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3 10:14:4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美国建国以来,短短的时间迅速发展成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其科技的发展始终引领世界潮流。美国的这一现象虽然有多种原因,但对教育的重视使美国得以引领世界科技的先河。美国的教育发展主要是学习英国和德国,在英德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教育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科教兴国已经成为我们的国策,创建创新型国家已经列入国家发展计划,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时间的一个重要任务。而作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高校专业教师的教学目的的变化,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的教育教学思想,从美国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发展,看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转型过程中,即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的大潮中,在人才培养模式从“精英人才”到“创新型应用人才”的转变过程中,我国高校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才能完成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
一、美国高校人才培养目的的转变对教师素质要求的影响
美国早期的教育追溯到哈佛大学。哈佛成立于1636年,比美国的形成早一个半世纪。三百多年来,哈佛大学不断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其独特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国际教育界独树一帜,为美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期的哈佛由于受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影响,特别注重强调人文教育。邓斯特(Henry Dunster)校长在1642年确立了以古典人文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特别强调逻辑、修辞、希腊语、伦理学等。美国所推行的通识教育为美国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人才,使美国发展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为哈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基础。
到了19世纪后期,为了培养实干家(doer)和能够做出成就的人(achiever),艾略特校长把科学教育引入哈佛,在哈佛全面推行选课制,但同时造成了缺乏系统性和过分专业化的弊端。20世纪初,劳威尔(1909)校长继承了英国大学的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理念以及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先生“全人”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推行“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集中与分配制”。本科生毕业要修满16门全年课程(full course),其中六门必须是专业课(concentration),以保证学生的专业领域的知识深度;六门要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各选2门,保证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其余课程由学生任选。此后,这一理念不断在完善。1979年,哈佛大学提出了培养有教养的人(educated men and women)的理念,逐步形成了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并逐步加以完善和补充。
哈佛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人才需求所做出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其教育理念的转变势必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带来不同要求。初期,美国教师的教育素质对人文学科要求较高,如哲学、文学、神学等;随着向培养“有教养的人”的转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刘静(2009)把20世纪美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分为学术取向、专业取向和社会取向。“学术取向”主张培养教师掌握文理基础知识和任教学科知识,强调教师对所学学科知识的把握;“专业取向”主张教师具备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教师要接受专门的培训,强调教师掌握专门的教学知识和专门技能;“社会取向”是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教师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这说明美国的教育思想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且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
二、对我国高校专业教师素质与能力转变的启示
从美国高校人才培养目的的转变来看,美国高校教师素质与能力也随之发生转变。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英才教育”向“创新型应用人才”教育转变,教师角色也从主导型(教书匠)向指导型(导师)转变,教学内容从“重视理论教学”向“较强实践教学”转变,角色从单纯教学向“教书育人”转变。这些转变,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舒尔曼(1987)提出的教师知识框架包含7部分:(1)学科知识;(2)普通教学法知识;(3)课程知识;(4)学科教学知识;(5)关于学习者及其特征的知识;(6)教育环境的知识;(7)关于教育宗旨、目的、价值及其哲学和历史背景知识。教师知识框架比较全面,常被研究者广泛引用。1955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哈蒙德等人通过总结50个州的教师执照要求归纳出五个领域的教师知识:(1)人类成长和发展的知识;(2)课程和方法的知识;(3)学校和社会知识;(4)学科和专业知识;(5)文理知识。霍姆斯(1996)研究小组建议将教师执照分为初任教师、专业教师和终身教师三个等级,其中对专业教师提出特殊要求,即在学科专业素养、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有良好的表现,具备实践者的才能。
三、培养创新型应用专业教师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根据创新型应用人才的特点和培养方法,我们认为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的)专业教师应具备以下五种素质和五种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15-02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岗位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考试观念就是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以突出知识应用能力、突出职业特征、贴近实际应用为原则,针对课程性质开放性地选择考核内容和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而传统的考试形式存在着考试观念落后、考试制度僵化、考试方式和成绩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探索适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考核规律,改革考试模式和考试方式,对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考核内容不完整,结构不合理
考试内容仍普遍强调对知识型内容的考查。表现为基本知识与记忆性知识比例过大,客观性试题和解题技巧所占比例过高;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应用技能考核不够,对专业必要的素养,如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等综合性考核严重缺失。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方式,抑制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养成,禁锢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考核内容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难以全面地评价学生。
(二)考试方式单一
