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1 16:54:1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部门近几年来不断加强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甚至在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篇幅上做足文章,其中一至六年级优秀古诗文70篇,七至九年级古诗及文言文共计50篇,另外还有 120 篇的篇、段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并推荐了背诵的篇目。教育部门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在加强。然而,文言文教学的高投入,低效率,也一直是个不争的事实。老师们对文言文教学也是伤透脑筋。站在讲台上大讲特讲,换来的是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头昏脑胀,几欲入睡。每篇文言文的学习,都要经历这样痛苦的上课过程,学生实在难以爱上文言文,更别说课外主动去阅读文言文了。于是,考试中出现的课外文言文部分,成了大多数学生的拦路虎。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古文类题目让很多学生"谈古色变",得分率超低。
据笔者最近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随机调查的不同年级的 300 个学生当中,有 91% 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很难学,有 90%的学生最怕背文言文,97% 以上的学生不明白学习文言文的意义。
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古文类题目让很多学生"谈古色变",甚至在很多教师心中古文题目成为学生成绩的分水岭,数次中考阅卷过程中笔者发现,古文题目的扣分率都在 50% 以上。一方面是上级教育部门和专家的逐渐重视,一方面是一线的教师和学生陷入古文学习的无奈。中学的文言文教学越来越凸显它的尴尬现状。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突破
2.1 言在文先,立足于言:首先文言文的"言"是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如《公输》,第一步文言知识的梳理,这是一个很集中的很直接的解决言的问题。"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对于这段话中的"公输盘"、"墨子"、"楚"、"宋"、"鲁"、"郢"等人名、国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的句式古今也差不多,不必多花力气。对于"为"、"之"、"以"、"于"、"起" 、"见"这些常用词的意义或用法则必须掌握,对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起于鲁"、"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这样的句式,也应该注意比较、分析。
2.2 重视"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在学习方法上早就总结出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只有多诵读,才能体味其特有的品位和意蕴。在诵读教学中,除掉老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作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背诵"和"看着书(读)",读准字音,读准句逗,读懂字义,读出情感,读进作者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文言语感。诵读是一种最生动、最鲜活的教学方式,在诵读中可积累语言知识,可培养语感,可陶冶情操。我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是坑坑洼洼、结结巴巴、破句连连、有气无力,没有美感的机械性的读书。只有真正走进文本,与人物同呼吸,与经典相融合,我们才会读出个体读到的体悟,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达到忘我之境界。从根本上激发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文言文经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后,学生理解感染了,就会认为读或背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对课文过多的解读是无法代替学生诵读的。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自然地理解,而不是一股脑儿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样交给学生的是活的知识,是自己悟到的知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让学生在诵读中加以品味,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他们才会愿意接触,包括在课外。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能使文言文的精髓融入学生的血脉中。
2.3 总结规律,举一反三:任何知识的学习,再难,再复杂,总是存在一定规律的。掌握这些规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记忆,而且能让学生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学习的规律。如,实词"许"在文言中有"答应、允许、同意"和"左右、上下"两个意思。如: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高可二黍许。③安陵君其许寡人。④时人莫之许也。仔细观察分析可发现①②句的"许"属于"数词 +许","许"往往表约数,指"左右、上下"。③④句的"许"属于"许"+名词(代词)","许"是动词,指"答应、允许、同意"。又如,虚词"之"的用法虽灵活,但仍有规律:(1)之+名词,此时"之"往往是结构助词"的";(2)动词+之,"之"往往是代词;(3)名词(代词)+之+动词,"之"往往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学生只要掌握这些规律,以后碰到相关的情况,就能不假思索地准确判断。
三 、结束语
文言文是我国的古代文化遗产,堪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学好文言文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更是学好语文的需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多为经典,文质兼美。因此,深入钻研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当下,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学生总感觉到学习难度大,很难做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多数学生惧怕文言文的学习和考试,甚至出现厌学的情况。目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多数还是采用直接讲授和灌输的模式,学生学习兴趣淡薄,导致教学质量滞后不前。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包括诗词和文章所占的比例已经提升到40%以上,并且中考题目中关于文言文的试题分值也非常的高,这就要求,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文言文教学,采取有效的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势必会提升学习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对语文文言文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一般学习积极性较高,成绩较好,反之,成绩不太理想。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来说,很多的内容、创作背景、语法知识,学生都不甚了解,结果在糊里糊涂中学完,也不知文章的寓意和主旨所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事先预习,或者是阅读一些白话文,或者观看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在熟知的知识环境下学习,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会提升,也会促进他们的学习。比如观看《贞观长歌》、《聊斋》、《西游记》、《于丹论语讲座》等,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另一方面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通过影视作品和视频讲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学习兴趣的激发,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精心导入,巧妙设疑,让学生发现文言文中的语言美等。就拿巧妙设疑来说,初中生好奇心较重,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文言文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把以往的教学模式来了一个颠覆,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给学生一定的震撼,实现了知识的完美转化,把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了具体直观的动态化知识。初中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自觉性不是很高,如果他们没有学习兴趣的话,很难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初中生天生好动,对于灌输性的知识提不起兴趣,如果把知识穿插到图片、视频等形式上,就能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CAI课件的使用实现了知识的动态化,知识呈现的方式学生也比较喜欢,初中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得到了激发,有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实现了乐学乐教的目标。初中语文 讲授的内容很多是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但是对于一些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对于这些学习难度系数较大的知识点如果采取机械式记忆的方法,效果肯定很差,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的现象就会出现,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对于初中语文文言文而言,知识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有重点难点之分,为了完胜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就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在讲到《鸿门宴》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鸿门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故事和相关的人物关系,这样就会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有助于文言文的教学。
