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3 10:52:4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基层监督体系建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南的东北部,东西间距离61km,南北间相距117.2km。东邻广昌、石城,南接于都、瑞金,西与兴国、永丰交界,北同乐安、宜黄、永丰相连,是赣州市最北的一个县。共有24个乡镇,299个村,总人口76万人,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达到2.3万t,产值2.1亿元。宁都属赣南丘陵的一部分,是一个北部高、南部低,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地形。县境内地表水系发达,主要有梅江、琴江和青塘河。梅江发源于肖田乡朗际村,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全长145.2km,其主要支流有淋池河、黄陂河、会同河、固厚河和琴江,在该县境内控制流域面积2 931.46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2.38%。青塘河发源于青塘镇坎田村,流经青塘、赖村2镇,在该县境内55km,流域面积334.8km2,占全县水域总面积的8.26%。发源于石城县境内的琴江河,在宁都县境内的河长49.6km,控制流域面积461.1km2,占全县水域总面积的11.38%。全县水域面积1.66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3.93%,有大(二)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31座,小(二)型水库74座,共计108座,渠道1 510.2km,稻莲田3.65万hm2。在宁都分布的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物有鱼、虾、螺、蚌、鳅、鳖、鳝等,其中鱼类大致有13科,50多种。
1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2008年,宁都县利用养殖水面4 580.40hm2,其中池塘2 079.27hm2,水库1 553.60hm2,河沟59.27hm2,农渔两用田888.27hm2,稻莲田养鱼3 806.93hm2,水产品养殖产量达到2.3万t,水产品养殖面积和产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比较滞后[1-3]。目前,全县24个乡镇农技站中仅设有1名兼职水产员,没有单独水产站,导致许多水产方面的有关政策和技术难以得到落实和推广,严重影响着水产业的发展[4]。
2建设规划
参照江西省水产局测编方案的要求,在继续建设好县级水产站的基础上,将在宁都县24个乡镇规划建设8个乡镇区域中心水产站,设人员编制32个,机构和人员隶属县农业局管理,人员工资和其他经费由县财政统筹、全额拨款。
洛口站设在洛口镇圩镇,计划建设1栋占地面积13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设人员编制4个,负责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规的宣传,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洛口、肖田、东韶、团结水库等3个乡镇,该区域总人口57 777人,2008年养殖水域为1 126.07hm2,稻莲田养殖为341.27hm2。
石上站地点设在石上镇圩镇,计划建设1栋占地面积15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设人员编制5个,负责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石上、安福、东山坝等3个乡镇,该区域总人口60 017人,2008年养殖水域为560.13hm2,稻莲田养殖为446.47hm2。
黄陂站地点设在黄陂镇圩镇,计划建设1栋占地面积18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设人员编制4个,负责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黄陂、小布、大沽、蔡江、钓锋等5个乡镇,该区域总人口85 829人,2008年养殖水域面积为427.53hm2,稻莲田养殖面积为864.67hm2。
田头站地点设在田头镇圩镇,计划建设1栋15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设人员编制3个,职责是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田头、竹笮等2个乡镇,该区域总人口62 497人,2008年养殖水域面积为460.87hm2,稻莲田养殖面积为226.27hm2。
长胜站地点设在长胜镇圩镇,计划建设1栋20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设人员编制5个,职责是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对坊、黄石、长胜等3个乡镇,该区域总人口115 672人,2008年养殖水域面积为582.33hm2,稻莲田养殖面积为587.80hm2。
赖村站地点设在赖村镇圩镇,计划建设1栋13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设人员编制3个,职责是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青塘、赖村等2个乡镇,该区域总人口84 377人,2008年养殖水域面积为369.67hm2,稻莲田养殖面积为329.93hm2。
固厚站地点设在固厚镇圩镇,计划建设1栋13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设人员编制3个,职责是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固厚、固村、田埠等3个乡镇,该区域总人口61 013人,2008年养殖水域面积为366.87hm2,稻莲田养殖面积为419.87hm2。
梅江站地点设在梅江镇,计划建设1栋150m2的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及实验楼,设人员编制5个,职责是水产技术推广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其所辖服务范围包括梅江、会同、湛田等3个乡镇,该区域总人口192 854人,2008年养殖水域面积为550.80hm2,稻莲田养殖面积为292.93hm2。
3参考文献
[1] 刘锡胤,于文松,周金泉,等.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J].海洋与渔业,2008(3):21-22.
