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8 17:12:5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地震监测的意义,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应力波至物体边界、或者波阻抗材料界面时,就会产生反射、透射现象,低应变反射波法有效地利用了应力波的这一特性。低应变反射法作为新型的桩身检测手段,因其具有检测速度快、便捷以及受环境影响相对小和操作成本低等优点,所以在当前的基桩检测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检测方法分析
从实践来看,当前现有的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理论,依然基于传统的一维波动方程,同时与新建桥梁结构的桩基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理论基础具有一致性,仅有的区别在于现行的桥梁基桩检测操作与分析难度相对较大一些。在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对桥梁桩身的完整性进行检测时,传感器的位置布设、选择激振点等工作都非常的要求,直接影响着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尤其是测点位置的选择,对桥梁桩基检测更为重要一些,如果选择位置不合理,则可能会对测试结果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实践中常用的测点布置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即在承台顶激振和柱身刻槽等位置布设传感设备;在桩顶刻槽斜向激振与桩身刻槽位置布设传感设备;在桩顶激振与桩顶等位置安装传感器。
通常情况下,桥梁桩基础所收集的反射波波形分析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按照正常情况下的桩基,根据反射波、入射波之间的关系分析研究外,同时还应当对帽梁、承台变截面以及墩柱的位置可能对信号产生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考虑。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应当基于变截面实际位置可能对信号的干扰采取有效的剔除措施,以保证分析过程中不会将干扰信号错误定当作缺陷信号处理。在对震后桥梁桩基反射波信号进行分析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对比分析法,其步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成桥前检测过程中的基桩反射波信号对比,对二次实测到的反射波信号差距进行分析;第二,根据预测反射波波速对承台、帽梁以及墩柱等变截面位置进行估算,尤其对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干扰信号进而预测,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将该类信号干扰有效剔除;第三,具体操作过程中,若干对拟测桩基缺陷信号有所疑问或者怀疑,则可对周围的桩基进行辅的检测,通过前后两次测得的反射波信号对比分析,即可综合判断出该缺陷信号的属性。
2、低应变反射波法在震后梁桥桩基检测中的价值体现
工况:某大桥地处都江堰市境内,建造于2005年。该桥的上部结构是4孔25米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空心板梁,通过计算其跨径大约为24米左右,每跨(单幅)横向设8块板;桥面上铺装厚度在16至23厘米之间,其材料是C30型号的混凝土;下部结构采用的是直径为1.5 米的圆形双柱式墩柱,而且钻孔灌注桩的直径大约在1.5米左右,墩柱与桩基为C30混凝土。经过汶川地震,受顺桥向水平地震力的影响,主梁与墩柱基本朝着同一个方向进行偏移。无约束活动节点处的位移过大使得桥跨在纵向的相对位移超出支座长度,导致2墩和3墩之间的主梁掉落,同时坍塌梁体落在了墩柱与系梁之上,进而造成5号和6号墩柱纵偏量非常的大,其中最大的纵向偏移量可达54厘米,其他的主梁则完好无缺。受横桥向水平地震力影响,主梁、墩柱向着河流的下游偏移,其偏移量大约在1.3至2厘米左右,因此导致盖梁防震挡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1)低应变反射波检测结果
为验证该桥桩基在震后损坏状况,参照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采用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仪,对该桥6根桩基进行桩身质量检测。经过大量的测试、试验和后期结果的处理,参考桩基施工浇注资料,通过波形曲线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及小波处理等技术滤除系梁以上墩柱产生的干扰信号,从而有效地判别桩基础的缺陷及状况。同时,为保证基桩完整性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墩柱偏移较大的桩基进行现场挖深验证对比。
(2)基桩完整性检测与挖探验证
检测结果:桩端反射较明显,但在约1.7米位置出现明显缺陷反射信号,桩身混凝土波速处于正常范围,属于Ⅱ类桩。挖深验证结果表明:3号桩挖至系梁表面以下1.8米位置发现,距系梁顶面约2.1米位置处桩身部分主筋和环向箍筋外露,在桩头与承台连接处出现环向缺陷,究其原因在于施工过程中桩头和承台之间的连接混凝土浇注存在着严重的不密实问题。
通过低应变反射波法与现场挖验结果对比可知,二者结果基本一致。这表明基于小应变测桩设备的成桥桩基础检测方法,可通过小波处理等技术有效地判别桩基础的缺陷及状况。
结语:作为当前新兴的一种有效检测方法,低应变反射方法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检测工作之中,但因该检测方法通常会受到实际检测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加之检测应用过程中的局限性,使得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局限性。但即便如此,也难否定低应变反射波法在震后梁桥桩基检测中应用价值,并对震后桥梁桩基检测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判定。
参考文献:
[1]许峰 李佳 张海丰.低应变反射波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及常见问题浅析[J].公路工程,2012(04).
