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社区康复护理的内容

社区康复护理的内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24 10:32:3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社区康复护理的内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社区康复护理的内容

篇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98-02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卒中的救治率也有了显著提高,但致残率却高达80%。如何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机体功能恢复已经成为目前居家康复护理关注的问题[1]。美国护理学家D.E.Orem提出当人的自理能力不能满足其自理需要时,就产生了自理缺陷,也就确定其需要护理[2]。为了满足社区老龄化的需求,发展以社区或家庭照顾患者的慢性护理干预,降低诊疗费用[3]。目前,居家护理已经成为上海地区卫生保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Orem自理理论对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稳定期居家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通过华漕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找出所以近12个月内因脑卒中发作引发偏瘫现已出院居家的患者,并对其进一步调查,选择其中缺乏康复知识、行为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41-65岁,平均58.7岁。文化程度:小学5例,初中16例,高中17例,大学12例;现生活在社区中,处于疾病稳定时。排除语言能力障碍、理解能力障碍及其它影响生存质量疾病的患者。经基线调查,再将其分层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5例,并对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程度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1.2方法

1.2.1居家康复护理干预

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提供社区常规随访。干预组: 由2名社区医生,2名康复医师,1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5名社区护士,5名红十字志愿者(在社区中具备康复指导技能的退休人员)组成居家康复护理干预小组,对干预组实施维持6个月的康复护理干预。定期服务: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时每天2次,每次30分钟。不定期服务: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需求随时可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床组联系。内容:①由社区医生联系,康复医师评估,护士制度康复护理计划和措施,并指导家属、患者积极配合完成。②床上功能锻炼:教会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适度的被动运动(要求各个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充分活动,如举臂,抬脚,握拳,屈肘等),并根据患者的偏瘫病情状况和耐受能力确定肢体活动的幅度和程度,手法应适中、由慢渐快,由轻及重,由弱至强。③下肢功能锻炼:根据现病情稳定状况,尽早适度下床活动,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④积极利用社区资源,提供相应心理护理干预。⑤志愿者为患者及家属传授经验,并结对相互鼓励。方式:讲解、讨论、示教、训练。为全程追踪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情况,每位社区护士负责做好各项记录。[4]-[10]

1.2.2评价方法

6个月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按Bartend指数评定标准分别对使用Orem自理理论居家康复护理前后进行评分。

1.2.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

2 Orem自理理论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2.1 心理护理干预:患者由于脑卒中发作引发偏瘫的发生,全部或部分生活能力需要他人协助完成,使其自尊心大受打击,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抑郁、急躁、失落、颓废等,甚至有自杀倾向。这些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严重影响了居家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因此,首先对患者进行专业的心理评定[11],给予合理心理疏导,允许患者情感的适度发泄,指导其重拾信心,取得家属及朋友的积极配合,了解患者兴趣爱好,针对性的制定健康心理机能的恢复。

2.2 肢体功能锻炼: 居家康复护理干预小组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康复分6步程序:床上各式-床上主动被动运动-坐位训练-坐位平稳训练-站立平稳训练-步行训练。

2.3 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在肢体功能锻炼中适当穿插ADL的训练。包括穿衣服、如厕、进餐、刷牙、拧毛巾等。尽量让患者独立完成这些既基本又重要的日常生活活动。待肌力逐渐恢复后,再循序渐进的增加ADL的强度训练。整个训练过程要给予充裕的时间完成,耐心指导,细心协作,循环练习。

2.4 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合理利用社区中辅助锻炼器材的使用,向患者家属解释居家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说明家属对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对偏瘫康复的不可或缺,同时指导家属如何帮助患者训练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4 讨论

4.1 Orem自理理论在居家康复护理中强调辅助教育的作用,强调护士的任务是增进患者自我的日常生活能力的主观能动性[12]。Orem自理理论为居家康复护理提供了临床护理实践和护理科研一种概念结构,体现护士在治疗、护理、康复中的作用,丰富护士的职业内涵,在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稳定期康复指导Orem自理理论提供专业的辅助训练理念,并随着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相应的护理需求也会随之减少,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自理能力[13]。

4.2 由于社区居家康复护理是目前老龄化社会中的一项新兴护理工作,迈进社区走进家庭的一种全新的康复护理工作在摸索和探讨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家庭提供康复功能训练指导,争取在康复干预下恢复患者最大可能性的自理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经居家康复小组干预后,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按Bartend指数评定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参考文献:

[1] 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44-347.

