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5 14:52:0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通货膨胀利弊,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4-0022-05
一、马克思的通货膨胀理论
(一)马克思通货膨胀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及其演绎的货币理论和价格理论
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建立货币理论,并以此为依据演绎出价格理论。在货币的演进过程中,交换从最原始的多对多的物物交换模式进化到单对多的交换模式,最后这种经常被人们拿来交换其他商品的物品的职能被固定下来。②所以,货币的本质是一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马克思的价格理论就建立在其对货币与商品的特殊理解上。第一,商品的内在价格由商品和货币中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对于什么决定商品和货币的价值量,马克思的回答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生产该商品的直接劳动、该商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器与原材料所包含的劳动以及在生产过程中转移到该商品上的价值。而商品的价格形式⑧是用货币的数量来衡量商品的价值量。因此,商品内在的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就被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同货币价值量的交换比例关系,即某商品的价格等于该商品价值量与货币价值量的比值。第二,商品的价格总水平或市场价格同样由商品和货币中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由于在市场中存在着多种商品,考虑到市场的波动因素,单个商品的价格也会发生浮动。①但在整个市场中,只要投入到商品和货币生产中的劳动总量不变或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化,那么商品的价格总水平就不会发生波动。总之,马克思认为,不论是单个商品的内在价格还是总体商品的平均价格,货币之所以能够作为价值尺度来衡量商品的内在价格,原因在于货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量,而价格是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的货币名称。
(二)货币的绝对贬值和相对贬值导致通货膨胀
在劳动价值论及其演绎的货币理论和价格理论基础上,马克思建立了自己的通货膨胀理论。在马克思看来,通货膨胀具体表现为价格总水平的不断上升,而讨论通货膨胀的原因也就是讨论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原因。第一,货币的绝对贬值导致价格总水平不断上升。由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取决于商品或货币所含价值量的变化,因此,当货币生产效率提高时,单位货币所包含的价值量减少,货币绝对贬值,并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第二,货币的相对贬值导致价格总水平不断上升。当商品的生产效率下降时,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增加,货币购买力下降,货币相对贬值,并导致价格总水平的上升。此外,马克思认为,总体商品和货币量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当生产总体商品的劳动时间投入量和劳动生产效率不变时,如果货币供给大于需求,即投入到货币生产中的劳动量大于投入到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则总体商品的价格水平上升,货币发生实际贬值。这种由于劳动量投入增加而导致的货币贬值与由于货币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导致的货币贬值,其内在驱动力不同:前者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采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后者是一种自发性贬值,从本质上来看是技术原因导致的贬值,是任何一个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可见,马克思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并不一定就是货币问题,需要区分货币绝对贬值和相对贬值。而针对不同的货币贬值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如果是货币绝对贬值,可以通过减少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来稳定物价;如果是货币相对贬值,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提高商品的生产效率。
在金属货币条件下,金银不仅是货币更是商品,即金银不仅具有价值而且具有使用价值。所以当货币出现绝对贬值或相对贬值时,充当货币的金银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而以其他商品形式存在。②因此,马克思认为,在金属货币条件下,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货币能够在交换媒介和储藏手段之间自动转换,通货膨胀不会发生。而这一规律不会因为纸币对金属货币的代替而改变。但是由于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缺乏最基本的使用价值或使用价值极低,即纸币本身只能作为货币而不能作为一种商品出现,所以纸币缺乏储藏手段这一职能,市场机制对市场中货币流通量的自发调节就会出现失灵,如果政府发行的纸币量超过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需求量,就会发生纸币贬值,产生通货膨胀。然而,马克思并未对非金本位制下通货膨胀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而这也是马克思经济学通货膨胀理论有待发展的部分。
