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3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语文笔记积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22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9-0006-01
新课程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是一场改革,更确切的说是让语文回归。面对新课改,高中生应该怎么学语文呢?
一、要有自觉意识,培养自制能力,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
实行新课改之后,学生的自主时间多了!要想学习好,必须要利用好这些自主时间,因为仅靠课上时间,我们很多问题根本掌握不了。
二、要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实行新课改之后,语文的课时少了,但教学内容没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课堂效率。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要做好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这样我们在课上才能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
三、细心观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感受语文
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语文是对人生的一种熏陶和感染,完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和生活相结合
语文知识的摄取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并不像有些学生认为的那样,只"存在"于课本之中;或只能从课堂上得到。可以说,跳不出语文教材,跳不出语文课堂,我们就无法学好语文。
五、持之以恒做好积累工作,练好语文基本功
一个人的语文修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语文基本功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三天两天就能打好的。因此,我们的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写随笔等这一切良好的传统必须发扬。
六、一定要学会利用多媒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多媒体。多媒体上有很多学习资源,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学会利用这些资源。
大部分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的能力,其中也包括写作能力,但是大部分高中学生也“头疼”写作。学生对于写作感到头疼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没有兴趣、无从下手、没有可以写出来的东西、写出来的是流水账等等。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结合自身经验,觉得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有写的欲望
首先学生要有写的欲望,学生才能够“下笔”,才能想到表达。那么怎样让学生才能有写的欲望呢?
1.立足生活
写作要有生活,高中学生写作也是如此,不管读过多少书,看过多少文学资料,真正下笔写作时,浮现在脑海里的首先是自己的“人生”。如今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大多数都是文笔生涩、内容空洞、言不及义,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在写作时,脱离了文章的源泉,即生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鉴于此,身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不应只把学生局限于封闭式的、单一的读书学习上,而是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条件,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融入生活、走进生活,除此之外,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作文不是简单地应付老师所布置的差事,而是为兴趣而写、为真情而写、为自己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和所表现的喜怒哀乐而写,以此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感。而且,我们要做到让学生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这样,当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了,将其与写作教学联系起来,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出来的作文也会因为五彩斑斓的生活而变得美丽起来。
2.时常练笔
任何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磨练,写作也是如此,只有经常的使用,才会有所提高,才会不断巩固并验证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如今的写作教学,只有极少数学生的作文会被老师当做范本,在课堂上进行当众阅读和传阅,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在被老师评改后,成了“无用”的东西,被学生随意丢弃,久而久之,便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创作的动机和兴趣。所以,身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运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给学生提供“用”作文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写作并非只是简单地应付老师,而是有实际作用的,从而有动力和兴趣去创作。比如,我们可以将班里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组编排一份黑板报或者手抄报,内容为本组成员自己所写得作文、日记和读书笔记等,使每个人的写作内容都有机会进行展示和呈现。又比如,在每天的早读课或者语文课的开始前几分钟,我们可以随意抽取几名学生,让他们把自己觉得写得比较好的文章或者文章段落在班里念给同学听,大家进行互相赏评等等,如此,学生的“写”便达到了“用”的目的,使每位学生都感受到由写作所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进而在日后的写作过程中,焕发出浓厚的创作兴趣与热情。
二、要有写的能力
想要写,有了写的欲望,到真正能够写好作品,还是有很大的一段差距的,学生想写还要有写的能力。怎样才能使学生具备写的能力呢?首先就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很多高中生写出来的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导致这种后果产生的原因,便是学生缺乏写作的素材和语言。所以,这就要求身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运用各种有效措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和语言,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此,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内容饱满、富有真情实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都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汨汨地无穷地留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细细体味这句话,我们便能明白这句话所阐释的道理,即要想写好作文,必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生活里去寻找和积累习作素材。比如,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空闲时间、在家乡的环境中去进行各种生活的体验,如欣赏田野风光、观看民俗表演、参观工厂生产、倾听古老传说等等,也可提醒他们,多体会父母、长辈之爱,多亲近弱小生灵,如此,学生在写作文时,才会有话可写,并且具有真情实感。学生的写作素材与语言,除了来自于生活的各种体验,还可通过阅读课外书籍的间接吸收知识的方式获得。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就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正确、有效的指导。
一、强化语文作文的基本功练习
强化书写训练,每天练字,进行书法比赛等活动,训练学生写字规范、写整齐,让学生作文书写得满分,防止出现写字不认识、书写不规范、乱涂乱抹等现象,提倡用心书写、书写规范,使之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评作文时,经常会出现错别字多,词汇贫乏、句子不通,就根本谈不上写文章。针对这种现象,要求高中生巩固并逐步扩大识字量、努力消灭错别字,同时积累丰富词汇,进行“火眼金睛”、“近、反大赛”、“成语集锦”、“美语句大比拼”等活动。使之语言规范化。字写规范了,句子通顺了,下一步就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逐步做到使多数学生的作文内容实在,感情真切、条理清楚。进行每天一段话、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等活动,训练学生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想法、能用具体完整的语段表达。使之“我手写我心”。
二、寻找多样的写作素材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教师可以从多渠道拓宽写作途径,让学生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文时才不会无话可写;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文时才会是有源之水;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才会有下锅的“米”也就不愁写作文了。注意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平时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点。例如《背影》、《春》这些课文时,进行仿写、改写、缩写、补写等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资源的能力。以《春》为例课前让学生寻找与春有关的诗句、优美语句等。课后要求学生对《春》进行缩写,训练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抓住行文的几幅图画进行描写。这样不但使同学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有利于背诵,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注意写作与生活要紧密结合。多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参与生活,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多看书读报、看电视,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
三、回归课文资源
人常说:“以本为本”充分利用课文资源,认真研读课文。学习多种修辞手法: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让同学们理解运用了反语的修辞,运用反语修辞写话。另外学习范文的优美语句及写作手法,学生就不会无从下手了。这样再让学生写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学生就不会头疼,而是才思泉涌,不到30分钟作文就写好了,而且写地非常棒。学生既学会了写作文,也懂得了感恩,真是双丰收。
四、创新作文批改
作文的批改,传统方法是教师批改。教师费力不少,收获却甚微,所以我打破传统。有时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选定好作文,点、讲、评。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参与批改作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学习的机会。有时是师评和学生评相结合,有时是面批面改。这样学生们也喜欢。可以说作文讲评的实际效应优于作文前的指导,抓好讲评课也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讲评的方法很多,根据作文完成的质量,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像着重讲评有代表性的作文,也可选择不同水平的作文进行对比指导,还可进行专题讲评,举行作文展览等。总之,讲评要恰如其分,切忌面面俱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写文章,作文教学又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因为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就学生说,作文是各科学习的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因此我们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学生很好地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