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4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精髓,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龙化的变化
邢台县太子井镇龙化村位于太行山东麓,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近两年来却声名鹊起,慕名而来的人包括政府官员、记者、大学生、教师、工人、企业家各色人等。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何以有如此魅力?其根源在于龙化独特的传统文化教育。王文福、刘英是两位自学成才的国学师,他们把文化传播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2006年秋天,两位老师来到龙化,立志完成一项社会实验:通过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建设一个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现代生活为背景的和谐乡村范本。经过几年艰辛的努力,村庄今昔发生了巨大变化,用村民自己的话总结是:人际关系改善了,公益事业积极了,社会治安稳定了。
一、人际关系由以前的自私冷漠变为现在的和睦相处。过去的龙化人和眼下社会上许多人一样,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经常闹纠纷、起争执。现在的龙化,邻里和睦、与人为善,妯娌相亲、孝敬老人,象一个相敬相爱、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村民谢某是山西嫁过来的媳妇,过去她总觉得村里人欺生,敏感的心理使她表现出过度的自我保护,常常因为一点小事站在房顶、街头大骂乡邻。对公婆同样是张口就骂、伸手便打,族人都觉得她是个惹不起的祸害。有人说“谢某要是能转化,太阳得从西边出来”,但是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她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2010年的一次分享交流中,她为自己过去不懂事理的所作所为深感愧疚,当着所有人的面给婆婆下跪忏悔,从此婆媳由仇人变亲人,夫妻关系从紧张对立变得亲密融洽,她也从家族的异端变成人人争相学习的榜样。这样的例子在龙化还有很多。
二、公益事业由以前的消极逃避变为现在的积极参与。过去的龙化,人们都打自家小算盘,没钱挣的事没人去做,由于集体经济贫弱拿不出钱,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严重。经过学习,村民们把“放下自私自利,把多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信念”(支书感言)。去年“大家义务清理多年来积存的垃圾,建学堂、修桥路,共投入义工1500多个,人们不怕脏、不喊累、不讲条件、不计报酬,所用车辆没要一分钱”。今年,他们又修建了两条平坦美丽的石板路,一条在学堂前,一条是专为留在空心村的老人们修的孝心路,总共拆除了20多个厕所,拉了几十车的石头,材料费由爱心人士捐赠,工程全部由村民义务完成。如今在龙化,充当志愿者,为他人和集体服务已经蔚然成风。
三、社会治安由过去的秩序混乱变为现在的和谐稳定。以前的龙化,村民因为宅基地大打出手、邻里不和吵架骂街、偷庄稼盗财物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今人们已经听不到小偷小摸的事了。群众上访、刑事案件这些年也从未发生过。原因是案件高发的青年人群都被吸引到圣贤教育中。每到星期天,学龄前儿童们都会走进学堂,跟着大人认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论语》。每到暑假学龄期的年轻人都会参加学堂组织的传统文化夏令营,经典学习让他们从小养成温柔敦厚的性情。当人们把道德作为信仰,以修身养性为人生追求的时候,社会的安定团结自然会实现。
龙化村的文化建设,做的不是表现文章,这里没有完善豪华的硬件设施,也没有热闹非凡的娱乐活动,他们以正面教育为主,直入人心,直接从心灵最深处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入手,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充满善良,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生活也就会呈现出来。
龙化传统文化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文化的吸引力不在于它是什么类型与属性,只要能管用,能解决问题,人们就会信仰。龙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成功,正是得益于教育的内容、方法适应了群众需要,解决了群众困惑,深得大家信服。
一、教育内容贴近生活。近年来,龙化村里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闲暇时妇女打麻将,孩子没人教、老人没人管。村民精神生活贫乏、道德风尚差。而传统文化的礼、义、廉、耻、孝、悌、忠、信恰恰符合了人们追求人际和谐的心理需求。于是老师选择儒家经典《弟子规》作为教材,《弟子规》语言简洁通俗,适合农民的文化水平;内容细致具体,讲述了为人处世各方面的礼仪规范,如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指南。它的核心是道德伦理,但说出来亲切生动。这不但能使村民的学习更容易上手,而且可以随时随事体会学习的效果,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78岁的村民张洪海,自从学习《弟子规》后,对生活的乐趣和追求重新燃起。老人说:“读书是人的终身事业,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朝闻道,夕死可矣,至乐无如读书。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学堂成了村民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归宿,学习逐渐成为他们自觉自愿的活动,成为生活中不能割舍的一部分。
