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29 15:05:5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篇1

关键词: 通货膨胀;物价稳定;成因;治理

Key words: inflation;price stability;the cause;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158-03

0 引言

2011年的两会政府报告中指出将稳定物价水平作为2011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虽然,自2011年7月份以来CPI与PPI增速放缓,我国稳定物价的各项政策逐渐显出成效,但控制通货膨胀,保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仍然是我们当前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1 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含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通常情况下就是指由于货币发行得过多,超过了市场上所需要的数量而导致的纸币不如以前购买力强的这样一种现象。它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前者大于后者。

纸币流通的发展的必然趋向表明,纸币发行量大小必须要和它所代表的金银货币价值量大小相符合,这个量要是不能够相互大致的吻合的话就可能出现纸币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这样的情况,由此导致市场上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仅仅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要是它只是处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出现。由于金银货币本来就拥有价值,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或者是市场的需求量而贬值,所以它能够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行的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小,让它和商品流通中要求的货币量相互吻合。但是在纸币流通的环境下,由于纸币只是一个货币的符号所以自己不具备金银货币那样的价值,所以不可能拥有贮藏手段,所以说,纸币的发行量务必要和市场上商品流通所需的量相符合,要是超出了范围就产生贬值。

就通货膨胀的认知度这个方面来讲的话,非常具有代表学派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类别:新古典综合派和货币学派。按照新古典综合派代表的观点来说,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不断的整体上上涨的情况就叫做通货膨胀;按照货币学派为代表的观点来说,通货膨胀就是一种比较单纯货币现象。而且常常是出现在货币增加的速度大大高于产品增加的速度的情况下。各个单位产品所包含的货币量增加的越来越快的话,它的通货膨胀率就会随之提高。

2 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由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预期等多种因素造成。

篇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用消费品价格指数CPI表示通货膨胀率。用央行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名义基准利率NCR代表央行的利率政策;以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代表汇率政策,NEER上升意味着本币升值,下降则说明本币贬值;以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发行量VCI来代表公开市场操作政策;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在某些年份会对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区别对待。本文统一采用央行公布的大型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代表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政策;用每年银行的国内人民币信贷规模BDC代表央行的信贷规模控制政策。

本文选取了2000-2012年2月的月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国研网数据库及国际清算银行。在分析前通过观察数据的曲线图,本文发现以上变量中,CPI、NEER、VCI、BDC的月度数据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特征,因此先对以上4个变量用X12法进行季节调整。

实证检验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为确保VAR模型的稳定性和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先检验模型的每个变量的平稳性。本文用ADF方法检验数据的单位根,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的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上,原变量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则均为平稳序列,因此它们都属于1阶单整序列,可用其一阶差分项构建VAR模型。

(二)VAR模型的构建与稳定性检验

对DCPI、DNCR、DNEER、DRR、DVCI构建VAR模型,根据AIC标准,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是5,而根据SIC标准,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是1,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执行到经济变量发生变化,中间的时间间隔应该是超过1期的,同时参考最大似然值LR,因此笔者选择VAR(5)作为后续分析的基础。模型建立后对其稳定性进行AR根检验,结果显示,VAR模型所有特征方程的根的倒数均小于1,即均位于单位圆内,说明该模型符合稳定性条件。

(三)Granger因果检验

对于平稳的时间序列,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目的并不是证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发现某个变量的前期变化是否能在统计上解释其他变量的变化。在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时,本文着重观察央行的货币政策变量对CPI的格兰杰因果情况,其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若按5%的显著水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NCR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都是CPI的Granger原因,按10%的显著水平,银行国内信贷规模BDC也是CPI的Granger原因,而央行货币发行量VCI则不是CPI的Granger原因。

(四)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这种分析方法称为脉冲响应函数方法。简而言之,脉冲响应函数刻画的是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一次性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

在此,本文观察了以上的VAR(5)模型中,CPI对央行各政策变量以及自身冲击的响应情况。本文采用Cholesky分解方法得到脉冲响应函数(见图1)。图1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的计算值,两侧的虚线为脉冲响应函数值两倍标准差的偏离带。