二、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理论
从研究视角的选择来看,西方经济学的通货膨胀理论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宏观视角研究通货膨胀,侧重分析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一类是从微观角度研究通货膨胀,试图探索通货膨胀的微观成因及对策。迄今为止,在经济理论中居主流地位且对政府的经济政策影响较大的仍旧是英美两国经济学家从宏观角度对通货膨胀进行的研究。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理论就是从总需求人手展开分析。这是一种宏观的视角,其对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通货膨胀理论的基础
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古典经济理论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并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这一理论也是凯恩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根据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提出通货膨胀是由过度需求导致的,①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到:“一般来说,增加的有效需求一部分被消耗于增加就业量;另一部分被消耗于提高价格水平。所以,有效需求增加的实际后果既不是失业状态下不变的价格水平,也不是充分就业状态下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保持相同比例的上升,而是价格水平随着就业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如就业效应的滞后性,即从失业到就业的转变需要时间;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失调,即新生产出的产品无法立刻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如果增发货币能够激发有效需求,那么货币的每一次增加量将被消耗于两个方面:一是产品价格水平的上升,即产品成本的增加。二是就业劳动力的增加,即产品产量的提高。至于增发货币导致的哪种效应更为明显,经济学家并没有找到衡量依据。由此可见,凯恩斯以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
(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内容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导致的。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经济体没有潜在的生产能力,需求的增加使得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在传统的经济分析中,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就是均衡点。在该点,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假设总供给不变,随着有效需求的扩张,②总需求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并达到一个新的均衡。在新的均衡点,商品的价格和产量均有所提高。这就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整个过程。但是由于价格粘性的存在,价格的变化并不与生产同步,即存在滞后性。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过程分为连续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产量大大增加而价格未发生变动。该阶段主要是对经济体潜在生产能力的消耗,即消耗生产者在现有生产条件下最多能够生产出的产品,所以该阶段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并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交替关系。第二阶段:产量继续增加而价格开始上升。价格开始上升是因为在现有生产条件下,产量不可能提高,必须增加劳动力、资本等相关要素的投入,而这就激发了对相关生产要素的需求,导致许多市场出现需求超过供给的情况,进而导致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因此,该阶段可以直接观察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关系,即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与较低的失业率并存。第三阶段:产量下降而价格继续上升,即所谓滞胀阶段,低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和高物价并存。这也是凯恩斯理论无法做出合理的经济解释,更不能提出可行政策建议的阶段。
三、哈耶克的通货膨胀理论
针对二战后20年的经济繁荣为何会演变成为滞胀问题,西方经济学界给出了两个主要的分析方法——凯恩斯主义分析方法和货币主义分析方法。但是这两种分析方法存在一个共同的错误:它们无视经济的真实面,从而无视干扰经济协调的货币政策所造成的真正的失调。两种分析方法都假定经济的真实面总是处于某种长期均衡状态,其中货币仅仅影响价格水平或货币收入,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或实际产出结构。哈耶克及其所代表的奥地利学派则对滞胀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并发展了通货膨胀理论。哈耶克关于货币变化对价格和产出结构的影响的分析透过了货币的表面,深入到了现象的真实层面,即导致经济不协调的货币体系如何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奥地利学派对货币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货币在定价过程中的作用,即货币对相对价格的影响。二是货币导致的相对价格变动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哈耶克在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和米塞斯等的理论成果基础上,发展了奥地利学派的货币理论,提出了资本和商业周期理论,对通货膨胀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一)货币扩张破坏了相对价格和资源配置的正常变动
