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通货膨胀特征

通货膨胀特征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2-26 15:12:4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通货膨胀特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通货膨胀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2007年美国爆发了继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场经济危机――次贷危机,这场危机迅速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蔓延到金融领域,随着雷曼兄弟等世界著名投行在危机中纷纷倒下,次贷危机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最终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其中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受到的冲击最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场危机中也难以独善其身。2007年上半年,我国面临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通货膨胀带来了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生产成本上涨、热钱流入、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扩大等问题。直到2008年8月以后,通货膨胀的压力才有所减轻,历时1年多的通货膨胀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哪些影响,本文就通货膨胀问题展开论述。

一、通货膨胀的性质

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一直都是国内外经济学家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学术界也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的,关于通货膨胀的权威说法有两种:一种是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或物价总水平的普遍的持续的上涨”,因此又称他们为“物价派”,其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另一种学派是“货币派”,其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他通过货币数量论证明了货币量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决定因素。目前,国内经济学家大多是综合二者即通过研究物价和货币数量的两种经济现象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如果物价持续上涨,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同时还伴随着经济过热,这种现象就定义为通货膨胀;反之,即为通货紧缩。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国外的经济学家一般将其分为四大类: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混合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通货膨胀也可以从一国传导到另一国,显示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特征,这正是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弊端之一。

衡量通货膨胀的常用指标有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GDP平减指数三种,其中CPI是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它通过衡量居民的生活费用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当CPI超过5%就可看作是严重通货膨胀,CPI在3%~5%之间是温和型通货膨胀。2007年我国CPI指数从年初的2.2%上涨到年末的6.9%,全年涨幅4.8%,通货膨胀还是温和型的。

二、从“价格”出发解释通货膨胀成因

(一)结构性通货膨胀。2007~2008年度,通货膨胀率先在农产品和食品价格上体现出来了,具有明显的“结构化”特征。2007年食品价格上涨12.3%,其中粮食上涨6.3%,肉禽及其制成品上涨31.7%,蛋类上涨21.8%。导致农产品涨价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政策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粮食生产成本增加,而市场的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旺盛,使得供求不平衡,价格也就被推高了。2007年国际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带动了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雪灾,南方农产品供给不足,北方大量粮食、蔬菜、猪肉等物资运到南方,加大了成本,农产品的价格自然就上涨了。2008年1~2月份,我国CPI创新高分别上涨7.1%和8.7%,足以证明通货膨胀的规模不断扩大。

(二)输入推动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此次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次贷危机产生后,大量的资金从金融市场流向商品市场寻求避险,这些热钱的进入大大推动了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的期货价格,从而推动了我国进口产品的价格,引发国内相关产品的价格也普遍涨价。我国是世界上进口依存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尤其在石油和铁矿石进口上一直是世界进口大国。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7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6.05%;2007年第一季度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目前铁矿石超过一半以上依靠进口;大豆、植物油进口超过50%。2007年以美元标价的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涨价,屡屡突破每桶百元大关;铁矿石价格上涨9.5%,2008年则上涨65%~71.5%,这使国内依靠能源和原材料的生产加工企业成本加大,导致国内工业产品价格上涨压力。

(三)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2007年至2008年6月,我国经历了高通胀和高增长的发展历程,这与我国特殊的经济增长结构有重要关系。传统上,拉动需求有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其中消费支出是总支出的主要力量。在发达国家消费占GDP总量的2/3左右,其次是投资和出口。而在我国呈现相反的格局,消费只占GDP比例的50%左右,而投资和出口占比逐年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1~2006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由50%、50.1%和-0.1%转变为39.2%、41.3%和19.5%。投资超过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2007~2008年固定增产投资增速在25%左右。出口增长的速度也很快,2005~2007年出口年均增速达到30%以上。投资和外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一方面加剧了国内能源、燃料等资源的紧缺,资源的稀缺性促使产品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加大了国外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力,并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

