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7 15:48:0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知识归纳,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神奇的货币
1.基本属性: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和价值(人类劳动)。
2.有使用价值的并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3.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
4.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额,决定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但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5.货币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6.通货膨胀: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7.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8.信用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但不能减少货币的流通),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并非十分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9.汇率的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本币升值,有利于进口,有利于对外投资,有利于出国旅游和消费,不利于出口和吸引外资。
10.美联储加息,对于国际资本来说,会流向收益高的地方(美国),进而导致其他国家资本外流。(汇率上升,本币升值,汇率下降,本币贬值。资本会由预期贬值国家流入预期升值国家,由低利率国家流入高利率国家)
多变的价格
1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1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3.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14.一般来说,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15.价格的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小(需求弹性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大(需求弹性大)。
16.市场决定价格与价值决定价格是一致的。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7.生产决定消费。经济发展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基础性的。
18.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19.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不含投资)的比例。
20.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21.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生产与经济制度
22.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3.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24.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5.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26.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
27.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28.社会再生产的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29.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30.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
32.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3.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他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34.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35.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控制力上。
36.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7.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38.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不平等)。
高中生物知识归纳报告一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高中生物知识归纳报告二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高中生物知识归纳报告三
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⑤体温调节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
高中生物知识归纳报告四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专升本语文知识归纳11、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白居易
2、先秦诸子散文主要以(议论)为主.
3、提出“不平则鸣”的是:韩愈
4、范增这一人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5、开创我国文学中“悲秋”主题先河的作品是:宋玉的《九辩》
6、《剑南诗稿》是陆游的作品集.
7、《一个和八个》的作者是郭小川
8、《道德经》属于道家的作品.
9、《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李季
10、被后世尊为“亚圣”的是:孟子
11、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属于:志人小说
12、我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为:汉书
13、与孟浩然同属一派的诗人是:王维
14、“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出自:李白的《将进酒》
15、明清传奇是:戏曲
16、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为:聊斋志异
17、岑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
18、写李杨爱情的诗作是:《长恨歌》
19、《诗经》中的《风》:量大,多为民歌
20、舒婷《致橡树》的主题是:爱情
专升本语文知识归纳2诗歌发展线索:
《诗经》《离骚》——三曹、七子、七贤——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散曲——清末龚自珍
《诗经》:现实主义源头,国风。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赋、比在中国诗歌中很常见,唯独“兴”是《诗经》特有的。
兴:欲言此物,先引他物。《关雎》《蒹葭》
三曹、建安七子——建安文学的代表,“建安风骨”,慷慨悲凉。
竹林七贤——正始文学的代表,嵇康、阮籍。
龚自珍:晚清最后一个大诗人。《己亥杂诗》,浪漫主义,305篇,最后一部诗集。
散文发展线索:
先秦散文——南北朝骈文——唐代古文运动——宋代诗文的革新运动(欧阳修)——清桐城派
唐宋家(唐2宋6,散文着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清中叶桐城派:强调“义法”,方苞、姚鼐、刘大櫆
(古典)小说发展线索:
萌芽:先秦神话雏形: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成熟:唐传奇发展:宋话本再发展:明拟话本顶峰:明清长篇章回
古体诗\近体诗:
1.唐代之前所有诗歌均为古体诗。
2.唐代开始,在诗歌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偶等诸多方面作出了严格规定。
符合这些规定的看作是近体诗(格律诗:绝句、律诗);不符合这些规定的仍然视作古体诗(古风)。
现当代文学1919-至今:
与现代文学
(1915)是现代文学(1919-1949)的背景。两面旗帜:民主与科学1919-1937启蒙阶段:反封建1937-1949救亡阶段:反帝
“现代文学六主将”:
鲁迅:领军人物。
A《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往事的回忆);《野草》散文诗集
B作品评价:杂文是“投枪与匕首的组合”,批判力度强。
C《狂人日记》——现代文学开山之作;《祝福》:祥林嫂,表现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摧残(《故乡》表现人与人的隔膜;《社戏》表现孩提时代的童趣);《伤逝》:涓生、子君,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王昭君》;《关汉卿》);新诗诗集《女神》(浪漫主义)。
:《文学改良刍议》(8条意见,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茅盾:
1《子夜》书名由来(自然界23时-次日凌晨1时是最黑暗的时刻,“子夜”象征暗示当时的中国是最黑暗的时刻)。
2《林家铺子》(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困境)
巴金:巴金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五四时代)“爱情”“激流”;《家》:觉慧是巴金本人写照。《随想录》(回忆录):反思。
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西(行)散记》。“诗与散文的组合。”冷静、客观、深情的文字。
专升本语文知识归纳3古代散文
语录体:《论语》(《论语十则》)
纪传体:《史记》(通史)
史传:《张中丞传后叙》(叙事散文)
书信体: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史论体: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游记体: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古代诗歌
1、古体诗
四言古诗(《诗经》体):《诗经》的《氓》(弃妇诗、叙事诗)、《关雎》、《兼葭》(爱情诗);
五言古诗: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田园诗);
七言古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乐府古题、爱情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乐府旧题);杂言诗:屈原《渔父》、王粲《登楼赋》(借景抒情诗)、李白《行路难》(乐府旧题诗);楚辞体:屈原《离骚》、《国殇》;
乐府诗: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古题乐府(《行路难》、《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新乐府(《游子吟》(五言古诗);歌行体:曹操《短歌行》、《春江花月夜》、白居易《怅恨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乐府旧题)、李白《行路难》
2、格律诗
(1)绝句(四句一首)
五绝:李白《静夜思》
七绝: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乐府古题)、张继《枫桥夜泊》李白《望天门山》、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别诗)
(2) 律诗(八句或八句以上一首)
五律:王维《山居秋暝》(山水田园诗)
七律:杜甫《登高》、《秋兴八首》;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爱情诗)、《锦瑟》;陆游《书愤》(爱国诗)
3、歌行体
王昌龄《从军行》(七绝、边塞诗)、;曹操《短歌行》(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