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即货币的变化均匀地影响着所有价格,只改变它们的名义水平而不影响相对价格。然而,在现实中,增发的货币并非以这种假定的方式进入实体经济。新创造的货币总是选择在某个特殊点进入经济,被首先用来购买某种特定商品,然后才逐渐扩散到整个经济系统。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货币市场化过程,不可能在某一时间同时完成。因此,在这一市场过程中,有些商品的价格和支出先被改变,其他商品则之后被改变。而且只要货币变化不停止,那么货币对价格的“拉动”作用就不会结束。因此,增发货币不仅导致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且对资源配置、产出结构产生影响,破坏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阻止了本应出现的价格下降。因为本来应该亏损的商业活动由于增发货币而有了“利润”,从而使一些劳动力在本来不该存在岗位找到了工作,最终导致本来应该进行产业转移的资源并未移动。此外,货币扩张导致银行信贷增加,而银行信贷扩张使利率降低到应有的水平之下,使总体支出结构发生变化:相对于消费和储蓄来说,投资支出增加。人们将更多的货币投资于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而不是用于消费,这对有效需求量又产生一定的影响,为通货膨胀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二)货币扩张改变了社会正常的生产结构
在总量分析中,货币扩张导致利率下降到应有的水平之下。资金成本的降低使投资活动频繁,投资支出相对于消费支出明显提升,从而导致资本品的价格上升,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根据奥地利学派的观点,资本不是同质的存货,而是相互联系的资本品结构。通过破坏价格信号,货币扩张使资本结构失调。而资本结构是以微观经济为基础的产品结构,所刻画的是产品市场的总量及其结构。因此,货币扩张最终导致产品生产结构的改变。哈耶克认为,生产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过程组成,其中不同质的资本品按照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并与土地和劳动相互结合。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不同类的资本品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是互补的,只能以特定的方式相互结合起来才会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新增投资资本必须与其他资本结合才能带来更多产出,它们必须适应于一个一体化的、能够到达最终消费阶段的生产结构。
而增加的银行信贷流入经济系统后,人为压低了利率,改变了投入到不同生产阶段的资本的相对获利能力。在低利率水平上,原来元利可图的投资也有了“利润”。但是增加银行信贷并不增加劳动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所以新增投资只能利用到较少的劳动。而在要素市场上,要素租用价格会相对上升,即实际要素成本增加。面对这种经济环境,企业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激励下,将会改变自己的经济行为,即企业家将会放弃劳动密集度较高的生产方式,转而选择劳动密集度较低的生产方式。由于消费品的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度高的生产阶段,所以货币扩张会导致该阶段生产利润相对减少,这就改变了资本品的生产结构,即距离消费品生产较近的生产阶段利润率下降,而距离消费品生产较远的生产阶段利润率上升,非专用资源会从前者转移到后者。这就导致消费品产出的减少,最终产生了一个有更多“生产阶段”的生产结构。
(三)货币扩张对经济秩序的影响存在不可逆性
增发货币或银行信贷的增加使得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货币收入增加,而要素所有者收入的增加使消费需求增加。在储蓄率不变的前提下,当新增收入被用于支出时,新增消费支出遭遇的将是消费品供给的减少。因此,消费品的价格开始上升,即接近消费品生产的生产阶段的利润率上升,而远离消费品生产的生产阶段的利润率下降。非专用资源被更多地吸引到消费品生产之中,而资本专用性较高的资源即仅仅适用于较高资本密集度生产结构的资源则无法转移,亏损和失业不可避免。有些资本品的生产只有在较低的利率下才有利可图,这些资本品的过度生产源于扭曲的价格信号的错误引导。由于这些资本品组合无法进行产业转移,结果只能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三种通货膨胀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中图分类号:F8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5-0011-05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供应一直保持着非常快的增长速度,尤其是1994年之后这种趋势不断加速,造成我国经济体系内部积累了大量的货币存量。与此同时,除少数时期,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始终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从2000年之后的数据看,不论广义货币供应量(M2)还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总体上都保持了超过14%的增长率,而同期我国CPI增长率一直都在2%水平之下徘徊。货币供应高增长、GDP高增长以及低水平的通货膨胀率,这并不符合货币学派所主张的货币是影响通胀的最根本最直接原因。本文主要探讨是这种理论的偏离是否源于中国在由货币供应向物价指数传导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一国货币供应从总体上有以下四种去向:一是被实体经济的扩张所吸收;二是进入资产市场;三是沉积于经济体系内部;四是流出国外。