从图1可知,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的1个标准差冲击,CPI在之后的4个月的响应是正向的,响应值在第4个月达到正向峰值(0.249),从第5个月开始,CPI的响应值开始转负,在第9个月达到负向的峰值(-0.038),之后CPI的响应值稳定在-0.01到-0.02之间,从第20个月开始,响应值不再明显。可见,RR上调后CPI还会上涨4个月,对CPI的抑制作用是从第5个月开始显现,第9个月最为明显,该抑制作用具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性。

给一年期名义贷款基准利率NCR一个标准差冲击之后,CPI从第2个月到第8个月会同向波动,只是响应值越来越小,到第9个月开始转为负值,到第12个月达到负向峰值(-0.043),随后响应值逐渐向0轴靠拢,到第21个月,CPI响应值将不再明显。由此可见,上调NCR对CPI的抑制作用和上调RR的情况较相似,而且该政策的效果时滞性更大,在第9个月开始显现,但其政策效力具有持续性。

篇3

作为一种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含义是:货币当局明确以物价稳定为首要目标,并公布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值;同时,通过一定的方法预测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势,将此预测与已经明确宣布的通货膨胀的控制目标相比较,并进行相应的货币政策操作使得届时的通货膨胀率落在目标区内。各采用国在具体操作上当然不尽相同,但均具有以下3特点:①中央银行明确地设定并公布通货膨胀率的控制目标;②该目标的实现为中央银行的优先任务,因此,“经济成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的均衡”为次元目标;③对于目标的实现与否、变更等,中央银行负有信息披露的责任,以期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以及信誉度。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一种货币政策框架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所主张的“货币中性论”在经济学界、经济政策界日益被认同,即货币从长期来看是中性的,货币供给的变动只会对物价水平有持久的影响,而对产出、就业等实际变量不会产生长久的影响。而一个高水平、易变的通货膨胀,将降低价格信号的准确性、扭曲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从而阻碍经济的良好发展。因此,根据货币中性理论,货币政策的目标指向增加产出、提高就业是没有意义的,保持较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才是合理的,它有利于以促进经济的中长期良好发展。但是,货币从短期来看又不是中性的,货币政策的缓和对产出的提高、失业率的下降具有短期效果。所以,货币当局会不时地受到来自于政府、国会、产业界等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进行政策的缓和。那么,如何使中央银行能有效地抵御这些压力呢?这一客观需求促使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诞生。因为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通货膨胀控制目标的明确公布,以及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都将有助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强化,进而使中央银行能有效地抵御这些压力。

二、五个早期采用国的政策实践及评价

以下以90年代初期最早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5个工业国(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瑞典、澳大利亚)为对象,简括地介绍并评价这5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实践。

(一)此五国政策实践的共同点

1.以CPI(或核心CPI)为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控制目标值为年率2%~3%。

2.在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得到了普遍提高(特别是新西兰和英国为此特意改正了各自的《中央银行法》),它们在货币政策操作时拥有相当大的自。

3.政策运行中,同时注重对产出等的影响,即,各国采用的是一种“有弹性”“灵活”的制度框架,中央银行在维持中长期价格稳定的目标内,灵活地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在经济面临冲击时对政策进行相应的短期调整、允许目标发生短期偏离。按照Svensson(1997)等人的观点,一种“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心思想就是“锚住”通货膨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的波动,而且正是这种灵活性又可以同时稳定产出。

4.在实践中,它们十分注意政策的信息披露和政策的透明性。

5.在实际操作面上:①它们均建立了预测通胀的模型,而且利用通胀预测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②在实践中,它们都利用短期利率作为主要操作指标,并依赖发达的金融市场来影响长期利率等变量的改变,进而影响总需求、物价等宏观经济变量。

(二)评价

首先,我们看一下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前、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表1为这5国采用前10年以及采用后至2005年末的年平均通胀率以及其波动(用标准差反映)情况。可以看到,各国的通胀率在采用后大幅下降,同时,通货膨胀波动也急剧缩小。

