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29 15:05:5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简述自然地理环境,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

篇1

1. 阶段I中的农产品产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 距城市近 B. 气候优越

C. 地形平坦 D. 水源充足

2. 阶段Ⅱ中的农产品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 城市人口的增加

C. 交通运输便捷 D. 城市居民收入增加

下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不同气候的四个地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3~4题。

3. 关于四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小,终年高温多雨

B. ②地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 ③地是美国的小麦带

D. ④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4. ③、④两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相似之处是( )

A. 农业生产经营都以家庭为单位

B. 都是粗放经营

C. 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D. 农业生产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5~6题。

1—耕地 2—居民地 3—湖泊

5. 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 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 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 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 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6. 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A. 推广蔗基鱼塘 B. 推广水稻种植

C. 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 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下图反映了我国某种农作物在三月上旬所处的生长阶段。据此回答7~8题。

7. 该农作物可能是( )

A. 水稻 B. 甘蔗 C. 春小麦 D. 冬小麦

8. 导致该农作物形同月份生长阶段不同的因素是( )

A. 热量 B. 水分 C. 地形 D. 光照

读几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回答9~10题。

9. ①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

A. 水稻种植业 B. 混合农业

C. 商品谷物农业 D. 种植园农业

10. 与②地区农业相似的地区是( )

A. 刚果盆地 B. 四川盆地

C. 大自流盆地 D. 墨累—达令盆地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 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澳大利亚降水、气温、人口和小麦—牧羊带的分布图

材料二 早在18世纪,英国向澳大利亚流放犯人,开发牧场,引进良种美利奴羊。19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实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在澳大利亚东南地区,农民曾与牧民争夺土地。19世纪中叶,人们发现金矿,牧民纷纷去淘金,牧地转为耕地。

材料三 甲流域(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分布图中)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在20世纪20~70年代,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其生产结构和经营方式有何特点?

(2)结合澳大利亚自然和人文特点,列举澳大利亚其他农业生产地域类型(至少列举三种)。

(3)在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形成过程中,哪些区位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12. 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下图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读图回答问题。

以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为对比区域,以“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简要分析两地农业区域差异,完成下表内容。

加利福利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农业区域差异比较

13. 读局部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篇2

时至如今,人们在苏州民间一些地方如马涧小区还能看到,居民用铁叉穿住筛子的中心钉在门楣上,筛子长约四寸,铁叉长约一寸,另外用红布条将甲壳系在门鼻儿上。

筛子象征天罗地网,铁叉(三齿叉)象征兵器(戟),甲鱼壳表征神龟,为的是镇妖辟邪,求吉利,祈平安,愿人财兴旺。

筛子、铁叉都可在市场上购买,过去民间均有竹匠,铁匠作坊专门出售此物,堪舆先生和方士为之媒介,至于说甲龟,市场、药店里都能买到。

在民间镇宅这一民俗事象中,中原地区一般是在门楣上挂太极图、阴阳八卦,都是从宏观、哲学上,高度概括的意识性民俗。而苏州民间镇宅用筛子、叉、甲鱼壳,这一民俗事象甚为特殊,是从生产劳动和生活的具体实践中产生的意识性民俗。

汕Ф嗄昵埃司马迁在《史记・龟策列传》中这样说:“取前足骨穿佩之,取龟置室西北隅悬之,以入深山大林中,不惑。”司马迁既然说是古书上说,那就不知道有几千年了,司马迁又说:“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江傍家人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于助衰养老,岂不信哉!”“神龟出长江江水之中”,长江边上的居民常常畜养龟,喝龟血,吃龟肉,对神龟崇敬由来已久。这是否源自石器时代后期铁器时代原始宗教巫术、图腾崇拜,笔者不敢妄加评论。

筛子、铁叉并不特殊,在鄂西北、豫西南、黄河下游均可见到,特殊的是那个甲鱼壳以及它的象征性和本意性。

《汉书・食货志》:“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入龟”。《说文》:“龟,外骨内肉者也”。《广雅》:“龟,贝货也”。

我国古代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都有过对神龟赞叹之佳作,魏武帝曹操有《龟虽寿》,唐代丁泽《龟负图》:“天意降垂象,神龟出负图”。垂象:显示征兆。古人迷信,以为某些自然现象的出现,是人世间吉凶祸福的征兆。负图:背负八卦,《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古代有关受禹以河图,神龟负文而出的传说。宋代梅尧臣《龟》:“王府有宝龟,名存骨不朽。”

篇3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85-01

众所周知,内蒙古地处长城内外,是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重要地带。这里曾孕育和培养出了许多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而契丹族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契丹族建立的大辽王朝,历时二百余年,开启了中国第二次南北朝的局面,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无闻中国有北宋,只知契丹即中国”,辽王朝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特别是草原丝绸之路的恢复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些种种成绩取得的背后,无不与契丹人的“捺钵制度”密不可分。“捺钵”是契丹语,译成汉语为“行营”。专指皇帝出行时的临时住所。那么这样一种起到临时住所作用的捺钵,又是如何形成制度的呢,针对这一问需要我们结合当时契丹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

