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社区生态建设

社区生态建设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7 10:51: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社区生态建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社区生态建设

篇1

一是加强水气污染治理。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开展工业企业废水、废气治理,减少工业排放,推进石油炼化企业催化烟气脱硫工程。今年,重点抓好东、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完成史口污水处理厂建设,配套污水管网,重点河流全部建成人工湿地净化水质工程。

二是抓好扬尘治理工作。建设6处加水点及1处清扫车辆排污处、4座“三位一体”小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在扬尘污染严重的企业建设挡风抑尘墙。同时,做好中心城8个空气自动监测点位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

三是狠抓节能减排。突出抓好化工片区污染治理,年内全部完成剩余13家企业的搬迁关停任务,坚决取缔“土小”企业。同时,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认真落实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控新上“两高一资”项目。

(二)实施城乡环境集中整治,改善城市面貌。

一是完善城市功能。加大奥体中心与市体校迁建、“两馆一宫”、城市公园改造提升、金湖银河生态工程、文化公园片区开发等重点城建项目建设力度,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二是加快城市改造。着力推进西城济南路、西四路等道路建设、旧城区片区改造和新区配套完善,对西城14座城市公厕进行改造提升。完成沙营、南王屋、东营村等旧村拆迁任务,抓好北王屋、辛店等11个村居改造项目。

三是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推进城乡绿化、道路、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11座单体或多位一体小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及配套设施设备,推进“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程,建设生态文明村居40个、生态文明社区10个。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生态经济发展。

一是重点推进博奥奇1.2GW太阳能硅片、光伏太阳能500MW光伏产业链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建材仓储园等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发展骨干企业为龙头的服务外包业。

二是重点抓好生态农业产业基地、生物质能源基地、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优质鱼项目等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年内发展标准化蔬菜基地3000亩、水产养殖基地1万亩。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重点推进生态旅游配套区、旅游度假区建设,完善南二路旅游观光产业带,整合“三大林场”旅游资源,打造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四)加强环境绿化保护,扩大绿化面积。

篇2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社区文化的发展能带来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人们在社区生活,城市或城镇基层的社会文化现象就属于社区文化。而社区生态文化具体以下方面:社区居民的道德和伦理、人生信仰、思维的方式、价值观念、组织管理制度、历史传统、群众的生活方式等等方面。社区生态文化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科学地认识世界,处理人和社会及自然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社区和谐科学发展。人们在工业文明时期取得了伟大辉煌的成就,正是由于生态文明是人们进行理性思索的结果、尤其是对于传统的工业文明理性思索的结果。但是,也经历了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比例不平衡等问题。这些困难和危机的解决,需要人们要寻找新的健康发展道路,走上生态文明良性发展的道路。社区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树立生态伦理的观念和一些公平和谐的处世观念,可以使社区内部树立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的观念。

1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现状和问题分析

1.1 社区群众的生态意识需要加强。从人们生态意识方面来研究,社区人们的公众生态意识有待提高,尤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通过具体的调查研究,发现现代的一些人们具有节约冷漠症的症状。例如:在办公室里的人们对办公室里的空调、电灯等经常开着不关灭而熟视无睹、很漠然。生态文明建设即包含生态伦理素养、生态环境科普知识教育的生态精神文明,又包含建构生态政治制度的生态政治文明以及生态物质文明等。

从消费观进行分析,人们生活刚刚富裕、好起来,不宜改变传统观念,包括自己享受、自己消费的传统观念,这样往往会导致高物质消费的泛滥。人们的环境意识、生态伦理观念、道德观念、生态文化的教育,人们的普遍环保意识不强,所以有待于不断地提高。

1.2 公众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参与度不强。人们比较关心关注资源环境的保护、民生问题与生态的建设。人们虽然关注但实际参与程度不高。人们的参与一般是在社区居委会的指导下,想单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志不容易实现,还有一些人们不知到怎样才能参与生态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

2 改善社区生态文化环境建设的策略和措施

2.1 加强社区生态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和谐健康居住环境。

第一是完善社区内的活动场地或活动室。加大投入资金和人员对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增添锻炼的健身器和活动体育设备。

第二是加强人文资源的建设。括文化组织管理团队、文化艺术团队、群众文体骨干。为确保社区文化发展建设的广泛性、普及性,社区要强化区内文体骨干分子对社区居民的文化业务指导和宣传,吸收区内喜欢并热爱文体的人加入社区文化建设团体,发挥作用,奉献余热。

2.2 加强社区生态文化环境建设,创造优美居住环境。

第一是进行社区生态环境建设可以创造出优美的居住环境。注重建设具有一定文化氛围的人居环境。在设计上规划有序,设计新颖,为小区的居民带来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环境建设卫生、清洁、整齐、美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是注重建设一个安全和谐的社区环境。在小区建立区巡防治安队,做到工作有组织、有安排、有计划、有保障,遏制了违法犯罪,为小区居民生活安宁增加了可靠的保障。

