儿童保健工作经验。
Q1平时家长怎样才能知道孩子是不是生病了?
A孩子生病总会有一些征兆,可以通过吃、喝、拉、撒、睡来观察。比如观察孩子的尿是黄色的还是橘色的?拉的是稀便还是黏液便?这些都很容易观察到。但很多时候孩子大小便之后很快就冲掉了,家长可能也不注意。还有睡眠,孩子是嗜睡、烦躁、夜惊,还是不睡?这些都提示我们孩子可能潜藏着各种各样的疾病。很多时候孩子是跟老人或保姆睡,妈妈可能就注意不到。
这一点,日本妈妈做得很好。她们每天都要记录孩子的体温,吃什么、吃了多少,出去玩的时间多长,甚至穿多少衣服都要记录。这样,孩子一旦出现异常就很容易判断。但我们好像很忽略这种平常的观察记录,反正孩子能吃能睡能长体重,就觉得没事儿。其实,孩子一些微小的变化,有时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Q2家长自己如何判断孩子病情的轻重?
A孩子患急重症有一些特殊表现。如嗜睡,你解开孩子的衣服,他也没什么反应。吃的方面,小的孩子不吃奶,大一些的孩子不喝水,或者一喝水就呛。还有其他一些很容易观察的病症,如高烧、抽搐等等。
比如,儿童最常见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有以下几个基本的判断标准。
呼吸道疾病:在安静状态下数呼吸,2个月以下小儿≥60次/分钟,2~12个月婴儿≥50次,1~5岁小儿≥40次,可能有轻度肺炎。重度肺炎由于肺部炎症较重,呼吸困难,会出现胸凹陷。观察孩子有没有胸凹陷,打开衣服,看看孩子吸气时胸下一巴掌的位置有没有往里凹陷。
消化道疾病:最常见的是腹泻,容易导致脱水。判断脱水有一个简单易记的小口诀:两口两眼一弹囟。两口是指口渴、口唇黏膜干燥;两眼是指眼窝凹陷,哭时没眼泪;一弹囟是指皮肤的弹性差(在肚脐旁大约3指的地方捏一下,马上放开,数1、2,皮肤没有展开)和囟门凹陷。这些都是脱水的表现。
Q3什么时候需要带孩子去医院,什么时候在家护理就可以?
A家长往往一见孩子发烧、拉肚子就急着上医院。其实应该静下心来先自己观察和判断一下。如果是呼吸道
Q4是去附近医院的儿科就医,还是去离家远的综合性儿童医院?
A这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来选择。一般的呼吸道、
Q5不知道挂什么号、看哪一科怎么办?
A家长要学会利用医院里的设施。比如很多医院设有初检处,那儿的护士一般都是经验非常丰富的。你到医院之后可以先去初检处问问,需要挂什么号、看哪一科。很多护士对哪个大夫哪方面有特长,哪个大夫什么时间出诊都很清楚。挂完号,到你要去看的那个科的护士工作台,把挂号条、病历先交给护士,需要做什么,在哪个诊室等候,都由护士安排。这样你会很踏实,不必拿着号到处乱转。要充分利用护士的就医引导作用。还有咨询台,你也可以随时去问。
Q6什么时候需要挂专家号?
A专家从医时间长,经验比较丰富,所以遇到疑难病症的时候还是要看专家。比如,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在没有神经专科的医院看一般的门诊,医生可能会很笼统地告诉你,孩子的大脑有问题。但是具体是什么问题、什么原因,可能就不知道了,这样你就会很着急。
又如血液病,一般的医院要是不能做血液的专科血图片诊断的话,可能就会误诊。
再如,肾脏、内分泌等疾病,还是要去大医院有专科的门诊看专家。
但是,一般的伤风感冒、咳嗽、腹泻,普通的儿科医生都能诊断和治疗,就不必挂专家号。
Q7孩子夜里突然发烧怎么办?
A 首先测体温,看看多少度。如果是小婴儿,看看是不是因为室温过高,包得太严散热不好引起的。如果是这个原因,可以通通风,解开被子或衣服,先解除物理因素。38.5℃以下可以喂点水,做做物理降温:用温水在脖子、腋下、腹股沟等散热快的部位擦一擦;要是烧得比较高,可以用75%的酒精加一倍的温水擦。 如果体温下来了,孩子能够平稳入睡,就不要半夜三更去医院,因为看急诊的人往往病得较重,容易交叉感染。但是,如果物理降温半小时后还烧得很高,或者有前面说过的急重症表现,就要及时去医院。离医院近的话,可以不吃退烧药直接去;要是离医院远,可以先吃点退烧药再去,防止路上发生抽搐。
夜里发烧的孩子,往往白天就会有所表现,如吃饭不太好,有点打焉。所以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不要等烧得很高了才采取措施。
Q8怎样带孩子看急诊?
