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0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产品运营,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产品物流,需要淘汰落后的物流方式,结合物流新技术的运用,推动鲜活农产品经济增长。推动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搭建鲜活农产品电商平台,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促使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鲜活农产品物流健康发展。随着物流行业不断发展,鲜活农产品物流越来越受到重视,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行业水平也有了提高。但鲜活农产品物流的服务质量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采购、生产、加工、运输、存储等方面还需要改进。安徽省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华东地区的农业大省,加强鲜活农产品的物流管理与运作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鲜活农产品物流供给端是农民,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快速发展,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一、鲜活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一)鲜活农产品物流时效性强
鲜活农产品物流和其他行业物流不同,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鲜活农产品的产品质量维持的实际时间较短,有的产品供应还有很明显的季节性。比如蔬菜、水果的采摘时间不同,上市销售的时间也就不同,如菠菜、白菜、苹果、桔子等。水产品的捕捞也有一定的季节性,鱼虾在离开水的环境下,存活的时间非常短。肉蛋奶等产品的生产、供应也有时限的要求。鲜活农产品在采摘、捕捞后,容易发生腐烂的现象,不容易保持新鲜,对物流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在整个物流环节中,对包装、运输、仓储环节的技术条件有相应的要求,而物流活动经历的环节众多、流程较长,装卸搬运中难免发生震碰撞,所以货损在鲜活农产品物流中时有发生。
(二)鲜活农产品物流具有复杂性
鲜活农产品物流体系比较复杂。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地比较广泛,农产品的品质丰富,种类繁多。蔬菜的种类有根菜类、绿叶菜类、葱蒜类、茄果类等。水果有杨梅、樱桃、葡萄等。水产品有鱼类、虾类、贝类等。肉类常见的有牛肉、羊肉、猪肉、鸡肉等。鲜活农产品的形状、大小、质量、规格各有不同。产品的品种多样,生产的产地地域不同,对仓储、运输、销售环节就有很多的要求,需要相应的低温库、气调库、保鲜库、冷藏库等储存。从事农产品运输车辆的规格不一,运输的条件也不一样。配送环节,种类不同、气味各异的鲜活农产品不能交叉混放,对配送的次数和规划有较高要求。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流通渠道受到限制
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大部分农产品进行买卖的主要场所。批发市场为主导的流通渠道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在鲜活农产品销售环节中,渠道不多,途径过少。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营模式单一,在经济新常态下,不能适应对农产品供给品质的要求。流通渠道的主体一般经营规格不大,经营范围相对分散,供应和需求的矛盾仍然存在。采购环节中,主要是个体户、中间商贩收购鲜活农产品,经营规模不大,管理不完善。销售环节中,主要场所还是农贸市场。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农村经营户,主要通过集市销售鲜活农产品。农民对新的销售不熟悉,产销不能对路。对于鲜活农产品物流渠道的建设来说,以目前的物流基础条件,农超对接依然存在大规模推广的难题。鲜活农产品的销售中,个体零售为主,外部的支持不足,合作组织没有做到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及指导农户搭建销售渠道。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和质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人民的需求。有时鲜活农产品由于销售渠道不畅还出现难卖的现象,市场上有时也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鲜活农产品短缺的现象。
(二)鲜活农产品物流冷链投入不足
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整个过程,对仓储、运输、包装的要求较高。就目前情况来看,鲜活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冷链物流的意识不强,鲜活农产品物流从采购到销售的整个流程还是在常温物流状态下流动。整个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冷链技术手段,低温、冷冻设备设施投入不足,鲜活农产品的损耗极大。鲜活农产品的供应者一般以农户居多,在采摘、捕捞之后很少能够对鲜活农产品进行低温、冷冻储存,农产品保鲜不过关,在季节比较炎热的夏季,损失更大。运输中农户自己运输的比较多,对设备投入较少,使用冷藏车辆的不多,有的还用敞篷车运输,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鲜活农产品的物流信息不能有效共享
