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公共交通客流分析

公共交通客流分析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04 15:21:0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公共交通客流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公共交通客流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1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概述

1.1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构成

城市中为公众提供经济方便的各种客运交通方式称之为公共交通。在广义上,包括了常规公交、快速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运输等系统等,如图1所示。

图1:城市公交系统构成

1.2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中的作用

公共交通既是城市客运系统的组成部分,更是城市的公共职能之一,它具有较高的运载量和运送效率。城市公共交通不但可以满足居民的出行需要,更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功能的实现起到了组织作用。

2城市公共交通客流特征及客流调查

2.1 城市公共交通客流特征

2.1.1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在通常情况下,客流量主要集中在一天当中早晚上下班时间,这段时间内容易形成客运高峰,对于客流在营业时间中各时段的分布不均程度,通常采用时间不均系数作为评价指标来评价。

2.1.2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通常把客流按照乘车的方向和距离、停车地点和分布路段的不均匀称为客流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可以用方向不均匀系数、路段不均匀系数、站点集散量不均匀系数等指标来描述。

2.2 客流调查

客流调查工作作为一件繁杂的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利用调查来的数据资料,可以合理处置网络布局和分配车辆,并通过行车调度的改善来优化各停车地点配置。这些原始的基础信息可以提高车辆的利用效率,提升运输服务质量并且降低运输成本。

3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客运的组织协调

3.1城市公共交通组织协调分析

3.1.1城市间公共交通的衔接分析

在城市的公共交通承担市内交通服务的同时,也从事城际客运的任务。如果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和城市系统组合在一起展示出来,按照地域特点的不同来分析其衔接问题,可以得到的关系分析图如图2所示。

3.1.2城市内公共交通衔接分析

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组成话可以概括为公共交通和非公共交通两种。鉴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观念,为了城市交通的更好地发展要同时协调好城市客运交通各子系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而公共交通方式和非公共交通方式的协调和组织更是重中之重。

3.1.3公共交通系统内部衔接分析

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和公交换乘的困难已成为为居民出行的主要问题。因此,必须要综合考虑并设计公交站点和轨道交通站点如何有效结合的问题。为此需要改善轨道交通客运服务领域以及其客运通道,最终提高整个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效率和能力。

3.2 城市公共交通换乘衔接组织分析

3.2.1客运换乘枢纽的基础设施建设

换乘枢纽的设计时,对于交通方式间的转换空间和等候空间等基础设施,要采取一致性的布局规划和设施建设。

3.2.2交通方式间的运能衔接与组织

在换乘转换时,不同的交通方式需要统一和协调的运行时间和运输能力之间相互关系的转换。

3.2.3换乘信息服务建设

一体化交通的发展需要建立先进的客运换乘的服务系统。为了应对不同出行人群的需求,在此过程中所需要各种信息必须进行准确而及时的采集和处理。除此之外,还要认真地分析、存储和传输。

4 结论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要与当前社会发展同步,要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保护环境和合理的开发公共资源,在满足城市公共资源确保城市经济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规划路网建设和扩展城市公共交通。

首先,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巴士,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将轨道交通作为优先级。其次,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公益性事业,必须维持低票价政策来吸引更多的居民乘坐。再者,要构建城市公共交通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制定出保证公共交通优先和安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最后,要培育高尚的城市交通文化。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287.3 文献标识码:A

1 公交线网优化

公共线网优化设计在城市公交规划中是最为重要的规划步骤。现在公共交通网络设计的优化方法也有很多。Steenbrink于1974年提出的传统数学规划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生物进化算法被引入到优化问题的求解中;Dusan等人1994年将模糊逻辑引入到航线备选路径的确定中,并用模糊线性规划确定了航班间隔。1995年Chakroborty 等人采用遗传算法求解调度问题,1995年Baaj和Mahmassani提出的人工智能和运筹学混合算法,该方法将人工智能中车辆路径搜索启发式算法和运筹学中的公交系统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

1.1 公交线网的设线准则

沿主要客流方向开线;优先大流量的直达客流; 线路平均客流不低于最低开线标准;平均满载率尽可能高;线路的长度在所规定的范围内;线路的客流量应该尽可能的均衡。

1.2 公交网络优化模型

依据上述准则,建立公交线网规划数学模型:

式中:f为直达客流量;Xij为决策变量, Xij=1表示(i,j)在规划公交路线上,Xij=0表示(i,j)不在规划公交路线上;SPij为网络内从节点i到节点j的直达客流量。Dij为公交线路上从节点i到节点j的长度;qx为非直线系数;Qk为线路的断面客流量;Qkmax为线路的最大断面客流量;bn为线路断面客流的不均匀系数;ATT为平均换乘次数。