A 一般地,白天你要是觉得孩子病情很重,比如体温在39.5℃以上,或者孩子特别小,都可以直接看急诊。到医院后,你可以先带孩子去初检处让护士看一下,需不需要看急诊。像儿童医院晚上10点之前有小夜班,可以按部就班地看;10点以后没有其他科,那就都要看急诊了。
最好平时对周围的医院有所了解。比如你家离医院有多远,医院里有没有儿科。白天急诊去离家近的医院看儿科就可以,半夜急诊还是去大医院比较好。因为一般的医院即便有儿科,也不一定有儿科医生值夜班。
Q9带孩子去医院,家长应
该做好哪些准备?
A 门诊中经常发现,家长用被子裹着孩子就来了,该吃的、该喝的都没带,孩子尿湿了也没得换,搞得很狼狈。所以不管多急的病,还是应该给孩子穿好衣服,带上奶、水、尿布等必备的东西。因为到了医院,不一定能马上就医,可能还要耽误个把钟头。最好平时在家里,把带孩子出门时需要准备的东西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管生病还是出去玩,随时就可以带着走,这样就会从容一些。
如果孩子腹泻,最好把孩子最近拉的大便也带上;要是怀疑尿有问题,把尿也带上。这样到了医院就能及时作化验。
Q10怎样和医生沟通,有利于对孩子疾病的诊断?
A 医生要了解孩子的病史。所以家长要清楚孩子平常是什么样的,出现异常是什么时间,什么表现。比如发烧多长时间,烧到多少度?发烧的同时有没有咳嗽、呕吐或腹泻?有时医生还要询问喂养史,孩子平时吃什么,最近一两天吃得如何?最好是让平常照顾孩子的人与医生沟通。如果平时是由老人或保姆照顾孩子,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带着去,医生可能什么都问不出来。
也有些家长知道了也不说,想看看医生的水平怎么样。其实,医生是在家长的介绍下,根据孩子的体征或当时的化验结果来诊断的。比如,你说孩子发烧、咳嗽2天,开始咳嗽没这么重,现在越来越重了,大夫就会顺着你说的过程来考虑这个病,然后再根据听诊、化验结果等来诊断。家长说得越清楚,医生诊断就越准确。
Q11输液可以让孩子好得更快吗?
A 并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输液。比如病毒性感染,一般都要有7天左右的病程,输液并不能缓解症状或缩短病程。其实输液的物质也就是水、糖、盐、抗生素等,或者加一点维生素,与口服药的成分基本上一样。如果孩子的消化道正常,吃药能起作用,就不必通过血液去供应药物。只有当孩子的全身状况特别差,或整个消化道功能都出现了问题时,才需要通过静脉输液。
用药的基本原则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做静脉输液。盲目输液既增加孩子的痛苦和家长的负担,也增加了危险性。比如出现输液反应,输液的药物、用具有被污染的可能等等。
Q12在家护理生病的孩子,需要注意什么?
A 学会家庭护理非常重要。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儿童呼吸道疾病和腹泻病的控制中,制定了家庭治疗3原则。
1.继续给孩子吃东西。很多家长看见孩子又拉又吐,以为不能吃东西。其实腹泻时还要让孩子吃,只是要吃软的、好消化的食物。
2.注意补充水分。母乳喂养的婴儿可以增加喂母乳次数,吃配方奶的孩子可以把奶粉冲调得稀一点。腹泻的孩子要喝一点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具体方法是:2岁以下,每次大便后喂50~100毫升;2岁以上每次补200毫升。如果已经出现脱水症状,可以每隔两三分钟喂一小勺(约10毫升),这和静脉补液的速度差不多,有利于肠道吸收,大约2~3小时就能纠正脱水,然后再按照前面的方法进行预防。要是没有口服补液盐,可自制一些糖盐水或煮一点米汤加点盐。具体做法:约20克糖,1.75克盐(半啤酒瓶盖),加500毫升水;25克米,1.75克盐,加500毫升的水煮汤。
3.观察孩子病情的变化。比如肺炎,你要观察抗生素应用的效果怎么样,发烧、咳嗽症状有没有减轻。如果症状减轻,说明药物使用得当,可继续用到5天。要是没有好转,甚至病情加重,如咳嗽更厉害了,呼吸由不急促转为急促了等等,就要及时复诊。
孩子生病,父母能够做些什么?