在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过程中,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不广泛,不能对鲜活农产品物流进行高效的运作管理。物流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导致物流系统整体运营绩效不高。鲜活农产品物流包括鲜活农产品从采购到销售的全部过程,每一个物流环节都需要信息传递的有效、准确。物流信息传递必须在整个流通过程中保持通畅,贯穿全程。鲜活农产品有着自身的特点,品种众多,容易腐烂损伤,这就对物流管理运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在种植蔬菜、养殖牲畜的同时需要了解市场状况,获取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市场销售状况。在实际运营中,农户往往处于信息闭塞的状态,没有恰当的途径去获得市场的动态,对市场的变化也反应迟钝。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生产没有弹性,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供应和需求的关系处理不好,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承受市场压力比较大。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信息不能高效传递,物流各个环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物流管理中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握信息,就会出现盲目生产、供过于求的问题;也可能出现供小于求,库存紧张,市场缺货,导致浪费和成本的增加。网络技术的逐步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高度的物流信息共享,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已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广泛应用。目前鲜活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模式运用不广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集中在大城市,许多地方对农产品物流信息的处理不够高效,没有集中的鲜活农产品物流调度中心,不能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是信息提供者,但其自身对电商交易模式了解不足,又没有相关的培训辅导,对电子交易方式比较陌生,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平台进行交易。目前提供专业鲜活农产品信息的网站不多、服务方式不灵活,提供的信息量有限。同时,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也存在差异,发达城市的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信息化水平比较高,鲜活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程度高,而农村地区信息化普及率低,鲜活农产品物流主要依靠传统的流通渠道。地区之间信息传递出现障碍,影响了鲜活农产品物流的效率。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水平的不一致,也影响了区域间的物流信息共享,不利于物流的高效运作。鲜活农产品信息化水平不高,在鲜活农产品质量的跟踪和追溯上面就会出现问题。如,不能有效地建立农产品身份认证,不能很好地贯彻鲜活农产品准入制,难以对鲜活农产品采用溯源制,无法有效保障鲜活农产品的安全。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改进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的措施
(一)采用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
鲜活农产品品种丰富,产地和销售地域分布广泛,需要物流合理化运营。优化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完善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搭建物流公司和农产品供应商合作的桥梁,减少物流不合理的环节,加快鲜活农产品的物流速度,有利于促进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多样,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方式众多,但主要的形式还是依托区域配送中心、县级配送中心、批发市场,从产地批发市场流通到农贸市场和大小型超市。通过农企对接和农超对接的多种合作方式,促使批发市场、大型生超、物流企业共同建立供应链合作联盟。第三方物流是专业的物流组织形式,鲜活农产品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从供应地快速运输到销售市场,供应市场消费。鲜活农产品的时效性强,容易腐烂,必须有专业的物流公司进行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方式比较灵活,在农产品的存储、运输、加工中能够投入专业的物流技术保障鲜活农产的质量安全。鲜活农产品一般需要冷链物流的服务。对于农户来说,自己投入建设冷库和购买冷藏车辆的代价太高,而从事鲜活农产品物流行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一般都具备完善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可以解决这些难题。第三方物流企业还能够参加供应链联盟,共享物流联盟的资源,突破地域的限制,利用物流网络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在共同配送、集货运输上面,专业的物流公司可以降低鲜活农产品的损耗,减少运输的成本,优化物流配置。
(二)加强冷链建设的投入
鲜活农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在存储和运输中容易发生损耗变质,在农产品生产后提供低温包装和保鲜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增加鲜活农产品的价值。在鲜活农产品物流发展中,要推动建立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规模发展。冷链物流企业对设施设备的投入较高,在运营中需要整合资源,建立冷链物流环节的标准。物流企业需要全程监管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资源,建设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服务的形式从单一的冷藏服务向综合冷链物流发展,推动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扩大冷链物流应用范围,从水产品、肉制品向水果、蛋奶等多个品种发展。促进冷链物流市场的完善,促进冷链物流服务专业化,推动冷链物流专业化服务的发展,从供应商就开始采用冷链技术,推动实现冷链物流的高效配送服务。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企业配置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支持冷链物流企业购置冷藏车辆,推动鲜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购置保鲜预冷的设备,高效地使用冷库。