[2] 丁亚芬,黄丹丹,张超文,等.Orem自理理论在内科脑出血患者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03-104.

[3] 刘腊梅 周兰姝.我国台湾地区居家护理发展现状[J].护理研究,2007.21(3):651-652.

[4] 周健 周军 李建华.循序功能训练康复期脑卒中患者[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0):1606.

[5] 张新勤.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0):4837-4838.

[6] 骆京京.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1例整体护理的体会[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97-98.

[7] 毛秋云 孙爱芹 宁波,等.Orem自理理论在脑出血病人术后恢复期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96-97.

[8] 张玲 郭红.老年人的居家护理[J].中华全科护理,2006.9(15):1290-1292.

[9] 孙菲 徐燕.我国家庭护理发展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护理杂志,2006.23(1):42-43.

[10] 梁茹 吴丽芬.出院患者家庭访视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现代临床护理,2006.5(4):79-80.

[11] 高玲 钱开林 孙延文,等.心理康复治疗对年轻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369.

[12] 李春梅.自理理论在神经外科偏瘫康复护理中的运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7):2591-2592.

篇2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康复工作十分繁重,精神卫生问题成为社会发展、家庭生活幸福的严重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我国精神病患者,居世界首位,精神疾病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也就是说每十三位中国人中,就有一位患有一定的精神性疾病,这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重视。因此,精神病患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工作成为必要解决的问题。

2 社区康复护理现状

社区康复是指以社区和家庭为背景,通过调动社区相关部门、人员、残疾人员及家庭成员等社区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康复对象提供康复护理服务。采取针对性的药物、心理、工疗、护理等综合性社区干预与康复措施,并且对患者家属的疾病知识增加,减轻其照料负担等。但是还存在几点问题:①我国尚无精神卫生立法,对精神病人的管理无法可依,经费缺乏;②由于误解、岐视、偏见依然存在,精神障碍患者难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甚至被关锁和禁锢;③精神保健工作力量不足,医务人员缺乏;④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程度不够。

2.1 社区护理的可行性

2.1.1 人口机构变化

由于人们的平均寿命日益增加,老年人的精神疾病的人数也日益增多。据英国精神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理健康问题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

2.1.2 家庭结构变化

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问题儿童、青少年人格障碍增多,儿童及青少年受到发育、情感、行为和学业问题的困扰。

2.1.3 医疗费用的增多

而精神病是慢性病,需长期服药就医,这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发展社区护理可以避免病人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

2.1.4经济社会的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带来一些不利于健康的问题:①人口大量流动,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和健康管理方面的问题;②人的价值观念变化,即提高生活质量和怎样健康长寿是我国百姓最关心的问题;③学习就业竞争激烈,造成精神分裂症、神经症、酒精滥用、自杀发生率均明显升高。

2.2 阻碍社区护理的因素

2.2.1 管理及经费问题

我国卫生部近几年提到了发展社区护理,但是从机构的管理到经费的预算上,却很少倾向于社区护理发展,更不用说社区精神护理。从政策上,尽管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计划;从经费上,迄今为止,在我国的城市,由于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无章可循,缺乏权威性,一些享受公费医疗的病人在医院治疗护理能报销,但接受社区护理不能报销,所以只有放弃社区护理这种经济的康复途径。

2.2.2 精神卫生认识不足

人们对精神疾病缺乏了解,长期存在着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将各种精神疾患的人看作是令人厌恶的疯子,将他们当做异类,故许多精神病患者家庭讳疾忌医,唯恐家丑外扬,丢了全家人的脸面,这给社区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及康复护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从而制约了 社区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2.2.3 社会的信任及了解不足

社会对护理工作的了解程度大部分还停留在打针发药的概念上,人们通常将疾病的康复归结于医生,护士仍是医生的附属品,对于护士的价值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对于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因此患者的从护性低。

2.2.4 社区护理人才缺乏

由于政府的不重视,缺乏有关培养社区护士的规定和指导社区护理意向不明显,影响了有关单位对社区护理人才的 培养;其次,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教育较为薄弱,再者是工作辛苦,待遇低,与所承担的精神康复护理不相适应。

