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2 11:01:0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科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140-01
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孕妇的妊娠和生产过程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也涉及到不同的层次和内容,其中,在产科病房中,所涉及的护理风险和安全隐患也普遍存在,其因素十分复杂。针对这样的情况,对于产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必要。本次研究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究产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因素及防范措施,现在把相应的研究内容和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这个时间范围内,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产妇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涉及的产妇有5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于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和分析,并切实有效的根据风险防范前后的时间顺序,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对应的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针对两组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进行相对应的比较和分析。其中,对照组有20例患者,他们是在风险防范措施之前,产妇的年龄范围在23-41岁,她们的平均年龄是(310±15)岁,其中有15例产妇是初产妇,有5例产妇是经产妇。观察组患者中有30例产妇,他们是在风险防范措施实施之后的,他们的年龄范围在24-37岁,他们的平均年龄是(301±22)岁,其中有21例产妇是初产妇,有9例产妇是经产妇。两组产妇的一般性资料,差异不是十分明显,不具有相应的统计学意义。
12产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因素分析
121产妇及其家属通常情况下,在妇产科中产妇是初产妇的占大多数,这样的话,产妇一方面在分娩、哺乳以及育儿知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都比较匮乏,不具备相应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F很多不当的行为,这样对于自身和新生儿都会有很大程度上的伤害。另外一方面,产妇在分娩之前和之后,一般情况下都会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这会让产妇的激素分泌水平十分紊乱,神经系统也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功能不佳,如果对这样的症状重视程度不足,就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问题。与此同时,产妇在分娩前后身体变化情况特别快,如果产妇的家属对于医生的嘱咐不能严格遵守,擅自离院,就可能带来极大的风险和隐患。
122相关的护理人员在产妇分娩前后的整个环节中,护理人员是整个过程中最主要的基础工作承担人员,护理人员自身所呈现出的服务态度和专业技能水平,对于产妇在临床护理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起着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 对于新生儿的接生和护理的相关环节,要切实有效的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准则,在最大程度上有效规避医院感染的问题。如果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对于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不能及时有效的注意到新生儿和产妇的异常情况,这样就会延误患者的病情,导致产妇和婴儿不能得到根本上的妥善处理和根本治疗,这对他们的伤害是十分严重的,并且是不可逆的。
123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对于产科的安全性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例如,在产妇生产过程中助产士的接产手法,以及产妇生产之后,对于新生儿的处理,包括对婴儿的脐带处理,沐浴和穿衣等一系列相关方面的操作,如果有一丁点的漏洞,就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使产妇与新生儿出现比较严重的产伤。 护理人员对于产程图、产程观察表、分娩记录单等一系列相关方面,如果不能真正意义上完全掌握,并熟练的精准记录,产妇和婴儿都会面临十分严峻的威胁和挑战,促使医患关系进一步紧张和僵化。
13防范措施
131进一步切实有效的增强法律意识要有针对性的号召和组织相关的护理人员,集中学习相应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护理工作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和准则,从根本上切实有效的做好各类文书和表格的记录,最大程度上降低护理的隐患和风险,确保从根本上提升法律意识,维护双方共同的切身利益。
132进一步强化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最大程度上提供护士和患者及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切实有效的保证交流能更加积极有效,有针对性的向产妇和家属宣传相应的分娩和哺乳知识,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解决具体的问题,并构建起更加和谐稳定且相互理解的医患关系。
133积极优化服务理念,最大程度上提升业务水准要树立更加完善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保证在护理工作中做到细心、耐心并富有爱心,严格遵守相应的规范和流程,认真履职,并有针对性的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学习和培训。在护理过程中如果有疑难问题,需要及时有效的向前辈人员请教。相关的科室要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培训和学习锻炼的机会,在最大程度上鼓励和支持护理人员自学,或者进一步进行继续教育,促使整个科室的业务水平都能够得到本质的提升。
2结果
从根本上切实有效的做好产科病房的安全隐患预防和控制措施,积极有效地提出更有针对性而又具备规范性的措施,能够使得产科病房的护理质量有本质的提升和最大程度的改善,也使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有效提升。
3讨论
