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水产养殖意义

水产养殖意义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05 09:52:2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水产养殖意义,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水产养殖意义

篇1

我市(县)水面资源丰富,发展水产养殖业潜力巨大。加快全市(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对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充分利用资源,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各级党委、政府应因地制宜把水产养殖业纳入“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真正作为一个大产业对待,摆上位置,纳入日程,按照国家提出的“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水域治理和开发利用”的要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同时还可拉动水产饲料、捕捞设备制造和餐饮、旅游等其他产业的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因此,各级政府对水面资源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明确发展目标,加强水产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规模渔业、生态渔业、精品渔业和休闲渔业,坚持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健全强化水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实现养殖结构高级化、经营模式产业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主体多元化、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的目标,推进全市(县)水产养殖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必须以品牌为龙头,加快全市渔业产业化进程

各级政府应借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渔业产业化,促进全市(县)水产养殖业的全面发展。一是加大对鱼苗繁殖基地的建设力度。筹集各方面资金对全市重点鱼苗繁殖基地进行全面改扩建,提高其鱼苗的繁育能力,为全市池养户养殖冬(秋)片鱼苗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种苗。二是积极推广池塘生态健康技术,引导广大水产养殖专业户实施80:20生态健康养殖。三是应依托龙头企业建立南昌市水产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统一组织协调成员单位的资源整合、技术培训、经营协作和产品销售,使全市水产养殖业能够形成“拳头”。要制订政策鼓励各种形式的水产合作社组织的发展。

三、必须合理选择确定承包主体和期限,加强对承包方的投入监督

在今后的水面承包过程中,建议在自愿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水面资源的流转,选择有资金实力、懂技术、会管理的承包主体,以确保在投入和水产品产量、质量上有一个明显的提高。承包期应依据水产品的生产周期合理确定,以避免一旦经营不善改变难的问题。在签定承包合同时,要明确投入标准,根据承包水面的资源情况合理确定投放量和捕捞量;每年投放鱼苗时,水产主管部门都应进行现场指导,引导其按生产需要的数量和质量合理投苗;对于已签定长期承包合同,但因投入不足造成水面荒芜的,应依据《渔业法》有关规定中止承包合同、收回水面重新发包,以避免造成水面资源的闲置浪费。

四、必须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在提高渔业产量、增加效益上下功夫

我市(县)水面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一是坚持走集约化发展之路。改变过去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加大苗种投入,加强技术管理,努力提高单产,力争达到农(渔)民增产增收;二是开发可养殖水域,增加水产品总量。有关方面应通过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创新开发机制、加大宣传力度等形式广泛吸引域内外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承包开发;应加强对流动水面的开发利用,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注重和加大水产基础设施和技术投入,在水流较缓的江湾、河叉试行网箱养鱼、淡水珍珠养殖等,真正杜绝“荒地一亩有人管、闲水十亩无人问”的现象发生;同时还应加强渔政管理,切实做好野生渔类资源保护工作,确保生态平衡和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在发展生态、精品、休闲养殖上下功夫。应加强对养殖水面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源治理,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有机水产品,应开发引进名特优品种,提高繁育技术,搞好河蟹、鳜鱼、黄鳝等水产品养殖,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应大力发展休闲养殖和庭院养鱼,把水产养殖与餐饮、垂钓、度假、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综合效益。

五、必须全面实施中低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

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以高产健康养殖和节能减排为目标,引导企业和养殖户对现有淤积严重、老化坍塌的中低产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配套完善水、电、路和养殖废水达标排放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养殖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水产养殖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和优化池塘标准化改造的区域布局,提升水产养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要根据各地实际,完善承包责任制,建立池塘维护和改造的长效机制。

六、必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全市(县)水产养殖业要有一个大发展,就必须给广大水产养殖户以大力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一是进一步贯加强中央、省对支农惠农措施的贯彻力度,使文件中的各项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为全市(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财政部门应从农业开发资金中砍出一块,专项用于扶持水产养殖业发展;三是银信部门,应加大对水产养殖户的信贷支持力度,根据养殖规模和生产周期,合理确定信贷额度和归还时间,最大限度地保证水产养殖户的资金需求。四是加强对水产养殖业的治安保护,确保水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人身、财产安全。五是加强水产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合理确定人员编制,把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内开支,把基层渔政管理人员纳入公务员序列进行管理,提供正常的推广经费、实验基地和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水产管理服务体系的健全、完善和正常运转。