(三)促进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共享
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传递的有效和及时对解决鲜活农产品供需矛盾,保障市场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从信息平台建设来说,企业必须推广鲜活农产品物流技术的运用,搭建信息齐全的农产品信息供需网站,及时更新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提高鲜活农产品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水平。同时注重对农户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物流信息知识水平,及时提供鲜活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帮助农户更好地使用信息网络。在农村推广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制定技术标准。管理部门要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物流业在农业生产中,尤其在农产品经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加快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效益,将是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水平低。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农产品物流的需求。市场规模小、经营分散、功能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农产品物流交易的效率,难以有效降低农产品经营的成本,影响经济效益。现有农产品物流市场已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标准化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现代物流要求统一的运输配送、仓储、装卸、加工等标准。而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其分类、分级以及包装难以有统一规范的标准,给物流过程中的运输配送、储存、装卸和加工效率造成较大影响。另外,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质量标准、安全标准等相应的检验检测设备缺乏。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运输、仓储等基础条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地区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大省,其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交通运输、仓储条件差,农产品不能得到及时高效的运输配送及仓储保管等,物流效率差,造成运输仓储等成本较高,影响其市场销售。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管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发展较为滞后,信息网络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产品信息平台缺乏,农产品供求、运输、配送等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从而影响物流质量和物流效率。
物流技术落后。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是物流技术。农产品有其鲜明的特点,例如,种类多,运输、仓储难度大,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都对现代物流的运输、仓储、加工、保鲜等技术产生较高的要求。而现有的农产品物流技术处于一般条件的运输、仓储等状态,缺乏较好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往往造成农产品在途物流损耗大,影响经济效益。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是走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我国是农业大国,但非农业强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农业经营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农产品已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建设,提高产品物流效率将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对于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农村新型流通合作经济组织的壮大,优化农村资源的配置,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意义十分重大。农业强国建设必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的价值损失,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效率的重要方式。农业产业化需要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的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获得组织竞争优势。而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推动力量。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有助于提高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环节的效率,解决农产品深加工、快捷流通等瓶颈制约问题,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国家重点振兴的产业,其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约为10%左右,而我国达到17%左右,物流成本节约空间大。而农产品生产成本低,运输、仓储等成本高是其重要特点,物流现代化发展有助于有效节约物流成本,既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促进农业经营发展、满足市场农产品及时供应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运营措施