其中,被实体经济扩张所吸收的部分又可分为进入消费市场和生产领域两方面。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较为稳定,同时居民储蓄不断增加,由此认为我国大量货币并未进入消费领域。此外,人民币为非可自由兑换货币,且我国QDII刚开放、规模有限,所以大量货币也并未流向国外。因而本文主要从生产领域、资产市场两方面来考察我国货币供应的去向问题,进而从货币沉积角度以一个系统化的分析方法来考察造成我国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间存在背离关系的主要原因。本文首先对研究该问题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主要运用Almon模型对我国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第三部分分别从生产领域、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对这种背离现象的原因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第四部分为分析结论。
二、文献综述
自从货币学派提出一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将继之以相同的通货膨胀变动率之后,国内外学者便对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验证,并且大多数学者得出了与货币学派相一致的结论。国外学者如Dwyer & Hafer(1999)、 Barro(1990)、Pale(1994)、Mccandless & Wber(1995)、 Lucas(1980)、Rogel(1974)、 Rdnick & Weber(1994)、 Johe D.stiver(2003)等都得出二者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而国内学者如:王少平(1996)、李军(1997)、朱惠明和张钰(2005)等也纷纷得出我国通货膨胀现象的原因最终将归因到货币供应。然而,中国在数十年来保持高速货币扩张的同时仍能长期维持低水平的通货膨胀率,这被学者称之为“中国之谜”(Mckinon,1993)。专家学者开始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地分析探讨,并从总体上得出了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货币化进程、资本市场吸收以及内需不足四种解释。
(一)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解释说
该解释的支持者主要有赵留彦、王一鸣(2005)等,从变化后的货币数量恒等式出发来论证其结论。[1]
MV=PY(1)
对上式进行对数变换并求导之后我们可以得到下式
m+v=p+y(2)
其中(1)式中变量代表绝对量,(2)式中变量代表增长率。显然从(2)式我们可以得出在GDP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导致高货币供应增长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原因只能是货币流通速度,即v得下降。他们进一步指出:中国货币需求增长速度高于收入增长速度从而引发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但是,这种解释只是问题的开始而非结束因这种扩张的需求所导致的扩张的货币供应究竟是如何运行,最终流向何处,对宏观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
(二)货币化进程解释说
Goldsmith(1969)提出这一解释以来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如:Mckinnon(1993)、Qin(1994)、Girardin(1996)等。之后,易刚(1995)、谢平(1994)等人也依据该观点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分析了中国高货币供应与低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易刚(1995)指出中国货币增长率远大于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率之和,即存在所谓的“超额货币”。而存在大量“超额货币”的同时又没有引起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大幅上升,其原因在于我国所存在的“货币化进程”,即这部分“超额货币”被中国实体经济的“货币化进程”吸收了。[2]但也存在两点问题,首先,“货币化进程”事实上是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存在着边际效应递减的属性,其作用必然随时间的延续而不断减弱。但事实上,中国货币供应与物价指数的背离却在不断扩大。其次,如果这些“超额货币”并未被实体经济完全吸收,而是大量沉积于经济体系某些领域,那么这便成为宏观经济的一大隐患,研究显示这种担忧是有必要的。所以,“货币化进程”在当下的解释力也非常有限。
(三)资本市场解释说
这是目前关于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相背离现象的解释中比较流行的一种。其支持者包括刘伟、李绍荣和李笋雨(2002),石建民(2001),伍志文(2003),伍超明(2004),马明和、王守伟(2005)等。
刘伟、李绍荣和李笋雨指出,中国经济中消费物价指数和货币指数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货币增长率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弱化了从货币供应到通货膨胀间的传导机制,从而造成我国目前高货币增长率与低水平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局面。[3]并进一步指出,新增货币有两个去向:一是进入间接融资市场形成新增广义货币,二是进入资本市场形成新增资本资产。但是,该主张忽视了货币在经济体系内部的沉积这一重要渠道。此外,制度创新是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它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因此以制度创新来解释这种背离现象过于牵强。并且中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无法对如此规模巨大的货币存量产生显著影响,所以抑制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
