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

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12 14:57:3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

篇1

这个曾经只埋头读书的“宅男”,现在成了乒乓室里的常客。唐勇只是众多学生中的一个。变化始于上海在17所高中7500多名学生中试点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

2012年是11月到2014年7月,上海开始推行体育专项化改革的尝试。体育课打破了按照自然班划分的上课模式。

参加2015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姚明把上海经验写进了他的提案。

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全面体育素养的养成,已经走在急需拐弯的路口。

差在体能

中国孩子长高的速度并不比其他国家慢。

“拿2010年的一些数据来讲,中日男孩子、女孩子身高几乎差异不大。有差距的是身体素质水平,比如爆发力、耐力、协调性等等,也就是对身体的使用上,我们跟日本的孩子差很远,还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我们输的是体能。”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专业博士夏冰月对《t望东方周刊》说。

近年来的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中国学生体质总体状况依然令人担忧。

其中,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增高并出现低龄化倾向,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则继续下滑。

“虽然中国青少年形态指标是不断提高的,但是心肺功能没有明显的提升,这是最让我们揪心的。体质下降我们要分开来看,不能用体质下降来遮蔽关键的问题。”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教授唐炎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

体质下降非中国独有

2014年12月公布的《 2013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公告》显示,除50米跑优良率、及格率和一分钟仰卧起坐的及格率外,其余各素质项目的优良率、及格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曾通过民意中国网对3144人进行 “阳光体育公众调查”,结果显示,87.0%的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但是,当锻炼时间和学习时间发生冲突时,65.5%的家长仍希望孩子以学习优先。

学生体质差,体质下降,宏观层面来讲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海燕告诉《t望东方周刊》:“我2013年底到美国考察时得到的资料显示,美国青少年体质问题也很值得担忧,比如青少年的肥胖。”

黄海燕介绍,2001年全美没有一个州的肥胖率低于20%,36个州超过25%,12个州的儿童肥胖率达到了30%。预计2030年全美国儿童肥胖率达到30%。“至少从这个指标来看,美国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比中国还要严重。日本也曾经历过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问题。每个国家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营养过剩,运动不足。”

“日本和美国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时候,也曾经面临过我们现在的问题。他们的经验是把体育法制化。2014年9月,北京教委出了一个文件,小学生身体素质测试项目变化了,如果一个孩子的体育成绩不能达到优秀的话,是没有办法参评一些奖项的。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信号。”夏冰月说。

体育课无力独扛大旗

在国家体质监测中心的《2014年6-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工作调查结果》中,部分针对6至19岁儿童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表明,喜欢参加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比例均超过90%。“好玩”是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为了“学习”“体育技能”。在不喜欢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儿童青少年中,“怕苦、怕累、怕热、怕冷”等原因位居首位。 2015年1月8日,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四条小学学生在进行趣味锻炼

小学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在这个基础之上,培养对运动的兴趣和习惯。而初中以上的阶段就是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发展特长。

“但是我们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体育课都很有兴趣,但是上了初中高中后就淡化了,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什么都要学,老师也什么都要教,每个项目就学一点,无法培养兴趣。”唐炎说。

唐炎算了一笔账:从小学开始上体育课,一直要上到大二,也就是说,要上14年的体育课。按最低要求,每周2节课,一学期18周,一年也就72学时。14年积累下来,一个本科毕业的学生要上1008课时的体育课。“但是不少孩子不仅没有掌握一项体育技能,更不用说什么锻炼习惯的养成,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需要改变。”唐炎说。

据2014年教育部最新规定,全国小学3至6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提高为4节,高中每周两节提高到3节,并要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

“阳光体育运动搞了那么多年,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还是没有走出教室去户外运动?因为政策虽好,但是实践起来会走样。”唐炎说。“升学的压力始终高悬在学校教育头上。”

2014年7月18日,教育部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各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学生的《标准》测试工作,并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只有达到良好及以上的学生,才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新标准中,需要学生达标的项目包括:身体形态类中的身高、体重,身体机能类中的肺活量,以及身体素质类中的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为各年级学生共性指标。

“把增强学生体质与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完全对等起来是值得反思的。一听到学生体质下降就觉得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没有做好,其实不是这样的,学校体育教育有一定责任,但不全是。”唐炎说。

