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建筑设计与技术

建筑设计与技术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27 11:02: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建筑设计与技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建筑设计与技术

篇1

建筑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人类智慧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建造满足人类各种活动的人工环境,而建筑设计就是联系和综合上述各种要素,通过对功能、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要求的综合考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它是一个涉及工程技术、自然资源、人类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系统工程。要有效地控制有关建筑经济方面的问题,就要把建筑经济管理的重点转移到建筑设计上来,未雨绸缪,以取得事半功倍地效果。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有效控制建筑经济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做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主要是在对建设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技术经济论证的基础上做多方案的比选,得出结论、意见和重大措施建议,作为决策部门最终决策的依据。主要包括: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研究、场址选择、资源、原材料、燃料及公用设施情况、项目设计方案、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企业组织、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项目施工计划和进度要求、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项目的经济评价。

第二,把握好建设用地的性质及其总体布局

建设用地及其今后的建设方向是用地设计的两个基本要素,建筑师应根据用地的最佳使用要求对用地本身和设计目标进行分析,使二者得以协调和平衡。总体布局是在全面分析建筑用地条件的基础上,本着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总的思路全面综合地考察影响场地设计的各种因素,因地制宜,主次分明、经济合理地对建设用地的利用做出总体安排。场地总体布局的要点有:

1. 场地的总平面设计应以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当地政府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为依据。

2. 设计应结合工程特点,要注重节省用地、节能、节约水资源,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 设计应结合用地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规划指导思想,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4. 设计应保证功能分区合理,路网结构清晰,交通有序,并对建筑群体、竖向道路、环境景观等进行统筹安排。

5. 场地内建筑的布置要最大限度地争取良好的自然通风和有利的朝向。

6. 公共建筑要根据建筑的性质满足其室外场地及环境设计要求。

7. 总平面布局如考虑远期发展时,必须考虑结合近期使用及技术经济上的合理性。

第三,选好建筑设计方案

建筑设计方案阶段对方案进行评价是沟通建筑师与投资者的有效途径,而且也可以使二者的利益最大程度的趋于一致。建筑设计方案涉及的因素十分广泛,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为了提高投资效果,控制建筑总价,在建筑设计方案评价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同时,这也是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必须注意处理好建筑的功能与建筑形体的关系,应该追求二者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建筑形体应服从于建筑的功能。功能不当的建筑设计方案,即使形体再美,也很难为使用者及投资者接受。其次,建筑方案设计要着重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可能建筑师在考虑建筑设计方案时比较倾向于表现所设计建筑的个性,但是,在表现建筑个性的同时也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以及与已有建筑的共性。不但如此还应考虑与整个社会大环境、人文环境、整个城市的定位及发展规划相一致。第三, 建筑设计方案还要处理好其美学与经济合理性之间的协调关系。经济合理性要求在工程投资尽可能少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投资者的使用功能要求。而建筑师所追求的美学效果有时会造成投资的大幅增加或者建筑使用功能的显著降低,从而降低其价值系数。第四,建筑设计方案中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经济合理地选择建筑材料和设备,达到建筑功能合理使用而又降低建筑造价的目的,这是建筑设计中实现方案经济性的主要途径之一,建筑师应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类型建筑材料设备的价格,以及它们在建筑中的适用部位和占总投资的比例,并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条件,以灵活合理经济实用为原则,慎重选用设备材料,从而有效地提高建筑的经济性。

第四,结构选型与经济性策略

在建筑设计中,选择结构型式不仅仅是结构工程师的任务,也是建筑师的工作。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应该是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密切合作的成果。建筑表现为空间方面的概念和形式,它是表明总体环境的。这样复杂的事物使设计既综合又具体,既有形又无形。结构是房屋的骨架,是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结构形式对建筑的影响最直接,最明显。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决定着结构形式的发展。建筑师在设计思想上应强调总体而不是个别单元。因此,建筑师应对各种结构形式的基本力学特点及其应用范围很了解,并尽可能熟练掌握,只有这样,在创作建筑空间的时候,也就能主动考虑最适宜的结构体系,并使之与建筑形象融合起来,在设计领域里才能比较自由地进行创造。

第五,注重经济的建筑技术设计

合理选用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品种繁多,性能各异,价格也相差悬殊,建筑材料的质量与选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坚固性、实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要求。建筑材料具有能在视觉上表现自己的特性,其表现效果一方面来自材料本身的特性,另一方面来自建筑师对其合理地运用和控制。建筑的性格一般会受到建筑的功能要求、体量上的几何关系、基地的基本特征、环境状况、艺术设计理念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材料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影响。

