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地方财政债务危机

地方财政债务危机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06 10:16:4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地方财政债务危机,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常表现于政府所属投资公司的严重亏损与无法运作。云南一家负债近千亿元的公路城司,直截了当向银行发出违约通知函,表明已经无力还款!云南省政府不得不介入,达成债务重组协议。江苏交通系统一家公司也以类似方式就150亿元贷款与相关银团进行债务展期谈判。地方一些比较大的融资平台,一旦违约,动辄就是上百亿元甚至数百亿元,到期还不了款,只好把包袱甩向政府。

作为最大债务人的地方政府,如何化解债务危机呢?最省事也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大量卖地。然而,土地总是有限的,卖到最后,终有无地可卖的一天。何况近两年来,国家对房地产实行宏观调控,地已经很不好卖。一些政府债务余额较高的地方,不得不通过与银行谈判甚至施压,实行有条件的债务展期。从全国看,地方财政风险,已经山雨欲来,个别地方已经出现借机关干部的房产去抵押融资,甚至缓发干部工资,以解燃眉之急。

篇2

支出方面,考虑到“十二五”期间地方政府民生支出的增长,假设未来5年地方财政支出增速略高于2000~2007年(21%)。假设地方债务按照13%速度增长,在2015年以后偿还(即新增债务没有还本压力)。利率按照当年5年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2011~2015年假设分别为7.05%、6.80%、7.30%、7.30%、7.30%,根据年底的债务余额计算出每年需要还本付息的金额。

可以看出,2011~2013年地方政府到期的本金和利息的数字分别为2.6万亿、2.3万亿和1.8万亿。从资金缺口来看(地方可支配收入―地方支出―还本付息),2014年开始地方政府的资金缺口逐步增大。即使考虑到借新还旧,即部分资金缺口可由银行新增信贷进行弥补,2015年后,地方政府仍将会出现绝对资金缺口(地方可支配收入+新增债务融资-地方支出-还本付息)。根据债务率计算的债务负担来看,即使按照地方政府负有偿债责任的债务率,2012、2013也将超过80%。

2010年,土地出让金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32.6%。在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有2.55万亿元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占23.8%。随着债务到期的临近,一旦土地出让金持续下滑,将使地方政府面临较严重的还本付息压力,部分地方政府面临资金断裂的债务危机。2011年前三季度,在房地产的持续调控政策下,中国土地市场呈现流拍率上升、溢价率下降的态势。130个城市1~10月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降12%,其中住宅用地降18%。

篇3

自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的经济、金融形势就被打乱了,发生了超乎异常的变化。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启动内需,推动中国经济平稳持久发展,中央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而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各自的配套投资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地方融资平台为地方政府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让这一系列的投资计划得以顺利地推进。毫无疑问,地方融资平台是我国经济复苏的功臣之一,但同时也要看到,地方融资平台也隐藏着一定的风险。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不久前在银监会召开的2010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会议上披露,至2009年末,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相比2008年年末增长高达70.4%,占我国商业银行一般贷款余额的20.4%,占去年全部新增一般贷款的34.5%。来自银监会的另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到去年5月末,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合计设立8221家投融资平台公司,其中县级平台高达4907家。而从地方平台公司贷款债务与地方政府财力对比看,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已经高达97.8%,部分城市的平台公司贷款债务率超过200%。有专家预测,到2011年末,地方融资平台负债将会高达12万亿元,而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将达15万亿元。在土地收入下降或难避免的今年,地方融资平台不但将变成我国经济复苏的“隐形杀手”,而且为银行信贷埋下了巨大的风险。

地方债务说穿了就是银行债务;地方政府通过无限信贷欠下银行的钱,银行形成的债务便是欠了广大储户的钱。尽管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通过改制已经走向市场化,已经不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简单地充当政府的政策工具,但是,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仍然十分紧密,宽松货币政策的推行,使作为借债者的地方政府和作为发债者的银行有了联手的充分理由,地方政府需要银行贷款化解财政资金的缺口压力,银行需要寻找靠得住的借债者来消化日益增长的存款压力。但是,借债总是要还的,在银行与地方政府的权、责、利已经明晰的当下,地方政府已经不可能凭借其握有的强硬的行政权力来随便“赖帐”;急剧增长的地方债,使部分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一定程度的债务危机,而这种债务危机毫无疑问必定沉淀为银行的信贷风险。

笔者认为,当前国内银行信贷泛滥,房地产迅速增大,是这种信用无限扩张的结果。尽管已经有有识之士认识到这种危害,出台政策进行调整,但是社会或金融市场的绝大多数人仍然希望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把银行信贷转化为个人或企业赚钱的工具。不少商业银行还在千方百计扩大其信贷市场份额,许多个人还希望通过优惠获得更多的银行信贷,地方政府则希望把银行信贷撬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银行的信贷风险必然存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要正确认识政府信用的有限性,提高地方政府债务信用的透明度。从当前来看,金融资产快速膨胀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政府信用泛滥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政府信用泛滥,金融市场的投机者是没有生长条件与土壤的。为了救市,采取短期行为的政府更是滥用信用,从而使得整个金融体系信用扩张发展到极致。所以,首要一环便是要遏住政府信用的泛滥之潮。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债务信息的透明度,并严格控制地方债务规模的扩张。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地方政府的债务构成比较复杂,尤其是各类隐性债务的存在,使得地方政府的实际债务率要高于表现出来的负债水平,这显然不利于控制地方债务风险。因此,未来需要引入政府负债风险率、新增债务率等新指标,建立起更为健全的地方政府信息披露制度,按时披露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让有关部门能够更好地把握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以及变化情况,为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铺平道路,就同如建立个人征信系统一样,对债务超指标者亮“红灯”。同时,应该以财政部地方债为契机,统一规范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进一步整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高政府对于项目的审核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新增债务的增长速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