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诊断

初中语文教学诊断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2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语文教学诊断,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诊断

篇1

我们在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后,发现它们有着较大的差异:从高初中两个阶段的目标要求的基本内容看;从培养目标看;从阅读能力看;从表达能力上看;从现代文阅读方面看;从文言文阅读方面看;高初中语文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有着很大的不一致。从对以上几方面的比较中,我们看到:虽然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也可看出其中有些差异环节明显存在“断层”和脱节现象,使初中语文教学和高中语文教学之间不相衔接。

但是,我们学校政治教研组在07年时对高初中政治教学衔接的研读结果,则同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结果大不一样。初中政治将其内容分为四大板块,即“正确认识自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高中政治仍将高中内容分为这四大板块,只不过是在初中内容上的深入和深化,二者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因此,我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在对高初中语文教材的研究中,对高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表示质疑。我也读过一个从事基层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写的博客,他既多次参加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新课标的研读,接受过专家对新课程理念的诠释,以及参与了只有上十人参加的与新课标的制订者面对面的交流,后来又参与了以新课标为依据的教材编写工作。他同样表示了对高初中语文教材脱节,不衔接的不理解和失落。

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材编写专家不能站在使高初中语文教材统一的高度,编写出一套象政治学科一样,让高初中培养目标统一的语文教材来?而留下一个个遗憾,让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不得不既要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又要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呢。让高中教师还要通读、研究初中语文六本教材,虽还有一些可能;但要让初中语文教师,去通读高中语文教材,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使高初中教学顺利衔接,这却不现实。

对策:看来,与其让高初中语文教师花大力气去解决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不如让专家们静下心来,编写出一套完美的、培养目标一致的教材,更为省事。虽然这样说,但是,编写这样相衔接的高初中语文教材谈何容易,它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甚至可能遥遥无期。所以,处理好高初中教学衔接的责任就落在高中语文教师身上了。

二、高中考的功利性是高初中教学衔接的障碍

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在研究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过程中,我们还在刻意回避一个拦在我们面前的坎,那便是中考和高考。不论推行什么样的课程标准,无论我们如何重视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都不可回避地要遭遇中考与高考。2009年1月,《中国教师报》曾就此问题做过一个专题报道。事实上,高高在上的专家们也许说起来头头是道,但落实到最基层却又未必是那么一回事。人们在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无不屈服于中考与高考这根无形的指挥棒。初中教师为了能决胜中考,哪会顾在教学中,为高中语文教学作衔接,作铺垫?学校要的是上了多少个省重、市重;教师们也面临评职称、拿升学奖的现实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又不准补课,各科都嫌时间不够用,谁还有心为高中语文教学,作衔接的尝试呢?高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巴不得能在第四期、第五期就学完高中阶段的六本书,哪管是囫囵吞枣,哪管你初中阶段还存在什么问题,高中知识都顾不过来,就是想有多点的时间来复习,以便能在高考中多考几个一两本,这才是硬道理,硬指标。学生考不上学校,学校不高兴,家长的意见,学生不到你学校来读了,校长还会对你委以重任?我们还很难让中考与高考为新课程服务,而最终,我们只能让新课程为中、高考服务。

对策: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确实,高中考的选拔性、功利性肯定会在相当时间内存在。但是,素质教育肯定会取代应试教育。既然,我们已经看到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也出现了就业的多元化选择,新课程改革,实质就是要改变当前的种种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来。作为工具性学科的语文教学,更应该走在各学科新课改的前列。研究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是高初中教学衔接的星星之火

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43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意识到,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有着很高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要充分的结合学生实际特点,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帮助初中生形成完善的表达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充分的总结学生的实际特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优秀的表达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合适的时机,将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清晰地表达给对方,这种明确的表达有助于学生和别人的交流与沟通。不过,在实际的生活中,具有良好表达能力的人大多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作为积淀。因此,表达能力往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所体现的往往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对他们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使学生变得更加优秀。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同感

优秀的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在恰当的时机,更好地向外界展示自己,进而在表达的过程中有效展现自己所具备的智慧、能力与素质,并使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受到更好的社会评价,从而产生正面循环效应,借助这些好的评价进一步激励自己、认可自己,提高学生对自身主体的认同感。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研究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门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对学生的语言组织特点和语文学习特点进行对初中语文内容的深度设计研究。与此同时,针对语文学科的语言组织特点分析,要求语文教师培养初中生的语感,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添加更多的交流类内容,让学生在进行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感悟到语言组织的规律,促进语文教学效率提升,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优化学生的表达思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为根本目标,建立一种以学生教学中心的新型语文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形成一套自我的表达思维。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能够和教师平等的进行交流沟通,并通过交流学习,不断完善优化学生的表达思维。

例如,在进行初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学生的表现欲,并在课堂上提出相应的背景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思维见解,充分的发散学生的思想意识,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并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说。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的锻炼自己的口才,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丰富学生的表达形式

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意识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学习完初中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就可以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语言运用方法的学习,形成自身的语言表达形式。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形成语文表达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此同时,在语文表达方式学习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学会论证的学习方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教学过程。具体的来说,就可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初中教师自己设计一些具有诊断性的表达话题,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已经形成了的语文思维模式之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之所在,在语文教师的指引下,不断完善自身的语文表达思维,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自身对表达有心理障碍,在进行语言运用时害怕自己出错后被同学嘲笑。如果这种心理长期存在,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首先,教师在课下要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帮助学生战胜心理困扰,勇敢地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这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必备基础;其次,教师应传授学生心理减压方法。例如,在课堂回答问题、与人交流之前可以先对自己说“我能行、没问题”,或者事先默默地复述一遍要说的话,使学生的压力得到舒缓。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105-03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1]为了落实新课程理念,许多教师都在探索创新语文教学方法,以促进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借鉴目标导学思想,构建并实施“初中语文目标导学模式”,发挥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使语文课堂更加开放而富有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教学效果。

一、目标导学的意义

“引导”是教育的本来意义,“教育”一词的拉丁文涵义就是“引导”。在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道(导)而弗牵”并倡导启发式教学,可以说是最早的导学思想。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助产术”等是对“导学”方法的有益探索。杜威提出的“教育即指导”、“教育即生长”等教育理念,是对当代“导学”思想的追求。

恩格斯说,“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2],可见,目标是激励人们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动力。很多教育家都致力于教育目标的研究,其中美国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影响最大。我国学者把古今中外的“导学”思想与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目标导学的理论和方法[3]。

目标导学就是通过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运用课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体验中增强自信、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导学”与“教学”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反映了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它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回归本真。目标导学之“导”,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目标引导、学法指导、潜能开导等方面,它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

二、初中语文目标导学模式的构建

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借鉴目标导学的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构建了“初中语文‘325’目标导学模式”。“325”中的“3”是指初中语文课程的三个导学目标,“2”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5”是指语文教学的五个导学环节,即通过“诊断”、“示导”、“议练”、“反思”和“改进”五个环节实现三个导学目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