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3 17:47:2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通货膨胀现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认为,过度投资必然引发通货膨胀性信贷繁荣,在通货膨胀性信贷繁荣之后,必然出现泡沫破灭,经济陷入崩溃。我国经济在经历30年的增长后面临着很多问题,政府应何去何从。
一、我国面临的经济问题
(一)通货膨胀形势严峻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CPI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1.5%,2007年上涨4.8%,2008年1月上涨7.1%,2月上涨8.7%,3月上涨8.3%,CPI指数激增。2008年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比上年同期高4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8%,比上年同期高5.7个百分点。高端产品的价格相对于低端产品的价格上升(比如消费品),这表明信贷扩张已经有了相当长时间,而通货膨胀达到高级阶段。
(二)生产成本日益提升
国家已明确择机理顺成品油价格,提高污水处理费等环保收费标准,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三)货币与信贷逐步扩张
根据官方数据统计,2005年我国GDP增长10.4%,2006年的增长11.1%,2007年的增长11.4%。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资料,2005年一季度“货币及准货币供应”是26.46万亿元,2006年一季度是31.05万亿元,2007年一季度是36.41万亿元,而2008年一季度是42.31万亿元。换言之,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货币供应增长分别为17.3%、17.3%和16.2%。2007年前8个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已经超过了年初确定的全年新增量不超过3万亿元的上限。
我国股市一路繁荣,房地产市场如火如荼也就不足为怪。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8010亿元,增长32.1%。
(四)石油价格加速上涨
目前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23%。在经济结构不变、油价平稳和经济增长8%的情况下,按保守估计,长期石油需求增长率为4.3%,201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55%。而基于经济高速增长、人口众多、人均消费量很低、石油消费需求处于上升期等一些基本需求因素,对我国和印度等“后来”石油消费国的需求产生持续高增长预期,当高需求预期转为稀缺预期,再加上投机的推动,就有了从2007年初至今跳跃性的油价上升。如果石油危机发生,对石油日益增长的依赖将无可避免地加剧我国的通货膨胀。
(五)外贸形势十分严峻
1、外部需求衰减。2007年8月份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疲弱不振,世界经济增速放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世界经济2008将增长3.7%,增速远低于2007的4.9%和2006的5.0%。虽然美国经济短期滞胀“长期化”的征候并不明显,但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扩散影响正滞后显现。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的2008年一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分析表明,一季度出口订单景气指数延续了前两个季度下降走势,降至2.9%,达到近两年来的最低水平。
2、人民币升值影响。人民币的汇率变动对我国的进出口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有专家分析,当人民币对某一货币明显升值时,我国对该货币发行国(区)的出口增速就明显下降,而进口增速明显上升,这主要发生在以美元结算的国家,如美国。人民币大幅升值使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巨大挑战,原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流失,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造成很大冲击。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达5704亿美元,同比增长24.6%,比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059亿美元,增长21.4%,回落6.4个百分点;进口2645亿美元,增长28.6%,加快10.4个百分点。贸易顺差414亿美元,同比减少49亿美元,下降10.6%,为近年来贸易顺差季度环比首次下降。
二、政府的主要举措与思考
(一)增加存款
受美国经济衰退、我国通胀压力加大等消极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普遍存有顾虑,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欲望减弱。中国人民银行的资料显示,我国居民预期通货膨胀率激增,2006年一季度“居民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18.8%;2007年一季度为38.6%,二季度为46.5%,三季度为55.6%,四季度为61.3%;2008年一季度为40%。在预期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人们的储蓄及保值类资产投资倾向强烈。与此对应,央行采取了多种措施:利息税改革、重新开办居民保值储蓄以及加息(五次调高利率,九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发行特别国债回收流动性)。
(二)刺激消费
我国的财政支出在过去的三年中逐步增加,2005年度财政支出3.39万亿元,2006年4.04万亿元,2007年4.96万亿元。支出方向包括: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和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促进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等商品的生产,改革和完善农资价格调控机制,对农资生产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增加教育、卫生医疗等投入,降低居民为未来保障而产生的高储蓄率。同时扩大消费信贷规模。