(四)内需不足解释说
该说法认为我国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背离主要是由于国内消费需求长期不足造成的。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占CPI权重约75%的工业消费品和食品类商品供给充足,其价格普遍较低,制约了CPI的上行;另一方面,社保体系的不完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住宅价格的大幅上扬,抑制了人们的消费需求。该解释比较具有说服力,但是其缺陷在于并没有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事实上,产能的不断积压在货币供应向物价指数传导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蓄水池,不断地吸收新增货币,一方面阻塞了传导机制,另一方面在市场持续景气的前提下导致投资扩张、产能进一步累积,进而导致货币在生产领域中的不断沉积。
此外,还有“被迫储蓄假说”(费尔德斯坦和哈(1991))、物价指数偏低价说等。
分析以上观点,我们发现它们存在两个共同的不足:一是忽视了货币在经济体系内部的沉积这一重要因素;二是大多仅从一个角度或一个侧面来进行分析,缺乏系统性。而任何一个非常重大的宏观问题同时又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任何单角度的分析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本文从这两点出发,首先提出货币供应在经济体系内部的沉积是导致中国高货币供应背景下并存低通胀水平主要原因的假设,并在第二部分中运用Almon模型对该假设进行了验证。之后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对这种沉积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引入对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的分析,最终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
三、模型分析
1.变量及数据的选取
为了能够从比较全面的角度来考察中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间的关系,我们采用了广义的货币供应口径,即M2。此外,考虑到CPI指标衡量的是城乡居民消费生产和服务的价格,是各种因素的最终传导结果,较能准确地衡量通货膨胀的最终状态。所以,本文选取CPI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在数据搜集方面,鉴于我国从1996年开始放弃原有的信贷规模控制,转而采用货币供应量M1和M2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我们选取了1996年1月-2007年12月的数据。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1999年1月-2007年2月的M2数据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由于央行提供的数据有限,1996年1月-1998年12月的M2数据来自于DataStream数据库。此外,我们CPI的数据也来自该数据库。
2.模型的分析
任何政策都存在着时滞,货币政策也不例外。货币政策具有一个相当长的传导链条,其外部时滞相当长。因此,在考虑到这一因素后我们选取了一个关于时滞问题较为成熟的模型,即Almon模型。在运用E-views5估计之后,得到如下结果:[4]
表1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指数回归分析表
LOG(CPI) = 4.598482 -0.017965 *PDL01 -0.001208 *PDL02 + 4.97E-05 *PDL03
其中 PDL01=∑Xt-i;PDL02=∑iXt-i;PDL03=∑I2Xt-i;X:log(m2),i:滞后第i期。根据βi=a0+a1i+a2i2我们可以得到滞后期β系数表。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我国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滞后影响大约维持五年左右。二是前两年度货币供应量对本年度通货膨胀产生显著的正向压力,推动物价指数上行。但是在经过约一季度的调整之后,前三到五年间的货币供应量对本期的通货膨胀产生明显的负向压力,不仅冲抵了近两年的正向压力而且不断抑制我国通货膨胀的上行。该验证与此前的假设完全一致,即货币在经济体系内部的沉积在我国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间形成一个蓄水池,该蓄水池一方面不断吸收货币当期货币供应,另一方面不断沉积前期的货币,从而削弱货币供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力,并最终形成了中国高货币供应背景下低通胀并存的“背离现象”。三是中国货币供应对通货膨胀在长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蓄水池因素的存在下其结果表现为负。
四、货币沉积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社保体系缺乏重大改进,消费领域一直处于抑制平稳状态,所以货币吸收的能力有限。此外,债券市场长期以银行为主导,而银行近年来的债券投资一直比较平稳,其吸收能力也非常有限。至于股票市场,按照理论股票市场的分流作用应该是造成高货币供应背景下低通货膨胀现象的重要因素。但是在2006年之前中国股市总体上呈倒U形(图2),并且规模相对于巨大的货币存量而言非常有限。然而,考虑到股改后中国股市迅速回升,其影响力不断显现,因而有必要对股市重新进行分析。
(一)生产领域