目前公司对基层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的方式主要有“周一上岗检查”、“动态检查”、“公司领导跟带班”、“安全质量标准化检查”和“安全生产体系检查”五种形式。检查的方式方法符合各项目部生产实际情况,夯实了各基层单位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管理基础,促进了公司各基层单位安全健康发展
结合项目部实际,针对会议研讨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如下:
1、公司各项监督检查、隐患排查方面: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公司各项检查没有足够的时间全面了解和分析基层各单位整个安全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2、对于公司“解剖麻雀”和“望闻问切”的检查方式表示赞同,并对具体操作提出如下建议:
⑴、建议公司领导实行“蹲点”监督制,监督过程要有公司分管领导负责,这样才能更好发现和解决问题。
⑵、由于各基层单位生产条件各具有特点,深入检查势必给基层单位带来相应的经济负担,尤其是“招待所”条件相差较大,对于这些公司要给予解决。
⑶、公司领导在“蹲点”过程中要参与监督项目部各项安全管理流程,从各基层单位的班前会、集体升入井、风险预控、安全确认和管理考核流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好的建议和改进方法。
⑷、公司要积极帮助项目部解决与所在矿方的主要矛盾和制约项目部的发展问题。
3、对于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的提高和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的提升,如上所言,质量标准化创建要统一标准,实事求是,提出好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并在基层各单位全面推广、共同提高。
安全生产体系建设考核虽然有细致的考核标准,各基层单位的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发展参差不齐,建议公司针对考核标准和先进单位的做法,制定统一的流程和操作方式方法。公司有必要制定相应要素的课件,划分要素组织专项培训,提高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参与人员的整体素质。统一、规范安全体系建设资料。
4、对于如何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建议如下:
⑴对于控制重特大事故,要从技术上保障安全,做到技术先行,严格制定各项技术措施,积极与矿方技术科与地质科联系,对各施工地点的地质构造深入了解,并完善各项技术措施。对存在水患、防突、瓦斯、顶板隐患的特殊地段要制定专项措施,从源头上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⑵要规范职工行为,将风险预控、安全确认贯穿到整个施工程序当中。公司应制定新的适合本单位的隐患和三违分级标准,不能盲目按照矿方制度。
⑶对于控制轻微伤事故要加强安全培训,建立公司自上而下系统的培训监督和考核制度。
中图分类号:S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4-0036-01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不仅可以减少养殖场不必要的损失,而且可以改善动物产品的质量。本文就当前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供参考。
1 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内容
1.1 基层动物防疫管理建设
作为基层动物防疫部门的兽医站,应当加强宣传和严格执行党和国家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搞好动物的疫病防治工作,开展辖区内的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广畜牧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扶持、帮助、指导龙头企业和专合经济组织、畜牧科技示范户和畜禽养殖大户发展畜牧生产,引导组织广大农户大力发展畜禽商品生产。搞好辖区内的畜牧生产发展和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大力推广畜禽品种改良,强化兽药、饲料市场管理,抓好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管理工作,并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和特种养殖户的生产发展[1]。
1.2 基层动物防疫的信息化建设
当下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动物强免疫苗的使用管理也应紧跟时代步伐。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动物防疫信息化,能够有效提高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应急处理等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增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同时,改造优化和管理动物防疫及动物卫生监督的各项业务流程,加快办公自动化进程,能够提高动物防疫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降低工作成本。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动物防疫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采取积极态度和有效措施,推进动物防疫信息化工作。
2 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策略
2.1 “全链条”动物防疫管理
加强养殖环节的卫生风险管理。对养殖场所建立兽医卫生风险的分级制度,对高风险动物养殖场加强监管,对畜禽免疫等情况实行痕迹化管理,建立动物防疫情况报告制度。开展兽药综合治理,治理滥用兽用抗菌药情况。对药物饲料添加剂严格进行管理,减少预防性用药的滥用,禁止抗菌药在养殖业中的过度使用[2]。
对活畜活禽的跨地区流通进行规范,严防动物疫病高风险区的活畜活禽引入,实行活畜输入地的检疫审批制度。鼓励畜禽集中屠宰,促进屠宰场与动物养殖场的直接对接,将可能由活畜活禽流通所引发的动物疫病传播风险降到最低。落实屠宰场的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实施屠宰操作规范制度,对活畜活禽从入场到肉品生产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屠宰病害猪、注水或注入其他违禁物质等违法犯罪行为,降低屠宰环节质量安全风险。
加快建立覆盖饲养、屠宰、经营和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按照“谁处理、补给谁”的原则,推动建立与养殖量、无害化处理率相挂钩的财政补助机制。深化无害化处理与养殖业保险联踊制建设。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和运营,促进病死畜禽资源化利用。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监管职责,建立部门间监管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随意抛弃病死畜禽、加工制售病死畜禽产品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病死畜禽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2.2 建立完整的动物防疫信息化体系
基层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与网络公司合作,在扎实推进免疫电子档案和检疫电子出证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全面提升动物防疫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首先,作为基层兽医工作人员和养殖加工企业,要注意对动物防疫信息的采集,对接上级畜牧兽医信息资源,从而构建起从养殖场到屠宰场的全链条兽医防疫信息体系,形成以动物生命周期为主线,全面及时准确采集、传输、分析、应用动物疫病和其他兽医卫生数据信息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关键环节数据信息资源的融合利用,提升兽医卫生风险监测分析、预测、预警管理效能。
其次,应当建立动物疫病防控信息管理、预警预测和应急指挥系统,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决策能力。完善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系统及进境动物检疫管理系统,健全电子检疫证明网络体系,推广电子标识等物联网技术,实现防疫检疫监督工作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