目标函数是使公交网络所运送的直达客流量达到最大。第一个约束条件是线路长度约束。大城市的线路长度范围为5km到15km;第二个约束条件是非直线系数约束。线路的非直线系数是指公交线路的实际长度与空间直线距离之比,其值越小越好,一般取1.15-1.20。第三个约束条件是单线载客容量限制。

2 换乘枢纽布局优化方法

根据公交换乘枢纽在城市交通中所处的地位、作用、需求和集散功能等因素,按照功能与规模将客运交通枢纽分为大型枢纽、中型枢纽、小型枢纽和一般枢纽四个等级。公交换乘枢纽是城市中各公交线路之间,公共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之间客流相对集中,对城市客流起着换乘和集散作用的场所。

2.1 公交换乘枢纽布局优化目标

提高公共交通便捷性和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公交方式的客流承载率; 保证不同交通方式衔接换乘的协调性; 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保证市民方便出行; 诱导城市客流分布,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2.2 城市公交换乘枢纽布局优化原则

诱导+疏导原则:通过对枢纽站点的设置,从一定程度上诱导城市客流,增强公交吸引能力,缓减城市交通压力。对换乘乘客实行疏导原则,以能更快、便捷得疏散客流,减少换乘人员的时间及体力消耗,提高换乘服务水平。

枢纽设计要遵循系统最优原则:以所有乘客平均换乘时间最省,换乘次数最少,换乘线路最短为目标函数,得到系统最优。

换乘安全、畅通原则:公交枢纽设计要保证换乘枢纽与周边各种交通方式之间衔接通畅,安全。避免车辆行人混乱造成枢纽内部不安全与拥挤情况的发生。

2.3 城市公交换乘枢纽布局优化方法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因素等影响,通过一些定性分析方法初步确定公共交通枢纽站点服务范围和服务区域。这一阶段主要用到的方法有经验法、专家咨询法、模糊评判法等。

根据第一阶段确定的服务影响范围对服务区域内城市公共交通客流分布进行详细分析,选择公共交通枢纽布局备选点集合。原则上选取客流量较大,换乘频率较高的客流交汇地点作为公共交通枢纽备选地点。

根据已知客流量,利用优化方法在被选枢纽选址中确定枢纽最终选址,其优化目标函数为:Z=max{Ea/Ei}式中:Z为规划公交枢纽的备选集合;Ea,Ei为备选枢纽客流集散强度指标a=1,2,3,……m;i=1,2,3,……n。

3 公交枢纽换乘优化设计

3.1 换乘枢纽空间设计原则

在换乘枢纽的交通设计中,最重要的是需要在科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提出设计原则,遵循这些原则去开展交通设计。一般须遵循以下原则:

以车站内部、内外和换乘设施之间的人行交通组织和系统设计为纲领进行交通流组织设计。进站人流与出站人流分离,大人流带与大车流带分离;枢纽地区必须进行地区通与环境规划,这个地区的大型交通设施建设与规划项目必须进行评估,大型交通设施建设不能造成阻碍枢纽交通进出,并吸引大量过境交通的情况。

3.2 换乘枢纽设计的主要内容

换乘枢纽交通设计往往可以分为空间资源整合设计和时间效益优化设计。

空间资源整合设计:通过设计整合换乘枢纽的场站设施、道路设施、人行设施、各种建筑设施以及其他物理设施,尽可能增加枢纽场站内单位面积的利用率,缩短乘客的步行距离,减少交通流间的相互干扰,使得人流、车流在换乘枢纽有序、安全、畅通地流动,各种交通方式之间衔接紧密。交通换乘空间整合设计由里及外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轨道车站、换乘枢纽设施以及道路疏解系统。

时间效益优化设计:通过对枢纽内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关系和相关方式的运益优化设计:通过对枢纽内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关系和相关方式的运输特性和占用的时间资源进行优化设计,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系统设计和信息服务设计,集成各种交通的运营调度系统,优化城市公共交通方式的行车计划表、行车间隔以及对外交通的到发时刻表,使不同交通方式按照协调的秩序、合理的分布到达枢纽,最大限度地缩短乘客在换乘枢纽内等待滞留的时间,提高枢纽时空使用效率。

3.3 换乘设计的具体流程

充分认识上层规划的要求和交通设计的要求。确定枢纽交通设计的范围、枢纽规模等级、枢纽集散客流量和换乘客流量、衔接的交通方式种类以及枢纽所在区域的土地性质;明确本次交通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进行枢纽空间资源整合设计。空间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轨道交通车站、换乘枢纽设施和枢纽地区疏解道路系统;进行枢纽时间效益优化设计,包括运营优化设计和信息优化设计。