银行是我国经济体系内部货币政策传导的主动脉,统计历史数据显示,银行短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而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却不断上升。因为短期贷款主要为企业提供短期流动性,而中长期贷款主要为企业长期投资或生产扩张提供资金,所以这意味着企业的经营重点不断转向长期扩张,而银行为这种扩张提供了原动力。当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或者能够迅速在市场上变现的话,那么从生产循环到货币循环可以顺利完成。但是,如果产品销售不出去,那么该产品所吸收的货币便会发生沉积,此外为保持该产品的可用性还得不断吸收新货币,并且当人们并未全部意识到这一点时生产还会继续扩张,新的产成品会继续制造,从而货币的沉积与被吸收过程仍会不断重复,最终生产领域成为我国货币沉积的一个主要领域。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产能过剩衡量指标,没有与产量指标相配套的全社会销量和库存量数据采集系统以及相应的销售和库存指数体系(《中国国情国力》2006年第10期),所以我们无法对其进行较为精确的量化分析,从各方面公布的数据看,我国的产能过剩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商务部关于2006年上半年主要生产资料和主要消费品的供求状况调查显示,主要生产资料中,供过于求的有69种,占23%,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增加4.6%;供求平衡的有218种,占72.7%,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增加2.4%;供不应求的13种,占4.3%。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增长所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生产领域已经并且仍在向过剩方向发展。
以上分析表明长期高速投资造成生产领域内的过剩现象,而过剩产品的积压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内资金或者新增货币供应在生产领域发生大量沉积。我国自1998年起持续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其中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但是长期的投资扩张在没有相应的消费扩张配合下,必然造成生产过剩,为消化过剩生产力,企业的一个理性的选择就是出口,这导致了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考虑到生产过剩因素以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大量货币开始逐渐撤出生产领域,转而进入资产市场,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相对疲弱,这些资金首先进入高回报的房地产市场,使其成为资金吸收的另一主要领域。
(二)房地产市场
从2000-2006年,我国房地产市场保持了超过25%的年平均增长水平。尽管受2005年开始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而使增速出现回落,但仍在20%以上的高位运行。长时间维持的高速增长必然要以相当规模的资金来支持,图1清楚地呈现了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三大主要来源:一是国内贷款;二是自筹资金;三是其他来源。
关于其他资金的来源,通过分析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我们发现其中有两个增长非常快的项目:外汇占款和其他贷款。因为可以得到的房地产数据非常有限,所以我们无法进行较为精确的回归分析,但是在考察了外汇占款和其他贷款与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其他资金来源之后,我们发现它们存在着相当强的正相关关系,结果分别为0.975161649和0.976900561。因为银行是我国货币供应从央行向市场传导的主动脉,所以该结果表明,一方面在房地产市场持续景气的条件下大量银行资金通过各种不明途径进入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在人民币汇率单向升值预期的背景下以及外贸市场的长期巨额顺差条件下大量的外汇不断进入中国,并大部分最终流入房地产市场。
综上所述,房地产市场蓄积了大量的外汇资金和银行贷款,是又一大资金蓄水池,且它又可以分为房地产投资扩张导致的大量资金的沉积和房地产交易市场的资金吸收两个部分。
(三)股票市场
在一个成熟的经济体中,由于股票市场相当成熟,相对于国民经济而言有较大的容量,因而在解释高货币供应并不必然带来高通货膨胀方面比较有说服力。然而中国始终维持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融资结构,相比于发达的银行体系,股市的资金分流作用非常有限。从图4中可以看出,2006年之前中国股市在从1999年到2005年7年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性变化路径,与此同时中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率的背离却在不断加速,因此股市在解释中国长期存在的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率的背离现象方面说服力非常有限。尽管中国股票市场有着诸多的不完善,在股市全流通改革、股市价值开始回归之后,其解释力理论上应该有所显现。因此,我们首先考察了2000年1月-2007年1月股市市值与银行体系内两个两个增长相当快的项目间的相关关系(外汇占款和其他类贷款),发现相关性并不大。之后考虑到中国股市的结构性变化,我们将股市以2000年5月份为界分成两个阶段(分界点主要根据股市市值变化图,即图2)。结果如表2所示,第一阶段该两项与股市均呈负向关系,进入第二阶段后外汇占款的影响力迅速显现,并发生突变性逆转,而其他类贷款的影响力则不断削弱。因为考虑到相关系数只能表明两个指标间存在较强相关性,并不能说明因果问题,所以我们进一步对股市市值与外汇占款进行了回归,结果发现外汇占款对股市的解释力接近95%(表3)。这说明外汇占款导致的被动性货币投放是我国股市繁荣的主要原因。
四、总结
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经济衰退之后,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长时期的投资快速扩张期。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国内消费结构及规模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导致生产的不断堆积,供求缺口不断扩大。为消化这些过剩的产品或生产力,企业的一个理性的选择就是出口,加之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这些出口产品很快在国际市场上立足了脚跟,扩大了需求市场,使已经产生的供求压力得以缓解。由于产品具有广阔、强劲的市场空间,因而生产领域吸引了国内更多的资金使其转向投资,同时银行逐渐降低其风险边界,也扩大对生产领域的中长期投资,最终使得其中长期投资占总资金运用的比重不断上升。这一过程的最终结果便是我国贸易顺差的迅速累积,并在我国现有的结售汇制度体制下倒逼央行扩大货币供应量。此外,由于持有人民币汇率单边预升值期,大量外汇资金从各种途径进入中国,进一步导致了央行的被动性货币投放。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我国货币供应呈现不断高速扩张的趋势。
