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5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常见传染病的防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篇1

中图分类号: S85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5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我国的畜牧业养殖在得到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由养殖行为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畜禽养殖已进入结构调整期,相对于其他养殖类别,牛羊的养殖不仅具有污染小、投资成本低的优点,而且其产品的价格也具有相对稳定、稳步增长的势头,预期未来这类养殖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不过由于牛羊在养殖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会给养殖业者带来经济损失,所以为促进牛羊养殖业健康发展、降低养殖的风险需要对牛羊的常见细菌性传染病进行有效防治。

1 开展牛羊细菌性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必要性

在我国当前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下,牛羊类畜牧养殖已逐渐发展起来并得到重视,但在畜类养殖的过程中极易发生由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不仅会造成大规模的家畜死亡,严重时还会影响到相临的其他养殖区域,所以开展牛羊细菌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是确保家畜饲养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

2 牛羊常见细菌性传染病

牛羊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流行热和破伤风等。不过以往由于对如何进行传染病防治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存在误区,所以常会因此导致大量的牛羊死亡。在畜牧养殖中,需要养殖者时刻关注牛羊的生理状况,以此来判断牛羊是否感染疾病、感染的程度以及需要采取何种措施。

2.1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类别与防治

2.1.1 肉毒梭菌类 这是由肉毒梭菌毒素所产生的牛羊中毒疾病,主要病理是通过毒素麻痹牛羊的运动神经,影响它们的正常进食和活动,严重时会造成呼吸困难导致死亡。这类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牛羊进食了含腐败尸体的草料所引起。其临床症状主要有:咀嚼困难、流涎、呼吸困难。这类传染病的预防主要应从牛羊的饲料开始进行卫生控制。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发病早期可通过注射多价抗毒素来治疗。常用的方法是肌肉或静脉注射,注射量3~5毫升/次;间隔2天后再对发病的牛羊按千克体重注射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5万U;利用补液疗法进行治疗。用5%葡萄糖盐水100~1000毫升、5%碳酸氢钠注射液10~50毫升,混合静脉滴注;此外一个简单的预防方法就是将待饲喂的饲料用100℃进行加热10分钟后再进行投喂。

2.1.2 沙门氏菌类 这是由沙门氏菌导致的传染病,在症状上有与肉毒梭菌毒素相似的地方。一般临床表现呈散发状态,主要有肠炎、败血症、发烧、精神萎靡、腹泻等症状,且常发生在幼崽中。对这类传染病的治疗主要是要注意避免与肉毒梭菌中毒症混淆,导致采取了不当的防治措施,错过救治时机。同时主要要加强对牛羊舍的卫生管理,如开展定期的消毒工作、储备相应治疗药物等。

2.1.3 巴氏杆菌类 此类病症多属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性的急热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败血症以及炎性出血。按症状又可具体划分为败血症、浮肿、肺炎三种。败血症发病表现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粪尿混有血液等;浮肿发病表现为咽喉、头颈部位出现浮肿;肺炎发病表现有呼吸困难、咳嗽以及咽喉、颈部的皮下位置出现浆液浸润现象。这类病症的防治需要对病畜进行隔离治疗,然后用青霉素、磺胺等药物。当病畜出现死亡后对尸体要进行深埋销毁处理,并严格消毒避免场地受到污染。

此外,细菌性传染病中还有一种羊梭菌性疾病,这是一种以羊为感染对象的急性传染病,病症是由一类主要通过梭状芽胞杆菌中存在微生物所导致的,危害非常大,可引起包括羊快疫、羊碎疽以及羊黑疫在内的传染病。这类病症发病速度快、病程短,所以对平时的防治工作要求特别高,需要开展加强处理。对病症常发区域,可采用二次疫苗进行定期的高密度预防注射。

3 常见牛羊细菌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3.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牛羊的养殖在畜牧业中算是大工作量的工程,因此为确保牛羊生理健康,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认真落实相关预防措施:为牛羊的养殖创造出干净卫生的环境,并及时对环境进行消毒,定期进行疫苗注射等。这些基础措施都是对常见的牛羊细菌性传染病的有效预防措施。

