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简述教育评价的特点

简述教育评价的特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4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简述教育评价的特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简述教育评价的特点

篇1

课程代码:0039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主要包括学前公共教育和( )

A.学前家庭教育 B.幼儿园教育

C.托幼机构教育 D.社区教育

2.一项关于早期补偿教育计划的研究发现,该计划的投入与产出比是1∶7.16美元,即在学前期每投入1美元,可对儿童以后的发展产生7美元多的效益。因此,学前教育已成为增强社会稳定、帮助人们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这主要体现了学前教育的( )

A.个人经济效益 B.个人精神效益

C.社会精神效益 D.社会经济效益

3.海伊斯科普课程又称( )

A.PWRE模式 B.B-E方案

C.凯米课程 D.螺旋式课程

4.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 )

A.学前教育功能 B.学前教育价值

C.学前教育效益 D.学前教育效率

5.下面关于提高学前教育效益途径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

A.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学前教育效益的提高之间成正比

B.提高托幼机构学前教育质量

C.合理调整学前教育结构

D.适度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

6.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的规定,属于( )

A.效果标准 B.职责标准

C.效率标准 D.素质标准

7.下面不属于我国学前教育基本原则的是( )

A.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 B.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

C.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 D.独立自主性原则

8.幼儿学习的基础是( )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系统的科学知识 D.浅显的科学知识

9.产生了成立学前公共教育机构的需求,并开始兴建最早的托幼机构,这是学前教育历史发展中的( )

A.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B.农业社会的学前教育

C.工业社会早期的学前教育 D.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10.欧文于1809年在英国开办( )

A.儿童之家 B.蒙养院

C.幼儿园 D.幼儿学校

11.下面关于“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鼓吹学前教育万能论,最终必将导致学前教育的无能

B.所依据的“关键期”理论已经得到证实

C.可以做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D.学前教育功能得到了限度的释放

12.马卡连柯指出:“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这说明家庭教育( )

A.保证了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B.保障了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C.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 D.有助于孩子职业取向的选择

13.过程模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是( )

A.预成课程 B.生成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14.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包括方向性、整合性和( )

A.客观性与一元性 B.客观性与多样性

C.复杂性与多样性 D.复杂性与客观性

15.认为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的研究者和扶持者的理论流派是( )

A.精神分析理论 B.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C.行为主义理论 D.成熟主义理论

16.对幼儿进行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使幼儿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人类用漫长时间创造的大量精神财富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是( )

A.直接教学 B.间接教学

C.支架式教学 D.合作教学

17.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要求( )

A.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创设良好的户外活动条件

B.幼儿的活动场地可大可小

C.绿化、美化和自然化至上

D.尽可能购买大量高档材料

18.下面关于家庭对托幼机构教育意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家长是教师的配合者 B.家庭是儿童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

C.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学校 D.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19.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活动的类型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 )

A.游戏 B.作业

C.上课 D.劳动

20.幼儿教师在托幼机构教育中应扮演的角色是( )

A.幼儿行为的塑造者 B.幼儿课程的忠实执行者

C.幼儿学习的促进者和支持者 D.幼儿发展的研究者与决定者

21.托幼机构组织幼儿参观访问社区内的卫生保健部门、银行、商店等,或者聘请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到幼儿园、托儿所一起开展活动。这属于托幼机构与社区合作途径中的( )

A.密切联系社区内各种机构组织

B.通过家长的积极参与,推动托幼机构与社区的合作

C.在社区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与协作下,开展托幼机构与社区的合作

D.组织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22.幼儿园园舍内部建筑设计中采光应遵循( )

A.窗户的面积越大越好 B.避免产生眩光、阴影和直射光

C.尽量使用人工采光 D.窗户的玻璃应尽可能色彩丰富一些

23.在教育,最早提出教育价值问题的是( )

A.麦克唐纳 B.斯宾塞

C.坎萨斯 D.博比特

24.家园联系最灵活、最快捷的一种方法是( )

A.家庭访问 B.电话联系

C.家园联系册 D.家长接待日

25.认为“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是( )

A.柏拉图 B.英格曼

C.吉鲁 D.乌索娃

26.信息时代对幼儿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其中之一是要由知识的转变为( )

