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6 10:55: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幼儿口腔保健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为探讨西乡街道幼儿园儿童的营养现状及变化规律,将2005—2009年幼儿园体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掌握集体儿童的膳食营养状况,保证幼儿园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每年3~5月份对西乡街道所管辖幼儿园在园儿童进行的常规体检结果及儿童系统管理工作报表,包括体重、身高、血常规、龋齿、视力筛查等。所有检查项目均采用国家规定的标准化仪器进行检查。
1.2 方法和诊断标准 体重、身高的评价均参照《WHO标准0~7岁儿童体重和身高参考值及评价标准》[1],其中体重、身高中位数即达均值:X-1s≤W∕A≤X+1s、 X-1s≤H∕A ≤X+1s;体重低下:W∕A﹤X -2s;发育迟缓:H∕A﹤X -2s;肥胖:W∕H﹥X +2s;消瘦:W∕H﹤X -2s;贫血:Hb﹤110g∕L;龋齿:按全国牙防组制定的诊断标准;视力筛查:采用美国Suresight筛选仪激光采集自动读数。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体重、身高达标情况 体重、身高达均值人数占总体检人数的百分比,体重、身高达均值率自2005年的62.4%、59.6%上升到2009年的76.8%、74.3%,与国内其他文献一致[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
2.2 营养性疾病检出情况 体重低下、发育迟缓、消瘦发病率逐年下降,自2005年的2.07%、2.84%、2.15%下降到2009年的1.17%、1.52%、0.99%,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2.3 龋齿、视力筛查检出情况 2005—2009年资料显示,在园儿童的龋齿发生率均在32.4%左右,各年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2~6岁儿童群体屈光筛查,屈光异常率为15.98%左右,与其他文献报道一致[2],各年度差异无显著性。表1 2005—2009年西乡街道幼儿园儿童体重、身高达标情况表2 2005—2009年西乡街道幼儿园儿童营养性疾病检出情况
3 讨论
3.1 幼儿园儿童的膳食营养状况逐年改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加强管理及保健人员的配备,每年对幼儿园保健人员的卫生保健知识加强培训,各幼儿园均提供每日二餐一点或二餐二点的伙食,全部开展了膳食营养分析,并做到先算后食,从各方面保证了儿童的营养摄入,使集体儿童的营养状况得到了明显提高。但仍有小部分私立幼儿园,因为办园规模较小,师资力量薄弱,同时存在克扣儿童伙食费的现象,使部分幼儿园存在儿童膳食营养供给的不足,制约了幼儿园集体儿童的生长发育。
3.2 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消瘦、贫血患儿逐年下降而肥胖儿逐年升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儿童保健工作的全面开展,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消瘦和贫血的患病率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本街道的贫血率仍较高,可能与膳食的搭配、均衡的营养及与儿童的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同时,肥胖儿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是现在有部分的家长陷入一个误区,片面强调营养和过度喂养,同时户外活动少、过度保护以及不良的饮食行为,导致肥胖儿的数量不断增长。
3.3 屈光异常检出率和龋齿患病率居高不下 儿童视力异常可能与儿童不良的用眼习惯、父母对眼保健知识的缺乏以及托幼机构对眼保健工作重视不够有关;而且视力异常主要由远视、散光构成屈光不正主要类型,先天性、儿童早期的远视或散光,于发育期间未经矫治,易形成弱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眼屈光由远视向正视变化,远视的患病率逐年减少,近视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目前有学者认为我国单纯性近视人数不断增多与现代文明发展,多媒体的高速发展,视觉负担加重有关,与视觉环境不佳有关,甚至与饮食有关[2]。因此,应抓住学龄前这段时间,对弱视患儿实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应加强幼儿园视觉环境的改良及儿童膳食的合理搭配,从而减少视力障碍的发生。儿童龋齿与儿童喜食含糖食物和父母对口腔保健知识的缺乏、不注重口腔卫生以及托幼机构对口腔保健工作重视不够有关,未能在全街道范围内开展氟化防龋工作。因此,应加强口腔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注重口腔卫生的保健,普及氟化防龋的保健效果。