一般来讲,不同性质的课程其教学目的与考试内容要求不同,考试方式以及成绩评定方式也是不同的。如果只是简单硬性地套用统一的考试方式,根本不可能满足不同课程的考试需求,也不可能充分发挥考试的效能,达不到考试目的。闭卷考试方式的特点是在考核学生记忆知识的基础上,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不借助于任何资料,完全凭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完成试卷内容,应该说这是一种要求较高的考试方式。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特点,教学过程要求突出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闭卷考试方式不完全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的需求。第一,以知识应用能力为主体的课程考核不一定都要建立在知识记忆的基础上,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考核,涉及知识面较宽,专业性强,要求学生通过有限课时的学习记住所有知识是不现实的。因为在固定的考试时间内(一般为2个小时)要求学生以闭卷方式完成试卷,事实上只能侧重于基本知识和知识基本应用的考核。考试题型大多是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少量的基本应用题。考试内容大部分是书本内容的复制,学生所完成的答卷也大多是书本知识的再现。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已经被异化为知识记忆考核,这显然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以考核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为主的课程考核需求。第二,由于是闭卷考试方式,而且期末考试课程较多,时间相对集中,成绩评定又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教师势必给学生划定课程复习范围,给出复习重点,这本身就扭曲了考试的功能,助长了学生平时放松学习、期末集中突击的不良学习习惯。学生在备考期间,由于负担重,心理压力大,难免有少数学生滋生作弊心理。因此,我们必须正视闭卷考试方式的弊端,运用正确的考试方式,更好地发挥考试的功能与作用。
(三)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评定课程学习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比例过大,会导致学生淡化学习过程,平时学习松散,用功不够,期末考试期间突击备考,高度紧张,疲于应付;无论是从课程学习质量与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学习精神方面看,还是从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形成以及学生自身健康方面看,都是不利的。因此,削弱期末考试分量,加强平时考核比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身心健康。
(四)机械、死板的考试工作规定本身剥夺了教师在考试环节的自
机械、死板的考试工作规定使得教师不再是实施考试的主体,在考试中仅仅是例行考试的工具。教师没有了自,必然限制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考试成为例行公事。考试是指挥棒,对教学有直接的牵动作用。考试制度中规定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至于课程教学是否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能否达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已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所考虑的问题,已经被如何适应考试的规定要求、如何提高考试成绩、如何获得较高的及格率等功利意识所取代。
课程考试新模式研究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确定考试模式,对课程分类进行考试模式改革,并制定分类指导的课程考试考核体系。
(一)总体设想
考试模式必须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体现课程建设目标和专业建设特色。建立分类指导的考试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使考试不仅在多样性的考试方式支撑下具体实施,还有科学层面的考评体系予以指导,切实发挥考试的评定和诊断功能。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根据十精神的要求,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加强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高职院校应当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高职教育改革的步伐踏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道路上,一切工作的重心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高职院校永恒的主题而开展。
教材建设能促进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最重要的依据,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也决定了教师的教授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以教材为依据进行学习,掌握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通过教材传授知识和技能,体现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只有建设符合高职教育实际情况的教材,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载体和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培养和训练职业能力的入门课程。然而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存在一定缺陷。
1.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本科色彩较重
传统的高职会计基础会计教材建设,多数以本科教材为依据,按照本科传统学科体系和框架编写,往往注重理论知识介绍,轻视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偏重于学科系统性的知识,忽视会计工作过程技能的操作性,达不到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2.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分裂
基础会计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分裂,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实训教材独立形成,自成体系,与理论教材无法配套,不能衔接,造成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步调不一致,不能达到融“教、学、做”为一体。
3.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建设队伍结构不合理
基础会计教材建设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他们大部分是为了评职称而参加教材编写,并且年轻教师大都从大学毕业直接到高等职业院校任教,没有工作过程和工作经验,对会计技能把握不准,要编写基础会计教材,缺少职业技能支撑;部分年轻教师对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和高职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知之较少,要编写基础会计教材,缺少高职理论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的建设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基础会计教材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本位、以实践训练为导向。会计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强调培养和训练会计职业能力。强调培养会计职业能力,就必须由校企合作共同对基础会计教材进行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建设,以“理实一体”为建设思路,开发出适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教材。
1.以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开发建设基础会计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以“工学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建设时,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基础会计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依据,以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进行编写,从而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即规范会计,夯实基础会计教材的实践性,达到与会计工作过程零距离的目的。
2.以“理实一体”为建设思路开发建设基础会计教材
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指出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强调会计职业能力训练。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建设基础会计教材,学生通过工作达到学习的目的,并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这就要求开发建设“理实一体”的基础会计教材,进行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整合,达到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的有机融合,以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需要,使学生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提高学生会计职业综合能力。
3.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基础会计教材
在基础会计教材建设中,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依靠企业中的会计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建设。这样开发建设的基础会计教材的实训案例和内容真正来源于社会实际工作,才能与会计工作相融合,才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田家富,邹丹.高职会计专业教材改革的路径选择[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