节约能源是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电气设计过程中必须贯彻的重要技术措施。在设计中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经过充分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合理的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首先,要采用节能设备,降低设备能源损耗。比如,目前国家大力推广的S9系列节能变压器与老型号变压器相比,空载损耗下降75%―80%,负载损耗下降25%―40%,空载电流下降50%,节能效果非常显著。合理选择导线截面,减少线路损耗,推广绿色照明,采用高效少污染的光源、高效的照明灯具和光电自动控制等新技术的产品,提高照明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能源有效利用。

第六,加强经济管理和控制

1. 充分做好可行性的研究工作。根据投资限额的底线,要求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对设计方案尽量优化,在确定投资决策后,最大幅度地节约投资,降低工程造价,把建筑经济评价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

2. 提高设计人员的素质。加强设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的更新培训。同时,要强调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人员在设计中的作用。

3. 在设计中引进竞争机制。改革过去的指令性设计的方式,开展设计方案优化竞赛,以技术先进、造型新颖、安全适用、经济合理、节约投资为衡量设计方案的基本标准。

4. 采用限额设计。在保证工程功能的前提下按照标准的设计任务及投资估算来控制初步设计,并且严格按照批准的初设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将肥梁、胖柱、密钢筋、深基础等现象消灭在设计阶段。

5. 广泛运用价值工程优化设计。提倡大量采用标准设计,执行设计标准。促进构件制作和建筑施工的机械化、专业化,从而有效地缩短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

篇2

Abstract: with the heigh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human life, all aspects of energy has tremendous demand, because conventional energy non-renewable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lead to global energy competit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intensified, which require us in all sectors to energy saving measures,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building each a fields of development, building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energy saving in the show vigorous vitality, new technology emerge in endlessly, the new products are continuously emerg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this building energy of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industry deep low carbon and energy saving has become the focus in the field of building key, and the key to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building energy-saving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neral planning stage in the building and single building design phase of the energy-saving design, at las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olar energy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ding in the role of. The paper analyzes the whole process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design. In order to reduce construction resources and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solar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工业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即重工业化阶段,但是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扩张和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没有改变,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明显提高。经济的发展又大大促进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居民消费结构性升级,房屋和汽车消费高速增长,房地产和汽车工业空前繁荣。中国能源的短缺亦

日益严重,能源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因此,节能减排必将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重点,建筑节能又是重中之重。 建筑节能技术可以在对建筑物的特性进行全面模拟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建筑的能量消耗 室内物理环境节能技术建筑材料的选用保温设计窗墙比风环境设计采光日照遮阳噪声与污染绿化空调与通风系统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模拟出结果,然后将该结果用于设计中建筑节能技术是我国十五重点发展的技术,在建筑界有着十分巨大的应用前景。该技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曾应用于2008年奥运会奥运村和体育场馆的各项建筑的分析,以满足“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对各项建筑物的要求。建筑节能技术运用于建筑领域,该技术是和建筑师一起进行建筑设计,或是建筑设计已经完成,对该设计进行建筑节能和建筑性能评估的技术运用计算机软件对建筑设计图进行各项评估由于国家对节能的重视,以及国家已经颁布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技术导则,因此,建筑节能的设计是当前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建筑节能的现实需要建筑设计的观念和设计方法进行变革,从建筑功能和价值形成的初期保证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

1建筑规划节能设计

建筑的规划节能设计应从建设选址、建筑和道路布局、建筑朝向、建筑问距等方而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建筑的规划布局对自然因素等进行充分利用与改造,形成良好的居住条件,并有利于建筑的节能。

1.1建筑选址

选址的节能问题要符合自然规律,尽量利用自然环境来创造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总体来说,建筑选址需争取日照,避风建宅。

1.1.1争取日照

争取日照包括争取日照时数、日照量和日照质量三个方面。建筑基地宜选在向阳的地段上,为争取日照创造先决条件:依据各地最佳建筑朝向范围合理选择建筑朝向,以争取更多日照;选择满足要求的日照间距。应依据所处地理纬度、城市环境条件等确定日照间距标准:合理布局建筑楼群。建筑楼群的不同建筑的形状、布置走向产生不同的阴影区,纬度越高,阴影区范围越大,应采取不同布局规则以争取日照。

1.1.2避风建宅

冷风渗透和风压均对建筑物的保温造成不利影响,建筑应该尽量选择避风基址建造,采用错列式布局避免“风影效应”。主要避风措施有:利用建筑物。建筑物的恰当布置(如紧凑布局、建筑组合)能够降低风速,减少建筑物的热损失;设置风障。设置防风墙、板、防风林带等可有效实现对建筑物挡风避风作用:避开不利风向。合理选择封闭或半封闭周边式布局的开口方向和位置,实现建筑群的避风节能。