三、从“货币”出发研究通货膨胀的根源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经济中存在过多的货币将会导致物价上升,纸币贬值。下面就从货币方面来探讨一下通货膨胀形成的根源。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超额外汇储备持续增长。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国际收支已经持续多年顺差,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顺差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贸易顺差,出口大于进口;另一方面是我国鼓励国际来华投资的政策,吸引了海外对华投资逐年增加;此外,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大量短期国际热钱流入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的后果就是外汇储备不断膨胀,到2008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达到2万亿美元。如此大量的外汇储备也带来了隐患。由于我国采取的结售汇制度,对人民币升值有很大的升值压力。为了保障人民币不至于过快的升值影响出口,政府不得不用买汇的方式买进大量的美元,使得外汇占款增加,外汇占款增加对应的是人民币的投放增加,基础货币扩大。2001~2007年我国的货币发行速度明显加快,年增长幅度分别为7.1%、9.62%、10.93%、12.05%、16.99%,货币增长速度大于GDP增长速度,因此外汇占款的通货膨胀效应更加显著。

(二)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过剩就是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的实际货币需求,造成货币供需不平衡,供大于求带来了价格的上涨。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源于投资和消费的矛盾,由于我国居民长期存在保守的消费意识,加之落后的金融投资观念和投资领域狭窄,居民将大部分收入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放在银行,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银行吸收的存款越多,用于投资的资金就越多,在缺乏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银行为了最大化地盈利不断放贷,信贷膨胀带来的是投资过热,投资的增长又会增加国民收入,一旦投资过热,通货膨胀问题也就产生了。

同时,关注国际市场的资本动向,全球性流动性过剩是不可忽视的外因。由于美国长期推行的低利率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美元的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2007年以来,美联储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继续加大美元的发行量。美元供给量的快速增加,加大了美元贬值预期,大量资本流入其他国家寻求庇护,加剧了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

四、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综合性措施

(一)货币政策手段。2006~2007年央行频繁运用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治理通货膨胀。央行先后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共15次,仅2007年就达到10次,存款准备金率从年初的9%提高到年底的14.5%。2008年上半年又先后5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6月份上调至17.5%。其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从2006年4月28日到2007年12月8日8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仅2007年一年就先后9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2007年初的2.52%上调至4.14%,累计上调1.62个百分点;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从年初的6.12%上调至年末的7.47%,累计上调1.35个百分点。同时,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自2003年4月启动发行央行票据以来,发行量就逐年扩大。2005~2007年每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数额分别为2.79万亿元、3.65万亿元、4.07万亿元。此外,央行还运用窗口指导等间接调控手段,调节货币供求,稳定物价上涨。央行频繁的加息行为反映了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取向。

遗憾的是央行采取的以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为代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并没有明显降低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速度。数据显示,2007年5月至2008年8月,广义货币量M2增速仍然高位运行。我国延续多年的“高通胀,高增长”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这次通货膨胀的成因没有看清。此次通货膨胀并不是简单的成本推动型或需求拉上型,而是各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成本推动的作用,也有结构性特征,而且还有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新特点。使用单一的“数量型”政策工具难以解决各目标,同时证明了主要用于调控短期需求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综合型通货膨胀的治理效果不佳。

(二)汇率政策手段。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是导致国际热钱流入的重要原因,只要人民币还有升值的空间,国际热钱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内。这些热钱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更多的投资可利用资金;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投机的可能性,带来了更大不确定性。当务之急就是要改革我国的汇率制度,有关学者提出人民币汇率改革进度必须在稳步上升的前提下,加快升值节奏,人民币升值既要改变一开始的“小幅慢走”,又不能跑得太快,“小幅快跑”是可以尝试的新措施。

我国需要继续深化汇率管理体制。在此次经济危机中,美国采取的低利率政策使得美元货币供应量不断增长,美元贬值,我国庞大的以美元标价的外汇储备资产大幅缩水。因此,我国应改变以往盯住美元的单一汇率形成机制,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例如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机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我国政府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例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超货币”的观点,他希望IMF能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也是汇率政策改革的重要方面。我国长期实行单一的汇率机制,在此次危机来临时显现出其不足。因此,需要改变汇率一味的单一升值趋势,在特定情况下允许汇率在合理的区间上下波动,增加汇率的灵活性。例如,当国际经济环境不佳时,我们可以采取适当贬值的手段。