A.知识学习的促进者 B.知识学习的启发者

C.知识的终身学习者 D.知识学习的指导者

27.我国颁布和实施托幼机构分级分类验收标准是在( )

A.20世纪80年代早期 B.20世纪80年代末期

C.20世纪90年代早期 D.20世纪90年代末期

28.从作用的层次的角度,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分为基本功能和( )

A.隐性功能 B.社会功能

C.派生功能 D.特殊功能

29.目前世界范围影响较广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是( )

A.《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 B.《NAEYC幼儿活动室观察量表》

C.《CDA托幼机构负责人报告表》 D.《日托之家评价方案》

30.幼儿园活动区创设的基本原则包括( )

A.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

B.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

D.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因人施教

32.社区教育

33.幼儿教育观

34.课程设计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简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几个误区。

36.简述专业化幼儿教师的特征以及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阶段。

37.简述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系统性原则。

38.简述师幼关系单向度的主要表现。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9.论述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60-02

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任务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指的就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之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首次将概念列入课程目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三大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达成后两个目标的基础。在知识目标中要求,“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整个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就是概念。于此同时,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那么,毫无疑问生物教学的核心就是生物概念的教学。那么生物概念教学就直接关系着知识目标的达成。又因为知识目标是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基础,生物概念教学也即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达成。生物学概念的教学关系着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和日后的持续学习。

二、学习《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目的及意义

本模块选取的都是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和细胞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学习本模块的知识,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特点和结构特点以及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这样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中对学生有巨大帮助。学习本模块后,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本模块的学习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所以,在本模块的学习中,极为必要的就是开展核心概念教学,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和知识框架。

三、《分子与细胞》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地位及与其他模块的联系

在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共同的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中,“分子与细胞”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本质,即生命的化学基础和结构基础,实现自我更新的生理基础,实现自我复制的遗传信息传递基础;“遗传与进化”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延续性,和生物界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和原因;“稳态与环境”模块则主要是阐述生命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其保持稳态并适应环境,以及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作用使其结构与功能达到协调统一并持续发展。因此,共同必修部分的3个模块内容之间的知识联系非常密切。而学习其他模块时“分子与细胞”是学习高中生物的基础。此外,学生通过“分子与细胞”内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的技能,对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的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等知识起到保证作用。

四、《分子与细胞》模块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1、生命系统这个概念存在于《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一节,本节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堂生物课,起着承接初中学习开启高中学习的作用。因而本节内容并不需要学生掌握生命系统的所有外延,只需要学生能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层次,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即可。

2、“细胞的分子组成”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元素组成、细胞的分子组成、水和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要求是:简述生命元素的类别,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3、“细胞的结构”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的研究方法。细胞的类别、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细胞的整体性等。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的大体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简述细胞核的基本结构,阐明细胞核贮存遗传信息。举例说出细胞各部分结构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4、“细胞的代谢”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ATP与代谢、酶与代谢、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要求是:说明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转方式,以及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酶作用的特性;简述ATP分子结构,解释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说明ATP的生成途径,阐明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细胞的呼吸的两种方式及过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在生产实践中运用。

5、“细胞的生命历程”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 细胞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其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要求为“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同期性”,属于了解水平。 .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涉及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细胞核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与我们现实的生活也较为接近,另外同细胞的癌变等内容均联系紧密。这部分内容还包括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新课程标准标准》的知识目标要求为“说明细胞的分化”“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属于理解水平。并要求将细胞的凋亡和细胞坏死进行区分,属于理解水品。

五、实施过程中,我的教学策略:

1、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供必要帮助。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具体学科任务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

3、进行及时的评价。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4、每节设置“练习”,每章设置“自我检测”和“本章小结”,及时复习和巩固,强化自我评价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中生物-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3

课程代码:0039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把0-8岁儿童的教育称为幼儿教育的国家是(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日本

2.原始社会对儿童实行的是( )

A.公有私育 B.私有私育

C.公有公育 D.私有公育

3.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 )

A.儿童之家 B.幼稚园

C.性格形成新学园 D.托儿所

4.学前教育问题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学前教育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是(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5.早期教育首先影响孩子的发展是( )

