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畜牧业市场营销

畜牧业市场营销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3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畜牧业市场营销,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一、畜牧业发展的优势

随着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日益提高,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____县地处鄂西北,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畜牧业在新一轮县域经济大发展中体现出了诸多与其他产业相比不可多得的优势。

(一)、资源基础优势

一是饲料资源广阔。我县土地辽阔,耕地面积31.83万亩,种植业以粮食种植为主,全年粮食产量1.47亿公斤,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逐步变化,过去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现在60以上都作为饲养畜禽的饲料,即每年有0.9亿公斤粮食用作了饲料,另外每年还有0.3亿公斤饼粕、糠麸等可用于饲料的农副产品,这些可利用的精料可配制畜禽全价饲料1.4亿公斤,加上大量的青绿饲料,按照标准化的饲养方法和出栏重量计算,这些饲料可饲养出栏生猪50万头,而目前全县年出栏生猪只有23.5万头,发展空间很大。

二是饲草资源丰富。全县草山坡面积236万亩,可利用草山坡面积159万亩,草山坡植被覆盖率高,沙化、石漠化、盐碱化程度较轻,土质肥沃,牧草丰富,草质优良,利用率高,加上每年1.87亿公斤的可利用农作物秸秆,理论计算为15万个标准牛单位,折合养羊75万只。但目前全县饲养牛羊折合仅为2.3万牛单位,可再发展草食动物12.7万牛单位。

三是品种资源优良。____县位于秦巴山区,形成了郧巴黄牛、板角山羊、本地黑猪、土种鸡等具有优良特征特性和较高经济利用价值的畜禽及经济动物地方品种,这些品种与国外引进品种相比,虽然生产性能相对低一些,但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繁殖力高、肉质好等优点,是我县发展畜牧业培育优良品种的“基因库”,同时,也是开展杂交改良的优良亲本。

(二)、区位生态优势

____县地处鄂、渝、陕三省交界大巴山脉东段的北坡,位于南北气候的分界带上,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2℃-16℃,全年无霜期240天左右,年降雨量900-1000mm,山地、川坝、丘陵相间,水土资源丰富,人畜饮水方便,适合广大农户饲养畜禽。同时林地广阔,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境内无污染工矿企业,沙尘少,生态环境优美,空气质量状况良好,特殊的地理位置对畜禽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为发展生态畜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人力保障优势

我县属于山区农业县,农业人口28万余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13.6万个。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落实,农业小型机械化耕作技术的推广普及,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劳动力逐步被解放出来,据20__年年报统计,有5万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除很少一部分有技术专长可外出务工外,大多数人文化素质都不高,没有其他的专业技术特长,要实现再就业有一定的困难,但他们有传统的养殖经验,如果对他们进行养殖新技术的培训,将是从事畜牧业养殖的行家能手,是我县发展畜牧业当前不可多得的劳动力资源。

(四)、市场潜力优势

人均肉食品占有量是反应一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将逐步提高,人均占有肉食品量也将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县按照人均年占有肉类100公斤计算,内需市场年可消费肉类食品3.6万吨。近几年来,我县畜牧业虽然得到了突破性发展,但畜牧业产业化起步较晚,畜禽存栏出栏(笼)基数依然较低,20__年底生猪出栏23.5万头;牛出栏0.35万头;羊出栏1.2万只;禽出笼105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2.3万吨,要达到内部市场的供需平衡,尚有1.3万吨的内部消费市场潜力可以挖掘,加上依托品牌优势大量外调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建立,畜牧业发展数量再翻一番才能饱和市场,开发潜力巨大,这也和饲料、饲草资源的利用潜力相吻合。

二、壮大畜牧业的思路及措施

根据____县资源条件、现实基础、开发能力和发展前景,____县发展畜牧业应抓住当前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机遇,坚持“依托资源立牧,优化结构兴牧,强化服务稳牧,围绕市场活牧”的发展思路,制定惠牧政策,优化发展环境,走产业化之路,整体推进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实现畜牧业由增产到增效。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一是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畜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解决生产资料与畜种结构不相适应的矛盾。要依托传统产业的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生猪;在巩固生猪养殖基础上,依托饲草秸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食家畜;通过引进良种开展杂交改良和提高草场载畜潜力。同时以庭院畜牧业的效益优势,稳步发展家禽,鼓励发展特种养殖,实行结构的多元化,充分提高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是以推广三元杂交猪、郧巴黄牛、板角山羊、土杂鸡等优势畜禽产品为着力点,实行大宗畜禽产品的优质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应把城郊区列为发展生猪的优势产区,把牧草丰富的高山区列为发展草食家畜的优势产区,建立优势产业带。同时应把提高畜禽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大力倡导绿色畜产品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通过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势产区的合理布局,推动耗粮型畜牧业向节粮型畜牧业转变,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畜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升级

