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59:1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产品与农副产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志码:B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4.084

構建与农业相关的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为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对与农业有关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问题进行探究。

1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

在对农业机械与农副产品加工信息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问题进行探究前,首先需要了解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从农业信息网络的发展现状来看,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但一些农村地区互联网必要设施相对缺乏问题,给电子商务平台在农业系统中的应用,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这表明,农民缺乏接触互联网机会的问题,给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我国的电子商务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一些复发分子在电子商务平台中开展的违法犯罪行为,对电子商务安全性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电子商务难以在大宗交易中应用[1]。从我国经济的现状来看,农业机械的交易也属于大宗交易。一些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不仅给电子商务领域带来了不利影响,也给电子商务在农业及农业相关领域的应用带来了不利影响。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这种与农业机械和农副产品有关的电子商务平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政府部门的调控政策的农业机械供应平台,另一种是以国内外贸易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平台。前者需要政府和生产部门的共同参与,后者需要为农户及农产品的销售者,农业机械生产商等群体提供更多的贸易机会,这表明这种信息电子商务平台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发挥一些电子政务平台的功能。

2农业机械与农副产品加工信息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结构

2.1系统结构

从这种与农业机械与农副产品加工有关的电子商务平台的系统架构来看,这一系统主要以核心数据服务器为核心,涵盖了电子商务平台的系统安全管理和网上物流平台等多个模块。主要支持企业自建物流中心的物流应用模式。在物流系统的应用过程中,针对现代物流领域常见的以第三方物流公司为核心的配送模式,系统主要采用与邮政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让邮政物流在系统中发挥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作用。这就为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入驻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2.2关键技术

在电子商务模式的应用过程中,信息安全技术、JAVA技术、XML技术和数据WEB挖掘技术,成为了这一模式中主要的关键技术。JAVA技术是这一平台目前所应用的一种关键技术。在这种与农业季节和农副产品加工有关的电子商务平台中,JAVA技术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区域短租商务平台性能扩展方面的作用。XML技术可以凭借自身的准确搜索能力,对电子商务平台系统进行优化。在电子平台的应用过程中,支付安全问题是影响平台发展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该平台涉及到农机交易的情况下。这一平台在农业机械交易过程中出现的支付安全问题往往会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保障平台的支付安全,应用了数据签名和电子证书等方式[2]。

3农业机械与农副产品加工信息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

从这一平台的应用来看,它可以通过对农业新技术和实用技术进行推广的方式,促进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这种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是与它的系统功能有一定联系。从这种商务平台的应用效果来看,促进实用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交流,是这种电子信息商务平台的主要应用目标,这一目标的出现,让农业机械、农业机械装备数据库和农副产品加工数据库在平台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为了让这一目标在平台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得到更好地应用,有关部门在对这一平台进行推广的过程中或通过对政策法规查询功能、商品信息功能等实际应用功能进行完善,这样农户在开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对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最新扶持政策和市场商品信息等信息因素进行了解,这就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它可以进一步促进传统销售方式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在这种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在线交易功能也是平台核心功能的一种表现。在对电子商务领域中的交易洽谈、合同管理等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这一电子商务平台的在线交易功能,可以通过E-mail音视频手段的应用,为业务洽谈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支付系统的完善,促进了平台账户管理、客户报表管理等多种功能的完善,有效促进了传统销售方式与电子商务之间的结合[3]。

第三,这一商务平台的应用,也可以为政府对农业及农业相关领域的宏观调控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这种商务平台的作用主要与其商品管理功能和信息数据服务功能有着一定的联系。前文中提到的农业机械与农副产品的核心作用是影响这一因素的一种表现。它的商品管理功能是建立在数据库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一平台的应用过程中,预测市场动态的功能是这一平台的一大优势。这种预测功能就可以让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市场需求进行把握;同时,这一平台的应用也可以让政府有关部门对农业及工业相关行业的市场动态进行把握,因此这种应用功能就是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依据的重要因素。

此外,这一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农业装备市场的优化就是这一作用的一种体现。从农业装备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传统的农业市场是以集贸市场模式为主的市场经营模式。在新型信息管理平台构建以后,农业装备市场开始步入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借助这一商务平台,农业装备制造商可以对不同地区的对农业装备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解,农机企业在对农机需求量较大的区域进行了解以后,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向该地区农户出售农业机械的方式。

4结语

构建与农业机械和农副产品有关的电子商务平台,是促进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在这一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过程中,政府和相关产业的共同参与,可以让农户更好地感受到这一平台带给他们的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阎楚良,田兆锋.农业机械与农副产品加工信息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J].农业机械学报,2005(1):152-154.

