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3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人文病房建设方案,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以人为本,注重生态
医院的设计方案中,不仅关注为患者提供优良的医疗环境,还考虑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方案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在适当密集布置建筑群的同时,充分考虑利用自然通风与采光,门急诊、医技、住院楼组合围成多个内庭院。住院部具有良好规划与朝向,大部分病房朝南布置,护理单元各层留有开放式的室内活动场所,使患者有舒适的交流空间。门急诊、医技楼各单元通透的庭院景观体现了现代绿色生态建筑概念,为逐步建设成花园式医院创造了条件。
*科学合理,技术先进
在新建筑物内设计医院主街,使医院内门急诊部、医技科室、住院部、后勤保障部门分区明确。各有关部门布局合理,联系方便。
多通道式的影像放射科、生物洁污层流手术室、智能化综合布线、楼宇自动化、供应中心专用电梯系统等新概念、新技术的应用全面体现了现代医院的设计理念。
*安全卫生,经济高效
在分析人流物流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都做到洁污严格分区与分流,互不交叉混离,有效降低与控制院内交叉感染。
现代医疗设施运营成本较高,设计方案力求使医院内部交通短捷,工程布线合理,为日后降低日常运营成本创造条件。
*造型新颖,形态别致
方案外观努力体现端庄大方及现代化医疗亲切的个性。同时融入地域特色及蒙医文化,在简约现代的建筑风格中,在细部处理上增加蒙古族吉祥健康的图形文化。新建医院将成为和林格尔县富有现代建筑个性和优美庭院环境的崭新城市形态。
风格造型:民族、个性
*运用抽象化的民族符号
现代建筑风格,简洁明快,经济适用,庄重大方。以抽象化的民族符号,引发人们对蒙古族文化及蒙医科学的联想。
特别是门诊医技楼,水平舒展,通透流畅,似枝干,似哈达,隐喻蒙中医学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突出亲切自然的个性
造型力求轻盈端庄,不追求豪华装饰,方案设计在体现功能内涵基础上,利用功能布局体型,刻画出医院亲切自然的个性。尤其是住院楼,以核心筒为中心,两翼舒展,有分有合,高低错落。整个建筑大气庄重,又不乏亲切自然。
功能布局:明确、延展
规划布局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合理利用基地与周边道路的高差,建筑顺应城市道路排列。
*分区明确,洁污分流
住院、急诊、医技、门诊、蒙医治疗等区域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各区之间以庭院连接,既解决采光又创造绿色宜人的室内外景观环境。
门诊部、急诊部出入口设于基地西侧;住院部出入口设于基地南侧;医护人员出入口设于规划的东北侧道路;污物出入口设于基地东南侧;另外在基地东南部设置传染门诊入口。
院区由北至南依次布置: 蒙中医、儿童门诊――普通门诊――医技急诊部――住院部。
*门厅高大舒适,医疗主街顺畅通达
门诊部、急诊部、医技部以医疗主街组织和联系,沿主街设电梯厅,形成竖向交通枢纽。主街上设计室内绿化及休息座椅,营造轻松活跃的休闲空间。
*门诊科室模块式布局,尽端式延展
各门诊科室分区明确,以主街连接,模块化布局,方便患者快速进入所在病区。
各科室尽端式布局,明确医护及患者通道,也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
*放射科采用多通道式布局
患者使用的通道区域与医务人员的工作区域分开。在保证改善患者候诊环境条件下,改进了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提高效率。
Abstract:The interior design of hospital buildings should not only consider the design style of the whole hospital, functional partitioning,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choice of color, the use of lighting.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West Coast Medical Center in Qingdao, interior design concepts and some experience of the project, inspired by the concern of the hospital interior design.