除了体育教育,营养摄入和周围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都影响着学生的身体素质。“单靠体育教育一项,无法扛起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大旗。”唐炎说。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

国家体质监测中心的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儿童青少年中,达到“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标准的占比81.7%,而在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中仅为28.6%。

这说明,中国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和应用,绝大部分仍依赖于学校的体育课。

“我带过这么多私教会员中,仅有3个是在读高中的学生,这是个多么可悲的数字。这3个学生的家长对健身意识还是非常不错的。”从事健身行业五年的贺威风对《t望东方周刊》说,应该有更多人从青少年时代就关注健身。

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锻炼时,主要锻炼场所是公共体育场(馆)、社区健身广场,接受指导的比例较低,锻炼项目以跑步、游戏、跳绳、踢毽、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柔力球等为主。在课余时间,对于体育项目的深入学习和培养偏少。

“智力培育的机构太多了,专门提高身体素质的却很少。”夏冰月说。

篇2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连续3届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田径之乡”;2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是甘肃省唯一获此两项殊荣的县。通渭县体校是一所全省重点业余体校和省高原人才开发计划田径训练网点学校,该校连续11次被省体育局评为“全省业余训练工作先进单位”,2次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重点业余体校先进集体”,一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自1972年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全民健身运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县级业余体校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体育运动员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业余体校在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问题,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科学、系统、规范的方法,既要培养运动员又要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大力加强县级业余体校田径训练。

一、摒弃传统观念,着力解决对田径训练不重视的问题

县级业余体育学校田径训练,是所有体育项目的重要基础,更是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的重要训练方法。但很多县级业余体育学校对田径训练还存在着认识不清、思想不明、训练不实、方法不当问题,忽视了田径对提升少儿身体综合素质和少儿体育项目长远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县级业余体育学校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教练层,都要牢固树立田径训练的“基础”理念,切实把田径训练作为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乃至“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做到一以贯之,常抓不懈,为强化业余田径训练、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分类指导,着力解决田径训练中“一刀切”问题

要按照培养人才与提升素质并重的原则,在田径训练过程中要把“分类指导”作为重要的训练方法,彻底改变过去“一刀切”的错误训练模式。在分类指导方面,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专业”与“业余”关系,区分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训练思路。对于那些身份素质特别好、热爱田径运动的学生,要采取“专业化”训练的方式,既要提高他们的综合身体素质,又要强化他们的专业素质;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好、热爱田径运动的学生,要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身体素质为重点,并辅之以必要的专业训练;对于那些只是为了锻炼身体的学生,要设计一套专门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点在激发兴趣、提升他们的综合身体素质上狠下功夫。

三、强化科学训练,着力解决田径训练不注重阶段性的问题

由于县级业余体育学习的生源都是基层中学和小学的学生,基地上都没有进行过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因为必须首先着眼于提升他们的综合身体素质,区别不同身体条件、不同身体素质、不同身体状况开展不同类型的训练,特别是要在“打基础”上狠下功夫,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时间和运动技术,绝对不能所有的学生都采取一种思路和一种方法。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身体发育不同,必须高度重视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发育敏感期科学安排训练,对于10岁以内的学生要多做柔韧性训练,对于10-13岁左右的学生要多做速度性训练,对于14~16岁的学生要进行系统性训练。

四、改进训练方法,着力解决田径训练体系不够健全问题

篇3

引言

近年来,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严重。针对这个状况,国务院召开了体育工作专题会议,这是我国历史上国务院唯一一次单独为体育工作召开的会议,也说明了我国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已十分严重。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体育课都面临一个“生存”问题,尤其是毕业班,在升学的压力下,体育课经常性地给其他学科让路,甚至压根儿就取消了,为的是多背几个单词,多做几道题;同样还有“大班”问题――一个班八九十人,多者一百多人,甚至超过二百人,体育课不易组织,几乎无法上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也不能不说是目前小学体育工作的一个十分头痛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1]

一、综术小学体育的教育现状,并提出建义

笔者是一名体育教师,多年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对相当普遍存在的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事实感触尤深,颇为忧虑,且有力不从心之感,在尽自己绵薄之力的同时,愿为现实小学体育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认识和建议:

1.正确定义健康,摆正体育活动的地位,让学生明白“为何动”。体育首先能提高我们的生活的质量,缓解现代生活的压力,使我们的身心都尽可能地维持在健康状态。适度的体育锻炼能使人身体强健,精神愉悦,性格开朗,精力充沛,工作学习效率高,身心良性发展,利于形成健康完整的性格。这就是我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最直接的目的。理解了这些,也就理解了体育和健康的关系,知道想要健康就必须参加体育锻炼的道理,就会改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一些错误认识,增强体育参与意识。[2]

2.明白了“为何动”,有了活动的积极性,还要面临“如何动”的问题。我们平时要求学生“动起来就好”,显然缺乏导向性。想要提高运动的效率,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固然是体育教育的主体,但对运动缺乏明确的整体概念,面对场地可能无所适从。老师的主导作用这时应该凸显出来,讲解、示范、引导等多种方法都应派上用场,让学生知道怎样运用器材,怎样运动,合理利用老师的身份,科学地组织好学生的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器材的条件下,取得尽可能好的锻炼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多动脑筋多花费精力去分析学生的客观情况,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内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都能参加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渐生兴趣。如此一来,下一步的工作更易开展。

3.理解了“为何动”,学会了“如何动”,还需要对学生“允许动”。以相关法规、政策的形式,改变一些学校领导的思想意识,更新“学校体育单纯培养个别体育特长生为校争光”的错误思想。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势在必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体育教育的权利,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时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在体育设施上,尽可能地设置不同的健身器材,让各个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为;在活动时间上,除保证“两课两操”外,更应注意课外活动的锻炼;在教育引导上,体育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锻炼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体育项目设置上,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尤其是注意对女生项目的开设上,更应考虑周详。可因地制宜设置一些简单项目。

4.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也是不可缺少的。终身体育观念源于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观点。按其本质含义理解,学校体育只是人生体育中的一个阶段,并不是最后环节,更应该是一个起点。人的一生都应该而且必须致力于体育活动,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终身化又受多种因素影响,倾向因素如知识、信念、态度及个人需要、经济状况、年龄、性别、家庭等,都可以左右一个人对体育参与的倾向意识。而场地设施、教师、个人所掌握的锻炼方法和技术水平、体育相关法规政策等又形成实现终身体育的促成因素。具备了倾向因素和促成因素条件,还需要社会的支持,朋友的影响、亲属、教师的劝告等多种因素都能制约、决定或影响终身体育实现的程度和效果。

二、加强体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1.体育锻炼终身化是一个复杂、发展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培养。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应把终身体育和自我实现联系起来,培养积极的态度,使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设法提供充足的场地设施,努力营造浓厚的锻炼氛围,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使其能够健康地发展。

2.在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运作上,也有不少的成功经验,像陕西省体育局的一些做法,就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主张以青少年俱乐部为支撑,在扩张俱乐部上下工夫,组织动员更多的青少年投入到校外体育锻炼队伍中去;并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在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上下工夫;同时创办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基地,在创新校外活动形式上下工夫,重视和加强校外体育工作,努力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

3.总结出搞好校外体育工作领导重视校长重视是关键,培养热爱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教练队伍和基层体育师资队伍是基础,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允许适当收费,保证俱乐部良性运转的一系列成功经验,都有我们学习借鉴的价值。

4.体育活动多多益善的观点也是不科学的。笔者认为,体育锻炼应适度,既不能少也不能过。很显然,运动量太小,“蜻蜓点水”式的活动,达不到运动锻炼的预期效果,而运动量过大,超出学生身体所能承受的限度,肯定有损于身体健康。只有适度的锻炼,才能有效地增强身体器官、系统的适应性,提高机体的功能。

5.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是我们小学体育教育的最核心的目的,也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任务。再好的政策扶持,再好的场地和器材,如果最终没有让学生走上运动场,得到应得到的锻炼,延续了当前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状况,那将是我们体育工作者最大的失职,甚至是耻辱!

三、结束语

只有政策上的扶持、有关领导思想上重视和各个环节的落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每个小学生都能享受到他们应该享受到的体育教育权利,让体育活动真正成为他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才是解决当前小学生身体素质问题的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