[2]丁选明 陈育民 孔纲强.PCC桩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时速度波形成机制探讨[J].岩土力学,2012(01).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77―01
本研究试图通过临床观察证实低血糖脑损伤的结论,观察低血糖脑损害部位与其他脑损害部位的不同,且通过对血清NSE的动态监测,探讨低血糖脑损伤的早期诊断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胶南市妇幼保健院2006.9-2010.9期间住院早产儿低血糖病例100例,列为实验组,全血血糖以
1.2 方法
1.2.1标本采集及处理:
(1)应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One TouchⅡ型微量血糖测定仪及相配套的血糖试纸进行外周微量血糖检测,采血部位为患儿足跟,采血量为0.3ml;同时采集静脉血,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浆葡萄糖含量,所测结果与外周微量血糖检测结果较符合,第1次采血均于患儿入院开始治疗前进行,由专人操作。
(2)于患儿入院后24h内采集股静脉血3ml,2-8℃离心机离心5000×g 5分钟,分离血清1~1.5ml,储存于- 20℃冰箱内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s-NSE(试剂盒是由瑞典康乃格诊断公司提供的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ELISA试剂盒)。
1.2.2 血糖监测和治疗:
低体重儿为低血糖高发人群。其生后4 h血糖值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说明低出生体重儿体内肝糖原储存很少致生后血糖低,如果保温差、进乳少更加重能量耗竭。因此,需要生后早期及时监测血糖,发现低血糖后,纳入实验组,实验组中100例患儿全部予静脉注射10%葡萄糖(1-2)ml/kg,然后静脉持续输注葡萄糖,糖速8-10mg/kg.min,2小时后监测血糖,直至血糖正常。其中6例患儿使用了氢化考地松。对照组中53例患儿予静脉注射10%葡萄糖(1-2)ml/kg,47例未静脉注射葡萄糖。
1.2.3 核磁或头颅CT扫描 所有患儿均于生后2-5d给予核磁或头颅CT扫描。
1.3 统计学处理
所测数据用 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采用t检验和χ?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取O.05为检验水准,P
2结果
2.1 低血糖与脑损伤的关系
实验组脑损伤率高于对照组(P
2.2 低血糖新生儿血清NSE检测结果及与血糖水平的关系
轻度组与重度组血糖值、低血糖存在时间和NSE值比较(x(__)±s)
重度组与轻度组血糖值比较( P=0.00),低血糖存在时间比较(P=0.02) ,血清NSE值比较( P=0.02),P均
2.3 两组影像学情况 实验组低血糖性脑损伤42例,损害部位有26例位于枕叶部位,14例位于顶叶部位,2例位于其他部位。而对照组影像学脑损伤者25例,对照组有5例影像学提示脑损害,其中损害部位主要位于脑实质部位,其中脑水肿16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5例,脑实质出血4例。实验组患儿脑损伤影像学表现主要位于顶枕部,而无低血糖对照组患儿脑损伤部位主要位于脑实质部位。
3 讨论
神经元细胞破坏后,颅脑损伤患者血清 NSE的含量变化及释放的蛋白酶主要是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因此在各种形式的脑损伤后,检测NSE在血液和脑脊液中含量的变化,可以敏感地反映脑组织损伤程度 [2] 近年来,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血液和脑脊液中NSE含量的增高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证实NSE是脑损伤过程中的一种标志蛋白[3] 本组结果显示,低血糖患儿血清NSE与血糖的相关性为低血糖新生儿血糖水平越低,血清NSE水平越高,说明低血糖新生儿血清NSE水平与血糖水平呈负相关(r=-0.663, P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应该尽早监测血糖,出现低血糖症状积极处理,早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及血清NSE监测,确诊低血糖脑损伤后尽早干预。
参考文献:
[1] 丁国芳,早产儿低血糖性脑损伤[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6):830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CTD50例均系我院住院的患者,年龄39~62岁,男25例,女25例,其中类风湿关节炎2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9例,干燥综合征1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符合美国风湿病学院1987年制定的诊断标准;系统性红斑狼疮符合美国风湿病学院1982年制定的诊断标准;干燥综合征符合1992年欧洲的诊断标准。对照组:体检中筛选的健康人30例,年龄30~56岁,男、女各15例。
1.2 方法:FIB检测:全部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时采集静脉血,对CTD患者于入院后次日及出院时收集两份抗凝血标本,抗凝剂与血液以1∶9的比例混合制备抗凝血标本,抗凝剂为0.109 mmol/L枸椽酸钠溶液。标本检测采用ACL-9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使用ACL-9000原装配套试剂,将抗凝血以3 000 r/min 离心15分钟,取血浆上机检测。
1.3 统计方法:CTD患者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及CTD患者组治疗前后对比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CTD患者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血浆FIB浓度比较:CTD患者治疗前血浆FIB浓度为(4.15~8.75)g/L,平均5.52 g/L;健康对照组为(2.35~3.50)g/L,平均2.79 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2 CTD患者组治疗前后血浆FIB浓度比较:CTD患者治疗后血浆FIB浓度为(2.78~3.83)g/L,平均3.49 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3 CTD患者组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血浆FIB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