一、地理环境是契丹民族四时捺钵制度形成的根源

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辽国地处中国北方边疆,自然地理环境和当时的中原气候环境骞钜欤总体上讲,气候寒冷,多风沙,土地贫瘠,干旱少雨。如《行次奚山》诗即云:“奚山缭绕百厦深,握节何妨马上吟。当路牛羊眠荐草,避人鸟鹊噪寒林。赢肌已怯旃裘重,衰鬓宁禁霰雪侵。独爱潺溪涧水,无人知此有清音。”又《送祖择学士使北》:“燕山常苦寒,汉使涉穷腊。路长人马愁,风急沙霰杂。”“每食冰生盘,欲饮酒冻}(kē)。见其君长时,国礼何勤纳。”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契丹地理环境冬季严寒,多雨雪,并且寒冷。进入春季之后,地区常常会出现大风沙尘天气,特别是辽国建国中期后,地区干旱少雨,旱灾频发。

辽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不适合发展农耕,地区广袤的草原和林地为契丹民族发展四时捺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但是四时游牧并不能解决契丹民族的衣食住行,特别是契丹建国早期更是如此,为了生存就需要向自然界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辽国建立中期,契丹民族中衣食住行得到满足之后,契丹人将四时行猎当做练兵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延续下来。辽国境内的广袤草原和林地为野生动物繁衍提供了必要的场所,独特的自然资源,就为契丹统治阶级四时狩猎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再加上地区气候寒冷,契丹民族要越冬防寒,春夏要避暑,逐渐就形成了随着水草更替就畋畋渔的捺钵习俗。由此可以看出,契丹民族所形成的四时捺钵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契丹民族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选择了游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我国北方边特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孕育了契丹民族特色鲜明的捺钵文化。

二、地理环境是契丹民族选择四时捺钵主要影响因素

作为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契丹人来说,大都精于骑射,喜好行围打猎,皇帝和贵族们亦是如此。辽太宗时,辽王朝虽然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其国土已扩展到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但辽王朝为保持契丹族骑射善战的传统,永葆尚武之风,仍然过着“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生活。冰融河开的春天到湖上捕鱼,叶落林疏的秋日去山中狩猎,赤日炎炎的盛夏躲M树荫乘凉,大雪纷飞的隆冬则钻进帐篷取暖。“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样一首诗形象地再现了契丹的生活场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辽王朝才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游牧特色的“捺钵制度”。辽朝皇帝一年四季大多在捺钵中度过。四时捺钵的时间差不多是平均分配的,皇帝及其周围的一行人,每3个月就要从一个捺钵迁往另一捺钵。他们至春捺钵的时间是正月上旬。至夏捺钵时间是四月中旬。至秋捺钵时间是七月中旬。至冬捺钵时间是十月以后。

1.春捺钵

春捺钵地点在鸭子河泺,亦称鱼儿泺,即今吉林大安附近的月亮泡,每年初春皇帝在这里捕鹅及凿冰钓鱼。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在水边及冰上进行的,所以在春捺钵进行的这些活动又称“春水”。在辽代前期,契丹民族的统治者的春捺钵地点主要长泺和鸳鸯泺等西辽河流域的河湖地带,当时西辽河流域分布着众多的湖泽,水草丰茂,环境优越,直到今天西辽河流域冲击平原上依然保留着很多湖泊。圣宗之后,契丹民族统治者将春捺钵的地点由辽河流域向着松嫩平原转移,由西南方向向着东南方向转移。圣宗在统合的25年间,契丹人在奚人聚居建立了中京,奚人称臣,这时圣宗就不需要经常到辽河流域狩猎。还有人认为,春捺钵地点转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西辽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辽河冲击平原自然环境整体趋于恶化,湖泽数量和面积持续锐减,所以后来春捺钵的地点主要在鸭子河泺。

2.秋捺钵

秋捺钵的主要活动是狩猎,主要地点在庆州西部诸山,故称“秋山”,也就是今巴林右旗白塔子。每届春水、秋山之时,除达官贵人之外,各属部首领亦来参加。春水、秋山活动主要是为了协调辽朝与各部族的关系。秋季深草和茂林中栖息着不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为了获取更多动物资源,同时也为了练兵,契丹人往往会选择在这样的地方作为秋捺钵地点。秋山不仅自然环境优美,而且茫茫林海中存在多种野生动物,辽代从穆宗、景宗、圣宗和道宗直到天祚帝,秋捺钵都在这里进行。此外,分布大兴安岭西侧,今西拉沐沦河上源地区的平地松林也是契丹统治者常常临幸的秋捺钵地。

3.冬、夏捺钵

冬、夏捺钵亦称“消夏”和“坐冬”。其主要活动是由皇帝主持召集北、南臣僚会议,处理包括汉族地区在内的辽朝全境范围的军国大事。夏捺钵的主要地点是在永安山,冬捺钵的主要地点是在广平淀,都在庆州附近。右旗境内辽庆陵东陵墓内所绘的《四季山水图》,就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四时捺钵的情形。

结语

总之,“四时捺钵”,是辽的重要制度,是适应游牧文化而产生的统治制度,辽的政治中心不在哪一“京”,而是在不断游走的皇帝的“行营”之中。围绕着捺钵制度产生的相关礼制,是中原制度中所没有的,这是辽的独创。而纵观历史,一个民族独创性的具备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历史与特定时代对这个民族的态度,同时影响着这个民族自身的命运。不废鞍马骑射,始终保持游猎习俗和尚武之风的契丹族,像雄鹰一样在草原上掠过,并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卷中留下了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辉煌灿烂的辽文化依旧是留给我们后人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续探索与研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