结语

城市公共交通线网和换乘枢纽规划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进行规划时应该遵循科学的原则,采用正确的方法,同时,我们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对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及时的分析,实时地进行优化调整,只有这样,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和交通枢纽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U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b)-0161-02

城市中各个公交线路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乘枢纽实现的,在换乘枢纽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客流量相对集中,公共交通换乘枢纽也是城市客流进行换乘和集散的场所。

1 优化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的方法

1.1 枢纽换乘行为分析

从研究经验可知,对于出行者而言,公交出行时间(T)通常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即:

具体参数定义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提高公交网络换乘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小和值。与枢纽场站内部的换乘通道和换乘引导信息的设计相关;而影响因素则相对复杂,有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提高换乘枢纽服务水平包括枢纽的规划、枢纽设计两个层面。枢纽规划是按照城市客流OD特征设置城市公交线网并对其优化、选择并优化换乘枢纽的布局位置,构筑一体化的公交换乘网络;枢纽设计是公交网络客流组织方案得以实施的保障。

1.2 换乘枢纽信息服务系统

公交换乘枢纽面向其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功能主要包括:(1)换乘的引导信息;(2)公交候车及运行信息;(3)社会停车场停车诱导信息的。

导向系统是为了帮助乘客快速选择最佳换乘路径以及为乘客提供联络通道的标志和标示信息的系统,主要提供的是视觉静态信息。在导向系统无声信息的指引下,乘客能够顺利快捷的完成进站、购票、检(验)票、乘车、换乘、出站等一系列程序,大大减少了进出站台的拥挤和混乱现象,以及乘客在进出站台的停留时间。

根据乘客换乘方向不同,不同位置设置的换乘平面布局图内容根据当前所在位置的特点和调查得到的乘客在该点的普遍信息需求各有侧重,进行指路标志、标示的设置。通过适当的密度、适当的形状、规格、符号、色彩等的标志、标示来引导乘客换乘,充分发挥有限的换乘设施的通行能力。此外,遇到紧急事件时,为了保证乘客的安全,应对乘客进行快速、安全的疏散,把乘客尽快、安全的疏散到枢纽外,并使其能及时乘交通工具离开,除要设计合理的疏散路径以外,还应提供相应的配套信息进行指引。

2 换乘枢纽的空间优化设计

2.1 换乘枢纽主要的设计内容

公共交通换乘枢纽设计分为整合空间资源设计和优化时间效益设计。

(1)整合空间资源设计:在交通换乘枢纽的计过程中应对交通换乘枢纽的各种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必要的整合,尽可能的缩短换乘旅客步行的距离,以避免交通枢纽区域内交通流之间的互相干扰。

(2)优化时间效益设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系统的交通换乘枢纽设计和信息服务设计,采集各种交通的运营调度系统信息,制定出行车计划表、行车间隔以及对外交通的到发时刻表,优化城市公共交通方式。

2.2 换乘枢纽设计的具体步骤

(1)充分明确换乘枢纽规划和交通设计的具体要求;(2)明确该次交通设计的目标和原则;(3)整合所有资源设计;(4)进行枢纽时间效益优化设计;(5)方案的初步评价与深化。

3 城市公交换乘枢纽布局优化目标与原则

3.1 公交换乘枢纽布局优化总体目标

(1)保证市民方便出行,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2)提高城市公交方式的客流承载率,提高公共交通便捷性和服务水平;(3)实现不同交通方式衔接换乘的协调性;(4)城市客流进行诱导,改善交通拥堵状况。

3.2 城市公交通交换乘枢纽布局的优化原则

(1)系统最优原则:枢纽设计要遵循所有换乘旅客平均换乘时间最短,换乘次数最少,换乘线路最短为原则。(2)换乘安全、畅通原则: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的设计要保证换乘枢纽与周边的其它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方便、通畅、安全。(3)诱导+疏导原则:对枢纽站的换乘乘客实行交通疏导,客流疏散快速、方便,减少换乘人员的换乘时间及换乘时的体力消耗,提高枢纽站的换乘服务质量。

4 城市公交换乘枢纽布置的优化方法

(1)对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初步确定公共交通枢纽站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区域。(2)对枢纽的服务区域内的客流分布进行详细分析,确定公共交通枢纽布置的备选点,原则上选取客流量较大,换乘频率较高的客流交汇地点作为公共交通枢纽备选地点。(3)根据已知客流量,通过优化方法在被选枢纽选址中确定交通枢纽的最终地址。

5 结语

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规划与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情况,在城市公共交通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进行交通枢纽规划时要遵循科学的交通枢纽规划目标与科学的规划原则,采取正确的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布置方法,进行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的规划设计。另外,我们要对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的规划效果及时的进行分析,实时地进行调整、优化,以保证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