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1-01 11:47: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与技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篇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187-01

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浩浩荡荡的推进,不仅为各学科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一线教师教学方法优化提供了参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育的作用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观指导下,以弘扬爱国主义与传承人类优秀文明为培养内容,让学生学会在历史中吸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与价值观。”从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上讲,人文社会科学浓厚的特点使得历史具有更强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及综合性那么,如何将课前设计、课堂生成、课后作业及教学评价巧妙结合就成为了构建初中历史有效课堂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

1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理论及现阶段教学问题概述

新课程理念是当今初中历史的教学总指导,但大多数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内涵还不甚了解,因此就不免产生了教学实际与课程理念的相互脱节。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共包含四项理念:首先,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二,要以普及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为内容;再次,要将正确价值判断融入历史教学中;最后,鼓励自主、合作与探究式新型教学方式与评价创新。现阶段初中历史课堂重知识轻能力、重死记硬背轻灵活掌握等现状明显不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理念。下面笔者将以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生成与构建为核心讨论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实效性。

2 生成与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之途径解析

2.1深入学习新教改更新历史教学理念是前提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初中历史课堂出现的大多问题是由于任课教师并没有完全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因此,深入学习新课改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就成为构建有效历史课堂的前提与基础。基于对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笔者认为历史课堂设计应遵循下列方法途径:第一,历史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第二,历史教学过程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最后,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另外,课程设计要建立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课堂设计。可见,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是进行有效课程设计的基础。

2.2课前充分准备选择合理教学方式是重要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认知历史。因此,在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和运用适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法单一、学法缺失是目前历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大部分教师的教案都没有针对授课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即使有也偏于应付检查,实际成效并不显著。“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始终贯穿着多年的一线教学,无改进无创新,因此对于教学环节的课前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学习古代史时,教学方案就应以讲授为主;在学习近代与现代史时课堂教学则可结合政治时事做成一个讨论性质的课堂。结合实际、设计合理、充满趣味的课前设计方案才是新课改所提倡的。

2.3采用多样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

从兴趣入手构建一个活力的历史课堂是每个任课教师所积极追求的,新课程标准也在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除做出合理设计方案外,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就成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的关键。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到实践当中,我们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对于生涩难记的中国古代史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及观看记录片等形式;对于中国近代史这些需要结合实践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像有关的内容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搜集资料,各小组制作ppt来谈谈对的理解。扩宽教学方法令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灵活化才能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给初中历史带来的瓶颈与桎梏。

2.4优化历史作业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是推动

文章前部分分别谈到了如何完善教师的教案制作及丰富课堂教学方式设计,而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是历史作业的布置。布置作业除了起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外还是对老师教学情况的有效反映。个人认为历史作业的布置应充分体现提高学生能力的要求,布置作业既要巩固基础知识也要能够启迪学生思维运行。因此在题目布置上可增加开放性题目;在作业形式上也不拘泥于个人完成,增加团队合作形式的作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能力及创造力。

2.5完善评价体系满足学生需求是有力保障

篇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无疑对于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初中历史兴趣教学法需要得到每一位师生的重视。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可以从一点一滴开始,从每一堂课的组织教学开始,从每一次课堂的思考和讨论开始。下面就是我对于初中历史兴趣教学法的一些简浅理解。

一、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

众所周知,一堂好课的完成与教师的教育指导和教学安排息息相关,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能写一手好字,清晰的字体会让学生感到赏心悦目。另外,教师应该规范自己的普通话,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也是教学的关键。最后,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应该多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无论是关于教学指导、管理学生的书目还是历史知识方面的书籍。因为,教师只有强化自己的专业素养,让自己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教育引导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旁征博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学。

二、一个有吸引力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的精彩与否能够决定这个课堂的效果,试想,一个枯燥乏味的导入和毫无创意的开场白怎么能够吸引学生对于这堂课的学习兴趣,又怎么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更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是会使学生产生困倦的心理,对于整堂课的教育教学都很不利。因此,一个生动的、能够有足够吸引力的开场白足以让学生眼前为之一亮,瞬间抓住学生的眼球,这样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的全力配合下,一节历史课将会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也不会产生急于期待下课而无心学习,课堂纪律无法维持的局面。例如,可以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作为导入,比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等以达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从而引出对于三国时期历史的讲解。一个精彩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关键。