3.2 完善动物防疫机构

动物防疫机构作为畜牧养殖的主管部门,既能为养殖活动提供重要的保护性指导,也有义务向所在地的畜牧养殖户传播正确的防治措施。当动物防疫机构能有效完成上述工作内容就能实现在提供正确、科学的传染病防治技术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牛羊传染病的感染几率。

3.3 合理的使用药物

药物的使用是防治常见牛羊细菌性传染病的主要手段,可以提高牛羊抵抗感染细菌性传染病的能力,对感染了细菌性传染病的牛羊可以提高用药量,减小传染病的传播速率,抑制牛羊发病率,使牛羊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篇2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3.0049

1猪副伤寒病

本病主要侵害1~4月龄仔猪,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阴雨潮湿季节多发。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可从粪、尿、乳汁、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排菌,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在子宫内也可能感染。健康猪带菌相当普遍,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以及抵抗力下降时,常导致内源性感染。主要特征是腹泻、下痢,若不及时准确治疗,很快就脱水死亡,死亡率高,经济损失大。

1.1猪副伤寒病的症状

急性型:多发生于断乳前后的仔猪,常突然死亡。病程稍长,体温高达41℃~42℃,腹泻,下痢,呼吸困难,耳根、胸前、腹下皮肤有紫斑,多以死亡告终。

亚急性和慢性型:表现体温升高,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病猪消瘦,皮肤有痂状湿疹。病程可达数周,最终死亡或僵猪。

1.2防治措施

预防:加强防疫注射或投喂副伤寒苗。把好猪源关,自繁自养极佳。改善饲管及卫生条件,消除发病诱因,增强仔猪抵抗力。常洗用具、食槽,保持圈舍清洁、干燥,不留粪尿,以减少感染机会。哺乳及培育仔猪防止舔食脏物,喂优质、易消化饲料,勿突然更换饲料。

治疗:肌注恩诺沙星、盐酸环丙沙星,服土霉素片;肌注氯霉素、庆大霉素,服土霉素片;肌注氯霉素、磺胺嘧啶钠,服土霉素片;肌注恩诺沙星、氯霉素,服土霉素片;盐酸环丙沙星、氯霉素,服土霉素片。

2猪肺疫病

猪肺疫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各龄猪均可感染发病,其特征是急性病例呈败血症死亡。本病对多种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猪最易感,季节性不明显,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高温,潮湿,多雨季节多发。营养不良、长途运输、饲养条件不良等因素促进本病发生, 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

2.1猪肺疫的症状

急性病例高热达41℃~42℃,呼吸困难,犬坐姿势,咳喘,口鼻流泡沫或清液,咽喉部急性肿大、红色、触诊坚硬有热痛感。腹侧、四肢内侧皮肤发红斑,指压褪色,终呼吸困难窒息而死;慢性病例主要呈现慢性肺炎、慢性胃肠炎症状,鼻流脓性分泌物,持续性咳嗽、呼吸困难,食欲不振,伴腹泻消瘦。

2.2防治措施

预防:定期注射猪肺疫苗;把好猪源关;猪舍定期消毒,保持干燥、卫生、通风;发现病例及时隔离治疗。

治疗:静注磺胺嘧啶钠。肌注长效土霉素、恩诺沙星或卡那霉素,若并发它病要对症治疗。

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病原是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各龄猪均易感,多发于6周龄至6月龄猪。长途运输、饲管不当、气候骤变等因素可引发本病。病猪和带菌猪为主要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气流感染。

3.1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症状

感染猪潜伏期1~7天。按病程长短分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最急性型病猪突然死亡,死前无征兆,死猪腹部、耳、四肢发绀,口鼻流带血红色泡沫,死亡率高达80%~100%。急性型病猪减食或废绝,体温41℃左右,常站立或呈犬坐姿势不卧,精神沉郁,耳鼻、四肢皮肤呈蓝紫色,张口伸舌,喘,间歇性咳嗽,呼吸困难,表情极痛苦,常于24小时内病重窒息死亡,部分转为亚急性或慢性。亚急性型或慢性型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咳喘,食欲减退,消瘦,病程延长或进一步恶化。