护理安全是指在护理实施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人民的健康意识和法律意识逐渐增高,随之而来医院的医疗纠纷事件在全国各地也屡见不鲜。因此医疗护理已成为一种高风险的行业,如何在日常护理中有效的保护护理人员的权益及患者的疗效已引起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的关注。鉴于此,本人进行了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探讨的相关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9年开始在急诊科开展了安全隐患分析及相应防范措施开展的临床实践活动,选取该活动开展前后2年内急诊科医疗纠纷的案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比较安全隐患分析及相应防范措施开展前后2年内我院急诊科发生的医疗纠纷案例。以人员构成因素、护士因素及患者因素作为护理安全隐患因素,并对所有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比较活动开展前后医疗纠纷案例的总数及发生原因的构成比,并将比较结果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1.2.2 安全隐患分析
1.2.2.1 人员因素 医院往往由于编制的调整等原因导致人员流动性较大,且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的护理队伍多为地方院校毕业的护理毕业生所组成,学历较低、工作经验缺乏等均为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2]。
1.2.2.2 护士因素 护士因素为护理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低年资的护士往往是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对护理过程中的医疗纠纷的认识不足,不重视日常护理的记录工作[3],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及必要的法律知识;②护理技能欠缺。对于年资较短的护理人员,由于临床经验不足和综合能力的欠缺,易导致护理过程中出现护理漏洞,增加了护理的差错率;③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部分护理人员由于日常工作较为忙碌,因而导致对患者的态度较差、不耐心解释,甚至发生冲撞,进而导致医疗纠纷的产生;④责任心不强。护理工作人员不能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进行日常的护理工作,仅按照自己的习惯和印象草率办事[4],这是造成护理安全隐患的严重因素。⑤夜班力量薄弱。夜班护士的人数较少且工作量大,夜班护士长期处于精力不足和生物钟紊乱的状态,因而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往往会出现忙乱现象,影响护理工作的安全。
1.2.2.3 患者因素 患者由于对目前医疗技术的盲目崇拜,期望可以通过一次治疗解决自己的健康问题,一旦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患者便会产生失望、埋怨、愤怒等不良情绪,并将这些情绪转嫁到护理工作者身上,进而不配合治疗,也增加了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5]。
1.2.3 防范措施
1.2.3.1 强化相关法律知识 对于年资较少的护理工作人员,定期开展法律法规的培训讲座,是大家认识到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均存在各种潜在的法律问题,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1.2.3.2 强化专业技能培训 对于年资较少的护理工作人员,在业余时间开展专业知识学习讲座,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定期对科室内的护士进行专业知识考核,强化护士的专业技能。
1.2.3.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科室内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尊重患者的自身权利,增加对患者的关怀,加强病房的巡视工作,做好宣教工作,尽可能减少医疗纠纷。
1.2.3.4 落实规章制度,加强责任心 对于科室内的护士,应明确要求日常工作均应按照护理核心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对于应护士责任心不够而导致的医疗事故,对当事人进行严厉处理,从而增加护理的责任心,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1.2.3.5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行弹性排班机制,对于就诊人员高峰期及输液高峰期,加强值班人员数量,避免护士出现超负荷工作,减少患者的等候时间。
1.2.4 统计学方法 将活动开展前后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汇总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
2 结 果
2.1 医疗纠纷比较结果 我院自从开展了安全隐患分析及相应防范措施的临床实践活动以来,医疗事故的发生数明显减少。活动开展前后医疗纠纷的比较结果,见表1。
2.2 统计学结果 将活动前后的医疗纠纷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得出:χ2=13.714,P=0.001,P
3 讨 论
护理安全是一般患者对临床治疗的基本需求,更是一所医院生存之根本,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不断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时刻保持工作的警惕性,做到防范于未然,以高标准的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开展[6]。
本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通过开展安全隐患分析和相应防范措施的临床实践活动,我院急诊科的医疗纠纷较之活动前明显下降。其中因人员因素及护士因素而导致的医疗纠纷的下降数最为明显,依次同比下降了57%及61%,从而说明了通过对护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相关技能的强化培训,可有效的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医疗纠纷总数由活动开展前的468例下降至240例,同比下降48%,进一步说明了在科室内开展安全隐患分析和相应防范措施活动的必要性;本次临床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因患者因素而导致的医疗纠纷仍然较多,如何有效的降低因患者因素而导致的医疗纠纷将成为后一阶段工作的重点。
总之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也逐渐增加,有效的防范措施可降低医疗纠纷事件数量,对于保护护理工作人员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均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进行进一步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翠琴,穆睿华,李慧芳.临床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4):464-465.