篇2

一、我国马铃薯价格波动现状

2005年以来我国粮食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面粉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鲜菜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图:

(图一)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一可以看出粮食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9年至2010年上涨6.5%,2011年至2012年价格指数下跌7.3%;面粉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6年至2007年上涨7.6%,2011年至2012年下跌5.8%;蔬菜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10年至2011年下跌16.7%,2011年至2012年上涨15.3%,蔬菜价格指数的波动幅度为粮食、面粉类大宗农产品的2.5倍左右;在笔者实际调查中发现马铃薯价格的波动幅度远超过蔬菜的波动幅度,调查结果显示优质马铃薯的价格波动在30%以上,而差质马铃薯价格会超过50%;以内蒙古乌兰察布马铃薯价格波动状况为例,马铃薯种植业是内蒙古的支柱产业,年产量超过80亿斤。在2010年之前马铃薯批发价格的最低标准都在1.0元/公斤左右。但在2010年,全国各地的采购商蜂拥而至,马铃薯价格水涨船高,最高时价格竟然超过2.4元/公斤,创历史最高。然而就在薯农们还没弄清价格为何突然暴涨的时候,紧接着的2011年,马铃薯价格急转直下,最低时竟然只有0.36元/公斤,直到年底也没有超过1.0元/公斤的历史均值。

二、马铃薯价格波动剧烈的原因

(图二)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由图二我们可以看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季度最大震荡幅度为2011年第四季度下跌7.1%;薯类生产价格指数季度震荡最大幅度为2012年第四季度上涨16.9%;蔬菜生产价格指数季度最大震荡幅度为2012年第一季度上涨13.4%。整体看来生产价格呈稳定下降趋势而马铃薯价格超出粮食和蔬菜价格的波动幅度,由此生产成本并不是主导价格的原因;

马铃薯生产周期长、质保期短、产量大的特点和面粉相比面粉的原材料小麦的种植面积广、生产规模大、上市分散,而马铃薯和蔬菜相比产量大上市时间集中和小麦相比种植户分散没有形成农业合作、保存成本高、分销期集中突然而大量的马铃薯上市也是造成价格波动的原因。信息不流通,我国的农副产品总量庞大,产品的种类丰富,但是这种庞大的总量是由一个一个单独的个体种植户的产量组成的。 农户了解不到农产品完整生产信息,他们能够了解到的只是片面的、单纯的价格信息,缺少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农副产品的生产信息的指导。(例如:农产品主要生产地的种植规模、预期的生产总量、库存总量、市场的需求量等)

其次,就是农副产品产业链中。在农产品从种植户到消费者手中的中间环节,种植户和中间商之间的利益和信息之间是冲突矛盾,对于小宗农产品而言由于市场总量小给中间商提供了控制市场的操作机会。例如:大量的囤货积奇、抛盘打压、集合各方面的游资对农副产品的价格进行恶性的炒作等等。造成富了中间商人穷了农民的结果,这些行为也是农副产品价格每年起伏不定的重要因素。

三、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发展途径分析

基于以马铃薯为例的农产品价格波动现象和原因和分析,归结其价格波动的根本因素在于种植品种和种植规模决策的信息和销售信息的闭塞。因此,针对性开展对农产品的互联网化思考。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一)上游农业生产

1.菜农利用互联网平台,采用直销模式。菜农将自己种植的产品在平台上展示销售。优点:菜农和消费者分享中间环节的利益。菜农可以得到高于收购商给出的价格从而增加收入,消费者可以以相同的价格得到新鲜放心的蔬菜。

2.菜农可在云平台选购种植蔬菜所需要的物资和技术支持。

优点:菜农可以解决种植问题治疗病虫害,降低种植风险保证预期收益。1.3菜农可连同土地受雇于云平台 根据合同规定对蔬菜生长流程进行管理操作。优点:规避价格风险,通过土地的出租和自己的劳动获得稳定收益。

(二)中游数据管理协调控制

1.包含仓储物流、清洗包装、以及农产品会展和蔬菜品种和数量的大数据分析指导农民种植。优点:通过对蔬菜消费数据收集分析指导菜农品种和规模的决策,同时沟通上下游的信息,避免农民盲目跟风种植而造成的滞销问题。建立销售渠道,通过物流和仓储对蔬菜进行清洗包装储存和运输为下游提供优质放心的蔬菜。

2.投放具有明确品种、质量和收获时间和收获价格的标书供给菜农根据自己的的生产能力投标。投标菜农可以放心的种植蔬菜而不用担心增产不增收或者有蔬菜而没有销售渠道的问题,实现订单式种植。

