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物理的方法和技巧

初中物理的方法和技巧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3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物理的方法和技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中物理的方法和技巧

篇1

有较大一部分的学生对高中物理学科的学习感到很吃力,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在心理上对物理学习有一定的恐惧,另一方面是由于初中物理与高中的物理在学习目标和内容设置上有很大的出入,学生不能完全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初中物理的教学研究内容包括:声音、光、电路、物态变化、质量、力与运动、浮力等,可以看见,这些内容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收的内容,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生活当中的模型进行思考。但是高中阶段所研究的物理现象就更加复杂,并且与初中教学内容相近的部分在学习的深度和研究的广度上都增加了。学生需要转变原有的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做题和研究方式,转变成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发散思维,建立物理模型。所以对于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物理学科的衔接,使学生能够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一,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一的学习是从运动学开始的,运动学也是学生在初中物理课程当中学习的一部分,也是力学学习的基础,而力学又是学习好高中电学、运动学、磁学等方面的重要条件。把运动学作为学生进入高中物理学习的过渡章节,一方面方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扩展此部分学习的深度,另一方面运动学的内容相较于后期学生要学习的电磁学、热力学等部分来说更易于接受。所以从教材的结构安排来说,将运动学安排到第一部分恰好起到一个内容上的衔接,是很科学合理的。有的学校和教师喜欢把电学部分放到开始来讲,从课程的难易程度来说,运动学相比电学要更简单;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分析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基础来说,运动学仍然是学习电学的一个基础部分,所以,这里还是建议将运动学放在初高中衔接的过渡位置上。在此背景之下,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按照教材合理设计自己的课程顺序。

第二,要做好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过渡,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对物理知识进行知识整合。所谓知识的整合,是指向学生讲授的知识应该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同化与顺应。由于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别,导致教材对概念的介绍和物理量的概念定义上存在一定的出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高中教师应该对这些物理概念和所研究的问题上的差别与联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在授课的过程中向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辨别和区分。例如在讲解运动学中关于“速度”这个概念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提问学生初中所学的速度概念是什么,然后再给学生区分初中学习的“速度”的概念只能表示速度的大小,不能表示速度的方向,在高中阶段将只表示大小,不表示方向的速度称为“速率”,而原先所学的“速度”在高中阶段的意义是,既能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又能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教师要清晰明白地向学生表明相同物理量在新阶段学习与以前学习的差别,避免学生困惑和混淆这些相关概念。

第三,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让学生学好物理,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教学,丰富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工具已经成为很多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但是很多教师将授课内容写到课件上,上课的过程变成了为学生复述课件内容的过程,这样学生在上课仍旧会感觉疲累,也失去了利用多媒体讲课的意义。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资源的时候应该注意,还是要以教师授课为主,多媒体资源授课为辅,为了避免上述这种情况,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应该只为学生呈现关键字等信息,辅助以视频和图片等。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一章“质点”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火车过隧道图片、跳水运动员图片、学生感兴趣的明星图片让学生分析物体能看成质点的条件,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听觉上和视觉上多方面学习,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篇2

电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电路知识作为初中物理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应当重视,结合当代电路教学的基本定律和知识重点,注重对学生物理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找到物理电路中经常出现的故障,寻找解决方法和解答技巧,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都要学会合理运用和分析。本文主要依据初中物理常见电路的教学理论和知识内容,对初中物理课堂电路故障分析和教学策略做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 加强生活化的电路故障教学例题――培养学生对物理电路的思维意识

初中物理教师要做到有效教学,从日常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入手,不断加强生活化的电路故障教学例题,培养学生对物理电路的思维意识。教师要明白,物理的教学注重观察与实验过程,实验教学是物理课堂的核心内容,也是物理素质教学理念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方法。在物理电路故障分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兴趣,锻炼学生对“电路故障”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研究表明,只有通过实质的实验训练,才能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充分动用思维能力,扩展想象空间,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养成爱动脑的好习惯,把物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真正从实验中走进物理,学好物理。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物理课堂的电路分析和故障教学。而且,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教师要合理地规划物理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严密的教学方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如下的电路图中涉及到多个支路的工作流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条电路的工作运行机制,加深理解和忆。在该电路中,当S3闭合时,两个小灯泡由于被一条导线链接,故成断路状态。

二、 优化实质性的电路故障教学方案――训练学生对物理电路的学习技巧

物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存在复杂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动手能力要求特别高,教师要优化物理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电路”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把物理实验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鼓励学生把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综合发展。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实验动手能力的积累有很大关系,教师要充分发挥“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在物理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能增加学生亲自动手的经验,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思想,紧跟教学的课堂教学步骤,结合课本的教学内容,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物理的发生发展过程。

传统的物理课堂呆板而缺乏新意,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很容易产生对课堂的厌倦和烦躁的心理,在新时代的教学体制理念的要求下,教师要努力让课堂物理“电路”故障问题变得更实际化,让复杂的理论知识直观化、生活化。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物理课堂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是物理课堂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催化剂”,如果课堂上没有实验,再强大的知识理论也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就像鱼儿没有水,缺乏动力和活力。例如有一盏小灯,正常工作时流过的电流为2A,而电源电压为220V,求电路中的电阻值。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公式 进行计算,得到电路中电阻值为110欧姆的结果。

三、 完善科技性的电路故障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物理电路的分析能力

篇3

第一,初高中物理教材差异的局限。

在内容方面,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有许多显著差异。例如,单就知识层面看,一是从直观到抽象的差异:如初中认识“物体”,高中认识“质点”。二是从单一到复杂的差异:如初中掌握“二力平衡”,高中掌握“多力平衡”;初中认识掌握“匀速运动”,高中提升为认识掌握“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三是从标量到矢量的差异:初中使用“算术运算”(加减法),高中使用“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再就是从浅显变严谨、从定性变定量的差异,等等。

在篇幅和语言及思维层面,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明显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而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自然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高中物理的描述的方式也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

第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用学生的话说,那就是对于初中物理习题,“只要记住了物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但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就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两个似乎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因而认为物理真是无章可循。

二、针对高一新生学习物理的局限性的对策

第一,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一是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三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第二,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很少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而使物理概念变得抽象化。对此,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第三,加强解题和复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要引导学生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就必须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这是与初中物理的解题技巧明显不同的。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理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再如解决力学题,要认真审题、明确对象、联想图景、启动思维。认真审题就是要实现几个转换:一是由个别向一般转换。如力学解题开始应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代入运算时统一用力学的国际单位制(SI制),解题结束应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判断。二是研究对象的实体向物理图景转换。宏观物体(大到天体);有做匀速运动的,也有做变速运动的;有个体,也否相关联的群体。对题目给定的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思维,形成一定条件下的清晰的物理图景。有趣的物理图景促进学生的注意转移,情感与图景贴近,达到情景结合,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启动。三是由物理过程向物体的状态转化。如在力学范畴内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转动)和非平衡状态。物体处于何种状态由所受的合力和合力矩决定。学生对物理过程和物体所处状态的了解,减少了解题的盲目性。四是由已知条件向解题目标转换。如力学解题目标一般包括:画出研究对象的示意图。在图上进行受力分析(不能遗漏所受到的每一个力,也不能凭空增加力),物体在各个时刻的状态、位置、运用的物理规律、公式、要求的物理量等。五是由文字叙述向示意图形转换。在根据题意画出的图上标明受力情况(按重力、弹力、摩擦力顺序思考)。对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状态,也用符号标出。学生通过画图对物理图景有了直观了解,触景生情,增强了解题的信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