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医疗卫生的重要性

医疗卫生的重要性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21 11:34:4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疗卫生的重要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6. 193

1 引 言

作为与广大劳动群众联系最紧密、服务窗口最直接的行业之一,医疗卫生行业被社会界与舆论界给予较高的行业标准,严格、严密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随之应运而生。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不仅能够树立医疗卫生行业的高尚形象,而且对于树立医务人员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近期,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备受关注,不仅严重冲击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也逐渐成为社会中不和谐的音符。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很多,如社会因素、医学因素、媒体因素、患方因素、医方因素,但无可厚非,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树立对于缓解医患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之中与缓解医患关系直接相互作用的因素是哪些?缓解医患关系应重点树立何种职业精神?以上是文章需要重点回答的三个问题。

2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

医疗界乃至社会舆论界对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理解颇多,但是内涵的理解始终围绕两组词“职业”与“精神”。如: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五心――责任心、爱心、耐心、细心、上进心;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态度、奉献的精神等。综合学者的观点,加上本文的理解,将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可以细化为以下几点:

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医疗卫生行业的服务对象,解决人民群众的疾苦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工作重点,只有服务好人民群众,才能开展并顺利实施医疗卫生事业。更为重要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党的宗旨,医疗卫生行业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全力以赴贯彻这个宗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第二,患者至上的核心理念。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同时,医务人员需谨记患者至上的核心理念。无论何时,医疗卫生人员应将解决患者的疾苦作为首要任务,关注患者,爱护患者,向每一位患者传递良好的医德医风,弘扬关爱生命,善待患者的大爱精神,这也是医疗卫生行业最为基本的职业操守。

第三,不断拓取的职业精神。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医学也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医疗领域的未知因素仍很多,加之新病毒出现,病类的增多,医疗行业积极探索的路仍旧很长远。这就需要医生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更为先进的医疗技术,为患者服务,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服务。

第四,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备受关注的国际JCI认证组织(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在认证标准别推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强调倾听患者和家属的声音,尊重患者的权益,指出应将患者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到医疗过程中来。此外,多年的医疗工作实践也表明,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第五,和谐的医疗工作氛围。优良的医疗卫生行业氛围是医疗卫生行业职业精神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和谐的医疗工作氛围不仅可以促进医疗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能够增强医生职业操守的自律与他律,强化医疗卫生行业的凝聚力,提升医生敢于奉献、敢于进取的积极性,提升职业道德。

3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对于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近年来,颇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在新闻、网站等媒体之中频频上演,而究其根源,不外乎医生与患者、社会、媒体等因素。但缓解医患关系,作为事件首发地的医疗卫生部门应当首先总结工作之中的不足,力求减少事件发生的可能,树立其在人民群众当中白衣天使的形象,营造和谐的氛围。缓解医患关系过程中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性也备受医疗管理部门关注。最近,全国多个省市积极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宣传工作,以期能够缓解现阶段的医患矛盾,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群众。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对于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点在其内涵之中显露无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医患关系的缓解保驾护航;患者至上的核心理念,为医患关系的缓解提供良药;不断拓取的职业精神,为医患关系的缓解提供技术保障;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为医患关系的缓解提供有效手段;和谐的医疗卫生氛围,为医患关系的缓解培育良好的土壤。综上所述,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对于缓解医患关系至关重要,是现阶段医患关系缓解的主要方向、重要手段,也是其他行业疑难问题解决的标杆。

4 如何构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缓解医患关系

通过以上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内涵的系统梳理,以及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对于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性阐述,构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4. 1 加大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应着眼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患者至上两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可重点加强对优秀案例学习、对优秀的医疗卫生人物的宣传,以期能够达到示范的作用,宣扬行业中标杆,以此为模范,重点培养,集中学习。对于医患关系处理过程中有卓越成绩的个人予以口头表扬或者奖励,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 2 努力提高医生行业的职业技能

缓解医患关系,应对医疗卫生行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行业标准有充分的认识,如此,才能在处理突发医患事件的过程中,及时掌握问题的核心所在,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的解决医患事件。而提高医生行业的职业技能,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推崇医疗卫生职业技能的传递;其次,重视医疗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养;最后,保持对医疗卫生行业前沿信息的敏感度,时刻走在科技发展的前列,知识经济的前沿。

4. 3 强化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个道理在医患沟通过程之中同样适用。医疗部门在培养医务人员职业技能的基础上,也应重点培养起沟通能力。沟通能力如何因人而异,在沟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沟通能力较强的医务人员,可组织人员对其进行现场学习,将优良的沟通能力传承下去;对于沟通能力欠缺的人员,对其进行授课培养之外,还可在工作之余,鼓励其参加研讨会,对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高难度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共同学习。

4. 4 积极构建和谐的医疗工作氛围

沟通积极和谐的医疗工作氛围,首先应力求使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成为医疗卫生人员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精神;其次,弘扬爱岗敬业的工作理念,使之成为职业操守的主旋律,成为医疗卫生工作者安身立业的精神家园;最后,努力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团结合作能力,增强凝聚力,共同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构建和谐医疗卫生氛围,不仅稳定医疗卫生人员在应对医患关系时的情绪,增强其信心,同时,也能够稳定患者对医疗卫生部门的抵触情绪,使之能够客观处理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篇2

[作者简介]寇艳春,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师,硕士,江苏镇江212003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016-03

近年来,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领域,学界普遍认为应该建立一个需求导向型的供给制度。许多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在了解和掌握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意愿,对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进行了排序,得出了基于需求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但很少有基于公共产品相互关系进行的研究。因此,本文从相互关系的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进行一些分析。