当这些货币通过银行体系流出来之后,在生产领域依然景气的表象下,大部分货币又回流到生产领域,事实上生产领域在长期高投资的积累下已经出现过剩,而出口市场的强劲扩张在相当程度上是生产领域过剩的倒逼结果。由于投资的滞后效应,当人们发现生产领域出现过剩时大量的货币已经沉积在过剩的产品或资产中,而为保持这些产品的可售性或资产的可用性他们又得不断吸收新的货币,最终在生产领域形成一大蓄水池,抑制着货币供应向物价指数的传导。
此外,鉴于生产领域的低回报以及近年来的生产过剩,大量资金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的约束下,不断进入高回报的房地产领域,最终造成房地产领域内资金的沉积和蓄积双重效应。当房地产市场持续过快的增长引起主管当局的紧缩政策之后,加之股市全流通改革导致股市市值回归之后大量资金开始逐渐进入股票市场,从而使得股票市场成为吸收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又一重要领域。
在经历了股份制改造之后,我国商业银行迫于盈利及巨额外汇占款压力,便不断扩大其资金运用,并尽可能的将资金投放到收益较高的领域,从而出现了中长期贷款的扩张以及大量“其他类贷款”进入房地产领域。生产领域的过剩已经危及到银行体系的资金安全,而房地产领域从日本经济衰退的例证可以看出他对银行体系以及整个经济体所具有的巨大破坏力。因此,化解生产领域的过剩危机,阻止银行资金继续大规模地流入房地产市场,一方面可以避免生产过剩所引发的经济及社会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进而保证经济体系的稳健运行,避免房地产领域泡沫的过速膨胀引发不利于宏观经济连锁反应的可能。
综上所述,由于生产领域的产能积压,房地产领域的长期投资扩张以及股票市场的价值回归三方面的因素,最终造成大量货币在生产领域及房地产领域的沉积,同时部分货币被房地产市场及股票市场的投资及投机交易吸收,从而在我国货币供应向物价指数传导中间形成一个蓄水池,不断沉积新增货币,并最终造成我国高货币供应背景下持续存在低通货膨胀的“背离”现象。
尽管从理论上讲我国股市仍存在较广阔的空间吸收货币供应,但短期过快的扩张容易导致其较大地偏离其长期路径,不利于市场的长期发展。此外,我国房地产领域已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鉴于大量外汇资金及银行其他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我们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要么为保证资产市场的长期良性发展从而阻止大量资金流入资产市场,那么我们将面临大量资金流出“蓄水池”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危险;要么并不中断现有的链条,那么我们将不断得使资产市场风险积聚。事实上,前文的分析我们已得出结论,大量的货币流是外汇资金累计的结果,而外汇资金的累积又是由国内生产过剩所导致的被动性出口引发,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是从扩大国内需求入手。■
参考文献:
[1]赵留彦,王一鸣.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影响因素:一个新的分析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5,(4).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放缓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自2010年后,我国为缓解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而大量采取一系列激进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弊端性日行显现出来,出现了货币供给过量,市场货币流动出现混乱等情况,加上国内消费者购买水平指数(PMI)上升较快,出现了通货膨胀预期的现象,截止2015年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2%。其中,城市上涨1.3%,农村上涨1.0%;食品价格上涨1.6%,非食品价格上涨1.0%;消费品价格上涨0.9%,服务价格上涨2.1%。
一、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含义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国家经济目标,运用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等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起到影响宏观经济的措施的目的。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一般在总需求和经济低迷的时期使用,其功能是通过提高货币增长速度来刺激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一般在通胀严重和经济增长过快的时期使用,其功能是通过减少货币增长速度来降低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物价或一般物价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上涨,货币供应畸形增长,出现投资和消费过旺,生产过热等现象。我国一般采用居民消费指数(CPI)作为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发行量过多。究其深层原因还包括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失调、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等因素。
二、 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市场上,居民主要生活用品和食品以及非食品价格持续上涨是本次通胀的主要表现。其中,食品中包括大米、猪肉、蔬菜等商品价格上涨最具代表性。