1.2建筑布局

建筑群的布局影响建筑的节能。应合理规划和组合建筑物。住宅群的形状和道路的不同走向对风向和风速有明显的影响,住宅群和道路问的管状气流很难穿越建筑物,必须适当布置建筑物,使住宅高层、低层错落排列,形成自然通风和口照。并利用道路和植被,冬季避免冷风渗透,减少热损失,节省能耗;夏季则形成穿堂风,达到自然通风和降温,实现建筑物的有效节能。

1.3建筑朝向

建筑朝向对其能耗具有显著影响。朝向范围是日照和通风两个主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综合考虑上述两种因素确定建筑物个体以及建筑群的朝向。朝向选择需满足以下要求:夏季尽量减少太阳直射室内及居室外墙面:冬季具有适量和一定质最的日光照入室内;夏季通风良好,冬季避免冷风吹袭,以使建筑获得冬暖夏凉的宜人室内环境。确定住宅朝向范围后,再根据季风主导方向进行朝向的调节,以获得良好的夏季穿堂风。影响住宅朝向的因素很多,如地理纬度、地段环境、地区气候特征以及建筑用地状况等。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最佳的建筑朝向。

1.4建筑间距

建筑间距的确定主要是由日照和通风决定的。一般居住建筑要求夏季避免日晒,冬季保证充分阳光照射,因此选择日照时间时,通常取冬至中午前后2h日照为下限,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从而保证住宅室内具有一定的日照量,进而确定建筑的最小间距,并结合其他条件来综合考虑住宅群的布置。

建筑间距直接影响着风向和漩涡风的产生及正负风压值的大小。建筑物越长、越高、进深越小,其背风面产生的涡流区越大,流场越紊乱,对减少风速、风压有利。因此,应根据地区的主导风向设计合理的间距,为、以保证建筑组织良好的自然通风。

2建筑单体节能设计

2.1自然通风节能设计

自然通风能够降低室内温度,节约能源。同时有效的自然通风能够带走室内异味,选择合适的建筑朝向及排列方式,使房屋迎向夏季主导风从低到高依次布置。建筑间距愈大,自然通风效果愈好。考虑建筑用地的节约,房屋间距不可太人。一般在满足日照的要求下就能满足通风的要求。进行单体设计时,门窗的合理设置可有效对调节室内通风。如将房屋前后门窗设计成对开时,可形成穿堂风。

2.2平面节能设计

合理的平面设计能够显著节约建筑能耗。在平面设计中,夏季穿堂风和全明房是建筑物节能的关键因素。住宅房问进深决定着穿堂风的形成和效果,一般房间进深不大于15m,但可适当增加套型进深,以便在限定的建筑面宽内增加建筑面积。建筑平面的巧妙布局也能获得显著的节能效果,如将楼梯、辅助用房等布置在建筑外层或西侧,可有效阻挡日射;阳台的设计能够实现夏季遮阳和通风的作用:封闭阳台既可保证冬季室内热量散失缓慢,又可节约夏季空调冷量等;阳光间的设计能够降低建筑能耗,而且与之相连的房间可以减少热量损失以及制冷需耗;平面突出部位的合理设置对引导自然通风和遮阳亦有明显的效果。

2.3立面节能设计

根据当地气候状况改变墙体的角度,可以提高建筑对环境气候的适应性以及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资源。如内倾斜南墙屋面和层层退台可以获得更大的阳光照射面;外倾斜南墙屋面和层层出挑可以获得更大遮阳面:适度内倾斜北向墙面以及屋顶,可减少冬季风的风压,以降低围护结构的热渗透;西墙绿化和遮阳架有助于降温隔热,若在墙面和植物之间设置通风构架,则能够加强西墙的散热性能等。

2.4遮阳节能设计

适当的遮阳措施可减少不必要的夏季太阳辐射热,有效降低空调负荷,减小建筑

物的能耗。外遮阳足最有效的遮阳设施,它直接将太阳辐射热量遮挡于室外。主要遮阳

措施有:藤蔓植物、深凹窗、外廊、阳台、遮阳板等遮阳措施;热反射窗帘、选择性透

光遮阳、可手动调节的遮阳百叶等。现代化自动控制的智能化遮阳设施可在无人的情况下,根据室内外温度等参数自动调节,以降低太阳辐射的影响,节约能源。

2.5门窗节能设计

门窗是建筑能耗的最火因素,由门窗引起的热损失约占整个建筑热损失的50%~60%,增大窗户面积可增多太阳能,但是窗户传热系数比其他护结构大,窗户面积增大则会引起更多的能量消耗,因此必须将窗墙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在满足基本采光和通风的前提下,尽量缩小窗墙比。门窗材料和密闭性对室内温度变化起着一定的作用。设计中应采用密闭性良好的门窗,通过改进门窗结构、采用中空玻璃窗、双层真空玻璃窗等目前市而上的保温性能好的窗户,提高门窗气密性,防止空气对流传热,以节约建筑能源。

3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节能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节能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单方面的建筑节能已无法满足要求,这就要求从建筑物的设计开始,到建筑节能材料的选用,再到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逐一对节能指标进行考核,这样我国的建筑节能才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孙晓慧. 浅析节能建筑与建筑节能[J]. 矿业工程, 2010,(03) .