(三)财政政策手段。2008年各项经济数据显示中央采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手段成效有限,货币发行量仍高于经济需求的货币量,但另一方面财政政策却更加有效。财政政策不仅可以调节需求,对供给方面也能产生影响,而且财政政策较少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政策扭曲效果较小。因此,财政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先,此次通货膨胀中农产品涨价是重要原因,这就需要政府提高价格管制能力,尤其要从根本上稳定农产品价格。第一,继续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生产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通过关税手段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保证国内的粮食供应稳定;第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用科技手段不断改造传统农业,使之规模化、机械化,真正实现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第四,改革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和优惠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政府应加强对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制度。2009年我国股市开始复苏,IPO新股上市发行,大小非全面解禁,创业板筹备上市,资本市场面临全新的挑战。政府可以采用提高资本市场交易成本、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宏观调控手段抑制资产价格的快速增长,从而减小资本市场对通货膨胀的推动压力。房地产市场更加需要政府推出“组合拳”来整顿市场秩序。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压缩银行对地产行业的信贷规模;加大对房价的调控力度,使价格真正体现供需关系;规范土地审批制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房地产市场;对炒房投机行为加以严厉监管。

再次,政府需要运用税收和转移支付手段,给予企业和居民各项财政补贴。针对国际收支盈余增长过快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可以采取降低出口退税率,对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加征出口关税,减少出口。进一步削减进口关税,给予企业进口补贴,扩大进口,使贸易不平衡问题得以缓解。另外,对于流进我国的热钱,可以采取征收托宾税的办法,防止资本市场膨胀带来的通货膨胀,稳定汇率和减少资本账户盈余。针对成本和结构型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要适时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降低企业税率,同时对受到通货膨胀影响较大的企业,如粮油面、石油、电力等给予财政补贴,以减轻这些企业由于成本上升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通货膨胀上升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能够激励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最后,通货膨胀还会对居民产生财富效应,尤其对低收入者的影响最大。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政府要把财政支出不断地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领域倾斜,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使财政收入的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化。这不仅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而且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有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一、引言

深入分析我国总体价格水平的动态特征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总体价格水平的运行特征的刻画,文献中通常从其波动聚集性、预期不确定性、“长记忆性”和持久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前三方面国内研究已经相对丰富,对于通货膨胀持久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通货膨胀的持久性与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研究通货膨胀的持久性这一特征。

通货膨胀持久性(Inflation Persistence),也称通货膨胀惯性,是指通货膨胀在遭受随机扰动因素冲击后,通货膨胀偏离其均衡状态所持续的时间长度。通货膨胀持久性越高,货币政策的滞后时间就越长,此时货币政策对越难物价波动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在稳定产出波动和控制通货膨胀这两个目标时赋予控制通货膨胀更高的权重,政府要达到既定政策目标的社会成本就会越大(Fuhrer,1995)。

二、数据与模型设定

(一)数据

代表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通常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本文选取2000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一季度的季度CPI与RPI同比数据,季度数据采用的是月度数据的平均数。本文运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同时对数据进行了X-12季节调整。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二)模型设定

国内对于通货膨胀持久性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非结构化的通货膨胀持久性模型,为了与以往的研究相一致并且跟以往的研究比较,本文设定通货膨胀持久性的模型为:

πit=α1+ρπit-1+■φkΔπit-k+uit2≤t≤T

{1}

其中Δπit-k=πit-k-πit-k-1,ρ即为通货膨胀持久性。

本文采用系统GMM估计通货膨胀持久性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不过参数估计是否有效依赖于工具变量的选择是否有效,本文根据两种方法来识别模型设定的有效性:(1)检验扰动项是否序列自相关,其零假设为差分后的残差项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如果不能拒绝零假设即AR(2)的值大于0.1,则说明估计是有效的;(2)用Hansen检验识别工具变量的有效性,其零假设为过度识别检验是有效的,若不能拒绝零假设就意味着工具变量的设定是恰当的。

三、通货膨胀持久性的实证估计

本文采用系统GMM法对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CPI数据与RPI数据进行估计。

系统GMM估计的结果显示我国通货膨胀的CPI与RPI序列的持久性分别为0.8200和0.8532。与我国学者(张成思(2007);杨碧云等(2009))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我国的通货膨胀持久性相对较高。模型设定的有效性有两种检验结果:AR(2)的值均大于0.1,不能拒绝差分后的残差项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的零假设,说明随机扰动项uit不存在序列自相关;Hansen检验的值表明不能拒绝过度识别检验是有效的零假设,说明工具变量的设定是恰当的,这表明本文的模型的设定是有效的。