孩子生病,我们常常感到很无奈,但很多事情我们却可以把握:观察孩子日常的状态,观察疾病的变化过程,做好疾病期间的家庭护理……总之,在医生触及不到的细微之处,恰好需要父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里,几位家长述说了带孩子看病的经历和一些经验做法。对你是不是也有一些启发?
许碧娟,儿子何一苇,5岁半
观察孩子,积累经验很重要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一生病我就特别紧张,赶紧抱他去医院。经历几次孩子的生病过程之后,我总结出来,自己平时多观察孩子、多积累经验比什么都重要。
一次,我儿子感冒后有点咳喘,到医院去看,医生说是哮喘,把我吓坏了。我开始到处去查资料,找有经验的妈妈聊,又注意观察孩子好一段时间,觉得并没有医生说的那么严重。后来去看中医,开了点中药,吃一段时间就好了。
可能医生面对的都是多数孩子的普遍性的情况,对你的孩子的具体情况他不一定了解。但是你自己天天和孩子接触,他的饮食、生活习惯、体质状况你都非常清楚,所以一旦出现异常,你也很容易观察到。平时,我发现孩子有点流鼻涕、咳嗽,就给他吃一点中成药,病情基本上就能控制住了,不一定都要上医院。
独家小窍门:每次孩子发烧,医生都要求抽血化验。但每次都要排很长时间的队等医生开单子。等你拿到化验结果后。还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才能轮到你去看,这样太浪费时间了。后来我发现中医门诊的人很少,就先挂一个中医的号,医生很快给我开了一个化验单。我先带孩子去化验,等轮到我孩子看的时候,我就直接把挂好的号、病历和化验结果交给医生。就这样,我节省了大约半小时时间。
李华,儿子赵福霖,2岁半
边看病,边积累经验
每次带孩子看病,都希望医生能够多告诉自己一点知识,比如回家后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给孩子吃点什么等等。但是看病的人很多,你要是问的问题太多了,医生不一定有耐心回答,你自己也担心后面的家长有意见,因为带孩子来看病的人心里都非常着急。所以,我每次在去医院之前就先列出几个问题,再从中挑一两个最让我困惑的、最想问医生的问题,事先想好怎么问。然后把每次医生告诉我的那些要点记下来,一点点地积累起来。后来遇到同样的问题,自己就知道怎么处理了。比如孩子发烧了怎么做物理降温,拉肚子的时候怎么样补充水分,孩子生病期间的饮食安排等等,我都是从医生那儿学到的。
独家小窍门:常常听周围的人抱怨说,带孩子去医院看病排队的人太多,心里很烦。我都没感觉。他们都说我运气好。后来我发现,可能是我去医院的时间比较合适。因为我爱人工作很忙,所以带孩子看病几乎都是下了班以后才去的,比如下午6点钟以后才到医院。没想到这倒成了优势。因为在儿童医院,下午5~9点可以照常看病,这时候人比较少,挂号、化验都不用怎么排队,医生也比较有耐心回答你的问题。
何强伟,儿子何天宇,3岁
小毛病不必找大专家
原来孩子一生病,我就去医院挂专家号。觉得专家经验丰富,只有让专家看了才放心,而且挂号费也多不了几块钱。几次下来之后,我发现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孩子的病无非是感冒、发烧、流鼻涕。这些小毛病专家可能也不太重视,也不需要什么特殊处理,所以专家可能也觉得没必要跟你说太多。你去普通的门诊看,那些大夫说的也并不比专家告诉你的少,有时甚至还说得更
详细。
还有一点,大医院看病的人太多,每次排队挂号、等化验结果都要很长时间。听同事说,去儿研所看病的人少,几乎不用怎么排队,医生的水平也不错,也比较有耐心。后来我就都带孩子去儿研所看了,而且在那里也是看普通的门诊。
高湘,儿子杨欣鑫,1岁10个月
寻找你身边的资源
有孩子之前,我就知道儿童医院的刘大夫住在我们楼里,平时经常打招呼。有了孩子之后,我就更是刘大夫家里的常客了。孩子有一点伤风咳嗽的小毛病,我就随时去请教她。这让我们少跑很多次医院,心里也很踏实。
前一段时间孩子拉肚子,我去向刘大夫请教。她看了之后说是轮状病毒感染,告诉我不用去医院,也不用吃抗生素,在家好好照顾孩子的饮食,注意不要着凉,特别要注意给孩子补充水分等等,大概一个多星期就会好了。有刘大夫的话垫底,我心里就很沉得住气。但家里的其他人看见孩子拉了几天也不见好,非常着急,就拿着孩子的大便去医院化验,结果还是刘大夫所说的那种情况。后来,真的是过了那么些天,孩子就不拉了。
我们小区里住的很多是台湾的妈妈,她们就很会打听周围的医疗资源,不知道怎么就打听到了刘大夫一家是儿科医生。平时在带孩子过程中遇到点问题,都会去找刘大夫咨询。周围有儿科医生这样的资源,感觉非常好。
更多妈妈窍门
亮亮妈:平时我会把孩子的病历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需要带孩子去医院的时候,我就不必翻箱倒柜了。
欢欢妈:每次去医院的路上,我会把孩子生病后的一些表现在脑子里过一遍,整理一下思路。这样,面对医生的时候,我就可以从容地回答。
青青妈:去医院之前,先看看家里都有哪些药。这样可以节省开支,也能避免浪费。有时候医生开的药比药店的贵很多,只要不是处方药,我就不在医院里交费,直接去药店买。
佳佳妈:每次医生说的怎么给孩子吃药,先吃什么后吃什么,很难记住。后来我就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和笔,把医生的话记下来,避免回到家里就忘了。
周围,你可以利用的资源
很多时候,孩子的情况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比如脸上长了一个小包,每天早起咳嗽三两声,最近几天不好好吃饭……你又不像前面的那位妈妈那样幸运,和儿科医生作邻居。那么,我们还可以向谁求助呢?
