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语文教学特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61-01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师的讲堂,更是学生的舞台。所以构建高效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显得格外重要。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切实落实好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归仁中学的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新时期初中语文优质高效课堂的构建,笔者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言而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使人前进的动力。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来讲,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勤学苦练,多练习,才能有助于优质课堂的构建。心理学研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学习一些写景优美、人物形象丰满鲜明、故事情节动人的文章时,可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对有些电脑小高手还可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设计板报、自办班刊校刊,开展课本剧表演,组建文学社诗社,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写稿、组稿、编辑、设计、出版等等。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经常动手练笔,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极好的途径。引导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养成锤炼词句认真修改的习惯。只有这样不断地练习,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而唯有兴趣培养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更加认真的进行课堂学习。
2 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贵有疑,有疑惑才会思考,有思考才会进步。为此,对于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我们应该积极地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可以从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可以从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来判断;还可以从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来衡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当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为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打破原有认知结构,激励学生凝聚认知注意力去另辟蹊径。不断为学生创造不同层次的新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展思维。不仅如此,在优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可用因素,向学生提供知识,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经过独立思考的出人意料的一切结论。随着老师的点拨、引导,他们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更加有助有语文学科的学习。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界定
初中语文教学从阶段上来划分,指的是七至九年级的语文教学;从内容上看,它包括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如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写作教学和综合学习教学等。而本文所要阐述的正是初中语文教学,如何与本土文化进行融合。所谓本土文化,指的是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它既有历史传统的沉淀,也有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它是一代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如在我们新塍就有桥文化、墙门文化、弄堂文化、明清老房子文化;文人文化;还有许多本土文化活动,如闹元宵、三月半行香等。如巧妙地将这些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与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相融合,学生们定会认识到:“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的丰富内涵。
二、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的途径
将初中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其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两条:一是直接融合;二是间接融合。
(一)、所谓直接性融合,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文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凡做过语文教师的,都深感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正因为如此,有的搜肠刮肚,寻思课堂导入的切入点;有的频频翻书,查找课堂导入的切入点;有的祈求网络,搜寻课堂导入的切入点。但我觉得还是《诗经》说得好:“伐柯伐柯,其则不远”,用本土文化作为课堂导入的切入点,乃是一种便易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二)、间接融合,是指通过组织学生走访、参观、听讲座、印发地方教材等形式,使学生感悟本土文化特色,领略本土文化风味,透析本土文化与当地的自然、社会、历史及其百姓生活的关系。
新塍镇桃园小学钱宝云先生经过多年的走访、拍摄,编就了《桥韵》一书,所研究的是新塍镇范围内的形形式式的桥梁。因此,当我们要教八年级第三单元时,我邀请钱老师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向学生介绍新塍镇的桥文化,以增进学生对《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提供课程资源,并启发学生,让他们懂得学习与研究是共存的,“时时留意皆学问”的道理。同时,我还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我镇老宅、墙门等古老的民居文化。
三、教学内容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形式
1、图片融合。我镇历史文化积淀颇厚,特别是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老房子、老弄堂、古墙门,颇有特色。
如果我们能将这些图片通过多媒体传达给学生,并提出如下问题:
为什么我镇老房子多建风火墙?
你知道圣堂弄的来历吗?
从墙门匾额“孝友传家”中你可以探究到这个丝绸商行的老板应该是怎样一个人?
为什么匾额题名为“鹿洞渊源”?它与宋代大文豪朱熹有联系吗?
