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生物学科四大素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1-0054-03
【作者简介】刘海燕,江苏省天印高级中学(南京,211100)副校长,高级教师。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而将核心素养在特定学习领域或学科的具体化,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因此,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就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的。
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是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具体表现。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是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可以说,没有了学科核心素养,课改就没有了灵魂。但是,如何在课堂上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确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着一场新变革。笔者以“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学的变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如同佐藤学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中的表述的那樱骸把习,是同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他者的相遇与对话,同自我的相遇与对话。”[1]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从教师的理论对话与孜孜以求开始。
1.教材分析。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中的一节内容。这一节在概述转基因成果的基础上引出一系列问题,比如:食用转基因食品会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转基因生物会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以论坛的形式,分别从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等三个维度呈现了不同的观点与态度,使学生能多角度科学地、理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本节几个专题主要是在技术层面上介绍各种生物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其知识和技能的成分更多些,而本节课主要是进行安全性问题的探讨。具体而言,在内容上更具有广度与深度,在充分运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辨析每一个观点背后的科学性;在呈现的方式上,更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将学生的活动放在了重要位置上,每一个问题的讨论以及辩论活动的实施都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调动和考察。在思辨与综合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依据所生活的不同社会环境,从多个角度了解和认识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感受科技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3.教学环节设计。
(1)教学引入。
播放科普视频,在沉重的史实(棉铃虫成灾)与丰硕的现代农业成果之间营造出强烈的对比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聚焦课堂核心概念“转基因”,即让生物体获得它原来没有的基因;点明核心技术“转基因技术”,即这种通过转基因的方式,最终使得生物得到原来没有的性状的一项技术。
(2)教学活动串设计。详见文末表。
二、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反思
1.“核心素养”需要我们把学生真正放在教育的中心,要真正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
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意味着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习得特点。
反思我们现实的教育,在很多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是关注“学生”这一受教育的对象本身,我们关注的是“学生”这一对象所被量化的部分――分数。我们做了大量的教学研究,但只是为了怎么提高分数。为了提高分数,课堂内我们和学生一起“作业和试卷齐飞”,课堂外教师和学生都是“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刷题目”,更不用说还有海量的习题、各类补习班和高考指挥棒了。教师与学生都累,当教育等同于高考试卷上的数字时,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相看两不厌”的惬意而是“相看两生厌”的无趣。45分钟的课堂教学,硬生生地让教师与学生有了“我们同在一个时区,却有一辈子的时差”的感受,“素养”二字当然也是渐行渐远。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作为选修3中的一节,就高考分值而言,这节知识点可能只占2分左右,单纯从应试的角度出发,这节课的内容可能会被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略过不讲。但是正是这样的一节课,恰恰是一个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和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的良好契机。
在教学中设置一些相当有争议的现实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开放的争论中发展自己的理性思维,再以这些生物学事实、现象为支撑,经过比较、归纳等方式建立概念,通过演绎、类比等方式深化学生对“基因工程”这一关键概念的理解。这些举措不仅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够科学、理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2.“核心素养”不是教出来的,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
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这样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一方面,我们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因为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学习的过程其实往往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导入”模块,我和学生一起明确一个基本的科学事实,那就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那么,问题就产生了:转基因转的是什么基因?为什么要转这个基因?转了这个基因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效果?连续的发问快速直指转基因生物产生的深层缘由:服务于人类的生活。所以,转基因生物作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外来种,一系列的问题可能如影随形,比如信仰冲突,比如对环境或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威胁,等等。生物学里最核心的思想是“进化”和“生态”,它们是沟通核心概念的桥梁,也是生物学的灵魂。在形成概念网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领悟生物学思想,并由此达成对生物学的理解。
3.把探究过程还给学生。
探究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问答与讨论,而是一种人文生长、精神成长。一方面从培育科学精神的角度来看,中学生物课程要特别关注科学精神的六大要素:“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2],探究的过程重在引导学生从寻求论证逻辑的严谨、发展理性的怀疑精神,到形成多元思考、平等讨论的意识和宽容的品质的过程。另一方面,探究活动之外的教育价值同样意义重大,学生开朗的性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都是在这些探究互动活动中培养的。
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学的变革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往的教育是以“知识的传递与再现”为中心,但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强调的是“通过教育内容的学习,启迪学习者的智慧,同时培育丰富的感悟,陶冶面向未来主体的生存的人格”[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过程,是一个以知识理解为载体引导学生建构成长意义的过程。所以,无论从近期的要求,还是长远的发展来看,上好每一节课,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让学习的过程更富有挑战性和成长性。
【参考文献】