[2] 赵怡. 浅谈现行建筑设计中的节能建筑[J]. 山西建筑, 2010,(14) .

[3] 房斌. 浅谈我国建筑节能技术[J]. 魅力中国, 2010,(01) .

篇3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文章就目前我国现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调查,并针对我国现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我国现代建筑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适时的参考。

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

(一)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Construction Technology)作为一个建筑工程得以顺利施工的前提和基础,在工程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施工单位建筑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建筑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功能,直接决定着整个建筑工程的成败,建筑技术的构成体系十分的庞大,建筑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涉及的领域特别的多,并且都是十分专业的,建筑技术的构成分支十分的复杂和繁琐,包含建筑工程的整体规划、建筑工程的外观设计、建筑工程的内部使用功能的设计、建筑工程的施工方式和建筑工程的上部结构设计和基础设计等方面的技术都要一一的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指的是建筑工程在工程施工前期,由建筑设计人员按照业主对工程建筑物的所提出的相关要求,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已经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和风险隐患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确保一旦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施工单位能够及时的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或者其他的解决办法,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严谨的建筑工程施工图纸,为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保障,确保建筑工程的成本造价管理和投资控制工作能够高效、有序的开展,确保工程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功能能都满足工程使用者的需求,为施工单位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的联系

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进程中来看,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是共存的,任何的工程建筑物都是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的结合的产物,工程建筑物离不开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同样也是所有工程建筑物得以顺利施工的前提和基础,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关系。

现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体现的几个方面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现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引起了国家和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现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在建筑结构技术方面存在的矛盾

众所周知,建筑结构在整个工程建筑物中充当着“工程建筑物骨架”的角色,是整个工程建筑物得以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最能体现工程建筑物特色的部分,建筑工程的设计人员对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工程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和使用功能的发挥,因此,工程设计人员在对工程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建筑技术和建筑结构的科学性。

我国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发展过程是十分漫长而悠久的,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了不同的演变,在演变过程中,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中十分常见的建筑材料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工程设计人员通过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的利用,设计出形状多变的工程建筑物,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反之,古补简约、能体现建筑特色的的建筑物越来越少,我国乃至世界充斥着个各种各样的高层建筑物,高层建筑物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在一定程度增加了人们的心理负担,我国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之间慢慢的产生了矛盾,工程建筑物因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最为明显的就是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楼的倒塌,这一事件给全球的建筑行业敲响了警钟。

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在建筑通风技术方面存在的矛盾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的建筑行业逐步向现代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我国的工程建筑物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越来越人性化,当然,对建筑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程设计人员在对工程建筑物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繁琐,随着制冷技术的诞生,为人们提供了更为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现代建筑中,工程设计人员对玻璃这种建筑材料尤为钟爱,很多的工程建筑物在设计过程中大范围的应用了玻璃作为封闭式建筑材料,但是,自2003年SARS流感病毒的空气传播特性,让人们对工程建筑物的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工程建筑物一定要能时刻保持着自然通风的最佳状态,确保空气的流通和卫生,但是,根据对我国目前工程建筑物的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的相关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仍然有很多的工程设计人员在对工程建筑物进行建筑设计的同时,还是片面的追求所谓的“建筑艺术”,从而忽视了工程建筑物本身的合理布局规划,致使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给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不小的阻碍。

(三)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技术方面存在的矛盾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建筑物的建筑材料选用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由于木材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受潮、腐蚀、严重时可能还会导致火灾,给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我国古代早先使用的木质建筑材料已经由于自身存有的一些局限性,在我国现代的建筑中以木材为建筑材料的工程建筑物越来越少,但是,很多的工程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工程建筑设计时还是喜欢运用一些天然的材料作为工程建筑物的部分使用材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因此,我国加大了对人工合成材料的研发力度。

总结:

总之,现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为了推进我国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进程,在对工程建筑物进行施工前,一定要对建筑技术及建筑设计进行统一的、规范的策划和管理,尽量的规避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促进我国现代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光灿.智能建筑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4).

[2]吕建斌,董毅,盛守伟.浅谈建筑设计中新技术及新材料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