篇2

2益生菌在水产无脊椎动物养殖中的研究进展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晚,Kozasa[19]于1986年首次将益生菌应用于水产养殖,此后,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上应用的研究迅速发展,益生菌对虾蟹、贝类、海参等无脊椎动物的应用研究也有了较大的进展。益生菌既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饲喂养殖动物,不会出现耐药性菌株,更没有残留或污染等副作用。从食品安全、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益生菌作为饲料添加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饲料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此外,还可以作为水质改良剂,能有效改善养殖水质,抑制有害微生物繁殖,减少养殖动物发生病害的机率。目前应用的益生菌主要有乳酸菌(Lactobacillus)、芽孢杆菌(Bacillus)、酵母菌(Saccharomyces)、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等。

2.1在虾蟹类养殖中的应用

国内外对益生菌在虾养殖上的研究比较多,表1列出了目前研究的简要现状.姚东瑞等用3种微生态制剂河蟹池塘养殖水体进行原位净化研究,单独和组合处理的池塘养殖排放水水质均优于未经微生态制剂处理的对照组,与对照相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化学需氧量降低51.97%~54.26%、氨态氮含量下降41.77%~44.94%、总磷含量下降40.00%~43.33%、悬浮物含量减少78.81%~80.01%,具有良好的原位净化效果[10]。

2.2在贝类养殖中的应用

沈文英等在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养殖水体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可提高三角帆蚌消化酶活性、免疫指标和抗氧化指标活性,促进蚌体生长;最适添加水平和间隔时间分别为1.0×106CFU/mL和15d[31]。张信娣等将红螺菌科的红假单胞菌应用于三角帆蚌养殖水体,研究表明,光合细菌可稳定养殖水体,去除氨氮、亚硝基氮、总氮,降低COD,改变水体氮磷比;光合细菌能有效控制异养细菌、弧菌、气单胞菌数量,对真菌的增殖也有一定抑制作用[9]。刘丽等的研究表明,在皱纹盘鲍育苗生产中,添加红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菌液能提高皱纹盘鲍的成活率、壳长、壳长日增长量,并能提高酚氧化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免疫指标[32]。王芳等从海水中分离出一株红假单胞菌属菌株RPD-1,将其应用于菲律宾蛤仔育苗中,结果显示,该菌株不仅能提高菲律宾蛤仔幼虫的存活率和变态率,还能显著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33]。

2.3在棘皮动物养殖中的应用

益生菌在棘皮动物中应用的报道常见于海参养殖。阳钢的研究表明:在养殖水体中泼洒一株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制剂对水体和刺参肠道内菌群结构和丰度均具有显著影响;在106CFU/m3、108CFU/m3泼洒浓度下有效提高刺参的生长速度、降低刺参生长的个体差异[34]。田功太等在海参养殖水体中添加益生菌,研究表明,益生菌能显著增加水体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透明度。其中添加益生菌原液4×109CFU/m3的试验箱效果最好,氧化还原电位和溶氧分别平均增加3.39%和26.20%,试验池塘的氧化还原电位、溶氧和透明度分别平均增加8.38%、18.58%和54.67%[11]。

2.4在其他水产无脊椎动物养殖中的应用

除以上常见的水产无脊椎动物外,益生菌在卤虫、轮虫等水产动物中也有报道。Murillo等利用蜡样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菌的体外分泌物都对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两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在轮虫养殖水体中加入枯草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轮虫数量,并能减少弧菌数量[35]。Ahmadnia等研究了不同水平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卤虫(Artemiaurmiana)的影响,结果表明,益生菌显著增加了卤虫的长度和肠道中芽孢杆菌的数量,能提高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最有效促进卤虫生长、肠道菌群和消化酶活性的用量是104、106CFU/g[36]。

3益生菌应用于水产无脊椎动物养殖所面临的的问题与前景

3.1存在的问题

由于益生菌在水产生产中应用较晚,相关研究起步也较晚,在应用研究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有一些问题。目前关于益生菌的作用机理的研究还不够明确,益生菌在水体和宿主体内的生长繁殖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的情况仍存有很多困惑,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细致研究;很多应用于益生菌制剂的菌种在稳定性方面存在缺陷,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及长时间存放对菌体活性的影响很大;益生菌菌种不足,目前已确认可作为生产用的益生菌只有乳酸杆菌、芽孢杆菌、双歧杆菌等少数菌种;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及益生菌的抗药性引发的安全患,这些都是发展益生菌必须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篇3

