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5 11:11:1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政治教学设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学生学习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初中政治课堂主要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没有发言权,结果导致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毫无主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学生中心观,即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其获得知识的程度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政治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设计一些情景剧,让学生去表演,如“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对公交车遇到小偷的情况进行模拟,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真实想法表露出来,大家一起分析。也可以运用学案导学的模式,即每堂课教师用什么案例,学生可以参与设计。学生们在课前都通过商议提出他们统一意见之后的学案,目的是告诉教师:我们想怎么学。然后由教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要把学生的想法融合进去,这样才能使课堂变的更加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2 开展合作学习,创新教学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80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教育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倡导自主学习、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应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最终发现和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笔者更关注如何将这些新课改的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下面就结合经济常识中《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一课的教学,谈谈在政治教学设计中笔者践行新课程理念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依然要落实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传统教学主要以灌输为主,采用“填鸭式”教学,而新课改则倡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究式学习。因此,设计《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教学时笔者首先摆正了师生关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其次,充分地研读课标、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将教材从教师手中的“教本”向学生手中的“学本”过渡。最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感悟知识;第二部分是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程改革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如何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呢?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探究;二是要有具体的话题,使学生“能”探究(话题太大太空学生无法探究)。为此,必须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上课开始,笔者通过一个小品引导学生进入“家庭剧场――理财篇”。《乡村爱情》中谢永强通过开发荒山种植果树,发家致富了,面对这些钱,他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这些钱保值增值呢?小品结束了,学生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一问题情境。由于这一问题贴近生活,很快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计问题情境最好能够以一个案例引申出所有的话题,减少思维的无序跨越,进而突出主题。
2.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参与
当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后,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做好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课前,笔者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并明确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职责,主要有组长、中心发言人(每节课的中心发言人应轮流担任)、记录员等等。小组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参与交流,倾听学生的讨论,并适当给予引导、点评,以便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3.汇报讨论结果,争论明辨知识
学生初步自主探究后,每个小组可派代表汇报探究结果。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不要否定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而是让他们各抒己见,自由讨论、争辩。如本课设计的第三个问题情境“如何去存款和计算存款利息”,学生在自主探究后,就形成了很多不同问题,如在存款开户时没带身份证,计算利息未扣利息税等等。等学生争论基本达成一致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探究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
汇报、辩论过程是将知识点分解后又汇总的过程,是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判断、反思,从而开阔思路。
4.共同交流,归纳知识系统
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抓好时机,引导学生思考:请系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顾本节课新学知识,小组合作继续讨论。这时教师巡回指导,加入各组适时点拨。学生通过画树状图、列提纲等方法对知识进行总结。这一环节,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对获得知识进一步分析处理的能力。它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技能目标。
一、三大构成的局限性
1919年,以德国教育家格罗佩斯为首的一些学者创立起了包豪斯设计学院(Bauhaus),提出要将“艺术与技术统一”,并带领多位艺术家和教育学家对造型方法和理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三大构成”的学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高校引进了三大构成的教育方法,形成了由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组成的“铁三角”教学体系,一直影响至今。
然而,随着现代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也随着西方现代化设计思潮的涌入,曾经推动教育界发展几十年的三大构成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发展要求,固有的局限性越发明显。这不得不让一些教育界的学者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根据艺术设计理论的发展,设计基础教学中,三大构成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泛化: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现如今的三大理论设计基础教学中,讲述三大构成的教材版本很多,但是大多是重复早期教材的内容,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使三大构成的教材大同小异。而三大构成又被大多数院校作为很多专业的必修课程,各学科使用统一的三大构成教材,这样使这一学科变得标准化,教学方法上也缺少灵活性,完全不能满足各个学科差异化的要求。正是由于这一点,许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程与本专业的关系不大,所以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重视。
(二)僵化: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包豪斯提出的三大构成理论,强调的是“技术与理论的统一”,不单独强调作业效果。创新是包豪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虽然我国这几十年来一直以三大构成为设计基础的主导思想,其地位不可动摇。但是由于中国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的限制,这么多年来,一直就没有把握到包豪斯三大构成的真谛,使其变成了书本上的理论,而无法直接指导实践。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发现并提出了三大构成理论的弊端,要求不仅仅将各个元素单独研究,还要形态形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形态的整体认知。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设计基础后,有效地指导实践。
二、形态整体认知的形成和强化
如今随着设计领域的发展,设计的基础科目已经不仅仅限于三大构成,还包含了自然的分析与研究,造型、空间、运动与透视研究,体积与空间研究等,内容越来越丰富庞杂。要求学生不仅仅以完成课堂作业为主要目的,而且要求学生从艺术表达转化为理性认识,对形态有整体的把握。这才是包豪斯理论的关键。该教学注重形成的是一种科学的设计认识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那么如何加强这种对事物的整体认知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