当然,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世界性通胀率由高到低的年代,许多非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也有着相同的经历,因此似乎无法简单地就此判断上述5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采用与之后良好的通货膨胀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上述5国中的英国、瑞典有着收益率与通胀率连动的国债市场,将它与一般的国债市场相比可以计算出预期通胀率。该2国的纪录显示,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后经过2~3年的过渡、这一货币政策的公信度为公众所认可后,预期通胀率开始下降、并且之后保持着稳定。这一事实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对降低预期通胀率、治理通货膨胀以及之后的物价稳定具有有益的影响。

第二,对产出的影响。企业和个人在做出涉及未来的实业投资、金融投资的决策和规划时,必然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情况。经济理论和以往的经验显示,高通货膨胀往往伴随着较大的物价水平波动,它增加了相对价格和未来价格水平的不确定性,阻碍经济主体的投资规划和决策,从而对产出的稳定增长产生负影响。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中长期的通货膨胀预期提供了一个比较清晰可靠的路径,减少了不确定性通胀的冲击和由此带来的成本,因此,它将为缩小产出的振荡幅度、促进经济的中长期良好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虽然目前为止的实证分析对此尚没完全一致的结论,但表2显示:此5国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后,GDP成长速度加快的同时其波动(用标准差反映)明显缩小(新西兰除外),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对缩小产出的振荡幅度、进而促进经济的中长期良好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与信誉度得到了提高。除定期出版《通货膨胀报告》(一般为季刊)外,中央银行还通过官方网页、行长等高级官员不定时的演讲、记者招待会、接受专访等方式(英国、瑞典两国,事后还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议的备忘录),分析经济运行情况、讨论与通货膨胀关系密切的金融和经济变量、并预测通货膨胀的前景,等等。政策透明度的提高,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众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绩效进行评价和监督。

综上所述,以上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行对这5国经济具有积极影响。它有利于“锚住”通货膨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的变动率,而一个清晰可靠的通货膨胀预期路径将有助于减少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投资、消费决策和规划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当然,9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宏观经济表现都有改善,都呈现出了低通胀、增长稳定的态势,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一重要因素的贡献。

三、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通过对中长期通货膨胀率“名义锚”的设定,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引导公众、市场预期的简易性和大众化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将会使人们对未来的物价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预期,从而简化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模型,并鼓励他们进行长期性的经济决策,这样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并且,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增强中央银行的责任感,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为衡量中央银行的业绩提供了一个相对严格的量化标准,从而也就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度化。因此,可以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理想的制度安排。

但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是可以“放之四海”的灵丹妙药,其适用性要求一定的前提条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央行没有维持其他变量尤其是汇率目标的义务、较高的预测通胀率的能力、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保证这一制度安排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条件。通观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此5国,中央银行已经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货币政策;并且它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健全的银行体系,利率、汇率由市场决定,具备了良好的货币政策传导环境;同时它们皆建立了一个科学的通货膨胀预测模型。与其相比较,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现阶段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尚缺乏可行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不明确

《中国人民银行法》阐述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从字面上看是单一目标制,但在实际操作中,经济增长、汇率稳定都居于重要位置。而货币政策目标的不明确使得货币政策操作容易偏离价格稳定的目标。

(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较弱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做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实行”,由于政府与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在两者的目标发生冲突时缺乏独立性的中央银行可能会屈从于政府从而无法完成既定的通货膨胀目标。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

中国目前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金融体制仍旧处于政府计划管理向市场转型的过程,利率、汇率尚未市场化,不能真实反映市场状况。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工具,在我国尚未实现市场化,货币需求和投资的利率弹性都非常小,利率的高低不能反映市场需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同时,由于我国目前汇率的形成处于向一个“合理的、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的过渡阶段,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必然引起基础货币的扩张或收缩,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对价格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四)人民银行是否具备较强的预测通胀率的能力

从货币政策操作到影响通货膨胀率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滞,我国又正处于不断改革之中,经济现象错综复杂、各方面的差异较大,因此更加大了准确预测通胀率的难度,用计量模型来反映如此庞大的一个经济体运行规律并模拟其未来的运行轨迹难度很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