四、结论

本文运用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动CPI与RPI数据建立动态面板回归模型,采用SGMM的方法估计我国的通货膨胀持久性,结果显示,我国的通货膨胀无论是CPI还是RPI均表现出较高的持久性(相对于Pivetta&Reis(2007);Vaona&Ascari(2007)等的研究)。

Benigno(2004)的研究指出,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根据通货膨胀持久性在稳定产出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赋予不同权重,高通胀持久性时赋予控制通货膨胀更大的权重,而低通胀持久性是应适当降低控制通货膨胀权重,从而避免社会福利损失。这一观点是很好理解,因为如果央行不考虑通胀持久性水平而对不同时期采取同样的货币政策,那么高通胀持久性的时受到货币政策的冲击的影响就会持续更久,而低通胀持久性时则正好相反。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不同时期的通胀持久性差异。这样才能使货币政策能更好的调节国内经济情况。

参考文献:

1、Fuhrer,G Moore.Inflation Persistenc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09).

2、杨碧云,易行建,周义.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估计及其货币政策启示[J].经济经纬,2009(5).

3、苏芳.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时变特征及其来源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5).

篇3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116-01

1 我国通货膨胀的基本现状

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过高并且压力越来越大,这种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先由两大资产(楼市与股市)价格上涨,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上涨并引致全面通货膨胀,近7年的时间里,银行贷款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从而使金融市场上货币泛滥,进而从房地产市场上寻找出路,抬高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当股市开始发展与繁荣时,大量的资金又流向了股市,从而吹大股市的泡沫。

2 通货膨胀钉住制度

2.1 对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基本认识

通货膨胀钉住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在中央银行具有高度独立性和利率市场化基础上的一种新的货币政策制度,在该制度框架内,要求货币当局对比较低的和稳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予以承诺;当中央银行预期通货膨胀偏离通货膨胀目标时,需要对货币政策工具作出相应的调整,使通货膨胀重新回到通货膨胀目标上来。

2.2 实施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基本条件

第一,实施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基本前提:①货币政策的中长期作用是“中性”的这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仅对价格水平具有持久性的影响,而对产出和就业不会产生持久性的影响;②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是“非中性”的;③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存在着时滞,时滞的长短以及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存在着不确定性。

第二,采用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必要条件: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高度的独立性,这是采用通货膨胀钉住制度所必须必备的必要条件之一;②名义利率的自由浮动,即利率市场化。将基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利率市场化,要求利率市场化目的在于保证由基准利率到市场利率引导途径的畅通;③中央银行应放弃钉住其他的名义变量,如钉住汇率或货币供应量目标等。

3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实践

1990年3月,新西兰成为第一个正式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特征:①政府与独立的中央银行签订《政策目标协议》;②通货膨胀目标制只是在反通货膨胀将要成功地完成之后才开始采用的;③价格指数是“基底通货膨胀率”;④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独特特征是中央银行的责任在不断增强;⑤通货膨胀目标是一个较窄的区域目标而不是点目标。新西兰的成功反映了“边干边学”的愿望,以及当局政策调整的成功。

加拿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特征:①通货膨胀目标制是由政府与中央银行联合决定和公布的;②银行对通货膨胀目标负全部责任;③是在降低通货膨胀的实质性进展已经很明显时开始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④统计局测量的CPI成为加拿大官方的主要目标变量,同时还应用和公布“核心CPI”(剔除产品、能源和间接税费的影响);⑤通货膨胀目标被认为是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点目标,中期通货膨胀的目标被确定为逐渐地趋同于长期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增强了加拿大银行对价格稳定的承诺,加拿大银行增加其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努力帮助公众正确地区分价格水平的一次性冲击和趋势通货膨胀,减少了经历一次性冲击传递的风险。

4 通货膨胀钉住制度在我国的适用性

第一,尽管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历史并不是很长,但至少到目前为止,通货膨胀钉住制度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确实取得了非常好的政策效果。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基本前提是货币政策,最基本、最主要的目标是价格稳定。保持币值稳定即意味着保持价格稳定,并且保持价格稳定是核心。

第二,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水平与通货膨胀钉住制度所要求的中央银行具有高度的独立性水平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