龙头企业在畜牧经济发展中具有技术含量高、管理规范、效益好、活力足、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竞争力强的优势,是整个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因此,在发展壮大畜牧产业时,首先应从抓龙头企业的培植入手,以产业化带动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要加大政策扶持、技术支持的力度,优化生产发展环境,通过积极开展畜牧业 招商引资活动,吸纳社会资金兴办民营企业,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饲养,集约化经营。同时要发挥十堰市兴科牧业有限公司,辉煌牧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典型作用,利用他们在产品质量、市场营销、信誉等方面的优势和规模效益,走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之路,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使畜牧新技术在生产领域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三)健全服务体系,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稳定基层服务队伍,利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契机,进一步完善基层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积极落实基层畜牧兽医技术干部的福利待遇,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实现“老有所养”,激发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热情,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二是要充分发挥基层服务人员的职能作用,大力推广畜禽养、防、管、治新科技,推广普及杂交改良、人工授精、配合饲料、生料干喂、分段饲养、种草养畜、秸杆氨化以及畜禽疾病的综合防治等畜禽饲养综合配套技术,使畜牧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四)加强畜禽疫病防疫,健全防控体系

重大动物疫病是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重要因素,也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影响。首先要切实贯彻《动物防疫法》,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政府行为,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把动物疫病防疫作为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防疫质量,落实专项资金。同时建立健全县、乡配套的冷链体系,确保防疫密度。实现动物防疫疫苗从运输、保管到使用的规范化,另外要落实动物免疫反应死亡的补偿资金,争取广大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其次要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构建重大疫病早期预警机制,落实疫病的普查报告制度,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化建设,适时掌握疫病的动态,利用新的监测手段,准确监测疫病,依法果断处理。通过规范畜禽防疫,强化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力度,有效的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使畜禽的死亡率控制在行业标准以内,增强畜牧业抵抗疫病风险的能力。

(五)积极开发畜禽产品市场,健全市场流通体系

篇2

1.注重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用产业化思路谋划畜牧业发展

规模化养殖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推行产业化经营,是实现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提高畜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根本途径。洮北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吉、黑、蒙“两省一区”的交界处,为白城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区幅员面积2568.8平方公里,总人口50.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8.9万,农业人口22万,全区辖10个街道、5乡6镇和镇南种羊场。洮北区是国家确定的半农半牧区,农业生产的强项在畜牧业,优势在畜牧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也在畜牧业。省政府今年启动现代畜牧业4年提升计划,为畜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本文由收集整理动力,推进洮北区新农村建设,应充分利用洮北区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自然优势,把建设现代畜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科学发展观谋划洮北区畜牧业发展,围绕提质增效,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奶牛、肉牛、肉羊三大产业,兼顾其他养殖,全力推进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形成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发展格局,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建设优势突出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区域优势、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要把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加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促进分散养殖,家庭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生产的转变,以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建设为载体,推进畜牧业规模经营,逐步淘汰分散饲养、粗放经营的传统模式。在基地建设中,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要求,合理划定畜禽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遵循选址科学化、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原则,创建典型示范户,引领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跨越,打造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畜牧业增长点。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发展畜牧业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建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先决条件,要把稳步推进资源整合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辐射带动面大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拉长畜牧业的产业链条,使畜产品在多层次、多环节中增值,提高畜牧业的比较效益,引导带动养殖场(户)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增强龙头企业的实力。鼓励现有龙头企业改造升级,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通过直接投资、订单生产等方式,参与畜产品基地建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农户紧密连接、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使广大养殖者更多地分享产业化带来的经营成果。扶持和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与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开发、信息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壮大集体力量,抵御抗风险能力,积极培育市场营销主体,支持龙头企业、畜牧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和各类营销组织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网上交易等形式参与畜产品流通,以信息化推动畜牧业现代化。

3.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

进一步完善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功能。要突出科技兴牧,加大

篇3

1.1产业布局初步形成 洮北区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提质增效,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实施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战略,全力推进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初步形成了奶牛、肉牛、肉羊三大主导产业和生猪、家禽作为必要补充的畜牧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