货币流动性过剩是引发本轮全面通胀的根本原因。稳定物价水平、防止经济过热是目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目标。2010年末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多次运用加息、上调准备金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货币政策工具,对调节通胀预期压力、遏制物价进一步持续上涨起到一定松缓作用。
由上述图表数据可知,通胀率衡量指标CPI几乎随着央行货币利率调整而呈正相关上下波动,根据SVAR模型,研究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得出结论:货币供给的增长会带来物价的上涨,并且滞后4 个月后达到最大效应。
综上,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现状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堵为主。其次, CPI 和PPI 仍在高位徘徊, 通胀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三、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综合治理。由于导致通货膨胀既有总需求膨胀的原因,有成本上升推动与结构失调方面的原因,治理通货膨胀既要控制需求,防止收入超分配又要改善供应,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优先发展农业及能源等基础与瓶颈产业,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的相互配合,因此,借此其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打破该行业背后的利益寡头。
动态监控。由于预期通胀率和实际通胀和利率有很大关系,所以预期通胀对当期实际通胀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央行如能调整货币政策来改变通胀预期,则对控制通胀水平有很大帮助。由统计局数据统计可知,货币政策与导致的利率变化对最近的物价波动的影响较大,所以以利率为主的货币政策应该得到广泛使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第一,适度采取宽松政策,总体以紧缩性货币政策为主。目前流动性过剩问题主要归因于外汇长期占款,如果此时政府过多运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则会造成利率提高,会减少投资,减少消费,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所以政府因为合理利用货币政策,对相关企业降低门槛,环节整体趋势。
第二,放开金融管制。现在民间资本合法化成了国家金融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民间信贷最根本的问题是国家金融机构出于资产安全性的考虑,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体制不完善。所以国家在近两年应当在政府工作中提出完善民间金融市场的目标,降低金融机构的门槛国有银行为了资产的安全,对中小型企业不能提供支持,所以在2011 年底政府相关部门也提出了要完善民间金融市场,适度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增加政府鼓励和支持。
第三,加速产业改革和升级。在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当中,还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缺乏新兴的可持续型企业和有广阔前景的朝阳行业,这导致了我国的经济质量水平较低,再加上我国上世纪的人口红利已经接近尾声,如果再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持续下去,会进一步加剧通胀水平,所以政府应引导企业对创新型和高科型企业进行投资。
第四,拓展其他资本市场。由统计数据可知,近年来银行资产大幅扩张,而证券市场资产不断萎缩。长期倒挂的利率水平对证券行业影响巨大,政府应当适合考虑调息,这也是社会各界的广大呼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发展证券市场和其他诸如民间信贷等资本市场。
四、结论
笔者认为,要创立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统一有序的市场环境,不仅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大基本经济因素上考虑,也需要从国家宏观和个体微观上的角度上进行考虑。
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人民银行将利率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主要依据,将价格水平稳定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增强人民银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信任度和影响力。在央行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和财政部门的协调配合,努力建立长期有效的协调机制,在经济目标、政府债务和金融监管等方面及时进行沟通协调,充分发挥财政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力。随着我国财政收支以及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保持政府的预算平衡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保证了财政的预算约束,将政府赤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保证预算公开透明,才能避免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让货币政策充分发挥其在调控价格水平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徐静.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与成因分析.[J].财会研究,2013(4).
[2] 王勇.对运用货币政策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