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5 10:52:5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3-0023-01
1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在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我国的生态环境仍在不断的恶化,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不仅需要政府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已经成为我国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作为政府,要大力倡导绿色文明,加大城市的绿化面积,为社区人民提供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实现人和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作出努力。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益处,控制环境污染状况,改善环境质量,有助于保证人类的生活质量,保护珍稀动植物的多样性,从而造福于我们的后代子孙。
2小流域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小流域的水电站开发建设,会直接破坏生态环境,占用大量的耕地,砍伐森林,使很多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可能会有很多种稀有动物因此而消失,危及到我国珍贵动植物的种类减少。原有地面上的植物被破坏以后,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具体的可以从下几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2.1水电站对水中生物的影响
水电站的修建可能会干扰到河流鱼类生物的正常成长,特别是那些需要洄游生殖的鱼类,水电站阻碍了他们的洄游通道,更有甚者可能会导致洄游生殖鱼类的灭绝。另外,建设水电站可能会使河流的水位和温度都会发生变化,对鱼类的生活周期和生活方式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改变整个河流的生物生态系统。修建水电站,为实现人工养殖提供便利的场所,但是这种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导致原有生态数量的减少和珍稀物种的灭绝。由于水位发生变化,使得那些陆生植物彻底被破坏。
2.2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在水电站修建时大量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出现裸土地的面积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泥沙淤积,使河道的泄洪能力下降,流入库区的泥沙量也不断增多,使水库的综合效益降低。与此同时,土壤中的有机质也不断流失,从而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也增加植被复垦工作的难度。水电站建成后,水体的流速就会有所削减,污水的净化降解机能也会随之减低,这样就会加快水体污染。
2.3 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建设水电站的过程中,水库会淹没大量的耕地,对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做好移民的安置和占用耕地的赔偿工作。例如,长江二滩工程的实施就淹没了1.72万m2,需迁移的居民人口众多,其中只要处理不当就会加剧生态恶化的现象。
2.4对名胜古迹景观的影响
水电站开发肯能会导致一些名胜古迹的搬迁或重建,水电站的形成也会淹没部分文物古迹,蓄水池如果发生坍塌就会导致地质灾害,那么随江而建的古迹也有可能被牵连其中。如在三峡大坝建设的过程中,三峡将会淹没1 271处文物古迹。如云阳张飞庙、巫峡的孔明碑和奉节的白帝城等。
3 采取何种措施防止小流域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针对上面小流域水电站的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这些措施如下:
1)水电站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强化施工过程的监督作用,坚决反对滥砍滥伐,捕杀珍贵动物;
2)对于水电站建设中无法避免的珍稀野生植物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移栽那些低矮的易于成活的植物,对于那些移栽后成活率不高的植物采用幼苗栽培的方法;
3)对于不同的鱼类,可以分别采取建立鱼类增殖站或修建过鱼道等措施保护鱼类的生长。对于外来鱼种的侵入,应该加以严格控制,以避免外来鱼种对原有生物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4)大力发展植被复垦工作,优先选择那些适应性强易成活的植物,对大坝两岸或水电站空隙地多种植一些保持水土性能特别好的树木,既可防止水土流失,也可到达绿化环境的目的。
4 结论
在水电站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始终贯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的思想,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尽量少破坏植物。在施工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污水的排放和噪声污染,禁止肆意砍伐树木,捕杀动物的行为。本文主要就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小流域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所采取的补救措施进行阐述,使我们更能清楚的了解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对社会和自己负责的一种体现。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构建资源节约型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在小流域的水电站建设中,必须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针政策。
参考文献
1.1 农业生产的概念
农业往往指的是进行生物培育的一种产业,包含了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以及微生物分解三个环节。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命物资的再次生产。而每种生物凭借其自身的特征和特点对于自然环境又有着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而全球不同的地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共同构成了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也恰好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能力强弱。故而,农业生产必须要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条件等处罚,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
1.2 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
农业生态一般指的是为人类生活、生存服务的一种生态环境系统。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农业生产可持续进行的根本基础。而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性和地域性,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当明显。具体来说,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
(1)保护农业环境的生产安全。(2)保护农业生产资源的安全。(3)保护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生物安全。(4)保护农业生产产品的安全。
所以,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是农业生产的保障和基础,是人类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
2 我国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2.1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由于受到现代化发展和工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恶化。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太多工业“三废”的产生。而这种工业“三废”产生之后很多工业企业并没有根据标准进行治理和排放管理。对于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工业“三废”对土地、大气和资源的污染无疑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次,农民自身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肆进行农药和化学药品的释放,造成了很多残留药品和工业制品的存在。诸如秸秆焚烧、牲畜粪便等问题。最后,工业的发展对于大气污染也是相当严重,随着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增多,全球变暖、酸雨、天气炎热、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逐年递增。这种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耕地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的保有量。
2.2 水资源污染且紧缺严重
我国水资源呈现出的是总量丰沛平均紧缺的情况。而我国农业用水量几乎占据了总用水量近70%作于。而且,我国已经有接近一半的大中型城市面临缺水的情况。所以,上升到农业生产层面上,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将面对严重缺水的情况。而且,由于工业发展造成的水污染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到位。
2.3 水土流失严重
现阶段,我国的水土流失已经接近了400万平方公里,占据了全国国土面积近40%。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情况还将会持续上升。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已经造成我国土地荒漠、草原退化和森林面积锐减等问题。最终,我国的生态环境将面临水土沼泽化、盐渍化以及肥力缺失和土壤酸化等问题。