1.2畜禽饲养总量快速增长 全区辖11个乡(镇),禽养殖业在各乡(镇)均占有一定比重。2012年末数据显示,全区畜禽饲养总量达到620万头(只),其中主要畜禽饲养量:生猪39.96万头、奶牛1.18万头、肉牛2.05万头、绵羊(肉绒羊)38.88万只、禽类530万只。全区现有备案在册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147家,其中奶牛场31家、肉牛场6家、蛋鸡场21家、肉鸡场5家、生猪场41家、养羊场38家、养鹿场3家、养鸽场1家、养貉场1家,畜禽规模化养殖生产总量接近300万头(只),规模化养殖生产比重占48.2%。

1.3畜禽良种实现全覆盖 洮北区在畜牧业发展中重视良种效应,全面推行畜禽良种化工程,加强畜禽良种管理和推广,坚持“引、育、繁”相结合的原则,侧重加强配种站点建设,完善繁育改良体系和服务功能,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全部具备了繁改力量,保证及时提供繁改服务。奶牛、肉牛繁殖全部施行人工授精技术,使用性控加快奶牛扩繁步伐。奶牛改良主推品种为荷斯坦,肉牛改良主推品种为西门塔尔、夏洛莱,肉用羊改良主推杜泊、萨福克、无角道赛特、乌珠穆沁、小尾寒羊等品种,猪改良推广使用约克、长白、杜洛克、皮特兰等优良品种,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畜禽良种利用率基本达到100%,三元杂交肉牛比重达到62%,三元杂交猪比重达到30%以上,畜牧业在洮北区呈现出优质、高产、高效发展态势。

1.4养殖方式趋于规模化 洮北区畜禽养殖生产方式逐步由分散型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实现了舍饲养殖。畜禽商品化生产方式:生猪、蛋鸡、肉鸡形成养殖场、专业户经营模式,奶牛为养殖场、小区、专业村屯经营模式,肉牛、肉羊为农户饲养母畜繁殖出售仔畜,育肥场集中育肥出售商品畜经营模式。

1.5畜产加工企业建设见端倪 全区有肉牛、奶业、肉羊3家省级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生猪、肉牛、禽类屠宰场3家。洮北区是伊利、蒙牛、飞鹤、龙丹乳品企业的奶源基地,现机械榨奶站20个,并围绕奶站建立了奶牛养殖场(小区)及奶牛养殖专业村屯。

1.6产业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 全区有各类农村养殖协会、畜牧专业合作组织69个,养殖专业协会等畜牧合作组织在带领广大农户从事养殖业生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2.畜牧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畜禽养殖整体水平不高 洮北区畜禽养殖尽管生产总量增长较快,但庭院养殖、粗放经营仍是畜牧业发展的主流,养殖科技含量不高,基础设施薄弱,还没有形成大批量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养殖大户和基地,养殖户抗市场波动、疫病风险能力不足。

2.1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全区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企业基地建设和带动能力较差,产业链条延伸不足,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链条上缺乏有效对接,存在着畜禽养殖无序性,受市场因素影响大,时常出现产品的“短缺”和“过剩”现象。

2.3农村畜牧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弱 部分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在沟通信息、协调生产、规避养殖风险等方面作用发挥能力弱,现阶段因种种原因有27个农村各类畜牧合作组织没有正常运行,占养殖合作组织总数的39%。

2.4畜禽营销信息平台薄弱 全区没有确定的畜禽交易市场,养殖户出售牲畜主要依赖客商上门收购,市场经纪人在牲畜流通运作中起主渠道作用,农村大集时常有仔猪、家禽的零散上市,营销平台不完备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产销信息不灵通,市场行情预测困难等问题。

3.促进畜牧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加强政府对畜牧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引导 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部门要把畜牧产业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增强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环境,引导、鼓励广大农户退户入园、发展养殖牧场,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促进产业化发展。

3.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的主体,是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要积极培育具有高附加值、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产业链条长的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规模养殖,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配套建设畜禽养殖基地,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走产业化经营之路,通过订单联结、服务联结、资产联结等形式,建立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一体化发展。

3.3规范农村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发展畜牧产业化经营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完善农村养殖合作社、养殖协会运行机制,健全制度,充分发挥其在技术推广、行业自律、维权保障、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基地农户合理安排养殖生产,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指导服务,实现畜禽养殖基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3.4加大对产业化发展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在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兴牧惠农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取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投入,解决龙头企业、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流动资金不足问题,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到畜牧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采取承贷承还、信贷担保等方式,缓解生产基地农户资金困难问题。

友情链接