二、教育方法入情入理。走进龙化村,到处可见粉刷工整的经典格言,村民每天生活在教人向善的氛围中。仁义道德在潜移默化中走进人心并成为公众的评判标准。同时以传统文化的因果论和系统论为依据,启发人们反省、觉悟,引导内心的自律。村民们说:挣钱是无止境的,生活只要能过得去就行,重要的是行善和行孝,做好人才能有好报。前些年,在利益的驱动下,村边的大山曾经被挖得满目疮痍。通过学习,他们认清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次次拒绝了开出高价的开发商,年年绿化造林。学堂里到处摆着从山上采来的形态奇异的石块,种着各式各样的花草,他们在欣赏自然之美中感悟到爱护自然才能永享自然的回报;老师特意用旧门板搭起古朴的写字台、用旧磨盘做成典雅的石镜,经过改造的旧物焕发出特有的美感与历史感,让人不由产生对祖先的恭敬和对生命生活的热爱。
三、教师以身作则。6年来,两位老师心无旁骛,把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村庄的文化教育事业。最初村民很不理解他们讲传统文化的做法,但他们抱着“有人对人讲,没人对树讲”的坚韧态度,一边讲课,一边热心助人,几年来组织大家修路、修桥、盖学堂,带领村民外出参观学习等等。所有这些活动的费用都是他们自己和爱心人士的捐赠,为此他们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这种真诚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他们的课堂,而所有的讲课,老师也从不收取任何费用。甚至是学堂出名后,社会各界前来参观学习,吃饭仍全部免费。面对众人的不解,老师说:“龙化的教育不是交易。能在你们的心里种下一个善根,记着将来有能力了回报家庭、社会,我们就知足了。”村民张振海在学习感悟中写到,“老师在百忙中领我们四个老头去(达活泉公园)参学。在公园里,老师每走到一处,只要有垃圾,就随时弯腰拾起,这就是榜样,这就是学习弟子规的动力,这就是身教胜于言教。”
传统文化的特色就是明理践行、知行统一,一切以“修身”为本,凡是真正领悟传统精髓的人,往往都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楷模,也正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常常能收获巨大的成效。
四、党员干部带头学习。2011年2月,龙化双委专门聘请两位老师为他们做了7天的系统培训,内容包括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发展态势、现代意义以及如何办好学堂、如何搞好村庄建设等内容。通过学习领导班子成员深刻认识到在农村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以传统文化构建村庄文明充满信心。他们指派一位副支书专门负责学堂事务,配合两位老师做好教学工作。把感悟到的为人处事理念,用在日常工作中。干部作风发生了很大转变,所有村中的公益活动他们都带头参与、不计报酬。
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村庄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截止目前全村出了400多位大学生,20多名研究生,4人在航天部工作。龙化出去的兵,由于表现优秀,退伍复员后80%以上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外出打工的村民普遍反映:“因为山区闭塞,对外界的事情了解不多,出去后开始常被人看不起。但因为有传统文化的素养,经过一段时间相处,人们常常会发现龙化人与众不同的优点”他们都把回村学习称为“充电”。
可以说,龙化的领导班子为村庄找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他们变精神为物质,对子女教育的成功、村民内在素质的提高使他们的发展有了长远的后劲。
龙化和谐文化建设的推广
龙化教育的成功说明,在农村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符合广大农民意愿,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但是要推广这种教育方式,仅靠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核心问题的认识。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一切精神和物质的活动方式都由内心的价值取向决定。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任何国际知名、高价高贵的硬件建筑也无法取代静水流深的人才培育和国民美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当前,许多地方把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文艺活动、民俗挖掘、遗址保护等方面,虽然都有助于文明风气的养成,但系统而深入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仅靠这些还不够。龙化村的传统文化教育是真正的人性的教化,这才是文化建设的根,社会道德风尚的好转、一切文化产业的兴旺都有赖于这个根基建立,才能使形式有支撑、有内涵。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把价值观教育作为重点来抓,多搞一些扎实有效的、确实对农民心性培养有益的项目,而不应把注意力和资金放在一些华而不实的场馆建设和形象性大型活动上。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299-01
一、室内装潢传统设计模式的分析
1.室内装饰设计模块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在我国室内装潢设计系统中,传统文化模块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建筑室内装潢设计经历了一个比较长久的过程,比如从古代的半坡遗址,到皇宫、庙宇建筑等,都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特色。比如现代圆明园建筑、故宫、乔家大院等遗址更是集中了我国传统装潢设计的精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现代室内装潢设计体系不断得到健全,一系列的传统文化因素也在不断更新应用,被时代赋予了新的设计含义。比如传统室内装潢环节中,对室内装潢设计的视觉整体效果的优化,进行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应用,确保其天花板、墙面、地面等的精心装饰,实现与室内装饰的家具、地毯、灯具等的协调,从而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民群众对于传统室内装饰文化的需要。