[1]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蔡德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02).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教生活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之上的。教学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利用本地学生常见的生物资源,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去。如讲人体营养物质代谢,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疾病实例,使学生了解科学膳食的方法,以保持身体健康。
二、授生物技能,注重动手实践和探究创新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创新实践能力也是新课标的最大特点之一。实验操作能力是诸多能力中最基本的。验证实验中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探究实验培养的科学方法和创新能力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是构成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创造“科学研究”的气氛,激励学生大胆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开展探究学习,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滋味。
三、渗透STS思想,教会学生模拟决策
STS指的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人类发展中的应用。新课程在教材内容中渗透了STS教育,教学中可通过教材中的各种素材、栏目及活动进行STS教育,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公共事件进行STS教育。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参与讨论、辩论和决策,甚至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如,怎样待日本大地震时期民众抢购食盐恐慌,三鹿奶粉、双汇瘦肉精、地沟油上餐桌等事件中折射的公共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等,都可以创设情境,模拟决策,使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融于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之中。
四、明生命意义,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
1.关注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要充分发挥生物学史的教育作用,利用科学史“故事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生物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对一些经典实验和逻辑分析的再现,如“光合作用的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目标。
关键词:
初高中生物教学;教学策略;STS
依教师看来,教师觉得初中的生物的知识点根本不应该去机械的记忆,而是应该通过形象去感受它。比如讲鱼,作为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或者是PPT上显示出鱼的图片,并进行讲解,讲解的过程中找的图片务必是准的,鱼的基本结构都有,且形象,最好的是可以在市场中买到鱼。让同学体会学习生物的快乐,因为教师们知道,初中生的思维正经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刻,所以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形象的再次深入更加有利于思维形象的发展。教师觉得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应该安排丰富的教学环节,使这样的四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位置,教师觉得,初中的教学应该是快乐的,教师们应该运用趣味性性教学来使教师们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那么教师应该利用趣味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正所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此,教师们在平时的生物学课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1运用语言艺术,增加生物知识趣味
教师需要利用自己的语言天赋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同时教师应该常运用恰当的比喻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形象化,趣味化,比如说教师将细胞壁比作墙,细胞壁上的纤维素比作铁丝联结。
2运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初中生物教材上有好多演示实验,教师们应该学会通过演示,让学生的形象思维有一个深层次的提升,为以后的抽象思维的建立奠定基础,例如初中的测定食物中热量实验,在此不作赘述。
3结合实际教学,开拓学生迁移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结合食物的营养物质,让同学们进行自发的讨论。每位学生挑选的1-2种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学生查常见食物成分表得出结论,以及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目是否相同,对选择食物种类有哪些启示?接下来小组讨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所含的营养物质和所需能量之间的关系,教师需要在同学讨论时给予指点,充当服务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进而引出六大营养物质,这正是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策略的良好体现。
4合理设难置疑,挖掘学生创新潜力
如讲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节课,课前先设置问题:食物当中含有哪些主要的营养物质?课堂练习时教师又提出找出食物中主要的营养物质并说出它们的主要来源等问题,既有助干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又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人新的知识领域。通过这些教学手段,教师们才能让初中生物变得更加有趣,让刚刚步入初中的孩子有一个新的起点和对生物学科的热爱。那么对于高中的教育,在这里,教师想说的是高中更多的是注重理论,注重从一个点入手,来拓展成一个面,最后形成一个网络。如高中必修三当中的调节章节,教师们可以从血糖平衡这个点入手,联想到血糖的去路和来源,同时更深层次的,教师们可以想到哪些激素来调节血糖平衡以及如何控制血糖,这就是将这节课的重难点全部显示出来了。此外,高中生物更重视STS的渗透,所谓STS,就是指科学,技术,社会,那么在本节课中,教师们不难发现血糖和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渗透STS教育的途径——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己去探索,STS教育策略是四大重要教学策略中的一个,比如说高中人类与遗传病那一节课,问题引入从什么是可遗传的变异的回顾,直接引入遗传病的概念,之后从学生对色盲的调查,引入遗传病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了解其危害及生成的原因,最后得出应避免近亲结婚的观点。通过上述教师分别对初高中的例子加以的说明,不难发现,初中生物还是以形象的描述为主,而高中是抽象思维和理性的集中。在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更新的发展中,初高中生物仍然是学生必修的一门课,因为它与自然,科学,社会,技术都有着莫大的关联,在生物中,同学们可以看到自然的美,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的创新改革,这就要求教师们教师应该做到将初高中课本上的知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让初高中的学生在学习生物的同时,体会到生物的魅力,让同学从机械识记转到意义识记,培养初中生和高中生自己的总结能力,让他们自己建立生物的知识框架。对于即将步入校园的师范生以及在职教师们,如何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生物学习的快乐,这才是教师们每一个生物老师思索的问题,运用多种手段教学,利用既出乎人意料。又富于吸引力的问题教学。既有助干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又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人新的知识领域,同时渗透STS的知识,让学生对科学的严谨、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变革,有进一步的认识,进而对生物的学习充满兴趣。
参考文献:
[1]彭玉静.生物教学中现代意识渗透尝试[A].《教育科学》编委会.2016年9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教育科学》编委会,2016.
[2]陈炜.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STS教育[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