3 社区康复护理的策略

3.1 提高认识

精神性疾患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不仅关系到精神病患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对患者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安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政策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制定配套政策,保证社区精神病人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

3.2 深入宣传

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精神病人的处境得不到普遍同情和理解,精神卫生重要性得不到足够认识,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展反对歧视精神病人的活动,消除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通过宣传也让人们了解社区精神康复护理的目的、工作范围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了解社区护士的工作方法,纠正人们对护理工作的偏见。

3.3 健康教育的宣传

3.3.1 患者的健康教育

可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增加患者回到家庭和社区后的服药依从性,从而减少患者的复发,减少再住院的次数,还可帮助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按时服用药物,避免不良刺激,增加人际交往,重返社会。

3.3.2 家属的健康教育

加强他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使他们更好地照料患者,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有关精神疾病知识的增加可以改变他们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使得他们不再歧视、排斥或害怕患者,从而有利于患者重归社会。

3.4 护理人才的培养

3.4.1 师资培养

由于我国社区护理起步较晚,师资队伍很不完善,所以对师资的培训也刻不容缓,应将观念转变较快而又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师送到国外或国内社区护理开展比较好的地区去培训。

3.4.2 学员培养

社区护士最好由受过高等教育,毕业3~5年,有临床工作经验,并且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技术精、服务态度好、责任心强、知识丰富、身体健康、遵守医德和院规的护士作为培养对象。

3.5 改革护理教育

在制定护理教育课程上,安排社区护理的概念;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与社区护理的关系;家庭护理、公共卫生与社区护理;精神康复护理;护士在社区提供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护理程序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等课程,以培养出专职的社区人才。

3.6 开展护理的研究

在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的基础上,研究社区护理的内容、方法、技术、管理,探讨针对各种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程序,包括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评价方法,把健康教育的对象从患者和家属扩大到易感人群和整个社会,以促进社区护理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一般较差,运动能力和言语能力会受到严重损伤,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为了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患者院外进行护理干预,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水平。本文主要对社区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间我社区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共69例,其中男39例,女30例,年龄为59~79岁,平均为65.6±3.3岁,所有患者均经相关检查诊断为脑卒中,且符合相关脑血管疾病标准,在院接受了系统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达到出院标准。

1.2护理方法 对患者实施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1)加强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脑卒中方面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治疗和后期康复的方法和方式,对出院后在肩关节、膀胱、以及褥疮等方面的基础护理方法进行教授,并指导患者如何进行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2)运动康复训练,定期到患者家中进行运动恢复训练指导,对患者上肢进行外展、前去、内旋等活动,对患者的手指和肩关节、肘关节进行按摩,并可将按摩的方法教给患者家属,由家属每天为患者进行按摩,以保持患者上肢的血液循环畅通。对于患者的下肢,护理人员应该帮助对患者的髋关节进行伸展,协助患者下蹲和起立的动作,让患者能够尽早下床活动;(3)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在每次随访时应该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对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适当干预,减轻患者心理上的压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纠正,以减少非生理因素对患者预后康复的影响。

1.3观察项目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评分采用巴氏指数[2]进行评分;对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进行测定,并比较在护理前后的知晓率之间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对患者的护理效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其中p

2.结果

本组69例患者在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前后,其生活能力评分和知识知晓率之间的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结果可看出,在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护理前,p

3.讨论

本文主要对采用社区康复护理方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实施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升高,患者对脑卒中的知识知晓率明显升高,这说明社区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脑卒中疾病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其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患者预后较差,有效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是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重点[3]。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摄取康复护理干预,主要是针对那些达到出院标准回家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而言,通过系统定期的护理干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能够得到快速恢复。在康复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能够对脑卒中疾病有一个系统认识,对康复治疗和护理在脑卒中预后中的改善作用有清醒认识,从而配合医护人员开展各项护理干预活动[4]。二是对患者运动机能进行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人员通过定期上门指导和护理,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活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三是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纠正患者在治疗期间产生的负面情绪,减少心理因素对脑卒中康复进程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丁淑玲,邵良.自护知识教育结合社区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家庭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4):86-8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