2.4 耕地资源逐年递增
我国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少。而且是全球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国家。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随着人口增长。我国的耕地资源将会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将导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彻底崩溃,整个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丢失。
3 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
3.1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针对现阶段工业“三废”以及城市垃圾等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一定要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国环保部门联合农业部门重点针对农药、化工品以及饲料添加剂等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污染源进行治理。加强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推广,逐步淘汰高残留的农药和化工品。根据农业生态所需的土壤环境优化施肥方法,改进施肥结构,最终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3.2 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完善合理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检察体系。通过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逐步进行农业土地使用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利用宏观调控进行耕地面积的稳定。另一方面,加强因地制宜,积极性性适应性耕种和开发。同时,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技术开发、研究、应用和推广与管理体系相互结合起来。
3.3 积极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要素,也是农业生态环境的生命线。没有耕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就无法实现农业生产。面对我国耕地数量和面积逐年递增的状况,一定要进行耕地的保护,树立保护耕地的意思。针对耕地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实行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农田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
水资源紧缺的根本性问题还是在于我国水污染的频发。所以,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故而,我国一定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管,从源头上找到水资源的污染源。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和管理。一定要重修构建水污染的治理策略,以源头为中心,以污染全过程为重点,将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彻底结合起来。
4 结语
不得不说,我国现阶段正面临着农业生存危机。而这种农业生产危机的源头正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故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然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农业生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针对现阶段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定要加强治理,积极防范,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循环发展。
1 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1.1 林业生态环境政策不健全
由于长期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这也使得林业生态系统并没有一个完善的保障体系,而且,对于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国家的投入资金很少,这使得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缺乏资金支持。对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必要的奖励机制,这使得很多生态环境建设者的积极性不高。
1.2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不到位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我国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治理,土地荒漠化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植树造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虽然林业面积完成了不少,但是从质量上看,却没有达到标准,树木品种的种植过于单一,种植结构不合理,对于水土流失的整治不能发挥出最大效用,也达不到预期的生态效益。
1.3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不够
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只是把林业作为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产业来看。对于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是看到林业短期的经济增长,一味的进行树木的砍伐,换取了一时的经济增长。
2 加强建设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2.1 加强天然林保护
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见和不足,天然林遭遇到了各种不公正的对待,很多人认为天然林是自然生长的林木,没有必要来计算林价,就把天然林生产出来的林木称作为杂木,把价格压到了最低档,而且在砍伐之后,再造上杉木,这使得我国的天然林日益较少,影响了生态环境。因此,各级部门和政府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工作的中心,各个部门要进行通力合作,并且制定出有效计划,避免毁坏林地。而且,还要及时对受破坏的林木进行治理,及时进行恢复补种,加强天然林的保护力度。对于一些不执行的,要采取相应的手段和一些惩罚措施来督促,及时的对天然林进行治理。
2.2 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核心,因此,要重视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护农田、防沙固沙的作用,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对于天然林,其结构比较求稳定,自然生长力要超过人工林的速度,而且天然林中物种繁多,储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地球上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完善,以及产量最大的储存库和基因库,如果失去了森林,人们也难以进行生存。因此,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森林资源,使森林更好地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2.3 转变经营机制
过去采用的是单一的经营模式,集体经济的一种方式,林农们的责任意识淡薄,对于生态林没有进行很好的保护,过去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合现代林业的发展。现代林业应该分为2种类型,即事业型和产业型,事业型就是专门发挥生态效益的林区,也就是公益林区;产业型就是要以经济效益为主,向社会提供林产品的林区,也被称作为“商业林区”。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措施,比如,以林农结合的方式,扩大造林规模以及造林的多样化等具体举措,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效益。
林农结合的方式就是指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以及生产方式,实现以农为主,农林结合的多种经营方式,建立一个具有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生态与经济价值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比如,可以运用林草间作,乔灌混交以及林药间作的种植模式,实现退耕护林,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造林规模化就是从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应出发,提高造林规模,在进行造林的过程中,可以种植一些经济型的林地,例如,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造林多样化就是要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生态效益,例如,可以采取林苗结合、林材结合,以及林果结合的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对于生态林业的发展,要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加强资金投入,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投资,更好地促进生态林业的发展。
3 结语
总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林业的经济发展,避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平衡,因此,要制定各种措施来保护林业生态环境,更好地促进林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