(三)下游销售

与超市、社区、饭店和蔬菜深加工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对中间环节进行成本控制。优点:降低超市、社区、饭店和蔬菜加工企业单独对蔬菜产品选购加工和运输保存的成本,同时可以通过云农平台了解到蔬菜的种植情况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四、总结

本文以马铃薯为例,以数据的形势展示了蔬菜价格近几年的波动情况,从整体上分析了蔬菜价格的波动原因,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从“互联网+”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蔬菜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材,对其价格进行研究并保证价格的稳定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希望文章中提到的解决方法可以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切实的解决农产品种植和销售问题,也可以让消费者以较低的价格得到新鲜的农产品。(指导老师:李锡玲)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与调控机制研究》 方燕 2003年6月

【2】《中国重要农产品-供求变化及其对价格的影响研究》 徐雪 2014年12月

篇3

粮食类产品加工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重点是搞好稻谷、小麦、玉米和薯类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努力提高基础原料产品质量,实现加工品种多样化、系列化、专用化,加快粮食产品向食品制造业的延伸。

稻谷加工。目前,我国稻谷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方式传统落后,深度开发不够,90%的稻谷在农村加工,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今后要在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上做文章,着重发展优质稻谷精加工,重视加工过程的精碾、调质、成品整理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大力开发米糠等副产品制油等多种用途,向高出米率、精米、特种米(包括胚芽精米、营养强化米、蒸谷米及其他专用米)、碎米深加工(包括米粉类制品)、大米添加剂(上光剂、增香剂等)及稻壳、米糠综合利用5类系列产品方向发展扶持合理规模企业发展。在加工企业的布局上,要以国家商品稻谷基地为依托,实行产地就近加工。

小麦加工。目前,我国小麦制粉行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太大,但总体装备水平与国外有差距,面粉加工品种单一,加工能力过剩,优质专用粉生产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以面粉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今后5~10年,小麦制粉行业应对现有面粉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不断开发新产品。发展从专用小麦种植到加工的产业化经营,对出粉率低、能耗高的小型面粉厂适当控制发展,避免盲目引进国外加工设备。要在提高总出粉率、好粉出粉率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专用面粉,开发冷冻面团、营养强化面粉及特殊人群适用的专用面粉等,推进面制主食品的工业化。

玉米加工。我国的玉米加工技术水平较低,仅占产量的20%左右,普遍用作口粮和饲料,深度加工只占产量的9%。今后要加大高油玉米、优质蛋白玉米等新品种的培育与开发力度,开发多样化的玉米食品和多用途的工业原料;提高现有加工企业的综合利用水平,开发淀粉、玉米粉、玉米浆、玉米蛋白粉、纤维渣或玉米皮及胚芽等产品。要在玉米淀粉的深度开发利用方面做文章,生产变性淀粉、柠檬酸、淀粉糖等高附加值产品。玉米饲料加工要向专用化、特种化、保健化和颗粒化方向发展。在布局上,重点是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玉米主产区择优扶持和建立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玉米加工企业。

薯类加工。薯类是比较经济的淀粉原料之一,也是许多工业产品的中间原料。近年来,薯类用作口粮越来越少,除加工成薯干、淀粉、粉条等传统产品外,还进一步开发了淀粉及其衍生物、淀粉糖、有机酸、氨基酸以及化工原料等产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薯类加工量的比例只有15%左右,加工深度不够,今后要向深度开发进军。加大薯类深加工技术及成套装备研究开发力度,加工薯类淀粉、变性淀粉、马铃薯全粉、马铃薯复合薯片和速冻薯条等产品,实现多次加工转化增值。

棉花加工。我国是世界第一产棉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棉产品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对高档棉纺织品的需求增加更快。长绒棉的加工仍沿用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设备,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棉花质量下降,急需加以改善和提高。

油料加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食用油的需求日益增大,国内自给不足,相当一部分需要进口。近年来,虽然我国在油料加工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油料加工企业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加工设备利用率不高,产品加工档次较低。今后要通过引进新技术,扩大企业规模,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实现油料资源的合理利用。油脂加工方面:继续推广浸出法制油。进行油料膨化、浸出制油工艺与设备产业化开发;研究高含量油料直接浸出、低温脱溶等工艺与设备的系统化和规模化;加速物理精炼技术与设备国产化,开发功能性食品专用油系列产品;研究油脂加工副产物和食品添加剂产品技术。

植物蛋白的开发利用方面。研究不同工艺条件下油脂饼粕质量对植物蛋白的影响,研究植物蛋白生产技术,开发大豆、花生的功能性植物蛋白产品;应用棉籽、菜籽饼粕脱毒技术,生产饲用和食用蛋白产品;开发蛋白生产的超滤、低温冷冻真空干燥技术和装备;加速组织蛋白、分离蛋白的产业化开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