3.2防治方法

预防:加强防疫,定期注射胸膜肺炎多价灭活苗;严把猪源关;强化饲养管理;严格消毒制度,保持圈舍清洁、干燥、通风;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

治疗:本病早期治疗效果较好,用药量要大。首选静注磺胺嘧啶钠,肌注长效土霉素、恩诺沙星或(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可同时使用维C、地米效果会更好。若并发其他病要对症治疗。

4猪口蹄疫

口蹄疫属于一种急性、烈性的传染病,猪、牛、羊等偶蹄动物均易感染,本病传染性很强,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流涎,跛行,口腔、鼻盘、蹄部水疱为主要特征。

4.1猪口蹄疫的症状

患病猪体温升高,全身症状明显,流涎,跛行,喜卧,鼻盘、口腔、齿龈、舌、(主要是哺乳母猪),蹄冠、蹄叉、蹄踵均会产生水疱,疱溃后、流脓血而形成烂斑,重者蹄壳脱落,病仔猪可因停食、肠炎腹泻等死亡。

4.2防治方法

若发现猪患上口蹄疫,一定要上报动物检疫部门,不能隐瞒、出售、私屠乱宰;对病死猪要作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对圈舍、用具、槽子等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以免口蹄疫经空气、污物、病肉等传播,传染给其他家畜甚至人。该病危害极大,无法根治,只能预防。因此预防十分关键,广大养殖户要十分重视,定期注射口蹄疫苗,切勿心存侥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5猪丹毒病

该病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猪的一种传染病。多发生在夏秋和梅雨季节,2月龄以上猪最易感染。病猪潜伏期短的为3~5天,长的达半月之久。主要特征是在耳后、颈部、胸、腹侧等部位,皮肤出现各种形状红斑或疹块,呼吸困难,病死率很高,对养猪业危害很大。

5.1猪丹毒病的症状

该病分为败血型、疹块型和慢性型。患猪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口渴,大便干燥。在耳根、胸、背部、腹部、大腿上均出现形状不一、大小不一、界限明显、扁平肿胀的紫红色疹块,指按褪色。

5.2防治措施

篇3

中图分类号:S858.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227-1

1 犬流行性感冒

犬流行性感冒是指以上呼吸道粘膜炎症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全身性疾病。多发于气候多变的季节,幼犬发病率高。

本病的病源主要是犬流感病毒,具有高度接触性传染性。当犬机体抵抗力降低、上呼吸道粘膜防御机能减退以及对犬饲养管理不当时,呼吸道内的常在菌大量繁殖,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犬发病时,一般突然出现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常羞明流泪,体温升高,皮温不整,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结膜潮红,流水样鼻汁,常发生咳嗽。呼吸加快,胸部听诊呼吸音增强,心跳加快。

治疗可采用康泰克0.5~2粒/次口服。每日1次。复方氨基比林2ml肌肉注射,每天2次。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可应用配合抗生素治疗。

2 犬传染性肝炎

犬传染性肝炎是由传染性肝炎病毒(犬腺病毒1型)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俗称犬蓝眼病。临床上以体温升高、黄疸、贫血和角膜混浊为特征。