[2] 温盛瑛,刘晓云.浅谈影响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及防范措施[J].医药与保健,2009,17(12):182-183.
[3] 吴芳兰,应燕萍,崔妙龄.154例护理差错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护理管理,2008,8(3):61-63.
1.1责任感缺失。护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是导致护理工作出错的主要原因之一。(1)一方面是护理人员自身责任心不强、工作情绪不高,或者没有按照相关规范执行;另一方面是工作量大,很多护理人员都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导致身心疲惫,有些甚至会产生厌烦情绪,在护理过程中缺乏同情心和爱心,或者擅自离岗、玩忽职守,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
1.2法律知识的缺乏或法律意识淡薄。护理人员在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忽视了产妇的知情权,不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随便谈论患者婚姻、非法生育、未婚先孕等而造成護患纠纷的发生。
1.3缺少沟通意识和沟通技巧。许多护士仅仅是机械地进行护理工作,仅是把医院安排的任务、上下班时间作为工作的中心,而没有把病人作为工作的中心,这样就忽视了病人的感受。许多护士年龄比较小,社会经验少,缺乏有效地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内容不能够完善的表达出来;由于护士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知识,不能够活学活用,导致态度生硬,容易引发家属以及患者的反感。
1.4业务技能水平有限。有些新进护理人员临床经验不足,可能出现病情观察不够及时、病情掌握不够全面的问题,在实施技能操作时出现不足的可能性更高,给护理安全带来潜在威胁。特别是当前,患者对护理服务期望值提高,同时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广泛使用,对护理人员也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增加了护理风险.对护理安全也产生了威胁。另外,由于新药品种多、更新快,护士对药品的药理作用、用法.注意事项不熟悉,容易出现用药失误。
1.5制度执行不规范。由于没有严格的执行医院制定的规章制度及相关的操作程
序,以致一些不合理、不合程序的操作就有能引发医疗事故。对此,在防范安全隐患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先从执行医院规章制度做起。(2)
2防范措施
2.1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增强责任意识,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护理差错,保障护理安全。护理人员应该在护理过程中注重细节,及时更新自己的护理理念,在护理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保证护理安全,降低护理失误发生率,不断增强护理质量。
2.2提高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强化法制观念的学习。法律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要维护护患之间的合法权益、医院的正当权利,护理人员必须要学法、懂法、守法。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这是法律知识培训的重点。护理管理部门和护士长应分批次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护士条例》、《母婴保健法》等法律知识及医院的相关制度和职责,通过学习培训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
2.3增加和患者的交流沟通。护理人员应该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在与患者沟通和接触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学习和掌握沟通技巧,提高自己语言的艺术性,多给患者一些鼓励和安慰。不仅得到病人和家属的配合、理解。并能使之产生安全感、信任感,融洽护患之间的关系,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2.4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完善岗前培训、岗位强化培训及业务学习制度,定期进行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鼓励年轻护士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交流,外出进修学习,获得国内外先进护理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