在传统的室内装饰环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被彩绘的木质方格天棚,一系列的木质图案花格窗户,其体现了室内装饰设计的空间布局对称性、装重性、优雅性等,这都是传统建筑装修风格的具体体现。在现代室内装潢应用过程中,是可以借鉴这些传统建筑装潢文化的可取之处的,进行中式装饰装修风格的应用,实现与现代装饰材料的搭配,确保其装饰装修风格的整体美的呈现,确保中式装饰装修风格更加的美观、人性化。
2.室内装潢设计的“古为今用”
在人们的日常起居生活中,室内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部分。中式传统风格的设计模块体现了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特色及其传统的心理结构特点,其应用于我国的文化生活语境,具备一定的价值及其建筑美感。需要我们进行“古为今用”,实现现代室内装潢设计的“传统美”、“古典美”。当然,无论任何时代的室内装潢设计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文化背景等密切相关。总而言之,室内设计的各个模块都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实践,这与现代室内装潢设计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使是最时尚的室内设计师,为了让国内的装潢设计更具美感,也要进行传统室内装潢设计精髓的吸取,从而符合我国人民的居住文化需求、心理思维需要等。
在现代室内装潢设计模块中,我们要进行传统文化设计意识的贯彻,无论是其居室、住宅还是庭院等,都要实现不同的设计环境的融合,确保其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实现其生活环境的艺术性。这又涉及到我国建筑室内装潢设计的“浑然天成”概念,也就是天人合一理念,人与自然的协调等。从传统的室内装潢设计特点来看,汲取传统文化因素的设计风格,需要更加强调居住的形式及其居住功能的协调,这需要进行创意性、实用性的控制,从而实现其设计环节及其功能应用环节的协调,进行现代室内文化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居民起居需要。
二、现代室内装饰设计模块的“取其精华”
为了满足当下室内装潢设计的应用需要,进行传统文化设计精髓的汲取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我们掌握一系列的住宅装饰设计原则,比如实用性原则。在传统文化设计因素的汲取过程中,要确保设计的实用性,要按照设计的具体需要,进行起居空间的布置,以满足人们日常的居住应用,实现居住者的良好空间环境的提供。在日常设计模块中,也要进行生活模块、娱乐模块等的协调,确保活动功能性的体现。在传统文化设计因素的汲取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与居住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进行建筑物的布局及其居住特征的优化,以满足居住者的需要,确保设计色彩、材料、造型等环节的协调。总而言之,设计人员要进行传统文化因素的艺术性、实用性等模块的结合。
在现代室内装潢设计应用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的室内装潢表现手法相结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积极表达,确保其应用的更加简练化、符号化,实现现代简约主义的应用。比如在中式装潢设计模块中,我们可以进行方桌、书桌等的传统文化形式内涵的展现。传统室内装潢中的案,指的是书案、供案等。案出现在神圣的场合,后来出现的画案、书案则是案类家具的生活化,供案通常在厅堂中陈设,多采用雕刻作装饰。很能体现中国文人的审美特点。每一件中式家具就像一首经典的老歌,在每一个流动的音符中都蕴涵着深深的韵味,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悟出一些哲理来,它独特的魅力也会吸引很多的视线。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内容与涵义,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积累,为我们当前的德育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培养修养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与自我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德行”居于道德教育的第一位,个体的修养实践居于第二位,提倡在人的生产生活中要进行道德教育,强调“身体力行”。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孔子反复提出“修已”与“克已”。都说明了人的道德理性的重要性,要求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多次提出“克已自省、立志乐道、改过迁善、知行相资”等做人的原则,要求将人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产生活中,要求人的自我监督、严格自律、深刻反省。这些言论深刻影响着小学生的思想与意识、行为。对学生的思想境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2.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也得到了多次强调,认为这是做人的根本。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人在需要义的同时也需要利,承认人追求利的思想,但应该重视义的存在。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小学生的高尚道德。使学生处理好诚信与义利的关系,有利于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正确的人伦原理