Keywords:Medical Center Interior Design Strategy
一、项目概况
青岛西海岸医疗中心(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黄岛分院)是青岛市政府、黄岛区政府和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三方共同建设的一座三级甲等医院。
该中心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齐长城路以南,规划占地面积18公顷。整个用地范围东侧为医疗区,西侧为生活区(单身公寓和专家公寓),中间是以利用原有水体改造形成的生态湖为中心的花园。
医疗区一期建筑主要包括门诊、医技、病房楼、车库等,总建筑面积约为196000m2。A栋病房楼地上24层,B栋病房楼地上21层,门诊医技楼地上5层,总床位1500张,手术室21间,基本涵盖了医院的主要功能。
在总平面图可以看到,二期规划了一栋17层的科研办公楼,一栋19层的康复病房楼和一栋10层的特需病房楼,全部建成后,总床位数将达到2400张。
青岛西海岸医疗中心的室内设计于2009年9月完成,由苏州金螳螂设计院医疗设计分院担任整体设计。整体设计特点可以用绿色节能、功能合理、精细化、协调性、适度超前来概括。
二、主要设计理念
(一)以“海中穿行”为主题
通过对特有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的分析,提炼出 “海中穿行”的设计主题,运用海洋及其生物的元素来为整个医疗中心的风格定位,并将其作为设计的主线。海的宽广博大、海洋生物自然生动的形态给本方案带来了灵感和无限生机。
整个方案形成“软性”的设计特色,贯穿采用圆弧角曲面化处理,使之柔和,其目的是提高空间的质量,美化医院环境,缓解患者的压力,突出医疗中心为民服务的理念,改变了传统医院的那种冷峻严肃的形象。
(二)分区域采用不同色彩
色彩作为一种视觉元素,在医院建筑室内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蓝色环境会给人以安静、稳定感。在了解色彩功能性的基础上,我们针对综合楼中住院、门诊、医技等功能区域,采用科学合理的色彩分区,充分发挥色彩在改善医疗环境、辅助治疗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根据分区域采用不同的色彩,也有利于有效组织人流。
根据分区选择色彩遵循以下原则:
主色调统一,二级配色作为色彩功能分区的主色,三级点缀色是功能区各科室的识别色。二级配色指的是门、门套、休息椅及局部地面,三级点缀色主要是指各科室分诊区的识别色,如护士站。
严格控制二级配色和三级点缀色与主色调的面积比,既有区域色彩特征又避免色彩混乱。
二级配色和三级点缀色采用低彩度、中等明度、弱对比。
具体做法如下:
门诊各分诊区采用米色调,门及门套使用木纹色;各门诊科室、护士站背景墙使用点缀色,根据科室特点分别设色,如眼科采用绿色,内科采用木纹色。
住院区采用米色调,门及门套使用粉绿色。各楼层不同科室的护理单元可对地面、护士站使用不同色彩加以区分。
(三)体现科技人文
科学合理、完善、明确的标识系统能有效组织人流,节约患者宝贵时间;完备的医疗流程、排队叫号系统、信息智能信息系统的设计,为患者有序进行挂号、取药、就诊提供了方便。
与此同时,设计中还引入咖啡吧、商店、超市、绿色休息庭院等功能,并把艺术装置融入设计中,体现了对患者细心的人文关怀。另外,还设计了医院文化廊,向人们展示医院的历史、文化。
(四)注重环保现代
装饰设计方案造型简洁大方,风格具有现代气息,与当今飞速发展的医疗技术相适应,充满未来感和想象力。装饰材料及辅材无毒、无味、无粉尘、无放射性,各项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
在照明灯具的布置上,采用目的性照明方式,结合白天的自然采光因素,进行日照分析,严格控制光源的功率、数量及间距,在保证照度和装饰效果的基础上最大可能达到节能的目的。
三、设计中的几点体会
在医院室内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院方和设计方的心态往往不同,院方比较在意设计和施工上大的问题,如整体效果图方案、功能调整、主要空间用材等,而设计方更关注细节的处理。院方虽然同意设计方提出的想法,但在落实过程中,如果受到施工单位或招标用材的限制,设计方案往往不能得到很好落实。
若要实现较好的设计效果和合理的功能,设计师需要做好和院方的沟通工作,使院方、监理、施工都能够以设计为主导,及时调整设计和解决其他问题。后期跟踪也要及时有效,设计人员必须亲自过问,严格把关。
2近代医疗建筑模式
公元十五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开始在欧洲萌芽,加之“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都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进步,也推动了在此基础上的医学水平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到了19世纪中期,手术治疗在麻醉术、灭菌术、X光和心电检查等相继问世的基础上取得了技术上的飞跃。近代医疗建筑的雏形最早出现在阿尔帕(Aalto)早期在芬兰帕米尔(Paimio)的设计和门德尔松(Mendelsohn)在海法(Haifa)和耶路撒冷的设计,从这两个设计中可以看出,近代的医院已不再是单纯依附于宗教的慈善收容机构,它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医疗组织形式。由此可见,近代医学方面的飞速进步也促进了医疗建筑的发展,同时近代医疗建筑为符合医疗机构中专业分科和医护分工,人员、设备按专业归口集中、各科室之间分工协作的新特点、新要求,采用分科、分栋的分离式布局。