三、丰富的教学内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只能让学生越发厌恶历史学习,不能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只能让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感到吃力,这样,将成为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应该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在课堂上引发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通过比赛、辩论等形式来讨论一个国家或者一段历史的兴衰沉浮。这样会让学生对于知识有更加深刻的把握和了解,更能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对于每一个历史知识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在此期间得到发展和培养,学习成绩也会自然而然地有所

提高。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一件事物感兴趣往往是因为自己擅长这一事物或者有一定的天赋,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方法,才会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和信心,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断的提高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感受到历史学习的无穷魅力,拥有历史学习的信心和欲望。这样对于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增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初中历史兴趣教学法需要教师一点一滴的努力以及合理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我们应以明确的目标、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初中历史兴趣教学循序渐进地进行,有效提高学生的初中历史成绩、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合作意识。这是初中历史兴趣教学法的关键,更是我们需要努力的关键所在。

篇3

一、目前初中历史教学教学现状分析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既包含了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也诞生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其重大的历史事件让我们反省与思考。由于历史学科故事强的特点,让很多学生都对这门课情有独钟,因为教师的娓娓道来往往能将学生引入那些他们未涉及过的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中。对这门课有兴趣固然好,但是目前历史课面临的问题是,很多学生都仅仅将历史课当做故事课,往往只重视历史故事的剧情,而忽略了历史知识中的精髓。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无疑让历史课失去了其本来的教学意义。若深入思考,可以发现学生出现这种情况与目前历史教学存在的弊端有很大关系。

1.忽略了历史科目的重要性。初中阶段历史并不是中考科目,迫于升学压力,很多学校都将历史科目的课时能缩就缩,能减就减,历史往往被冠以“副科”和“小学科”的名称。即使安排了历史课程也往往放在下午时间段,这个时候是学生最疲劳的时候。且由于教师本身对历史科目也不够重视,因此在这种课时安排下,教师对历史课程的深入研究不够,简单地讲完课程就让学生复习。在这种大的学习氛围下,有的学生甚至将历史课当做其他科目的自习课甚至自己的消遣课。长此以往,不仅教师失去了教学的激情,学生也更将这门课真正看成一门“小学科”而不加以重视。

2.教学方式传统化,没有创意。应试教育的思想在我国已经根深蒂固,虽然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力倡导教学改革,要大胆的创新课堂教育,但这种新教学方法在教师中的运用还是很罕见。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对一些历史的概念只是死记硬背,不能让学生了解其背后的故事,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很难接受,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实效。课下学生自然对历史课程的复习没有积极性,周而复始,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下降,最重要的是学生对于历史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掌握。

二、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学会学习。21世纪我国进入教育蓬勃进步的时代,教师要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

1.提高历史教学趣味性。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心态能否调动起来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历史教师应该把历史有趣的一面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由被动地学习枯燥的历史课程,变为主动地学习历史的知识,从中感悟历史中的人物或者大事件的魅力。如在讲《阿拉伯帝国》时,利用阿拉伯人的图片,提问这是哪一个民族,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对此产生兴趣。如讲北宋文化时,就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引导他们将历史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内容进行有机联系,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缘由的探究性学习兴趣。

2.丰富教学方式。在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下,为了更加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摒弃。历史教师应敢于开拓创新,努力丰富历史课程的教学方式,应该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一些图片、电影、录像,将当时的历史情景,真实生动地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智,知史做人的目的,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以某个历史事件为例,如果说后进生只需掌握时、地、人、事、议,而对较高水平的学生则可要求他们在背景、影响或作用等问题的分析上多下些功夫。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学习应当有结果转向过程。教学的真正含义不是教学者对学生耳提面命,让学生成为各科成绩优异的“书呆子”,而是让学生自主掌握学习方法,通过自我实践和自主实现,从而攀上科学的巅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积极与学生进行真诚沟通,确保自己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而学生也能够接受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应当做什么、如何做。例如,在初中八年级(上)第三课《》中,笔者在教学时就针对文中提到的“面对新疆局势危急,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产生分歧”这一句,让学生自主选择成为“李派”还是“左派”,并让其在课前自己找资料,就“海防”和“塞防”谁轻谁重展开辩论,并在辩论过后进行评价和总结。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积极融入到历史的课堂中,并从收集资料,辩证观点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在这样的辩论过程中,笔者也从双方的论证中了解到了学生的观点和内心想法,为日后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翁卫东,《关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若干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