(三)调整税收政策
调整税收政策。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口,我国经济是否能再一次腾飞,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一、引言
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四大目标之一,维持温和通货膨胀率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通货膨胀水平主要以CPI来观测,中国人民银行设定的目标CPI为3%。继2007年经历了一场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之后,近期,中国又迎来了新一轮通胀高峰期。截止2012年底,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已有14个月高于目标物价水平,且社会已经有21个月处于负利率状态。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通货膨胀的理论形成机制存在不少途径,而现实中导致通货膨胀的机制更是错综复杂。对于政策制定者,如果错估了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从而导致错误对策,将会误伤实体经济,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所以,正确把脉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传到机制,就能有的放矢,不仅能达到宏观政策的目标,而且使经济朝着更有利的方向运行。
二、理论推导
(一)货币超发的成因
1.外汇制度
由于93年94年,中国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当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举从1美元对应5.8人民币,贬值到了8.7人民币/美元。并在1994年1月—2005年7月,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到2001年末我股的外汇储备达到2122亿美元。随后中国加入WTO,中国依靠其以劳动红利、环境红利、资源红利、制度红利等比较优势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外汇储备也节节攀升。到2005年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8189亿美元.四年翻了两翻。中央银行为了稳定汇率,不断地干预外汇市场,以相对应的基础货币购买外汇资产,注入中国市场。后来,中国又在2005年和2009年进行了两次汇改,由单一的“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转变成了“参考一篮子货币制度”,人民币对美元开始步入了缓慢的升值道路。但在此期间,中国外汇储备依旧得到快速增长,截至2012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到3.31万亿美元。
由于中国的外汇制度是央行冲销干预,这使得市场充满大量基础货币。数据显示,从1997年到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了5倍。与此同时,中美汇率却一直固定在8.27人民币/美元。从2005年到2012年,如果暂定2012年的汇率为6.3人民币/美元,那么在此期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30%,于此同时的是此时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是2005年外汇储备的约4倍。
2.货币创造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体制决定国有部门(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央企、国企、地方平台)拥有大量低成本高收益的要素,如土地、矿权、税收优惠、环
境标准和市场准入、高信誉。掌握着这样一些被银行视为最有价值的抵押物,就意味着拥有了货币创造权。加之当前的中国投资市场中,国有部门又是重要的参与者。周其仁(2011)通过计算指出:每增加1块钱在政府投资账户,可贷出3块钱,在大国企账户可贷出4-5块钱,在民企账户平均贷不出1 块钱,在居民账户顶多只有几毛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的货币创造由财政决定。而货币超发又会引起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
1.负利率推高城市房价
利率是货币的价格,利率低了货币就便宜。由于我国是实行官定利率,利率尚未对市场开放,因此导致中国长期处于负利率状态。负利率主要指两个利率。
第一、存款市场的负利率,即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与CPI之差。2003-2012年中国的实际利率只有-0.3%。在这8年的96个月中,52个月处于负利率状态。负利率加剧了投资者的避险情绪,人们为了自己手里的纸币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纷纷“躲进”房市,追求保值增值,进而推高了房价。
第二、投资市场的负利率,即5年期按揭贷款利率与房地产回报率之差。据德意志银行首席总经理、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俊(2010)计算:“过去10~15年,按揭实际利率为-5.2%,而2012年2月,这一数据达到-17.2%。如此之高的负利率必将助长投资房地产的热情,推高房地产价格。” 另外,巴曙松(2012)提到:中国一线房价的高涨始于2005年,在此之前,北京、上海、深圳的平均地价上涨率分别为5%、1%、和5%;然后2005年之后,这三大城市的低价出现异常上涨,五年来平均地价涨幅分别为30%、45%和93%。相对于房地产的暴利,货币价格实在过于廉价。正因为此,加速投资者涌入房地产市场掘金。
2.城市高房价助推通货膨胀
城市高房价推高CPI的机制是:城市高房价推动城市租金上扬,从推高了城市服务业成本,加重了城市生活负担。城市生活成本的上升倒逼着企业务工成本的上升,也同时增加了农村务农的机会成本,农民则将机会成本计算到农产品价
格中来,推高了粮食价格。因此,粮食价格、城市服务业价格、住房价格的上涨助推了CPI上涨。
综上所述,负利率推高城市房地产价格进而助推了CPI,而CPI的上涨又进一步恶化了负利率水平,进而再一次推高房价,最终使得房价与CPI螺旋式上涨。
三、实证检验
(一)数据选取
由于实际利率中投资负利率的数据较难取得,所以实证部分只研究存款市场的负利率,即1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与CPI之差;通货膨胀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表示;城市房地产价格用具有代表性的北京房价指数表示。为了计算的一致性,各项数据均为同期月度同比数据。时间跨度从2005年7月到2012年12月。