1.1益生菌群是水体物质循环的推动者

1.2益生菌群在水体污染中的指示作用

1.3益生菌可以净化水体

1.4益生菌群作为饵料的作用

1.5益生菌群能防止病害

1.6益生菌群可以刺激提高免疫力

2益生菌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水产动物病害的研究起步较晚。于占国等在论述异养菌于对虾病的关系的研究时特别指明:弧菌喜欢在富营养环境生长,并已经成为虾池中的优势菌属。它的数量与对虾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薛清刚还指出:在全世界主要对虾养殖区,弧菌病到目前为止仍时对虾危害最大、造成损失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它影响着所有种类对虾的几乎所有发育期,在养殖条件下容易爆发性流行,且流行范围已遍及全球。如不及时采取妥善治疗措施,其危害后果是在短时间内死亡率为100%,即使采取一些控制措施,也仍有很高的死亡率。许兵等(1993)曾对中国对虾病原菌及其致病机理作过探讨。孟庆显在其论著中也记述了弧菌的危害。供给养殖生物一个包括有益微生物群落在内的健康环境是很重要的。从养殖环境中除去细菌或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控制细菌种群将会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因此,使用益生菌将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有效使用益生菌的证据还比较缺乏,而且其准确的作用机理方式也不十分清楚,尤其是菌株体外抑菌物质的产生或是竞争营养与其体内益生菌效果的关系。益生菌在水生动物体内与其他菌群的相互作用仍然需要阐明,益生菌的免疫刺激效果也值得进一步研究。为了益生菌能应用于水产养殖,必须对其大规模生产条件下的生产工艺流程、多种菌的生产、保藏及确保其质量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

3水生环境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别

海洋细菌中普遍都存在着抗菌性。许多海洋抗菌微生物属于假单胞菌或者是弧菌。淡水微生物群中也普遍存在着抗菌活性。某些乳酸菌也对鱼类的病原菌有抵抗能力。在许多体外实验中,致病的弧菌和气单胞菌都会被抑制。而且一些细菌对于滤过性细菌也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因此它们可以作为滤过性细菌的生物防治剂。值得注意的是不但抗菌素具有抑制微生物病原菌的能力,其它一些物质也具有相同的作用,如有机酸,过氧化氢,含铁细胞等。这些物质的抗菌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条件,而这些对于体内和体外是不同的。因此,这些抗菌性菌株的在体外的实验是不足以作为筛选候选益生菌的唯一标准,也不能仅仅凭此来进行菌株的筛选。在鱼的幼苗和甲壳类动物中,通过解剖分开胃和肠道可以从消化系统分离出不同的微生物群。附着在上皮细胞上的微生物可以从其附着部分的黏液中分离得到。这种分离方法不适用于幼虫状态和活着的养殖饵料,但是可以用0.1%苯甲铵氯化物的盐溶液来冲洗鱼幼苗的外表来分离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也来自于通过它们肠道内的排泄物。多数微生物可以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筛选。然后可以通过一些常规方法对它们进行鉴别。