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运营模式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农产品物流组织成员资源有效整合
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模式的运用需要成分整合、共享、利用组织网络成员间的硬件、软件资源,包括物流设施设备、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农产品物流需要紧跟现代物流技术发展,应用各种操作方法、管理技能等,例如,流通加工技术、物品标识技术、物品实时跟踪技术等。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如GIS、GPS、EDI、POS等,加强农产品物流组织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组织群体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水平。对于农产品物流组织个体而言,其硬件、软件资源往往有限,难以满足农产品物流的需求。这样就需要构建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实现不同农产品物流组织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共同满足农产品物流市场的需要。
(二)重视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的培育
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需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组织体系,以组织资源优势带动物流效率的提升。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的培育需要构建资源整合、共享型的物流组织网络模式。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模式的构建,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特色,发挥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作用,形成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产供销一体化较为完善的供应链。通过建立农产品现代化批发市场,健全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体系,形成不同区域农产品物流批发市场的组织网络体系,充分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农产品的产供销效率和效益。强化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中运输配送、仓储、加工、装卸、包装等物流功能建设,通过强化农产品市场的培育,规范农产品物流市场运作,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三)制定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
(一)新疆农产品国际化的现状
新疆拥有一批非常有特色的传统出口优势农产品。比如,新疆拥有中国最大的甜菜糖生产基地,2007年甜菜糖的年生产能力达60多万吨;新疆的蕃茄制品加工出口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三、中国第一;新疆盛产瓜果,葡萄、枸杞、红枣、哈密瓜、香梨等优势特色林果驰名中外,新疆的地产牛羊肉、牛奶、羊绒、皮革及珍禽也是声名远播,这些产品成为新疆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军。目前,新疆已成为中国棉花、瓜果、甜菜、畜牧等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也正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
新疆农产品出口额从1995年28806万美元上涨到2007年59546万美元,增长2.07倍,增速较快,成为推动新疆外贸飞速发展的一个助推器。但出口结构仍以加工程度较低的初级农产品为主,如番茄酱、水果、蔬菜、肠衣、谷物、辣椒干等,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不强。
(二)新疆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
2007年度新疆共评选出34个新疆农业名牌产品,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48个,其中国家级19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45个,面积1232万亩,认证绿色食品129个,企业5l家,认证有机食品27个,企业24家。截止到2008年8月新疆共有26种特色林果产品跻身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行列,有出口注册登记果园412个、面积44万亩,31家包装企业获得出口认证。近年来,新疆外向型优质特色林果产品优势不断提高,“库尔勒香梨”、“吐鲁番葡萄”、“吐鲁番葡萄干”、“哈密大枣”、“莎车巴旦木”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库尔勒香梨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若羌红枣、吐鲁番葡萄、阿克苏苹果、红枣、核桃和葡萄被北京奥运会指定为专品。
目前,新疆出口农产品品牌的命名比较单一,大多数是地理名称+产品名称,且品牌重复率过高,以天山、吐鲁番等命名的农产品达几十种之多,致使品牌易形成混淆,难以准确辩识,农产品品牌标志、品牌文化内涵、品牌名称在设计时只注重中国特色,不适合国际推广。有些出口农产品定位不明确,表现为市场上流行什么,就宣传什么,不能在国际消费者心中形成一个统一的长期的形象,不利于品牌美誉度的提高。