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对人宽容厚道、关爱、尊老爱幼一定得到人们的重视。孔子在自己进行的教育中反复强调“仁”。中国古代教育将“明人伦”放在显著位置,要求人的生活中应该首先做到孝敬父母与尊老爱幼。在对人的教育中要求做到“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等。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礼仪,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礼就是一种道德规范,在与他人相处时主要应该做到“礼”,要懂得礼让他人,这才是礼的重要内容。要求人在平时应该做到“谦恭礼让”、“严己宽人”,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应“荣辱不惊”,有利于人们正确处理与他人相处的关系。有利于当代学生养成宽以待人、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行,有利于小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信任、互帮互助的关系。
4.培养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鼓舞着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在精神上支撑着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有利于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者,有利于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引导下,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勇于直前、努力奋斗,有着强大的凝聚力与生命力。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发展中起着核心性作用,在精神上支持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前进。在当前新的历史形势下,在小学生当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强调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全国各个民族大团结,有利于形成艰苦奋斗、努力创业的大好局面,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如何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创新
1.父母要做好言传身教,重视传统文化的培养
在小学生的发展当中,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父母的言行严重影响着孩子道德的形成。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当代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中华千年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因此父母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可以提倡“以义生利与利以丰民、见利思义”等观点,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讲道德、重气节的德育思想。
2.有效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小学生德育活动
学校可以尝试开展一些活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发挥社区资源的作用,开展一些德育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小学生进行德育学习的兴趣。如可以在各个社区开展尊老爱幼活动,不但可以表现我国传统文化中尊敬老人、爱护儿童的美德,而且也有利于小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3.做好学校德育教育氛围建设
创造优秀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学校也要重视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中华优秀文化中强调的行为规范、道德传统和民风民俗等内容融入各种寓言故事其中,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当前的课程设置中加入道德教育与中华传统礼仪教育内容。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中进行“八德”教育,培养小学生互帮互助与孝敬老人的思想。教学设备较好的学校可以选择《大学》《论语》《中庸》《周易》中优秀的篇章,将其精要内容讲解给学生听,同时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传统道德学习氛围。
4.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德育内容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就是教育,但目前的学校德育教育大多没有重点,虽然进行了大量的道德教育,但没有主题教育,导致小学德育教育力度不大,说服力不强。笔者认为应该在小学中设置传统文化课,在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加入教学大纲当中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依靠课程设置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小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与行为习惯。利用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让小学生掌握其内容,学习其美德,将小学生培养成为宽以待人、严格自律、关心社会的高级人才。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对当代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重视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