4益生菌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情况

益生菌的概念是在应与于陆地生物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于水生生物却还是有许多的不同之处,最基本的问题是益生菌在水体养殖环境中的应用。人类和陆地生物经历了一个在胞衣中由胚胎发育的过程,然而大多数的鱼和贝类在最初的个体发育阶段都是在外部环境中进行的。因为它们的幼虫在消化系统还没有完全发育好,而且免疫系统还不完善,此时就开始喂食,它们肠道内相关微生物菌群混乱的情况会很大。因此,在幼虫阶段特别需要使用益生菌。在人类和陆地养殖动物的肠道微生物菌群中,格兰氏阳性专一性活兼性厌氧性微生物占有优势地位。在人类排泄物中,主要的微生物群是类杆菌,格兰氏阳性厌氧球菌,真菌和双歧杆菌,而在猪的排泄物中其主要的微生物菌群是]链球菌和乳酸菌。大部分益生菌都属于这些微生物群中的主要或者次主要种属,如双歧杆菌,乳酸菌和链球菌。在鱼和贝类的消化道里格兰氏阴性兼性厌氧菌占主要,而在某些食草的热带鱼中,共生的厌氧菌占主导。弧菌和假单胞菌在甲壳类生物,海鱼和双壳类生物中很普遍。在淡水鱼中,气单胞菌和肠杆菌占有优势。水体微生物群特性的一系列结果说明可以有效应用于水产养殖的益生菌与来自于陆地的种类有些不同。在人类和陆地家畜的肠道为生长于其中的微生物创造了一个公平稳定的居住环境,它们由此受益。然而,在水生动物中,大部分的微生物群都是暂时的。这些动物都是变温的,它们相关的微生物群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盐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微生物群,而海鱼不得不经常的喝水以补充身体水分的损失。持续的水的进入增强了周围环境的影响能力,同时,根据观察一些滤食动物如双壳类,虾幼虫及其食物,我们也发现了这一点。对于幼虫来说,由于缺少胃的保护作用,这些影响是很重要的。所以,水生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群会因为来自于水和食物的微生物群而发生很快的改变。在双壳类生物中,其相关的微生物群和那些海水和沉淀物中的非常相似。在Penaeusjaponicus对虾的内脏和海水中也发现了相同的细菌,但是微生物群中正常的种群是通过食物引入的。在鱼的幼虫和幼苗阶段,食物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而且,在第一次的喂食中,通过活的食物带入的细菌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第一次用于水产养殖的益生菌本来是设计给陆地动物使用的。一株分离自土壤的细菌孢子可以降低因感染爱德华氏菌日本鳗鲡的死亡率,相同的饲料添加物可以提高鲱鱼的生长率。孢子可以很容易的混在复合食物中,但是还没有有关它们在鱼的消化道中生长繁殖的实验方面的报道。对于孢子在肠道内的生长情况取决于停留的时间和养殖的温度,这一点是值得去研究的。Kozasa使用的菌株在轮虫中进行了试验,可以提高大比目鱼的生长速率,但是在其幼苗阶段和轮虫中都没有发现这种微生物群。稍后,另一组实验使用了含有杆菌IP5832孢子的饲料添加物,通过计数和鉴别与用孢子饲养的轮虫和大比目鱼相关的细菌的特征来检验其效果。实验表明,当把孢子加入到水中一小时之后,其可以生长的菌株的数目急剧下降,大部分的杆菌孢子在不到一个半小时内滤过吸收。这些孢子因此可以在轮虫中复活生长,但是这段时间可能太短以至于益生菌还来不及发挥其作用。许多细菌可以产生抗生素,特别是在孢子形成阶段,通过植物细胞的蛋白质水解也可以生产抗生素。当轮虫用孢子饲养时,其弧菌的数目会降低,这可能是由于杆菌中产生了的抗菌素的缘故。以用孢子处理过的轮虫为饲料发现大比目鱼体中几乎没有可以复活的细菌。尽管这种处理方式增强了大比目鱼幼苗对于病原菌的抵抗力,但是还不能说这就是使用了益生菌的直接作用的结果。在成品使用中,活的乳酸菌也被加入到比目鱼幼苗的饵料中。通过这种方法,增加了轮虫的产量和提高了大比目鱼和日本比目鱼的生长速度。某些乳酸菌的使用也限制了轮虫中细菌的增殖,但是在这些研究中并没有说明乳酸菌的生长情况]。其他一些链球菌制品可以提高以色列鲤鱼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当在鲤鱼养殖中使用益生菌制品十四天后,埃希氏菌属的大肠杆菌完全从其消化道微生物群中消失了。其开发者宣称这种制品对鲤鱼消化道中的上皮细胞具有很高的附着能力。对于陆生动物使用益生菌的实验显示了其在水产养殖饲料中的使用微生物添加剂的重要性,但是,在水生动物肠道内可以存活的微生物群还不是太确定。现在的研究主要着重于从水生动物中寻找其自身的可以作为益生菌的微生物。

5结论

5.1可以在水产养殖中使用益生菌,但是还需要更努力的研究。第一个问题就是益生菌在养殖水体和水生动物肠道中的生长繁殖的情况并不是太清楚,这一点在很多情况下都没有得到解答。随着免疫和分子探针的出现,这将为追踪益生菌细胞提供一种有利的工具。对于益生菌的最好使用方式和最佳的剂量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同时也要解决一些技术问题,特别是要保持干药球中益生菌的活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