基于这样的现状,新疆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多年前已开始积极努力,并推动了新疆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比如连续十几年举办的乌洽会,不仅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国际经贸盛会,同时也成为新疆农产品品牌的孵化器和助推器,将许多新疆地方品牌推向了世界市场,许多国家通过乌洽会了解了新疆的企业和新疆的农产品,进而成为新疆知名品牌的消费者和海外推销商。同时,政府还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展销会,如到2008年10月新疆己开展了八届新疆国际农业博览会、三届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博览会,并通过举办采购商专场这种方式,和全国各地的知名企业、世界各地的采购商之间搭起了桥梁。新疆积极利用这些平台,推出了一批优质农产品,使越来越多的新疆农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提高了国际竞争力,获得了更高的出口品牌效益。
二、我区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品牌运营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出口企业实力弱,出口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
纵观世界知名品牌,无一不与大型跨国公司有关。新疆农产品出口企业大多规模较小,造成科技人员过于分散,企业科研能力不强,不但造成投入产出率低,而且无法进行技术更新,难以形成强势品牌。2008年我区私营中小企业在新疆进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完成进出口额162.7亿美元,同比增长85%,占全区进出口总值的73.2%。外贸主体为中小企业的现实制约了新疆出口强势品牌的形成,也制约着新疆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建立品牌影响的进程。其实,新疆有很多优势资源,本身有很好的开发和深加工潜力,如果品牌运营得当,是可以获得极大的品牌价值和利润增值的,但实际情况一直不尽如人意。例如,虽然新疆具备发展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良好自然条件,但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体系;很多优质的农产品,因缺少核心品牌难以得到大规模开发,面临出口困难的窘况。新疆有全国闻名的优质农产品和优势资源,这些年出口规模也不断增加,但实现利润不高,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品牌,特别是没有创出知名品牌。
(二)出口结构不尽合理,低端产品创汇能力弱。品牌附加值低
品牌的附加值是指品牌中所包含的中肯的、被消费者欣赏的东西和产品基础功能以外的东西,也就是通过品牌给消费者提供的信任感、满足感和荣誉感,它通过其商品形式维持一种溢价。新疆农产品加工业的多数企业仍处于小规模经营,基本上还处于初级产品加工阶段,致使农业产业链条短、加工转化率和增值率不高,农产品的高附加值流失严重。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率平均在7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90%,而像法国和荷兰等国家几乎所有的农产品都是经过不同程度的加工才进入市场的。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低,己成为影响新疆农产品贸易结构优化的瓶颈。目前,新疆出口的农产品大多是原料型的初级产品及其低端制成品,长期以来一直依靠价格开拓国际市场。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无法进行深加工,未能对优势资源进行产业链延伸,导致出口利润率较低,使得企业出口品牌价值长期处于低水平。比如2007年新疆的番茄酱出口约占全国出口量的70%以上,约占世界贸易量的25%左右。但新疆出口番茄制品中,初级粗加工产品占总量的80%,终端产品较少,番茄加工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上游,70%的产品为220kg大桶包装,25%为3kg或4,5kg马口铁罐装,仅有很少一部分为小罐包装,产品基本上是以原料形式出口到日本、东南亚、欧洲以及中亚市场,附加值很低。但该产业利润主要集中于下游,当前多为欧美国家企业占有。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不完善
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贸易发展,也决定着品牌建设的成败,因为
名牌意味着给消费者提供卓越的品质保证,优秀的服务质量。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除了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外,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缺乏认证意识。无公害食品认证覆盖范围小,仅涉及蔬菜、水果、畜禽肉、水产品等几类农产品,而国内通用的认证体系如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以及一些国际通行的认证体系如GAP(良好农业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IS09000系列标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系列标准)、IS014000系列标准(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系列标准)等目前大多数企业还无法达到要求。
2 检测技术水平落后。一方面新疆的检测技术主要针对产后安全性进行检测,忽视全程控制检测。另一方面新疆缺乏如二垩英及其类似物、氯丙醇等一些对健康危害大而国际贸易中又十分重视的污染物的关键检测技术。由于检测技术的落后,使得检测结果根本达不到国际要求,从而造成出口困难的现象。
3 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虽然新疆可参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多,但大都不成体系,法律法规之间缺乏有机结合,存在漏洞,尤其是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细节方面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相关法律法规。
(四)对品牌内涵理解肤浅,品牌缺乏长远规划
品牌内涵包括品牌归属、个性、文化、价值、群体、利益六大要素。目前,新疆农产品企业及农户对品牌的理解仅停留在最初层面,以为品牌建设就是给农产品起一个名字,搞一个标识,到工商管理部门进行注册成为一个商标,然后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配合一定的概念进行宣传,就算成功了,对产品的个性、价值、文化等更深层次的挖掘很少,致使新疆出口农产品品牌仍处于较低水平,缺少鲜明个性,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而且,新疆农产品品牌缺乏突出当地文化、历史、民俗的内涵,品牌生命力较弱,品牌附加值不高,致使品牌资产增值潜力不大,品牌收益不高。另外,出口品牌杂乱、自相竞争,导致品牌多却不强。虽然“米全大米”正在整合新疆大米出口品牌,“阿克苏红枣”、“阿克苏核桃”和“阿克苏苹果”三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在整合阿克苏地众多林果品牌,几家中小乳业企业整合成单一品牌,但出口中,各地区、各行业品牌林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仍然难以动摇,对新疆优势资源转化和开发利用,以及特色产品扩大出口非常不利。