三、革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许多教师认为,开展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和处理文言文相关试题的能力,往往忽略了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是教学的误区。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触类旁通,学以致用,通过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能解决相关的问题。由于学情的差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中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灵活丰富,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变化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比如在讲授《鸿门宴》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的时候,可以实现分组学习,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为负责“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的故事发展路线进行知识点的梳理,然后就文言句式或词类活用分别请优秀生来点评和补充,最后评出优胜学习小组,这样在大家合作的基础上,小组之间又是竞争的关系,势必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文言文作为我国的文化魁宝和文化传承载体,在中小学和高等教育中都有所涉猎,并且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在各类考试中所占的分值也是居高不下,为此,新形势下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文言文教学。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学质量。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从学情和学生的兴趣出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巧用多媒体技术,大胆的革新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一、加强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要旨。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我们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一些难句、长句一时领悟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而且效果远比教师指点好。
二、注意文中通假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对理解文章内容、正确解释句子有着重要的作用。当我们对句子解释不通的时候,就要考虑其中是不是有通假字了。如:《于园》中“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一句,其中的“步”通作“埠”,水边停船的地方。《黔之驴》中“虎因喜,计之回;‘技止此耳”’一句,其中“止”通“只”,仅仅的意思。《论语八则》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其中“说”通“悦”,愉快、高兴的意思。《梵天寺木塔》中“人皆伏其精练”一句,其中“伏”同“服”,佩服的意思。文言文中的这些通假字数量众多,如不好好掌握,翻译句子时将会出现错误,不利于学生文言文的学习。
三、感知内容,整体把握
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这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现代文阅读如此,文言文又何尝不是这样昵?在学生能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基础上,同样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理解文章的意蕴。如沈复的《童趣》一文,第一节是文章的总写部分。这里作者强调自己有一双视力特别好的眼睛,加上拥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因此,少年时期经常获得事物之外的乐趣。接下来,作者以三件趣事为例,具体写了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三趣,表现了童年的趣味良多且美好难忘。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点去整体感知、把握,就能激发学生对自己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很好的让学生融入课文并理解课文。
四、鼓励学生合作、质疑、探究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质疑。《学记》曰:“学贵在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此语道出了质疑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不够活跃。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两点:一是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从入校门开始,学生一直处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成为储存前人所留知识的“容器”,对于互动教学难以适应。二是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心,害怕在课堂上答错了问题。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出一种合作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比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因文章并没有多少文字障碍,于是便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前后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向别组的同学提出问题,有关于字词句的,也有关于文章的写作特色的。各组之间,互相质疑,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效果非常好。
又如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时,学生对辛弃疾的用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就是为什么辛弃疾喜用典故,并且喜用西晋的典故呢?应该说这个问题是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于是便让学生互相讨论,当难凭已有的知识找到满意的答案时,便让学生课外通过查找资料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果然有有心学生给出了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答案:历史上我们知道西晋与南宋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偏安于江南,并且都有北伐,均因事先没有充分准备而导致失败。因而辛弃疾用西晋之典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五、注重迁移,灵活运用
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会迁移,灵活运用。因此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让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和文言文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运用到其他文言文的阅读和赏析中去。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坚持“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
六、巧记文言文,加快消化
初中文言文学习还得要背诵。因为背诵可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并能加快消化知识的速度。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背诵时,是需要技巧的,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巧记巧背。例如利用还原式的方法来进行背诵,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公与刿的一问三答三断,学生不易记诵。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翻译还原的方式来进行巧记内容,让学生先记翻译的现代文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互相进行问答。这样,学生就很快先记住翻译过来的内容,随后再进行古文问答的时候,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段内容就显得易如反掌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大大加深。
综上,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不管哪种策略,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是针对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人文、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转变死角,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