3.4 幼儿园保健状况有待改进 幼儿园的卫生保健质量直接影响着集体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提高保健人员的卫生保健知识培训,提供儿童均衡的膳食营养,加强儿童的体格锻炼,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家长的卫生保健知识,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文化里幼儿园由家长填写完整合格调查问卷的幼儿220人,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1.2 研究方法:自设调查问卷,分为3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家长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 ②家长及孩子口腔卫生习惯、刷牙起始时间、刷牙次数、刷牙方法、刷牙时间 ③相关口腔保健知识:幼儿龋危害、幼儿龋预防方法、口腔保健知识获取渠道等。
1.2.2 健康教育前后分别作菌斑指数检查并做记录:根据Quigley和Hein(1962年)提出,并由Turesky改良的牙菌斑指数记分标准记分,所有检查全部由同一位检查者完成。
0=牙面无菌斑;1=牙颈部龈缘处有散在的点状菌斑;2=牙颈部连续薄带状菌斑,宽度不超过1mm;3=牙颈部菌斑覆盖面积超过1mm,但在牙面1/3以下;4=牙颈部菌斑覆盖面积超过牙面1/3,但不超过2/3;5=菌斑覆盖面积占牙面2/3或2/3以上。
菌斑显示法所用染色剂主要成分为酚红、乙醇和水。
牙周病流行病调查中每位受试者均检查6个指定牙齿(即16、11、26、36、31、46),每个牙的记分为4个牙面记分平均值,每个人的记分为6个受检牙记分平均值,其为衡量口腔卫生状况指标。
1.2.3 干预措施及资料收集方法:①对220名幼儿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和牙菌斑指数检查(世界卫生组织牙周病流行性调查标准)记录菌斑指数,瞩其刷牙后再次进行牙菌斑指数检查并记录,全部调查工作由同一检查者完成,期间无一人退出。
1.3 统计学处理:将口腔健康教育前后所得到的数据做t检验、x2检验。
2 结果
一般情况:家长年龄:25-35岁;母亲161人,父亲59人;国企职员125人,私企49人,自由职业46人;文化程度:大学本科以上63人,大专74人,中专以下83人,他们所受教育不同,家长口腔卫生习惯、口腔保健意识各异,随之幼儿口腔卫生状况出现显著差异。
2.2 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数比较:
表1 口腔卫生习惯调查表[n(%)]
表2 口腔保健知识
表3 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数
3 讨论
3.1 正确有效的刷牙方法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具有重要意义:控制菌斑可以减少和预防口腔疾病,正确有效的刷牙是控制菌斑与消除软垢的最佳方法,刷牙给予牙周组织适当的接触刺激,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提高粘膜上皮角化程度.增加牙周组织抵抗力[1],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牙龈上皮薄、角化差,受细菌感染后易发生炎症[2]。
3.2 学龄前儿童更需要保持口腔卫生:学龄前儿童所进食物精细,粘稠性强,含糖量高,易于发酵产酸;加之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长,唾液分泌少,自洁作用差,牙齿钙化程度低,龋齿发病率为71.97%,87.73%儿童有不同程度睡前进食不良习惯。
3.3 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状况提高有赖于家长口腔保健意识的增强:调查发现保健牙刷知晓率只有29.09%,家长为孩子所带牙刷合格率只有23.19%,存在刷头过大、刷毛过软、刷毛过尖等误区:只有15.90%家长知道自孩子出牙起开始刷牙。
3.4 应加强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宣教:我科口腔医师每半年到甲级幼儿园做一次免费口腔检查,调查结果显示幼儿龋齿发病率为72.66%,而就诊率只有13.38%,说明广大家长对乳牙龋认识程度不够。
4 结论
健康教育涉及到医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科学,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应采取直观化、形象化、多样化、具体化、反复强化等措施,另一方面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及幼儿园老师的配合及监督,加强城市贫困家庭及进城务工家庭幼儿口腔保健[3],但他们绝大部分没有任何社会医疗保证,卫生保健完全靠自费[4]。建议政府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增加一些城市贫困家庭及进城务工农民家庭社会福利项目。
参考文献
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年龄增长患龋率也随之增加,给儿童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因此龋病预防工作是目前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学龄前儿童年龄较小,自律意识较低,其口腔健康的维护与家长的指导和监督密切相关。为了解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知识水平,以便针对性进行口腔保健宣传教育工作,为此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现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南充市市区6 所幼儿园,每个幼儿园再随机抽取大、中、小班各3个班,确定抽取班级的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1828人,其中男性866人,女性 962人,平均年龄在36岁,城市户口有1438人,农村户口390人。