三、新疆农产品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品牌运营的对策建议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加强对新疆农产品品牌国际化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协调各相关部门,从研发设计、政府采购、境外投资、出国参展、广告宣传、整体推广、国际营销体系建设、贸易便利、金融保险、知识产权保护、公共信息服务等方面出台综合性的扶持政策;另外,还可以筛选出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品牌,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出口品牌:同时,积极引导出口企业进行境外商标注册,进行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安全生产和进口国(地区)要求的认证,这些出口品牌建设方面的基础性工作,将提高新疆出口品牌建设的整体水平。
第二,准确进行出口品牌国际定位,培育国外消费者品牌忠诚度
培养出国际消费者对新疆出口农产品的品牌忠诚度,品牌国际化才有成功可能。因此,要找出影响消费者对企业品牌再次购买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从而针对性地努力改进。首先,新疆农产品品牌国际化的战略定位,一定要突出健康和绿色。绿色产品正成为一种健康消费和产业发展的时尚,从生产环境到生活消费结构,绿色消费已成为稀缺和需要支付更高价格的消费。近年来,有机食品在国外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据预测,到2010年欧美市场的有机食品消费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同时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比普通的农产品至少要高50%,有的品种甚至要高2至3倍。因此,新疆企业应依托无污染的绿色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立、培育绿色品牌,这是发挥农业后发优势,争取比较优势的有效途径。目前,新疆正在积极开展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也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如2008年昌吉州保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有效面积总计342.81万亩,占全州总播面积的64.9%。保持“无公害农产品”有效面积共计110,62万亩,占全州总播面积的21%;保持“绿色食品”有效面积共计20.46万亩,占全州总播面积的3.8%。但全面实现绿色出口仍然任重而道远。
第三,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多种方式进行品牌国际化推广
由于出口时若只通过进口商和商销售,只管销售业绩,不管销售渠道建设,很容易造成受制于人,失去商就失去市场的尴尬局面。所以,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至关重要。在营销渠道方面,可借鉴国际著名品牌做法,建立本土化营销渠道。利用东道国经销商现成的渠道资源、客户群体、专业知识和人才队伍,按当地的营销方式,通过一种利益驱动机制,促使国外经销商、商为本企业服务,以低廉的成本迅速将产品分销到各个目标市场,可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新疆企业在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方面不乏表现出色的企业,例如,新中基公司收购了法国最大的番茄制品企业“普罗旺斯罐头食品有限公司”,此举不仅为新中基产品规避了反倾销风险,也让其迅速拥有了国际知名品牌和欧洲多个国家销售渠道。另外,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加强对外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品牌国际知名度。比如可以提供赞助或捐助,投身国际体育赛事;可以投放媒体广告,但要注重当地消费者心理分析和流行时尚及相关文化背景研究,做广告时要富有创意和创新,注重本土化;可以参加国际展会,一方面可以让国外消费者直接了解公司情况和产品,另一方面可结交国外的商和经销商;另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品牌国际化推广,如加入到搜索引擎、供求信息、投放网络广告、开展网上电子商务等。
第四,依托龙头企业,培育名牌农产品,通过集群化,增强国际竞争力
当今的国际市场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优质、名牌商品称霸的市场,新疆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应走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实施名牌战略的道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实现转化升值,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一方面要鼓励大型工商企业介入优势农业,作为龙头企业组织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同时要通过以名牌企业为龙头的资产重组,建立大规模的企业集团,走集约化之路,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尽快形成产业集群,增强国际竞争力。例如新疆的番茄酱产业就具有行业整合的空间。2007年,新疆共出口各种规格的番茄酱51.98万吨,新疆番茄业通过不断努力现己形成已新疆屯河、新中基、天业为龙头的集群化产业。但是,目前全疆注册的大小番茄酱加工企业仍达49家,如能进一步行业整合,最终奠定几大龙头企业的绝对控制地位,将对番茄酱行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极为有利。
第五,中小企业应通过品牌联合战略,形成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