我想这实在是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流――“到民间采风去”的极好素材,学生采风归来,定会产生教师引而不发,学生却滔滔不绝的课堂效应。如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而写成作文,学生往往会落笔泉注。
2、语言融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推广普通话,另一方面不应忽视语言的地方色彩。当我们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时,常常会说:某某散文的语言富有地方特色,某某的小说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因此,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有机的融合富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新塍方言,这哝哝的吴语一定会使你的课生色不少,情趣横生。
3、掌故融合。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掌故,而这些掌故正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鲜活的课程资源。这正如本镇盛同枝老先生所云:“一国家之文献、掌故,一国家之粹也;一乡之文献、掌故,一乡之粹也。粹如灵魂然,如精神血气然。”而我们新塍古镇,历史文化悠久,本土掌故犹如宝葫芦瓶里的圣水,取之不尽。
4、史实融合。新塍镇文化历史悠久,史实材料丰富,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加以有机融合,这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会增强学生对这片故土的深厚情感。我在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时,就融合本镇郑熙任顺义县令时的怒言:“此国家求贤之始,当凭文取士,且寒士苦况,我备尝之,夫岂可贪贿赂屈真才乎?”骨头之硬,刚正之烈,与闻一多先生宛若一人。他们所面对的事情虽不同,闻先生怒斥的是特务暗杀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郑熙怒斥的是顺义县衙内县试时富置榜首以索重礼的舞弊行为,但所伸张的都是正义。这两件事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受益匪浅,许多学生为本镇曾出过这样的县令而引以为豪。
四、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的意义
1、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生于斯又长于斯的初中学生,对于家乡的本土文化虽有所了解,但大都较为浅显、模糊。因而,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可能比较宽泛甚至于淡薄。如何增进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我想走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路子,将会比较有效。当学生得知在本镇历史上有毛太守的清廉、倪伯屏与沈廷文的好学、郑熙正义之举时,定会对他们深感钦佩而自豪,进而促进学生对家乡的挚爱之情。
2、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地方色彩
要使语文教学有特色,其方法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大多来自于本乡本土的,他们对当地的文化略有所知,如果我们为师的善于挖掘本土的深层文化,结合课文,施教于生,那学生们定会情趣盎然。好知之,不如乐知之,快意的语文教学,其效率是不言而喻的。它将使语文教学更富有地方色彩,并能提高效率而富有特色。
3、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可以更好地传承并发展地方特色文化
本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并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如我们新塍镇为了传承并发展地方文化,每年都要举行闹元宵灯会,如果我们组织学生参与,定会学到不少东西,而它们一旦与我们语文教学相融合,学生会感知地方传统的独特意义。并将它扎根于学生心田,那么更好地传承并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便有了希望。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实行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后,小学和初中都采取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设置课程的方式,构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结构,既加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衔接,又淡化了各学科的界限,并强调了在各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和实施德育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把德育教育纳入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抓好贯彻落实。在对初中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充分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发展规律与心理特征,善于和敢于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引导初中学生的正确行为,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进行分析探讨,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德育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关系
初中语文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涵盖面较广。对初中学生而言,它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一是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冲突、渗透是不可避免的。21世纪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更大胜利的世纪,培养学生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这正是语文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二是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当前,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需要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执著追求正义和理想的精神,逐步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等等,显然,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这些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三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正在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爆炸性增长,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相互关系日益复杂,这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有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良好的性格、宽广的胸怀、乐观的人生态度。四是养成自觉的法律意识。现代化社会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法制化。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法制观念、守法意识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也是我国悠久的人文思想传统中一个明显的薄弱点。语文教师在自己的“传道授业解惑”中,应当有意识地自觉加强这方面的努力。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德育
(一)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物品质,进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比如在《徐霞客游记》中,教师要通过教材描写徐霞客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敢于抛弃传统的思想观念,不畏艰险,游览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并创作出了有名的《徐霞客游记》,并以此教育和引导学生要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陶冶学生积极的情操
陶冶学生积极的情操,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础。这是因为,情感是构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心理因素,初中学生的情感正处于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其心理发展状态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初中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积极赋予学生情感因素,教育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使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进而不断地陶冶自己积极的情操。
(三)增强学生调节的能力
增强学生调节的能力,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前提。实施德育教育不仅是教师对学生教育的过程,而且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材与教学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积极主动磨练自己的意志。
(四)组织开展丰富的活动
组织开展丰富的活动,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沟通能力,进而逐步消除心理障碍,也能够使师生在活动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进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一些学生缺乏自信、恒心和毅力等实际情况,积极教育和引导他们,从而使他们受到极大的启发,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进而促使其全面健康发展。
(五)开辟心理沟通的渠道
开辟心理沟通的渠道,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的初中学生为了应付教师,并没有讲真话。针对这一现状,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辟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与学生进行充分平等的沟通交流,同学生一道探讨人生问题,进一步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喜怒哀乐,进而了解和掌握其出现不良心理因素的原由。此外,可以通过与学生个别进行谈话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思想,同学生培养感情,进而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由此可见,积极开辟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有效和科学合理的。
总之,德育教育虽然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那么,如何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继续探讨与实践。因此,我们要制定详实有效的目标和计划,不断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积极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寓教于乐,切实把德育教育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的领域,加强道德教育的内化,积极探索和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