(二)实证检验
1.单位根检验
本文研究的数据都为时间序列数据,因而在对其进行分析前,要先对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采用的稳定性检验为ADF 检验。模型的三个变量分别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实际利率(R)、北京房价指数(BJ)。ADF 检验结果表明,3个原序列均不稳定。一阶差分序列呈现平稳性。
一、 人民币升值与升值原因
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的数值越大意味着1单位的外国货币可以兑换越多的本国货币。我们所说的人民币升值并不是数值上的上升,而是下降。例如:2010年,人民币汇率为1:6.6515相比于2012年人民币汇率即期市场再创汇改后的1:6.3391表示的就是人民币的升值而非贬值。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种:1.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不断增长,是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动因。2.资金流入的扩大也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原因。3.日本、欧盟和美国等国家不断对中国施压,以不合理的低价为借口要求人民币上升。
二、通货膨胀及其产生的原因
通货膨胀指货币流通条件下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有以下几个:1.需求拉动2.成本推进3.结构性通货膨胀4.输入型通货膨胀。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除食品涨幅较大外其他类别产品涨幅都不算很大,因此属于结构性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3种情况:一是国内某些部门需求多于供给导致价格猛涨,扩散到其他部门使一般物价水平上涨;二是国内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发展不平衡。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带动其他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导致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涨;三是开放型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影响而趋于提高时波及到非开放型经济部门,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二、 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的“矛盾”关系
(1)人民币升值与国内物价的偏向理论的分析
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直接作用是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国外涨价,国际竞争力削弱。从进出口方面,人民币的升值对于中国的出口是很不利的,而对于中国的进口却是有利的。首先表现在进口原材料成本的降低,进口成本的下降自然导致国内商品价格的下降,即通货紧缩。另外,出口的困难也会给国内的企业制造业产生改进管理,生产技术的压力,生产技术的提高也会减少商品的成本进而导致国内的通货紧缩。
此外,我们知道实际汇率=名义汇率*格水平的比率即ε=e*(P/P*),于是有e =ε*(P*/P),其中P*为国外价格,P为国内价格。则变动率可以表示为e的百分比变动=ε的百分比变动+ P*的百分比变动-P的百分比变动,即e的百分比变动=ε的百分比变动+(π*-π)。通过该公式我们知道高的国内通货膨胀π意味着e的下降即本国货币的贬值。但是在中国,人民币的升值与国内通货膨胀是并存的。
(2)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是并存的原因
首先,这种现象的“矛盾”并存与外国货币的涌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外国货币的涌入有以下两个渠道:其一,中国出口的增加使得出口企业赚得的外币越来越多,外币来到中国后需要大量的人民币与之兑换于是央行发放的货币开始增加,市场上的人民币也会增加。其二,外国投资的增加。虽然中国政府试图通过增加海外采购的方式降低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但西方投机者还是认为人民币迟早会升值,所以一些海外游资都纷纷把外汇在中国兑换成人民币存起来,期待人民币真的升值以后再兑换成原来的外汇,到时中国的金融机构必然全额给予兑付,中央银行被迫多发行人民币。这样,通过上面两种方式,国内的货币(通货)的发行量就超过了实物的生产量的增长,从而导致了人民币的购买力下降,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因为外汇占款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又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就是从外国货币涌入的角度对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矛盾”并存现象的解释。
其次,资金的供给并非平均得同时流向各个行业,这种结构的失调性无法导致各种商品的价格同时的等幅度得全面上涨,而是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部门或行业,比如房地产,先是从房地产市场上寻找出路,推高房地产价格;当炒股的热潮开始的时候,大量的资金又流向股市,吹大这些泡沫。之后这些行业开始投资和消费来推高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于是关联行业价格上涨,收入的增加使得他们又开始投资和消费,再对产品价格产生提价影响。这种投资、消费、再提价的周而复始的泡沫计划使得中国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
因此,通过以上对这两种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经济并不是表面上的蓬勃发展。内部经济结构的失衡仍然是中国需要关注的问题。对于人民币升值问题,央行应该完善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弹性;对于国内通货膨胀问题,在短期内,央行还是要收紧货币供应、减少银行信贷、遏制大量的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并且加强外汇管制,特别是对大量外资流向的监管。
参考文献:
[1]姜克波.国际金融新编(第四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