1.2 调查方法
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1.3 资料整理与统计学分析
将问卷进行分类整理后录入excel表格,进行数据分析,用百分数进行表达。
2.结果
2.1 人口学特点
实际有效调查问卷1828份,有效率91.4%。在1828名调查对象中,儿童母亲作为填写人的最多,有924名(50.55%),其次为祖父母,有470名(25.71%)。小学学历最多,有570名(31.18%),无业人员位居第二,有501名(27.41%)。
2.2 儿童饮食和刷牙习惯
2.2.1 儿童饮食习惯 调查儿童每日食用碳酸饮料或甜饮料、甜点心、糖果情况,以及睡前吃甜食情况。儿童每日不少于2次进食碳酸饮料的有12.36%,进食甜点心的有16.08%,进食糖果巧克力14.4%;17.56%的儿童经常在睡前吃甜食,仅26.75%的家长称自己的孩子从不睡前吃甜食。
2.2.2 儿童刷牙习惯及方法 调查表明,大部分儿童养成了刷牙习惯,从刷牙情况来看,12.5%的儿童1岁开始刷牙,23.5%采用竖刷法,43.60%的孩子没有固定刷牙方法。
2.3 家长对儿童口腔保健知识的认知 主要调查家长及对含氟牙膏的认知。890(48.69%)名家长不知道孩子是否使用含氟牙膏,有778(42.56%)名家长知道含氟牙膏有预防龋病的作用。
2.4 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干预行为
2.4.1 家长帮助孩子刷牙的频数 据调查,家长每天帮助孩子刷牙的有476人,经常帮助孩子刷牙的有229人,偶尔帮助孩子刷牙的有785人,从没做过的有338人。
2.4.2 家长检查孩子刷牙效果的频率 17.51%(320/ 1828 )的家长每天检查孩子刷牙效果,14.99%(274/1828)每周检查,41.19%(753/1828 )偶尔检查,26.31%(481/1828)从不检查孩子刷牙效果。
2.5 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关注情况 过去的一年中,28.06%的家长不清楚孩子口腔健康状况。家长带孩子看牙的比例仅占27.74%,出于牙疼或牙齿外伤治疗的原因占55.85%,而对于定期检查牙齿仅占10.18%。
3.讨论
上述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饮食和刷牙习惯较差,家长对儿童口腔保健知识认知度及对孩子的干预行为较差,48.69%的家长不知道孩子是否使用含氟牙膏,57.44%的家长不知道氟能预防龋病。因此应加强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干预行为及保健知识宣传教育等,建议如下:
3.1 养成正确的饮食和刷牙习惯
饮食习惯与牙齿健康密切相关[1],研究发现,儿童含糖食品的食用和龋病发生呈正相关[2]。此次调查显示,大多数儿童偏爱含糖食品,每日食用碳酸饮料或甜饮料、甜点心、糖果不少于2次分别占12.36%、16.08%、14.44%,仅26.75%的家长称自己的孩子从不睡前吃甜食。而家长并未认识到甜食对口腔健康的危害性,因此,家长应高度重视过量摄入含糖食品对牙齿健康的危害,控制糖摄取的量和频率,养成吃完甜食刷牙漱口的习惯,平衡膳食,采用糖代品,补充钙、磷制剂,多食谷类、豆类、蔬菜、水果等,减少龋病发生。
正确刷牙是去除牙菌斑,保持口腔清洁的最主要方法之一【3】,调查表明,虽97.43%的儿童养成了刷牙的习惯,但每日刷牙2次及以上仅占19.69%,且近一半(43.60%)的儿童无固定刷牙方法,开始刷牙时间也较晚。因儿童口腔自洁能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家长应每天监督孩子刷牙,采用竖刷法。小孩的模仿力强,家长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家长应做到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培养孩子养成每天饭后漱口,早晚刷牙,使用牙线的习惯。
3.2 加强家长口腔保健知识的认识
调查显示,不知道孩子是否使用含氟牙膏的家长占48.69%,对于含氟牙膏的用处,虽42.56%的家长能认识到氟能预防龋齿,但39.28%的家长表示不知道,体现出家长口腔保健知识的缺乏,对此,在制定针对孩子自身牙齿情况的口腔保健计划时,我们应利用大众媒体或在幼儿园开展家长宣讲活动,对含氟牙膏或含氟漱口水的作用及使用方法进行宣传,提高含氟制剂的使用率。建议政府广泛在学龄前儿童集中区如幼儿园开展口腔健康教育,使幼儿园老师和家长掌握口腔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龋病的早期症状及预防,正确的刷牙方法等。
3.3 加强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干预行为
经调查,18.49%的家长从不帮助孩子刷牙,26.31%的家长对孩子刷牙后的效果从未进行检查,反映出家长对孩子口腔保健行为监管不到位的现状;因此可采取利用电视网络对家长的进行口腔保健宣教,帮助孩子刷牙并督促孩子正确刷牙,认识到此举措的重要性。
3.4 定期检查口腔健康状况
据调查,72.26%的家长从未带孩子看过牙,定期带孩子检查牙齿的仅占10.18%。学龄前儿童乳牙健康有利于口颌系统正常发育,且口腔疾病与全身疾病密切相关,建议家长通过咨询口腔医务人员或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提高自身口腔保健知识水平,每半年带孩子检查一次牙齿,早发现,早治疗。建议政府建立良好的口腔保健制度和口腔卫生服务体系,例如各市、区、县等定点口腔医院推行窝沟封闭和局部用氟等有效的个人口腔保健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