让我们一起来搜索一下,看看周围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帮助你、支持你?
资源之一 社区保健部门
平时,你带孩子去社区保健部门做常规检查和预防接种的时候,随时可以向保健医生咨询一些小问题。
美中不足:保健部门没有夜班,不能随时诊断和治疗孩子的疾病。在孩子真的生病要作检查化验时,还是需要去门诊找儿科临床医生。
资源之二 长辈
老人的经历和阅历都很丰富,有些传统做法对于缺乏经验的年轻父母来说,是非常宝贵的。长辈们所掌握的一些民间食疗小处方,常常能帮我们解决大问题。
美中不足:经验也会过时.而且,有些传统的方法很可能与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相悖。
资源之三 朋友
他们会非常热情地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你,在你因孩子生病而苦恼的时候给予你心理上的支持。
美中不足: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只能告诉你一些个人的育儿经验。当你问到具体病症的时候,朋友就无能为力了。除非他们是医生。
资源之四 育儿网站
这种新兴的媒体信息量非常大,查寻十分方便、快捷。有时还有专家咨询和在线聊天。而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网络妈咪,她们经常在网上交流育儿经验,遇到问题的时候互相帮忙出主意。你要是在网上发一个帖子,很快就会得到回应。要是正好遇到一位妈妈的经历和你相同的时候,可能对你就更有价值了。
美中不足:网站上的信息往往没有经过筛选和过滤.同一种病症可能会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所以,它在带给你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在干扰你的判断能力。因此.当你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比如需要检查和化验才能确诊的疾病,你还是要带孩子去医院。
育儿网站推荐:
新浪网亲子中心:http://www.baby.sina.com.cn
摇篮网:http://www.yaolan.com
父母必读网站:http://www.fumubidu.com.cn
资源之五 育儿书籍、杂志
家中准备一两本儿科常见病的家庭护理方面的书,或者订一份专业育儿杂志,你可以很方便地随时查看。
美中不足:书籍或杂志不可能针对个人做出个性化的诊治方案。
育儿书籍崔大夫推荐:
崔玉涛:中美合资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医生。有19年的儿科工作经验。多年来,他在《父母必读》杂志主持的“崔大夫诊室”专栏,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
西方很多国家都有家庭医生。家长遇到的有关孩子的健康问题,首先可以向家庭医生咨询,但我们国家还没有这样的条件。
经常有家长在我治愈孩子的疾病之后,希望我帮助他们解决更多与健康有关的小问题。每当这时,我就特别希望有一本书能够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自己处理一些小问题。但目前关于婴幼儿健康方面的书籍,很多都是以疾病为主线的,专业性比较强。
后来,我在美国参加会议期间,发现了一本很好的书,我把它译为《宝贝健康从头到脚》。这本书按照婴儿的身体部位来编排内容,教家长怎样从头到脚观察宝宝的健康问题。比如关于胃肠道一章中这样写道:“胃肠道起自口腔和食管,历经胃部、肠道,最后结束于。”由于涉及了这么多部位,所以出现的问题就包括喂养、吐奶、腹泻、便秘、幽门狭窄、生长障碍等内容,而每个问题都从以下6个方面给予了细致的回答:
――婴儿体内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父母应该做什么?
――何时应向医生请教?
――应进行怎样的检查?其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有哪些治疗方法?
――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哪些?
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家长就非常清楚该怎样观察孩子,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如果去医院的话需要做哪些检查,有哪些治疗方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