一、理论分析

农村公共产品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为了便于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开展研究,笔者从众多的农村公共产品中,选择了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水利灌溉系统、农村道路建设、乡村电网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农村电信服务等)、农村基础教育(主要是指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医疗卫生(主要是指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三个部分作为本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的内容。这三者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1 基础设施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英国、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基础设施在区域内的配置,还是在空间上的扩展,都是以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为主,以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为先。只有当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达到一定规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生活性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配置才会逐步展开。不但如此,基础设施必须在时间上先于其他直接生产性投资。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因此,必须在建设上先行一步。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因为在工业化初期,只有运输业等基础设施超前发展,才能有助于消除各地区自然条件上的差异,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促使生产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集中,推动工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2 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并不是基础设施的附属物,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并对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有知识、懂技术的劳动者;其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生产技术的创造者;最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身体健康的劳动者。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缺乏水源、没有“电、煤、气”设施的地方能居住生活。正因为如此,“那些双重身份者(具有消费者和投票者双重身份)将选择最能符合他们对公共产品的偏好模式的社区”。因此,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一定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地方,也必然是人群聚居的地方。伴随着人群聚居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日益增加,必然推动该地区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又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该地区接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从而对基础设施产生更大的需求,有力地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

二、实证分析

如前所述,从理论上说,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那么,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是否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呢?我们以1982~2004年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教育经费、医疗卫生费用为依据,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1 Granger因果检验。建立一般回归模型:

依次将集体固定资产投资(G)、教育经费(J)、医疗卫生费用(Y)三个变量带入模型,得到如下检验结果(见表1):

2 Grange因果检验结果与分析。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可以看出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教育经费、医疗卫生费用三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如表1所示。这说明,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是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在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过程中,在优先发展某种或某些公共产品的同时,还应该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

三、偏相关关系分析

经过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公共产品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那么,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如何,这就需要通过三者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加以说明。

1 偏相关系数。偏相关系数的具体算法是:分别固定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三个变量中的一个变量,然后计算出其他两个变量的偏相关系数,以此类推,计算出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三个变量偏相关系数(见表2、表3、表4)。

从表2、表3、表4来看,偏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集体固定资产投资与教育经费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07;集体固定资产投资与医疗卫生费用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170;医疗卫生费用与教育经费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73。也就是说,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教育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07;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170;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73。

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排序。从偏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来看,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73,是最大的,说明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联系也最为紧密。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基础设施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07,位于次席。而偏相关系数最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医疗卫生,它们二者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由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可以看出:

一是农村基础教育最为重要。对农村基础设施而言,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为0.607,而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医疗卫生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因而农村基础教育比农村医疗卫生重要;对农村医疗卫生而言,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为0.673,而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设施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因而农村基础教育比农村基础设施重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农村基础教育最为重要。

篇3

近年来,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领域,学界普遍认为应该建立一个需求导向型的供给制度。许多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在了解和掌握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意愿,对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进行了排序,得出了基于需求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但很少有基于公共产品相互关系进行的研究。因此,本文从相互关系的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进行一些分析。

一、理论分析

农村公共产品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为了便于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开展研究,笔者从众多的农村公共产品中,选择了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水利灌溉系统、农村道路建设、乡村电网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农村电信服务等)、农村基础教育(主要是指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医疗卫生(主要是指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三个部分作为本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的内容。这三者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1基础设施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英国、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基础设施在区域内的配置,还是在空间上的扩展,都是以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为主,以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为先。只有当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达到一定规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生活性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配置才会逐步展开。不但如此,基础设施必须在时间上先于其他直接生产性投资。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因此,必须在建设上先行一步。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因为在工业化初期,只有运输业等基础设施超前发展,才能有助于消除各地区自然条件上的差异,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促使生产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集中,推动工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2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并不是基础设施的附属物,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并对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有知识、懂技术的劳动者;其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生产技术的创造者;最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身体健康的劳动者。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缺乏水源、没有“电、煤、气”设施的地方能居住生活。正因为如此,“那些双重身份者(具有消费者和投票者双重身份)将选择最能符合他们对公共产品的偏好模式的社区”。因此,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一定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地方,也必然是人群聚居的地方。伴随着人群聚居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日益增加,必然推动该地区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又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该地区接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从而对基础设施产生更大的需求,有力地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

二、实证分析

如前所述,从理论上说,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那么,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是否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呢?我们以1982~2004年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教育经费、医疗卫生费用为依据,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1Granger因果检验。建立一般回归模型:

依次将集体固定资产投资(G)、教育经费(J)、医疗卫生费用(Y)三个变量带入模型,得到如下检验结果(见表1):

2Grange因果检验结果与分析。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可以看出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教育经费、医疗卫生费用三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如表1所示。这说明,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是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在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过程中,在优先发展某种或某些公共产品的同时,还应该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

三、偏相关关系分析

经过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公共产品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那么,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如何,这就需要通过三者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加以说明。

1偏相关系数。偏相关系数的具体算法是:分别固定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三个变量中的一个变量,然后计算出其他两个变量的偏相关系数,以此类推,计算出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三个变量偏相关系数(见表2、表3、表4)。

从表2、表3、表4来看,偏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集体固定资产投资与教育经费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07;集体固定资产投资与医疗卫生费用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170;医疗卫生费用与教育经费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73。也就是说,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教育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07;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170;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73。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排序。从偏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来看,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73,是最大的,说明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联系也最为紧密。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基础设施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07,位于次席。而偏相关系数最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医疗卫生,它们二者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由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可以看出:

一是农村基础教育最为重要。对农村基础设施而言,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为0.607,而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医疗卫生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因而农村基础教育比农村医疗卫生重要;对农村医疗卫生而言,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为0.673,而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设施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因而农村基础教育比农村基础设施重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农村基础教育最为重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