2.3 加强生态环境宣传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切实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忧患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树立社区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伦理观、人生价值观使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坚持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制文明、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进行宣传教育,引导社区居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利用广场的人气聚集的优势,开展各种文艺演出、诗歌朗诵等以“树文明新风”为主题的文化活动。

2.4 优美环境与人文社区潜移默化互相影响。

第一,利用各类社区教育阵地,积极发挥审美教育作用。社区居民意识到社区家园和环境对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有很大的意义,逐渐自愿地积极地参与社区活动。

第二,有效发挥居委会管理组织的协调沟通作用。具体落实社区文化发展的措施,使各项措施和政策更加贴近居民,贴近人们的现生活、满足需要,快速地有效地解决实际现实困难。

2.5 创造社区文化与享受社区文化相结合。

首先,积极发挥业余文化艺术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力所能及地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为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大众的通俗的作品。

其次,努力实现居民享受文化的权利。创建面积小而精致的文化场所、多而全的体育设施。人们不用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文化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给大家带来的便利。形成平和心态、和谐氛围和健康文化环境。

篇3

2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生态社区的特征

农村生态社区中生活的人和环境之间建立了持续的、稳定的相互依存关系,其所关联的共同体,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活共同体,而是包含而又超越了生活共同体的更大的生态共同体,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2.1生态性

生态性是农村生态社区的首要特征,它强调农村居住地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改变过去农村过度消耗资源的状况,不再以破坏生态环境来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农村生态社区通过绿化、净化、合理处置污染垃圾等方法改变农村被破坏的自然环境,通过有效的生态治理手段,促进村容整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社区产业间的合理联结,实现良性循环。

2.2人文性

人文性是指人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关照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人生关怀。如果农村生态社区的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是硬件,那么农村生态社区的人文精神就是软件,它指向的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建设,不仅仅停留在自然环境的保护中,更注重村民的内在精神文化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享乐文化、世俗文化在逐步蔓延,功利主义、金钱主义在非理性膨胀,农村文化原有的传统道德观念碎片化,精神虚无化。农村生态社区需要培养村民的公益精神、参与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构建村民的精神家园。

2.3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农村生态社区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内容。在经济方面,就是要引导农民建立与自然环境相是一个生产、生活方式,包括对农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保护、推动农村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高效绿色农业,对具有资源优势的地方,发展生态旅游业,推动社区产业发展优势。在政治方面,加强制度创新,从制度上规范社区内政府、组织或个人的费生态化行为,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规章制度,鼓励村民的公共参与,赋予农民话语权、知情权和决策权。在精神文化方面,充分挖掘社区生态人文资源,加强生态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将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积极建设农村生态精神文化。

3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农村生态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力举措,是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建设的路径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树立大局意识,认清生态社区建设重要性

思想认识上,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不能将农村生态社区建设视为一项简单的工作任务去完成,农村生态社区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维系的生活共同体,而是呈现出多样性联系的地域共同体。通过改善村民居住地的生存环境,不断满足村民日益丰富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提升生活质量,通过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调整与优化,实现农村社区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是“生产高效、生态宜居、生活幸福、人文和谐”的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生态社区建设是提升乡村的人居环境品质和资源配置效率,传承乡土文脉,保护自然生态,重构乡村魅力空间。其实质是要让农民参与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农村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建设能够共享现代文明成果的现代农村社区。

3.2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经济建设工作、文化教育工作……一切工作,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农民是农村生态社区的建设者和直接受益者,决定了农民是农村新型生态建设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农民成为生态社区建设的实践主体和推动力量,是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的题中之义。为此,生态社区建设不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是要让农民看的到实惠,摸得着幸福,通过培训、讲座、广播、电视、标语和公开栏等各种形式,把生态社区建设的意义介绍给农民,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和评判权,让农村在生态社区规划、建设、经营中当主人、做主体、唱主角,增强农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营造开展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农村生态社区建设要从村民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解决村民们的实际困难,让村民们切实感觉到社区建设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3.3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

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人们的思想观念、思想素质水平存在着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农村生态社区建设在不同的地区之间要有所区别,有所侧重,而不应设计一个统一的建设模式。这在客观上要求各地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分析本地区当前农村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综合考虑农村山水风情、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资源环境等因素,把握其内在的肌理,并统筹兼顾到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开发规划,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社区建设,而一些地方在生态社区建设中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导致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短期行为多、长远设计少,这与生态社区建设的目标相违背。为此,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是当前各个地方建设生态社区的过程别需要予以明确的,需要作进一步具体的研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