A.智力 B.生理

C.性格 D.心理

6.托幼机构的教育特点具有( )

A.早期性 B.情感性

C.随机性 D.计划性

7.在社会学研究中,第一次用“社区”一词的是( )

A.托马斯 B.珍妮特

C.滕尼斯 D.米尼

8.根据美国学者Bronfenbrenner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划分,幼儿所处的环境分为四种不同的界域,即( )

A.微系统、中央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

B.周围系统、中央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

C.微系统、内部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

D.微系统、中央系统、周围系统和宏观系统

9.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教育的主要手段是( )

A.学习 B.游戏

C.劳动 D.生活

10.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顺序模式的过程,这个模式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和表现的”是( )

A.弗洛伊德 B.皮亚杰

C.格塞尔 D.华生

11.《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寄宿制幼儿园每日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 )

A.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4小时

12.幼儿园合理控制光线,要求窗户的面积应是地面的( )

A.1/4-1/2之间 B.1/4-1/3之间

C.1/3-1/2之间 D.1/5-1/2之间

13.实施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要求环境布置的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体现了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中的( )

A.适合性原则 B.效用性原则

C.动态性原则 D.主体性原则

14.以下不是现代优质师幼关系特征的是( )

A.互动性 B.互主体性

C.分享性 D.性

15.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 )

A.人际关系 B.社会关系

C.师生关系 D.上下级关系

16.注重以游戏为班级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建立值日生制度等是( )

A.小班指导的重点 B.中班指导的重点

C.大班指导的重点 D.混龄班指导的重点

17.注重如何发现、选择及组织那些从事成人事务必须具备经验的目标,这样的课程定义指的是( )

A.课程即学科 B.课程即计划

C.课程即目标 D.课程即经验

18.幼稚园五指活动课程的提出者是( )

A.陈鹤琴 B.陶行知

C.张宗麟 D.张雪门

19.结构主义的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是( )

A.维果茨基的理论 B.皮亚杰的理论

C.华生的理论 D.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的理论

20.蒙台梭利、杜威、德可乐利以及乌索娃等相继提出了有代表性的( )

A.幼儿园教学目标 B.幼儿园教学方法

C.幼儿园教学内容 D.幼儿园教学理论

21.把幼儿园教学等同于上课,反应出( )

A.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理解误区 B.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理解误区

C.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理解误区 D.幼儿园教师角色的理解误区

22.要求对幼儿的教学应该以真实的经验与事件为基础,表现的是幼儿学习特点中的( )

A.模仿性 B.游戏性

C.活动性 D.直观性

23.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把全班幼儿分两个及以上的小组,再根据各小组的特点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这被称为( )

A.集体教学 B.区域教学

C.游戏教学 D.小组教学

24.把孔子的某一教育经验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的学者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

25.因人施教的理论基础是( )

A.智力类型的差异 B.学习类型的差异

C.气质类型的差异 D.个别差异

26.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研究指出,每个人至少拥有的智力有( )

A.5种 B.6种

C.7种 D.8种

27.因人施教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 )

A.提供多元智力课程

B.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C.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提供适合其接受能力和学习速度的教育活动

D.提供多自由的、多选择的开放式教育活动

28.如果增加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伙伴、活动时空等因素的自由选择性,会更易实现该模式的因人施教的目标。这针对的教学模式是( )

A.活动模式 B.问题解决模式

C.发现法 D.方案设计法

29.应该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建立新区,这体现的是( )

A.分组活动中的因人施教的策略 B.分区活动中的因人施教的策略

C.集体活动中的因人施教的策略 D.个体活动中的因人施教的策略

30.整个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实施阶段工作的基础是( )

A.专家评估 B.实地考察

C.托幼机构的自评 D.计划实施总结反思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学前公共教育

32.因人施教

33.幼儿园教学

34.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简述社区教育的特点。

36.简述幼儿园活动区创设的基本原则。

37.简述HIGH/SCOPE课程模式中PWRE的涵义及其课程的主要内容。

38.简述NAEYC(1999)提出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6个因素。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9.联系实际,谈谈幼儿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

40.联系实际,谈谈幼儿班级生活的特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