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生物技术创新

生物技术创新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2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物技术创新,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生物技术创新

篇1

2改革实践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把实验原理和方法一讲,然后学生依据实验步骤操作。因为许多实验仪器、用品、药品学生都是首次接触,对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实验中会出现的问题等会注意不到。最终,就会导致实验结果不理想,甚至实验失败。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本科理论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但在实验教学中应用还较少。生物技术专业的许多实验,如,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课程的实验,都是在分子水平进行的,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学生很难用肉眼观察到,造成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困难和实验操作的困难。如果利用多媒体来对相关实验内容和操作进行演示,上述困难就能迎刃而解。如,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在原理部分,教师虽然讲到通过溶解琼脂糖再降温使得琼脂糖凝固,就能形成具有一定网孔的凝胶,不同分子量的DNA通过凝胶后就可以按照分子量的不同而分离。但是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多媒体动画,学生就可以直观地看到凝胶形成的过程以及不同分子量的DNA在凝胶中泳动的情况,进而牢固掌握实验原理。另外在加样的技术环节,教师虽然可以亲身示范,但是由于每堂课的学生较多和时间限制,教师不可能对学生进行一一的示范,这样学生在加样时就很难掌握正确的加样方法。而通过多媒体录像,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加样过程,以及各种错误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而在实验操作中就能够进行正确的操作,避免错误的操作,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

3积极筹建实习实践基地

生物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学知识必须同生产实践联系起来,这一点需通过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才能实现。因此,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在多门课程中设立了实习环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也是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一个关键所在。目前,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已在关山建立了植物学实习基地,另外,我省有一些大型的生物公司,如,洛阳市的华美生物工程公司、新乡市的华兰生物工程公司等,这些为我校生物技术的诗句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篇2

随着生物技术实验手段日新月异的发展,实验教学形式也要跟紧改革,本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也要进行实时更新,以适应经济社会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验内容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增设综合性实验。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分篇章进行的,各个知识点相对来说仅仅横向或者纵向学习,缺乏系统性综合联系。通过综合性实验将理论知识纵向与横向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系统、灵活地掌握实验技术与手段,如在基因工程实验中选择DNA重组技术实验,该实验的动手操作特别多,涉及的方面也较广。如合成DNA链变性、退火形成双链,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质粒DNA,琼脂糖凝胶分离大、小片段,凝胶回收,连接成重组体,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转化、筛选等,通过学生的自学及动手操作充分了解、掌握DNA重组技术的意义及应用。2.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设计性实验的设置,在系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涉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归纳出当前研究现状并提出自己的思路,把自己已掌握的实验原理与技能通过设计新的实验方案,经导师及相关专家认定可行后,独立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外,对于问题的出现,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科学面前没有对与错、应该与不应该,学会尊重实验结果,客观的分析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是一个研究人员基本的素养,通过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的培养,改变当前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认识,在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希望对知识的接受方式得以突破。3.增加专业实验课。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专业课程在农、牧、渔、园林、工业、环保、医药、食品等众多行业中广泛应用,然而当前很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如蛋白质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发酵工程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导致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与社会生产、经济发展脱节。为此,需要足够重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基因工程的应用可谓是“处处留痕”。现代临床中许多药物如生长素、干扰素、促红细胞生成素、胰岛素等都是基因工程的产物,同时在农业方面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应用,比如抗虫棉、抗高温水稻。而我们食用的多年传统的酸法水解工艺的味精也是利用酶工程中的双酶法糖化工艺取代。我们日常所食用的饮料、酱油、乳酸、啤酒是利用发酵工程、酶工程对农副产品进行加工的产物。在实验课程设计中应尽量包含以上工艺,甚至开展兴趣小组,激发学生深入研究以上工程技术的应用。

二、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

1.拓宽实验原理理论知识。尽管操作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环节,但掌握实验原理的理论知识是正确操作的保障,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用引导的方式讲解实验原理,让学生明白实验的主要内容以及结合原理,让学生理解及掌握实验操作的设计思路,并能预测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实验教学过程中杜绝“灌输式”和“绑架式”教学,学生的操作和结果不能都是按照教师的思路和认定方式给予评价。通过学生自主性学习,启发求知欲望,学生积极的思考状态是我们要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始终维护的精髓。通过拓宽实验原理,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思考,维护协商积极的思考状态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2.创造实验操作机会多分组。每次实验的开展所用到的仪器设备为2~3种,但实验室的人数却有25人左右,因为实验学时的限制,往往不能保证学生一人组进行实验,需要多人合作,而此时有些学生借此可以不做或者少做实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主动培养。生物技术真是一个“烧钱”的专业,所用实验仪器设备价格高、器材耗损大、试剂昂贵,为增加每生的动手机会,除了现有的实验室把整班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实验,使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外,还单独增设了实验室,让有兴趣的学生充分、认真、仔细地自主完成整个实验操作,尽可能提高锻炼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3

林忠平因为承担支边的任务,常去新疆。有一次与台湾的一位植物学界朋友在新疆不期而遇,两人一起怀着浓厚的兴趣探讨沙漠公路的绿化问题。听林忠平介绍新疆的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之后,许多台湾学者帮情不自禁地提出要在新疆举办一次海峡两岸植物生物技术研讨会。科学家天然有着浓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为了这片美丽而又干渴的土地,林忠平教授不断地呼吁业界对新疆给予关注和支持,并向有关部门建议发展新疆特色农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国家的支持,现在新疆已经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林忠平的前瞻眼光:如今的新疆已成为我国非常重要的农业区,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除此之外,林忠平教授和新疆农科院微生物所的朋友一起,利用一种遗传改良的耐缺氧细菌做微生物采油,为克拉玛依油田的生物采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几年,大陆科学界与台湾科技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期间,林忠平教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次在福建举办的植物生物会议,其中有台湾学者参加,此次会议使得福建农业科研院所对台湾农业科研方面的情况有了深更人的了解。此后,他又出面邀请几位台湾朋友到福建农林大学探讨合作项目。在北京大学,他也常参加学校海西研究会的活动,为两岸的学术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