2.3现代医疗建筑模式随着实验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生物检测技术的完善与提高,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疾病与人体生物学变量和细胞结构变化的关系,从而使生物医学模式被普遍接受[3]。20世纪末期,由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长足进步,医学模式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转变。20世纪90年代,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美国建筑师协会发表了《医院及医疗设施设计与建设导则》,他们对现代医疗建筑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即现代医疗建筑日趋复杂,专业化和中心化,形成了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医疗中心,并且在分区结构上更加细化———在各个区域内,医、患;洁、污物;动、静;内、外入、出路分开。
3我国医疗建筑设计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医院建筑也随之不断演变、更新、扩充。尤其是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自身身体健康的认识日益增强,因此,对医院建筑的功能设施、技术设备、医疗环境等条件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单纯的“医疗型”医院正向着“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复合型转变。而我国现有的许多大型医院建筑并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它们的建设模式基本都参照欧洲的BEAUNE模式,即将医院整体分为三大部分:门诊部、医技部、住院部,相应的主体建筑相互独立设置,其他附属功能的建筑零星布置的模式。这样的建筑模式虽然使功能规划比较明确,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就医流程线过于冗长,医生、患者和家属经过漫长的路程才能到达目的地,形成了巨大的人力浪费。有些新医院进行了新的设计探索,把三大机构拼在一起,但因平面布局和流线设计不明确,使医院更加变为迷宫一样的建筑,让人身心疲备不堪。这就是一些医疗建筑设计者只考虑建筑的功能而忽略了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所致。不论医疗建筑其功能如何复杂,医院里最根本的还是“人”,无论建筑如何庞大且复杂,其服务主体不变。而建筑和其内部空间与其他基本物质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游走于其中,用“看、听、闻、摸”等身体触觉来感受此物质。当代很多医疗机构和设计师也普遍认可,现代医院设计的路程是从“技术”走向“人”,是以人的感知为设计之根本的“以人为本”原则下的产物。
4人性化设计是医疗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当前从事医疗设计的设计师压力越来越大———他们被要求在设计中降低建设费用以及设计费用,在应对这些要求的同时常常忽视将人的情感因素融入设计之中,忘记了其设计作品最大的使用者———患者。建筑设计师可以为医疗机构中的管理方提出更具效率的方案,但这些方案不应以牺牲环境质量和人文关怀为代价。同时患者不断对医疗机构提出新的要求,医疗机构要想赢得市场,必须不断适应患者需求,为其提供温馨宜人的就诊环境、全面周到的医疗服务。新世纪伊始,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新的智能系统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效果。但是在注重这些新技术新装备的同时,也隐藏着人文关怀缺失的危机。为此,寻求医疗技术、效果与情感的平衡,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环境,成为了当今医疗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例如在产科病房中实施的人性化设计探索———丈夫和家人陪伴的温馨的家庭化私密病房、生育中心和母婴同室的爱婴病房等等都是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建筑设计典范,反映了人文文化思潮回归医疗建筑设计的强烈愿望。诚然良好的医疗环境会对患者、家属和工作人员的情绪产生有益的影响。显而易见,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包括以下特征:指示牌标示明确,通道及动线清晰,私密性良好,适宜的温度,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视野等。在医疗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上,平面布局、装饰设计、材料应用等进行世俗化、园林化和艺术化处理,是柔化高科技的冰冷感觉、渗入人情味的有效手段。例如,日本稻城医院病房的设计对医疗建筑的情感设计也提出了新的思考。他们通过将护理单元间内二床间病房和四床间病房交替布局和灵活多变的家具,使各病房中每个床位都有天然采光和良好的视野,而且个人隐私获得良好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公共交流区,提供公共交流空间。本文来自于《山西建筑杂》杂志。山西建筑杂志简介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