本病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特急性型多见于初生仔犬至1岁内的幼犬。病犬突然出现严重腹痛和体温明显升高,有时呕血或血性腹泻,发病后12~24小时内死亡。急性型见于各龄犬只,初发病时犬食欲减退,怕冷,体温可达到39.4℃~41.1℃,持续2~6天。随后食欲废绝,渴欲增加,流水样鼻汁,流泪,呕吐、腹泻,粪中带血。大多数病犬扁桃体和全身淋巴结急性发炎并肿大,心搏动增强,呼吸加快。部分病犬血凝时间延长。亚急性型病犬症状较轻微,咽炎和喉炎可致扁桃体肿大;颈淋巴发炎可致头颈部水肿。可见患犬食欲不振,精神沉郁,水样鼻汁及流泪,体温约39.0℃。有的病犬狂躁不安,便叫边跑,可持续2~3天。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性措施。发现病犬立即隔离饲养和护理,消毒污染环境和用具等。在病初发热期,可大量注射抗犬传染性肝炎病毒的高免血清进行治疗以抑制病毒扩散,可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每天用250~500ml含5%水解乳蛋白的5%葡萄糖盐水输液,纠正水合电解质紊乱。但对特急性病例无效。对贫血严重的犬,可输全血,间隔48小时以17ml/kg体重的量,连续输血三次。为防止继发感染,应用抗生素等抗菌药物防治病发或继发感染以及使用大青叶、板蓝根、抗毒灵、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等制剂。

本病的预防主要为加强管理和免疫。日常饲养管理中要加强环境卫生消毒,防止病毒传入。坚持自繁自养,如需从外地购入动物,必须隔离检疫,合格后方可混群。应特别注意康复病犬仍可向外排毒,不能与健康犬合群。免疫接种的疫苗主要是与犬瘟热、钩端螺旋体病的混合疫苗。一般在7周龄时进行第1次免疫接种,第9周龄时再接种1次。成犬需每隔半年或一年重复进行免疫。

3 犬细小病毒病

犬细小病毒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由细小病毒引起。本病多发于幼犬,死亡率为10%~50%。发病时病犬抑郁、厌食、体温可达到40℃~41℃并伴有呕吐、腹泻。起初粪便呈黄色或灰黄色,覆有多量粘液及伪膜,而后粪便呈番茄汁样,带有血液并有腥臭味。病犬因水、电解质严重失调和酸中毒,常于1~3天内死亡。

治疗本病可采用抗细小病毒高免血清进行肌肉或皮下注射,每2天1次,连续注射2~3次即可。抗继发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配合应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效果更佳。同时用0.1%高锰酸钾溶液灌肠。发生便血时应选用止血敏、维生素K3等止血药。病犬呕吐严重时可选用胃复安、爱茂尔、654-2等止吐。在护理上要注意病初应禁食1~2天;恢复期应控制饮食,给予稀软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次,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污染的病犬舍、窝需在彻底消毒并空关一个月后,方可启用。

预防本病主要采用疫苗免疫接种的方式,使用犬细小病毒灭活苗或弱毒苗。目前多倾向于使用联苗如,二联苗(犬细小病毒病和传染性肝炎)、三联(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病和犬传染性肝炎)和五联(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病、犬传染性肝炎、狂犬病和犬副流感)。

4 犬瘟热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致死性传染病。多发于2岁以下犬,青年犬也有感染。本病在养犬集中的地方发病较多,4~12月龄的幼犬多发,人工感染的发病率为70%以上,死亡率50%以上。2岁以上发病率降低。

发生本病时,病犬表现倦怠、厌食、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体温升高,成双相热型,即病初体温达40℃左右,持续1~2天后降至常温,2~3天后再次升高,持续数周。多数病例初期表现鼻炎和结膜炎、干咳症状,鼻流水样分泌物,并在1~2天内转变为黏液性、脓性,此后可由2~3天的缓解期,病犬体温趋于正常,精神食欲有所好转。

治疗时,首先应对病犬进行隔离。可选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唑啉钠、头孢拉定等)、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磺胺类药物。病初并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具有抗过敏、抗炎和解热作用。对早期出现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脱水的病犬,要注意补液,同时补充ATP、辅酶A等;对发热的病犬,可给予双黄连、清开灵、柴胡等。对肺功能差和呼吸苦难的病犬,应减少输液量以防止医源性水肿,应给予平喘、镇咳药物,如氨茶碱、安定等。同时,可静脉输注犬血白蛋白,以增加营养。

参考文献

[1] 郑家三,刘云.犬瘟热的临床诊断及防治.现代畜牧兽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